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重庆市第十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2016-2017学年重庆十八中高二下期期中 历 史 试 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4个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这些做法有助于 ( )‎ A.纪传体例的推广 B. 君主权威的神化 C.宗法观念的强化 D. 华夏文化的传承 ‎2.《春秋》载,公元前651年,因周王力不能及,齐相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孟子》提到治水的有11次,其中有一段直接指责当事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行为。这些史实反映了( )‎ A.王权衰微分封制被破坏 B.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C.建立统一国家的必要性 D.儒家学者高度关注民生 ‎3.《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说明古代部分姓氏( )‎ A. 是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 B. 来源于夏商周时期的世官制度 C. 是社会尊卑关系的本质体现 D. 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崩溃 ‎4.古籍记载,先秦“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这说明( )‎ A.姓与氏表明社会地位的贵贱不同 B.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在西周以后 C.姓一传而可变,氏千万年而不变 D.姓与氏合并是由于制度变革影响 ‎5.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 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6.周襄王即位不久,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后来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的地位衰落 B.诸侯维护天子权威,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C.诸侯势力发生分化,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礼乐制度趋于瓦解,诸侯僭越天子职权 ‎7.对于大禹的传位过程,战国时期儒家的说法是伯益主动让位于启,法家则说是启在与伯益的武力争夺中获胜而即位的。这种差异源于二者( ) ‎ A.对占有史料考证的不同 B.应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不同 C.对诸侯争霸的态度不同 D.在各国受到的重视度不同 ‎8.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 )‎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 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9.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中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唐太宗时为改变这种状况,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该做法无法( )‎ A.肯定现有政治秩序,维持政权稳定 B.使谱碟在选任官员时作用减小 C.抑制旧士族影响,加强君主专制 D.扩大政权基础,维护国家统一 ‎10.有学者写道:“‎ 皇权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官;皇帝总是要和当时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贵族集团或豪强大族联姻,以加强皇权和他们的联系。”与材料所述现象相伴随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藩镇制 ‎11. 海昏侯墓的发掘是2015年中国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义,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 A.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曾遭到破坏 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12.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C.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3.唐代科考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推荐,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 ) ‎ A.选官方式有察举的痕迹 B.科考中腐败现象较严重 C.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 D.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 ‎14.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反映了( )‎ A.重视刑法忽略了伦理教化 B.法律体系完备 C.传统法律体系的历史传承 D.立法程序规范 ‎1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最能反映钱穆观点的制度设计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16.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 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 D.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17.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 )‎ 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 ‎18.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1815~1897年)的代表作《中国经典》中说:“自古老的封建帝国消亡,秦建立专制国家始,中国就再没有出现过革命,而只是统治者和朝代的更替……在西方人看来,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从已经存在了大约2000多年的旧事物向将会变革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的更新的西方思想转变的出发点。”理雅各的观点是( )‎ A.秦建立专制制度导致中国再没有出现革命 B.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一场进步和正义的革命 C.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D.秦的专制制度取代分封制导致中国的落后 ‎19.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政府正式实施南北分卷(分榜)制度,录取名额也实行南北分配,这一制度“嗣后相沿不改”。明朝的“南北分榜”主要是为了( ) ‎ A.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 B.维持科举制度公平性 C.调和南北士子间矛盾 D.照顾地区间文化差异 ‎20.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B.行省之下设郡县等多层行政管理机构 C.行省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军事权力 D.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1.自1904年以后,地方督抚便以积极的姿态活跃在立宪舞台上,到1910年的国会情愿运动期间,更是大规模地加入,决定性地使清政府决定提前召开国会,将宪政改革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地方督抚的这些活动( ) ‎ A.造成了中央政府权力的旁落 B.拓宽了汉族地主的参政途径 C.消弭了革命势力的社会影响 D.维护了满清王朝的根本利益 ‎22.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王朝即寿终正寝。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 A.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的侵略 B.仍有扩大统治区域的意图 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增强 D.通过巩固边疆以抵制革命 ‎23. 1941年,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委托,前往美国招募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战。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抗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同情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美国援华力度 C.美国需要中国抗战以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D.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不足 ‎24. 2017年1月11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l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 “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 )‎ A.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B.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 C.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D.