-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0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两次工业革命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重点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突出考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抢夺海外利益及争夺殖民霸主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着重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生产力、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国际关系、世界市场等)。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殖民扩张的本质、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的内涵、垄断组织的特征。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影响、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工业革命的影响。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联系、阐述哥伦布与明清中国以及世界市场的联系、归纳工业革命爆发条件、概括工业革命与自由贸易的关系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从全球史观看待哥伦布发现美洲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1)图9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 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名师点睛】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根据这点,和题目的英文对比,然后指南针的运用有利于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航海活动的进行,即可知,新航路开辟最符合题意。 02..(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3)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再结合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由材料中的“‘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可以得出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并结合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备荒物资。 02.(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14)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 示例: 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点睛: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考点三:工业革命 01.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11)11.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资产阶级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5、市场: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二)过程: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三)发明: 1、纺织——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2、动力——蒸汽机(瓦特) 3、交通——汽船(美 富尔顿)、蒸气机车(火车)(英 史蒂芬孙) (四)首先发生的行业:棉纺织业 (五)时间:1765年-1840年 (六)标志: 1、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2、标志性成就:1765年亚特改良蒸汽机 3、完成标志: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七)特点: 1、发明机器的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2、首先发生在英国,以英国为中心缓慢向周边地区扩展 3、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其次,德意日俄尚未完成 4、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纺织,机器制造,冶金,采煤,交通运输等部门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五大支柱 (八)影响: 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3、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变化:迅速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 4、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方法技巧】 (一)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可归纳为四个“一” 一个政治前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英国的确立。 一次革命动力:蒸汽动力的使用。 一个完成标志:机器制造业诞生。 一个新时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二)改良蒸汽机的意义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新时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两大革命:动力革命和交通运输业革命。 三大变化:城市化、工业化、平等化。 (三)易混易错 (1)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凯伊的飞梭。 错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 能说成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2)“工场”和“工厂”在组织形式上是一样的。 错误。前者以手工劳动为主,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组织形式;后者实行大机器生产,集 中生产,分工细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3)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 错误。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四)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评价 (1)奴役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控制着这些国家、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2)改造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自然经济不断解体,旧思想、旧制度不断受到冲击,促使整个世界进一步资本主义化。 (3)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彻底打破了世界各地封闭孤立状态,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五)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大机器取代手工劳动,极大提高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组织形式: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业比重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 (3)社会关系: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考点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归纳总结】 (一)背景: 1、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二)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三)成就: 1、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四)特点: 1、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的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 2、多个国家同时并举。 3、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 4、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五)影响: 1、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 3、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方法技巧】 (一)部分历史概念 1、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是资本主义 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机器生产:是指使用机械化劳动,生产规模大。 3、工厂制度:是第一工业革命的产物,属于资本注意经济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 (二)用多元史观全面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3)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 (4)从革命史观看,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国际工人运动兴起。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线索 阶段 推动事件 主要特征 重大作用 雏形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 萌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改造全世界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②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新的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壮大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是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进一步拓展 早期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 依靠便捷的交通和廉价的商品,以武力和实力作后盾 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手段 (四)两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略: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发展至制度层面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近代化 (五)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前 提 和 条 件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资本 殖民掠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 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扩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劳动力 英国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自然科学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 社会环境 英国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工 业 成 就 工业动力 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代替蒸汽动力 动力机器 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工业结构 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钢铁等工业兴起;各国以轻工业为主导,促进工业化进程 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兴起,钢铁工业得以技术改进。