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课时23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作业】
课时23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编者选题表 考点 角度 题号 古代中国 的科技成就 科技的实用性特征 1 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 唐代绘画艺术 2 宋代绘画 3 文学成就 宋词的时代特色 4 明代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5 京剧形成原因 6 综合 7 一、选择题 1.(2019·广东湛江期末)下表是《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该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遗产名称 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织技艺 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年10月 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10月 中国针灸 2010年11月 中国珠算 2013年12月 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 A.具有注重实用性的特点 B.侧重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C.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D.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解析:A 表格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主要涉及农业、手工业、天文历法等方面,与古人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注重实用,A项正确;表格中的科技没有相同类型的科技,无法体现继承与创新,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未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排除C项;中国古代科技理论性弱,排除D项。 2.(2019·四川内江二模)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这一作品( ) 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 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 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 解析:B 该作品为唐代画家描绘的当时的历史事件,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了周边国家和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向唐朝进贡的历史场景,印证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B项正确;绘画作品是对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而非客观记录,A项错误;文人画的特点是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阎立本的画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的描绘,不具备文人画的特点,排除C;图片反映的是唐朝政治影响的扩大,无法体现疆域是否扩大,D项错误。 3.(2019·安徽毛坦厂中学一模)南宋李唐的《村医图》绘一乡村医生在田边为患者治病,救护及围观者紧张的神态,跃然纸上;李嵩的《货郎图》描绘了一群妇女儿童被货郎担所吸引的生动情景。他们的绘画( ) A.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情趣 B.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反映了唐宋社会的变革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解析:B 结合画名《村医图》《货郎图》和绘画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当时民间百姓的生活状况,绘画虽为艺术作品,但有一定史料价值,可以反映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故B项正确。文人画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情趣,而材料为风俗画,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唐宋之际的变革,C项错误;《村医图》所展示的是乡间百姓生活的疾苦,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D项。 4.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C.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D.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解析:B 据材料“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可知,宋代文艺具有商品化、大众化趋势,故B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不能得出A项结论;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而是市民阶层的休闲生活,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不能从材料中推出,排除。 5.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解析:B 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者经济收益,不仅仅是通过科举,说明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松弛是在中唐至宋代,明代中后期厉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市民阶层是市镇中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材料中很多不是市民阶层,C项说法片面。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2019·江苏南京二模)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该新剧种的形成( ) A.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 B.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C.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 D.得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 解析:A “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体现了民间交流,“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体现了官方推动,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只是给乾隆祝寿,没有体现出皇帝大力提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徽商重金扶持,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9·河北邢台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 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问,据材料“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得出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据材料“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得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据材料“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得出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据材料“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得出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第(2)问,据材料“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得出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据材料“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得出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据材料“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得出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据材料“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 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 (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