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虽然该园内没有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冬酷暑,祭拜人员都络绎不绝到此仰望古槐,以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这种“寻根”现象(  )‎ A. 说明传统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B. 得到了全体国人的一致认同 C. 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D. 导致了封建迷信思想的复活 2. 其(指周)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由此可见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  )‎ A. 建立大宗小宗体系 B. 拱卫王室统治 C. 明确宗室血缘亲疏 D. 扩大统治范围 3.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许多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A. 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B. 宣扬理性主义 C. 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 D. 强调个人自由 4. 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 “除井田,民得买卖”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D.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5.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 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 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 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 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6. 秦商鞅变法规定,没有军功爵的人不能当官,有爵才有官;到西汉初年,除保留“非列侯不得任宰相”外,其他都是只提官而不提爵;到西汉中期,不是列侯也可以任宰相。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  )‎ A.贵族爵制已被废除       B.选官权集中于中央 C.官僚政治渐趋成熟    D.官员任用不看出身 ‎7.“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材料意在说明 A. 中国古代教育明显优于西方教育 B. 汉字是维系中国统一的因素之一 C. 字母文字的使用造成西方的分裂 D. 西方国家应该普遍使用中国汉字 ‎8.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有(  ) ①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②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委任官吏 ③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 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秦统一六国后,“朕”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语唐宋以后,龙袍与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服色,其他人绝不能僭用,否则将被视为 “大逆不道”。这反映了(  )‎ A. 三纲五常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皇位世袭 ‎10.如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11.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这一现象与哪种学说有关系 A. “大一统”的主张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天人感应”学说 D. “三纲五常”学说 ‎12.判断下图,它属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13.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 )‎ A. 秦太尉 B. 西汉刺史 C. 宋同平章事 D. 明布政使 ‎14.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间,先后用相十三人。其中除车千秋继续在汉昭帝时代担任丞相而外,其余十一人中,三人在任上去世(其中田蚡因精神错乱致死,不属于正常死亡),有三人被免职,两人有罪自杀,三人下狱处死。这反映出武帝时期(  )‎ A. 丞相自身素质不高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三公九卿制被废除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5.《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 分封之制 B. 郡县之制 C. 郡国并行 D. 行省制度 ‎16.汉代长安城西市东北部发掘到21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在市西边也发现了陶窑,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这说明汉代长安城 A. 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 B. 自然形成了民间手工业集市 C. 西市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D. 市被政府严格限制交易时间 ‎17.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  )‎ 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        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        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 ‎18.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  )‎ A.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       B.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 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 ‎19.钱穆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之招人反对,根本上似乎还含有一个新旧思想的冲突……亦可说是两种态度之冲突。此两种态度,隐约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据此推断(  )‎ A.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政治观念 B.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C.变法措施加重了北方人的负担 D.变法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倾向 ‎20.有学者指出:900多年之前,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梁启超更是指出,在这个“金融管制的办法”中,其中的一些办法“如同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这里所说如同银行的办法有(  )‎ A.青苗法 方田均税法        B.均输法 市易法 C.青苗法 市易法            D.免役法 均输法 ‎21.“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 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 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 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 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22.下表是1854—1861年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价格变动情况(单位:卢布) ‎ 省名 ‎ ‎1854—1859年每俄亩的平均价格 ‎ ‎1861年每俄亩定出的赎买贷款 ‎ ‎1861年每俄亩农民事实上支付 ‎ 沃罗涅日 ‎ ‎93 ‎ ‎33.11 ‎ ‎69.26 ‎ 由此可知(  )‎ A.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制度变革促进了俄国农业迅速发展 C.改革未给农民带来任何好处 D.