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深州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深州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 A.西周开始实行宗法制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以嫡长子为主 D.周朝制度与商朝有很大不同 2.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 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西周的宗族观念浓厚 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3.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 ) A.开放扩散 B.等级森严 C.贵贱有序 D.自成体系 4.春秋大国争霸的过程,也是诸侯兼并的过程。通过战争,齐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楚先后灭四十余国,成为南方大国。晋先后灭掉二十余国,征服四十余国,成为中原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这说明 A.周王朝确立的政治秩序被严重破坏 B.齐楚晋秦等诸侯国君取代了周天子 C.各国变法改革助推了大国兼并过程 D.春秋时期郡县制度逐渐地建立起来 5.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A. 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D.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6.《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 ) A. 日理万机,勤于政事 B. 高度专权,独揽朝政 C. 完成统一,巩固政权 D. 实行分权,集思广益 7.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前者的措施是 A. 汉武帝设立中朝 B. 唐朝实行三省制 C. 宋代实行文官制 D. 秦朝三公九卿制 8.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 皇权不断加强 B. 长期处于分裂 C. 农耕经济衰落 D. 皇权相对削弱 9.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10.“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诗中所涉及的制度( ) A.带来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确保了官吏的清正廉明 C.杜绝了门阀士族的选官 D.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1.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 ) A. 加强了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 B. 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 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D. 有效清除了官僚系统的腐败 12.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这一做法( ) A.不利于强化集权 B.具有原始民主性 C.可减少决策失误 D.削弱了行省职权 13.明太祖以重刑惩处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监察机构严重缺失 B. 科举制度走向僵化 C. 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D. 程朱理学地位下降 14.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明清这两种分封( ) A.背景相同 B.对象不同 C.目的相同 D.内容相同 15.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 )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16.据清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当时本族直系上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13%,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影响是 A. 实现了社会公平 B. 增加了官员数量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17.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A. 倾销鸦片 B. 传播宗教 C. 输出资本 D. 开拓市场 18.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1861年又成立了专门同外国打交道的机构“总理衙门”。从时代发展潮流看,这些外交机构的成立 A.适应了列强统治的需要 B.说明中国平等步入国际社会 C.标志国家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19.甲午战争前,《申报》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出甲午战前的中国 A.盲目自信,轻视日本 B.闭关锁国,闭目塞听 C.实力强大,雄霸东亚 D.民族觉醒,同仇敌忾 20. “在思考中国的这场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其他任何战争的时候,笔者必须明白,中国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构成的,而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实际上中国像一个百孔千疮的沙袋,一拳击去,沙子四处飞溅。”作者在此认为中国“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 中国人缺乏民族意识 B. 中国军队战斗力涣散 C. 君主专制体制的落后 D. 清政府备战组织不力 2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回到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更加腐败,甘愿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B.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 C. 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 D. 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2.义和拳纵火如戏,攻城打仗亦如戏法。西什库教堂久攻不下,礼部尚书献策端王、庄王,飞檄请来五台山老和尚,施法术攻城。这一做法反映了义和团 A.失败的必然性 B.反帝的顽强性 C.爱国的坚决性 D.扶清的愚昧性 23.抗日救国,己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卢沟桥事变的发生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24.1937年9月,中华妇女运动同盟会致电宋庆龄说:“闸北孤军死守不退,义勇之气动人心魄。请代表我妇女界,转恳委座速即下令撤退,以保全此八百将士之生命,俾为长期抗战之用。”材料反映的会战是 A.枣宜会战 B.淞沪会战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25.阅读《1938年中国战场中日炮兵中型火炮、重型火炮数量对比表》。该表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初期( ) 对比双方 野炮 山炮 榴弹炮 合计 日本 430 430 372 1232 中国 252 132 32 416 ——2015年7月29日腾讯网·军事频道载文统计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B.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艰难性 C.正面战场屡遭败绩的必然性 D.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可能性 26.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在自传中,曾描写了一次战役的情景:“1940年8月,我以精锐之师,半月内毁灭(坏)了敌人所谓的‘大动脉’之正太路。由阳泉至榆次,除少数县城外,几年来一碉堡组成的封锁线,被我挨次攻下。”这场战役( ) A.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战役 C.是中国军队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D.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27.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当年的综合战果报道中指出:“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在我方所收容的19.9万具敌遗体中,中共军也占半数。”这表明 A.国民党正面战场连续溃败 B.国民党放弃了抗战 C.日本在敌后战场损失惨重 D.敌后战场作用重大 28.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C.抗战促进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 29.太平天国1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 ) A.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B.主张挽救民族危亡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代表先进历史潮流 30.“《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 A. 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 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31.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个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换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 32.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之内。这表明( ) A. 革命内部潜伏着巨大危机 B. 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 C. 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 D. 武昌起义带来了示范效应 33.民国初年的辛亥革命纪念章上,将中华民国的“国”写成了“囻”。汉字“国”中的“王”为“民”所代替,其突显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 B.君主专制 C.民族独立 D.人民主权 34.下表是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人员组成,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新军将领 革命党 咨议局议长 巡抚 布政使 提督 督练公所总参议 13 3 3 1 1 1 1 A.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 具有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是清朝官员的反清革命 35.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 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36.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传统社会解体,道德观念滑坡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民主氛围浓厚,社会环境宽松 37.