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单元综合提升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单元综合提升 1.世界性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妥协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希望得到的目标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7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8 高考总复习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失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单元质量检测(十六)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为1870年和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8 高考总复习 国家 年代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其他 1870年 32% 10% 23% 13% 22% 1913年 14% 6% 38% 16% 26% A.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先后决定工业排名次序 B.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时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C.美国在一战前已经确立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选B。据材料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变化的对比可知,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故C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故D项错误。 2.阅读下表:英国的对外贸易表(单位:百万英镑),该表直接反映出( ) 年份 进口 出口 贸易额 差额 1913年 768.7 525.3 1 294.0 -243.4 1914年 696.6 430.7 1 127.3 -265.9 1915年 851.9 384.9 1 236.8 -467.0 1916年 948.5 506.3 1 454.8 -442.2 1917年 1 064.2 527.1 1 591.3 -537.1 1918年 1 316.2 501.1 1 817.6 -814.8 A.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效果显著 B.英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 C.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国际贸易 D.英国重视发挥世界市场的作用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贸易表格我们不难看出,尽管忙于一战,但英国的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这正是英国充分重视发挥市场作用的表现,故选D项。 3.中国山东问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外交的重要议题。下列各项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尔赛和约》决定将中国山东交由协约国共同管理 B.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试图联合德国瓜分中国山东 C.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置导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D.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将其在山东的全部权利归还中国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中国国内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故C项正确;《凡尔赛和约》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日本而非由协约国共同管理,A项错误;在巴黎和会上,德国是战败国 8 高考总复习 ,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而非日本的联合对象,故B项错误;中国山东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是在华盛顿会议之外而非会议之上, D项错误。 4.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旗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连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以颜其额。”此图赠予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解析:选A。解题紧扣时间“1940年12月23日”,判断此时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据此理解赠予美方《百鸽图》深层用意,故选A项。日本偷袭珍珠港发生在1941年12月,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时间是1942年1月,排除C项;开罗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3年,排除D项。 5.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美国外交的“理念”和目标,也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因此,二战后出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抗的大格局,从根源上说应起始于( ) A.巴黎公社 B.十月革命 C.雅尔塔会议 D.“北约”成立 解析:选B。本题考查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据题干可知,强调了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紧扣“二战后出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抗的两极格局,从根源上”,由此可判断是源于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此有了与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的对抗。故选B项。 6.1961年,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某一重要国际会议的筹备会,规定了参加该国际会议的标准。(见下表) …… 第二,它应当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第三,它不应当是任何会使它卷入大国冲突的集体军事联盟的成员国 第四,它不应当是同某个大国缔结的双边联盟的参加国 8 高考总复习 …… 据此可知,这次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 ) A.引发了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浪潮 B.冲击了超级大国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 C.达成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 D.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基本形成 解析:选B。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多极趋势的发展。据题干材料信息,可判断为不结盟运动,新兴独立国家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冲击了超级大国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中规定,联邦政府有权管制工资与工时,但该法于1935年被联邦最高法院宣布违宪。国会遂于1938年制定《公平劳动标准法》。目的是消除“对维持工人健康、效率和福利所必需的最低生活水平有害的劳动条件”。该法规定第一年的最高工时为每周44小时;第二年为42小时,以后为40小时;第一年的最低工资为每小时25美分,第二年为30美分,以后六年为40美分。 