农奴制改革有利于俄国的资本积累 ‎23.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        B.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 C.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        D.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24.日本幕府颁布的“锁国令”被打破源于(  )‎ A.农民起义      B.佩里叩关       C.武装倒幕      D.明治维新 ‎25.下图漫画表达了创作者希望日本能缝合联结成一体。这一愿望在明治维新中得以实现的直接举措是(  ) ‎ A.“四民平等”         B.“文明开化” C.“废藩置县”               D.“殖产兴业”‎ ‎26.1898年8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 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  )‎ A.导致汉族地主阶级开始兴起    B.强化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 C.反映了低层群众对清廷不满    D.是政治改良失败的重要原因 ‎27.19世纪,未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是利用国家杠杆大力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从而跻身列强之林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28.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学说。这反映了(  )‎ A.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29.下表列举有关黄海海战的细节记述,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 ‎ 记述 ‎ 出处 ‎ 致远弹药尽,适与倭舰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荀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 ‎ ‎(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 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以纽状火药连弹装入快炮击之,密如雨下,三点三十分遂沉没。 ‎ 浅野正恭《日清海成史》 ‎ 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舰奋然挺进,连连轰击。有数颗榴弹同时命中致远水线,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右舷随即倾斜,最终舰首先行下沉。 ‎ ‎1895年出版《普拉茨塞海军年签》 ‎ A.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            B.致远舰欲与吉野同归于尽 C.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            D.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而沉 ‎30.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C.“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材料阅读: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集中体现,对我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 请回答: (1)简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3分)‎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存在哪两对基本矛盾?各举一例说明(6分)‎ ‎(3)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的趋势?指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的标志。(6分)‎ ‎3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 (1) 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2分)‎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3分)‎ ‎(3)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2分)‎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6分)‎ ‎33.外语在近代中国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古代中国 ‎ 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自甘堕落。 ‎ 近代中国 ‎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 ‎(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 ‎(2)1862年前后清政府开始了一场什么改革?1904年后学习日语人数显著增加的原因是什么?(6分) ‎ 历史答案 ‎1.【答案】A ‎ 【解析】A.材料中的寻根祭祖体现了浓厚的血缘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的一项制度,对我国的政治、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 B.全体国人的一致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安定团结信息,排除。 D.寻根问祖不是封建迷信的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宗法制的影响等。 本题以宗法制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宗法制,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故以亲屏周”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拱卫王室的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是其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故以亲屏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主张,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据材料“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故A正确。 C.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排除C。 BD.两项明显不属于二人的共同主张,故排除BD。 ‎ ‎​故选A。 4.【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B.依据材料可知是在强调民本思想,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故B正确。 A.“除井田,民得买卖”反映的是废除井田制,肯定土地私人占有,不符合题意。 C.“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反映的是举荐有才能的人,不符合题意。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反映的是人的性恶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D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商鞅变法规定,没有军功爵的人不能当官,有爵才有官”“到西汉初年,除保留‘非列侯不得任宰相’外,其他都是只提官而不提爵”“到西汉中期,不是列侯也可以任宰相”可知,注重以血缘为基础的爵制的影响力的不断减弱,官僚政治渐趋成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贵族爵制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不能体现出已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选官权集中于中央或者是地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官员任用不再受到爵制的限制,而不是不看出身,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字统一的意义,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该项在材料不能得出,故排除A。 B.根据材料“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汉字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 C.