开始由轻工业转化为以重工业为主导,欧美主要国家实现近代化 工业部局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占多数,规模小 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形成垄断组织 【典题探究】 01.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从材料中的曲线中的几个时间点来判断,这应该是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的趋势,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兴起,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暴露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弊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兴起,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凯恩斯主义兴起,197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凯恩斯主义也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02.以下为“工业产值世界份额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 ) 国家 1750年(%) 1830年(%) 1860年(%) 1900年(%) 英国 1.9 9.5 19.9 18.5 美国 — 2.4 7.2 23.6 印度 32.8 29.8 19.7 6.2 中国 24.5 17.6 8.6 0.7 A.世界格局发生剧变 B.中国制造业持续衰退 C.世界市场已然形成 D.文明正在碰撞与冲突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图表数据型选择题(精选) 【答案】A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1.1847年,文学家夏洛蒂・勃朗特在英国所谓资木主义的“黄金时代”所著的小说《简・爱》出版,女主人公简・爱出身低微,但她拒绝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定义,质疑男性的权力,追求平等。这说明该小说侧重于 A.无情揭露资产阶级家庭关系虚伪 B.精心描绘了女主人公反传统的心理 C.运用理性主义武器批判男女关系 D.抨击了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现实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1847年英国”“拒绝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定义”“追求平等”等可知,主人公简·爱对工业革命下英国男权社会的抵制。这说明该小说对工业革命下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揭露,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批判资产阶级家庭关系虚伪,A错误;反传统的心理描写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B错误;材料中并不是运用理性主义武器批判男女关系,C错误。 5.1865年,非洲只有沿海和内陆几个地区为人们所知晓。到19世纪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基本上仍未受欧洲的影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技术进步提升非洲抵御能力 B.黑奴贸易导致非洲贫穷落后 C.地理障碍阻挡欧洲国家接近 D.非洲资源匮乏未能吸引欧洲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19世纪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基本上仍未受欧洲的影响”说明撒哈拉沙漠对欧洲文明的扩张形成阻碍,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非洲地区的技术进步提升非洲抵御能力,故A错误;黑奴贸易主要存在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B错误;非洲并不是资源匮乏,故D错误。 6.英国人口在1741—1751年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增长率为7%,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达到16%。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移民的涌入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女权革命的发生 D.医疗卫生的改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 7.下表是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B.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C.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D.19世纪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8.16世纪中叶开始,荷兰相继出现一批全国性商业公司,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出现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B.欧洲区域性市场的发展 C.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需要 D.海外贸易的催化剂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现象直接是因为海外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并非争夺殖民霸权的需要,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无关,A、C两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此时荷兰主要发展海外贸易,并非与欧洲国家间的贸易,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出现以进行海外贸易为目的的商业公司和为海外贸易活动服务的交易所和信贷模式,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海外贸易的开展而出现的,D项正确。 9.16世纪前期,英国呢绒向德、法、意、尼德兰等国家与地区输入,英国在与这些国家的呢绒贸易中一直保持着贸易顺差,据此英国获得了部分大陆金银。同时,英国政府还鼓励和支持海盗活动。这种状况 A.加速了英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B.造成西欧大陆贵金属的短缺 C.实现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D.推动了全球探险活动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 10.英国著名钢铁企业家伊萨克·威尔金森是那个时代钢铁材料的最热心的推广者,以至人们说他害上了“铁疯病”。正是他首先为瓦特提供了金属汽缸;第一座铁桥、第一只铁船、第一根铁水管,都出自他手。1805年他逝世时,人们遵照遗嘱将他葬在一口铁制的棺材里。与材料的主旨相应的是 A.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钢制品的广泛使用 B.钢铁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工业革命的最主要力量 C.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得益于钢铁技术的发达 D.钢铁是支撑工业革命的重要的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5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完成,故A错误;相对于钢铁技术而言,改良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更重要,故B错误;钢铁技术并不是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条件,故C错误;材料“金属汽缸、第一座铁桥、第一只铁船、第一根铁水管”反映了钢铁是支撑工业革命的重要的原材料,故D正确。 络;议会对王权斗争的胜利和建立代议制;工业革命的成功开展。 影响:英国完成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成为世界强国;为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经济的成功模式,但也催生了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反抗斗争,以及新的资本主义列强间的国际争夺。 (3)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侵略和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基础上的;落后国家只有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才能实现成功的工业化社会转型;只有进步的生产方式变革,才能促进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是三个并列的过程,缺一不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手段完成;平衡社会各派利益和力量以实现渐进型的变革,可以保持过渡时期社会秩序的稳定。 【解析】 【详解】 (1)本问有两个小问。第一小问是变现,从材料一中“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出现早期市镇化趋势。”可以概括出经济领域,农业、手工业日益商品化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业发展,部分地区开启早期市镇化进程。从材料中“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可以得出政治领域,孕育出了某些带有近代政治色彩的新因素。从材料中“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可以得出思想领域,反传统与具有民主色彩的新思潮兴起。第二小问是原因,可以结合近代前夜中国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国际因素等角度来分析,据此可知,政治方面是落后的专制制度及其政策;经济方面是单一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文化方面是落后的科学技术和保守的思想文化;国际因素是西方列强的入侵,打断了中国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3)解答本问试题,首先必须明确结果:中国社会转型失败;西方社会转型成功。认识到社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得出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是三个并列的过程,缺一不可;认识到社会转型革命与改良并用,可以得出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手段完成,平衡社会各派利益和力量以实现渐进型的变革,可以保持过渡时期社会秩序的稳定。可以认识到向工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贡献,可以得出只有进步的生产方式变革,才能促进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以认识到不同类型的国家社会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不同,可以得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殖民侵略和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基础上的,落后国家只有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才能实现成功的工业化社会转型。 【点睛】 根据本题可以得出的备考启示:其一,强化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一半多历史答案的信息源在材料中,先发现相关的字词句段,然后简化信息并转化成历史学科术语;其二,强化历史题型意识,原因类和影响类综合题经常考查,其他类型综合题经常选考,平时应有意积累各种题型的特征,并积累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模板;其三“认识类”的横纵思维,从纵向看,社会转型曲折推进;从横向看,社会转型类型多元,影响因素众多,其影响也存在差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