材料二 1943年4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授意他人在《星期六晚邮报》上发表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 ——人教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的权力运行机制及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平劳动标准法》的核心内容并分析产生这一法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43年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及其在各大战场的主要表现,并指出美国“世界蓝图”的政治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历史发展的特点。第(1)问第一小问权力运行机制及原则,依据材料一并结合美国的联邦共和体制归纳;第二小问核心内容,据材料一信息归纳工人工作时间和报酬;第三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中规定,联邦政府有权管制工资与工时”和罗斯福新政的知识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重大变化,据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得出;第二小问表现,据所学每个战场的转折情况归纳;第三小问政治产物,据材料二“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并结合所学雅尔塔体系的知识归纳。 答案:(1)机制及原则:三权分立机制、权力制约与平衡原则。 内容:规定工人的最高工时与最低工资。 8 高考总复习 原因:工人运动的发展、经济危机导致劳资矛盾激化,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1943年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反攻。 表现:斯大林格勒战役使苏德战场发生根本转折、瓜岛战役使美军牢牢掌握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北非“火炬”登陆,加速北非战场胜利结束。 产物:成立雅尔塔体系。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到19世纪末、世界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即“西方秩序”,它排斥了占人类多数的非西方国家。20世纪“西方秩序”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并逐步被“一超多强”趋势取代。 21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秩序”价值理念越来越成为问题。相互牵绊的政治制度存在缺陷,使西方国家政府机构掣肘重重,行政效率低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秀,使立法机构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斗兽场”,美国奥巴马政府因“医改方案”未获通过,导致政府在2013年出现了两个多星期的“停摆关门”。“倾听大多数人声音”的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2014年9月19日苏格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玩了一把独立“公投”,而西班牙则身陷“加泰罗尼亚问题”引发的长期动荡。二战以来欧美国家坚持的经济政策,成为它们当今财政赤字、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摘编自黄仁伟、傅勇《从西方秩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秩序”得以确立的原因,并指出20世纪冲击“西方秩序”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在制度运行层面存在的缺陷。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经济、政治、思想、科技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第三世界兴起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行政效率、政党政治、福利制度等方面回答。 答案:(1)确立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在西方的确立、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发展及影响,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 冲击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的胜利;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增强等。 (2)缺陷:民主制度下的权力分立与制衡使行政效率低下;议会中不同党派争权夺利,政党轮流执政使国家决策缺乏长远规划;全民公决缺乏对民意的有效整合;高福利政策导致财政赤字严重。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8 高考总复习 材料一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材料二 (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试以世界近现代史史实评述该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至少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1)第一小问内涵,由材料一“‘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归纳。第二小问评述观点,对于该观点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若赞同可从英国崛起过程中相继挑战并击败过西班牙、荷兰与法国,从而成就霸业及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中期,德国两度崛起并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进行论证。若反对,则可以从19世纪末美国崛起过程中,没有与原有霸主英国爆发战争和冲突及二战后两极格局下,美苏激烈对抗,但始终没有爆发战争进行论证。 (2)第一小问方式,由材料二“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可知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方式有殖民战争、经济侵略与政治控制。第二小问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答案:(1)内涵:崛起大国与原有霸主必然冲突,并引发战争。 该观点符合史实。英国崛起过程中相继挑战并击败过西班牙、荷兰与法国,从而成就霸业;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德国两度崛起并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该观点不符合史实。19世纪末美国崛起过程中,没有与原有霸主英国爆发战争和冲突;二战后两极格局下,美苏激烈对抗,但始终没有爆发战争。 (2)方式:殖民战争、经济侵略、政治控制。 史实:通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强迫中国签署《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清廷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 美国 8 高考总复习 斯大林的“安全带”政策阶段(1945年至1955年) 杜鲁门政府对苏联遏制阶段(1945年9月至1960年) 赫鲁晓夫制定出同美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政策阶段(1955年至1964年) 肯尼迪对苏联推行和平战略政策阶段(1960年至1969年) 勃列日涅夫对美由“缓和”政策阶段进入正式执行积极进攻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末) 尼克松政府的“联系论”均势外交阶段(20世纪70年代) 戈尔巴乔夫积极调整与美国关系的缓解阶段(1985年至1991年) 里根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阶段(20世纪80年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材料反映了二战后美苏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把这些对外政策放到具体历史背景中去考虑,找出其中内在关联性,概括出观点论题进行论证。 答案:论题:美苏在激烈的争霸进程中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时调整外交政策。 阐述:二战结束后,虽然由于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两国四十多年的冷战状态,但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苏联与美国对彼此的政策在每个阶段的大体基调是一致的,或者合纵连横,或者以强对强,一国的政策取向往往影响着另一国的政策选择。然而美苏两国在激烈的对抗中通常考虑到各自国家的利益及核武器的相互制衡,及时调整对外政策。总体来说,美苏之间政策互动的总体特征是美攻苏守;在决定美苏关系的基本状态方面,美国始终占据相对强势和主导的地位。 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