该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C。 D.该项表述错误,每个国家的文字都有它的渊源,故排除D。 ‎ ‎​故选B。 8.【答案】A 【解析】①开凿灵渠,②开辟五尺道③北极匈奴,属于秦始皇的开拓疆土的措施,正确; ④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错误; 故选:A。 本题以秦始皇的功绩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历史功绩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掌握: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龙袍与黄色成为皇帝的专用服色,其他人绝不能僭用”可知体现的是皇帝独尊,B选项符合题意。 三纲五常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君权神授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皇位世袭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皇帝制度的准确把握。 10.【答案】A 【解析】图片反映了铁器工具的演变情况,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该时期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冶铁业以生产工具为主,排除C。 题干无法体现铁器的使用范围,排除D。‎ ‎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该学说认为,人君如果有错,上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责,“罪己诏”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皇帝认为自己的做法不当,归罪于自己,以祈求上天的原谅,故C正确。 AD 大一统”“三纲五常”均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AD错误。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 根据材料图片,既有郡又有封国。 A.西周的分封制只是分封诸侯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 B.秦的郡县制没有封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C.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符合题意,故C正确。 D.元朝行省制在题中根本不体现,故排除D。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汉监察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 ‎,可知题干提及的是监察地方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秦太尉是管理军事的,没有监察职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宋同平章事是宋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主要负责商量处理国事,C项错误;布政使是明代设置专司民政事务的,D项错误。故选B。 1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丞相频繁更换,这体现出了君主专制度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丞相更换频繁,没有体现出丞相自身素质和中枢机构的变化,故AC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统治思想的变化,故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题干现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主张分封制和反对分封制这两派的辩论中,凡是为分封制辩护的,都是在说废话。…建立了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由此可知,A项排除,因为被新的制度取代;C项不可选,因为郡国并行制度只在西汉一度实行,未存在两千年之久;取代分封制并存在两千年不能废除的是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以B正确;行省制度实行与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明清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对行省制度进行了改革,所以D项错误。 故选:B。 由材料可知本题考点是郡县制,注意掌握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原因、郡县制的影响等。 要注意区分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度、行省制度的更替顺序和各自的内涵。 16.【答案】C ‎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长安城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材料中主要涉及手工业生产,不能得出手工业品交易的信息,故A错误。 B.长安城的市属于正式的市,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是草市,故B错误。 C.依据材料“汉代长安城西市东北部发掘到21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在市西边也发现了陶窑,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可知,汉代长安城西市手工业发达,规模较大,故C正确。 D.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对市的管理,故D错误。 ​故选C。‎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可知,研究者叙述历史时具有主观性,故选A项;历史事实不会变,史料的变化是因为记载历史的角度不同而导致的,排除B项;评价历史还是有一定的标准,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排除C项;材料强调反映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与“发现真相”无关,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北朝正史记载”、“族际通婚”、“北魏一朝就有121起”、“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C项;民族之间通婚不等于改行汉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之间的联姻大部分是政治性的结合,但题干并没有提及族际通婚的双方,排除B项;族际通婚不能完全解决民族歧视问题,排除D项。‎ ‎19.【答案】A 【解析】“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南北观点的差异与他们所处的经济环境相关,由此可见南北的经济发展程度已经不同了,故选A项;“表现在南北地域的区分上”无法体现其大地主大官僚的属性,排除B项;“新党大率多南方人,反对派则大率是北方人”人员的南北区别,没有涉及到北方的负担问题,排除C项;“王安石的新法……之招人反对”强调的是外部的反对力量,而不是内部力量的分歧,排除D项。‎ ‎20.【答案】C ‎ 【解析】青苗法是指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官府给农民提供贷款,允许收获时偿还本息的做法,市易法是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直接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是平抑市场物价的一种政策措施,二者与现代银行的职能相似,故选C项;方田均税法是清丈土地整理地籍缴纳田赋的制度,排除A项;均输法是改变地方赋税收入的方法,根据供需情况,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调节税收内容,与现代银行不符,排除B项;免役法是人口缴纳银钱免除劳役的政策,与现代银行不符,排除D项。‎ ‎21.【答案】B 【解析】天子青冈不只是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而是体现出整体的沿袭,排除A; 各代皇帝都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传袭,B正确; CD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传承。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传承与发展。 2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赎买土地事实上付出的价格远高于土地实际价格,这是俄国通过对农民残酷的剥夺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故选D项;农奴制改革并未改变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奴制改革对农民的剥削,不能促进农业的迅速发展,排除B项;“改革未给农民带来任何好处”表述过于绝对,改革使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交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排除C项。