这是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 A.中国共产党起了领导作用 B.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C.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 D.因中国外交失败而引发 38.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依据所学判断,“新”表现在( ) A.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B.革命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C.革命领导力量:工人阶级 D.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9.为了招收到优秀的学生,孙中山委托全国各地的代表为黄埔军校招生。李大钊在北京、毛泽东在上海就分别发动了大批热血青年报考军校。这一时期的斗争目标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 C.抗日御侮,还我河山 D.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40.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从中可知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B.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1.“天下谁不识黄埔?”黄埔军校被誉为“国共精诚合作的典范”,也是国共合作的“前沿地带”。与此相关的革命运动 A.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 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 C. 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42.“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下列各项与该歌曲及影片反映的是同一时期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百万雄师过大江 43.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总结部队工作经验,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三大纪律内容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由此可见新式军队与旧军队的根本区别是( ) A.代表工农利益 B.战斗力强 C.服从指挥 D.注重战术 44.《长征组歌》:“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毛主席来掌舵,向前进!”这部分歌词反映的史实是( ) A.四渡赤水河 B.召开遵义会议 C.飞夺泸定桥 D.甘肃会宁会师 45.1933年10月,国民党出动百万兵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面对敌人重兵,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采取军事冒险主义,给红军带来重大损失,奋战一年,未能打退敌人的进攻。面对危局,中国共产党决定 A.召开遵义会议 B.实行战略转移 C.开展土地革命 D.发动武装起义 46.“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下列能体现这一战略方针的是 A.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B.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 47.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48.在一则红色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宝塔擎旗进北京”指代的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9.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慷而慨。”诗中的“天翻地覆”是指解放军( ) A.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B.把国民党军队主力消灭殆尽 C.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D.推翻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50.“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自己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异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村料中的这次“会议” 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51.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600余人,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B. 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C. 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 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 52.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了 A.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 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 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 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53.“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发布《告台湾同胞书》 B. 香港回归 C. 通过“九二共识” D. 澳门回归 54.2015年11月7 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双方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 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其意旨在( ) A.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开启和平统一的进程 D.发展“一国两制”构想 55.2017年夏,中印在西藏洞朗地区发生对峙。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了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不结盟原则 56.1954年7月21日,会议达成恢复印支和平的协议。使持续8年之久的印支战争停止下来,使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这一会议( ) A. 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 中国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C. 亚非国家实行团结反帝反殖反霸 D. 形成了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57.下图是当时美国工人为联合国赶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情景,它反映出( ) A.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B.中美民间交往促进官方交往发展 C.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尼克松即将访问中国 58.1972年9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了中国。在访华期间中日两国领导人就两国邦交正常化问题举行了会谈。这一外交活动( ) A. 受到美国对华改善关系的影响 B. 使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以恢复 C. 标志着中国彻底摆脱外交困境 D. 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59.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重大活动。这反映我国的外交策略是( ) A.谋求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合作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D.睦邻友好促进周边局势的稳定 60.到2013年底,我国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300多项多边条约,累计派出参加联合国维和官兵和警察l4500多人次。我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和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征之一是 A.多边外交日益丰富多彩 B.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C.经济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D.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61题20分,62题20分,共40分) 61.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6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转型”所取得的外交成就。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一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8分)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 B D A A D 6—10 B A D A A 11—15 B C C C B 16—20 D D D A A 21—25 D A B A B 26—30 D D C A C 31—35 C D D B C 36—40 D D C A B 41—45 A B A B B 46—50 C B D D A 51—55 A D D B B 56—60 B A A C A 二、非选择题 61.参考答案: (1)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6分) (2)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分)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6分) (3)一方面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另一方面,战争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4分) 62.参考答案: (1)方针: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2分) 影响: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迅速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保障国家利益);不利于与更多国家的正常交往(局限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战术)。(4分) (2)原因:解决财政困难;解决国家周边的安全防务问题;与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6分) 意义:由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淡化意识形态为主的务实外交转变。(2分) (3)成就: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6分,列举重大外交事件也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