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 二、材料解析题(3个小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 纪念日 时间及设定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每年1月27日,联合国2005年设立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每年12月1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设立 日本广岛核爆炸遇难者纪念日 日本政府每年8月6日举行 诺曼底登陆纪念日 旨在纪念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 欧洲胜利纪念日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英国、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以5月8日为纪念日 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由于时差的关系,“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的时候,前苏联已经到了5月9日,因此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以5月9日为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每年9月3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设立 材抖二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历史学界对于以往的抗日战争历史研究得以重新审视。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往研究只关注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中国原有现代化进程的藩篱,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如何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诸多新成果。‎ ‎ 在研究主旨方面,由以论带史转向对历史真实做科学总结。对于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分析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共产党避开了抗战的主战场。这一观点获得不少人的赞成。事实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努力与长期坚持,中国抗战无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同样的道理,没有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长期坚持,中国抗战也无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二者不可偏废。‎ ‎ ——摘编自《荣维木畅谈中国抗日战争研究的现况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设立的两个抗战纪念日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抗日战争研究领域发生的变化。请阐述对“抗日战争中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的理解。(1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唐、明两个朝代的综合实力评价得分表。‎ 考察一个王朝,应谊注意以下几个要素(总分100)‎ 唐朝(得分:76分)‎ 明朝(得分:68分)‎ 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稳定性)(10分)‎ ‎8‎ ‎7‎ 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朝气、活力)(10分)‎ ‎9‎ ‎8‎ 三、风俗(即民德,基层民众的素质、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10分)‎ ‎4‎ ‎9‎ 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10分)‎ ‎8‎ ‎8‎ 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10分)‎ ‎7‎ ‎7‎ 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10分)‎ ‎9‎ ‎4‎ 七、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规章科度)(10分)‎ ‎7‎ ‎6‎ 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服的属国范围)(10分)‎ ‎7‎ ‎5‎ 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平)(10分)‎ ‎8‎ ‎7‎ 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10分)‎ ‎9‎ ‎7‎ ‎ ——正离子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分析材料,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并简要说明。(12分)‎ ‎(可以就材料中的朝代,也可以任选一个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进行打分和论述;也可以对上述打分进行反驳,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打分,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并打分,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27.(15分)【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1755年~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 材料 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当时,美国处于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对新生的美国进行了打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建国者讨论的焦点。在美国出现了两条道路,分别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 ‎ 杰斐逊的观点与南部种植园园主不谋而合。种植园主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同时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而且美国当时的工业属于“幼稚工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然而汉密尔顿的提议并未得到重视。1789年,美国《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 ‎ ——摘编自唐逸如《美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 ‎ ‎(1)根据材料,指出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立国方略的不同。(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汉密尔顿关于发展“制造业”的观点。(7分)‎ 高二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C A D B A B D C B B B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C B B A B A B B C D C ‎25、(25分)‎ ‎(1)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以史为鉴,维护正义,警惕法西斯极右翼势力;珍爱和平,维护世界稳定政治秩序;尊重生命,反对战争对人类的破坏; (10分)‎ ‎(2)研究范式,引入现代化范式;研究视角,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给予肯定,强调全民族的抗战。(4分)‎ 现代化因素体现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政治上,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民主政治的实行创造了条件。延安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政治趋向。(二选一)经济上,我国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善了传统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减租减息,鼓励垦荒,等措施,在生产关系方面尝试进行现代化。(二选一)外交上,二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得到了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可见,现代化因素在抗日战争期间已然孕育并发展,这种因素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石,而国民党政府完全不顾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采取了一党独裁统治,严重背离了现代化倾向,最终招致政府的民心背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则顺应现代化趋势,领导人民最终建立新中国。(11分)‎ ‎26、(12分)‎ 示例:‎ 朝代 西汉 要素 政治 制度 领土 分值 ‎8‎ ‎7‎ ‎8‎ 说明:西汉总体上来说,政治比较清明;从政局来说,保持稳定的时问相对较长。(4分)‎ 中央官职基本承袭秦制,但地方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王国叛乱;采取察举制选官,有一定的进步性。(4分)‎ 汉朝除拥有秦朝的全部疆土外,汉武帝北驱匈奴,西平西域,领土空前广袤,进一步巩同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4分)‎ 评分参考 分值 要求 ‎10~12‎ 表格填写完整。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进行说明;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表格填写完整。能够围绕所给要素与分数,借助史实进行分析;所举史实与要素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 表格填写完整。所运用的史实依据不足,或史实与要素构成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 表格填写完整。论述文字与所举要素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解析】首先选择朝代,可选材料所给的唐朝和明朝,也可以选择其他朝代,选取时优先考虑与教材联系比较紧密的朝代。其次在选定的朝代中选取三个要素并打分,若选取唐朝或明朝,可以选择材料中选取三个并打分,也可以对材料中任意三个要素的打分进行反驳,重新打分;如选取其他朝代,选择该朝代的三个要素并打分即可。选取要素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比较容易说明的要素。最后结合史实对要素及打分进行说明即可。‎ ‎ ‎ ‎27、(15分)‎ ‎(1)汉密尔顿,工业立国,政府干预经济(贸易保护);杰斐逊,农业立国,自由贸易(8分)‎ ‎(2)汉密尔顿主张发展制造业,符合美国当时国情,利于增强美国国防力量和经济实力。但他采取贸易保护方式发展制造业的做法具有时效性特点,从长期看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不符合全球化贸易进程,其实质是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反应。(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