‎ ‎2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主张实行有限的变革,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维护其专制统治,但是他又反对彻底的变革,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将农民与土地割裂会引发农民暴动,但是,并没有说明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排除A项;通过题干可知,农民过于贫困会引发民众暴动,进而危及沙皇专制统治,但并不表明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维护统治,主张进行有限的改革,而不是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排除C项。‎ ‎24.【答案】B 【解析】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 培里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湾浦贺海面,双方于次年签定《日美和亲条约》,史称“培里叩关”,这是日本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贸易条约,后其他西方国家跟随着美国,纷纷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故选B项;农民起义并未冲击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倒幕运动是19世纪中期,由日本的中下级武士、高利贷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和西南诸藩的大名组成倒幕派,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武装推翻封建幕府统治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C项;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排除D项。‎ ‎25.【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漫画反映了日本各地区联结成一体的愿望,结合所学知识,明治维新通过“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日本各地区联结成一体”,故选C项;“四民平等”与日本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文明开化”述及的是日本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殖产兴业”论及的是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相关举措,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题干漫画反映的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 ‎26.【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光绪帝认为各省对朝廷整顿庶务的谕令并不认真执行,说明地方并不积极配合政治改良,而这种现象也会导致政治改良的失败,故选D项;汉族地主阶级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光绪帝指出的现象恰恰是国人救亡图存意识淡薄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光绪帝指出的不积极配合朝廷整顿的是各省将军、督抚,而不是底层群众,排除C项。‎ ‎27.【答案】D 【解析】19世纪,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使得日本成为强国之一,故选D项;英国是通过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使得英国在19世纪成为强国之一,排除A项;法国在19世纪通过工业革命,利用市场调节,也就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成为强国之一,排除B项;美国在19世纪通过工业革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就是采取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使得美国成为强国之一,排除C项。‎ ‎28.【答案】A ‎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却受到了正宗的儒家学者批判,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故选A项;题干着重述及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并非主要论述其托古改制的特点,排除B项;题干主要论述的是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所宣传的维新变法思想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产生冲突,不是主要论述戊戌变法过程的艰难曲折,排除C项;通过题干可知,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并且,该变法不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排除D项。‎ ‎29.【答案】D 【解析】表中三则记述都提到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沉的史实,比如“致远弹药尽……向吉野冲突……顷刻沉没”“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遂沉没”“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舰奋然挺进……最终舰首先行下沉”,故选D项;据第二则记述“吉野以纽状火药连弹装入”可知,该记述并未说明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排除A项;第二、三则记述均未提及致远舰欲与吉野同归于尽的史实,排除B项;据第一则记述“而致远中其鱼雷”和第三则记述“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可知,这两则记述都未提及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的史实,排除C项。‎ ‎30.【答案】D 【解析】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D项;“1953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历史叙述,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也是历史叙述,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是历史叙述,排除C项。‎ ‎31.答案:(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 ‎(2)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举例:君权与相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等,中央与地方:汉代郡县制;汉到元地方机构设置的变化;元朝行省制等。‎ ‎(3)趋势: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丞相制度被废除。标志:辛亥革命 ‎32.答案:(1)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铁犁牛耕)。‎ ‎(2)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小农经济。‎ ‎(3)战国李冰修建都江堰。‎ ‎(4)土地兼并现象(土地高度集中)。‎ 影响:A经济:造成农民贫苦落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B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 ‎33.【答案】(1)古代态度:认为并非人类语言,不屑于学习(1分) ‎ 原因:古代中国强盛;中华文明先进,领先周边世界;儒家正统思想影响。(2分,每点1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 近代态度:政府主导(鼓励)学习外语(1分) ‎ 原因: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先进;有识之士的推动;外语是与西方沟通的媒介。(2分,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 ‎(2)改革:洋务运动(2分) ‎ 原因:A清末新政,政府推动;B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C明治维新,日本强盛;D日俄战争,日本取胜;E邻近日本,方便留学。(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