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安徽省蚌埠铁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安徽省蚌埠铁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蚌埠铁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高 二 历 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命题人:冯琦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2.谈及古代某政治制度,费孝通先生曾说:“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他们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各层有各层的政权”。此处他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 ‎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3.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4.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一定程度上说明科举制度(  )‎ A.选拔用人方面行之有效       B.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C.严重束缚了士人思想        D.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省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返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材料反映出唐代(  )‎ A.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B.皇权与相权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C.三省互相牵制避免了宰相专权  D.皇帝对军国大事拥有最终决策权 ‎6.有学者认为:“‎ 极端中央集权并不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最佳模式。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最为符合这一看法的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7.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唐代的门下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谏议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限制皇权至上 B.唐代谏议制度对皇权不起作用 C.明清谏议机构消失是服务于皇权需要 D.明清监察制度对君臣形同虚设 ‎8.1577年,大学生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祖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制。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元辅不可或缺的襄助,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  )‎ A.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帝落      B.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 C.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D.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 ‎9.公元前451—450年,雅典通过了伯里克利所提议的法律,规定只有父母双方皆是雅典公民的人,才能成为雅典公民。从此以后,外邦人与雅典公民结婚所生的子女不能得到公民权。此项法律的颁布表明了(  )‎ A.雅典特权民主而非自然民主的事实B.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所产生的弊端 C.雅典法律禁止其公民与外邦人结婚D.主权在民更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10.公元前487年,执政官不再经过选举,而是由抽签产生,但只准第一、二等级任执政官的限制仍然有效。到公元前457年,公民大会决定可让第三等级公民任执政官,后来又扩大到第四等级,并一律由抽签产生。当时,这种做法(  )‎ A.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B.为公民提供了广泛平等的参政机会 C.有利于废除长期实行的财产等级制D.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11.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规定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此后,又有一系列法律被制定出来,如:公元前445年允许平民与贵族通婚的法案;公元前367年肯定平民出任执行官权力的法案;公元前287年确认平民大会的决议对全体公民具有的法律效力的法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B.贵族失去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C.平民在法律上的地位被逐渐提高    D.《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基本法 ‎12.恩格斯指出:"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据此可知,此时的罗马法(  )‎ A.完全抛弃了习惯法内容       B.成为对外扩张的思想武器 C.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D.成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方式 ‎13.英国首相布朗任上,曾爆出国会下议院议员“补贴门”丑闻(议员冒领国家补贴资金)当时布朗领导的工党内阁处境艰难,反对党和部分工党下院议员发出要求布朗下台的信号。布朗是否下台取决于(  )‎ A.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女王的态度 C.议会对布朗政府信任程度      D.内阁成员的意见 ‎14.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陈旧的制度”被淘汰是通过(  )‎ A.《权利法案》颁布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1832年议会改革          D.两党制度的确立 ‎15.学者龙太江在《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中指出: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对美国宪政发展表现出的政治妥协理解错误的是(  )‎ A.两党相互制衡的宪法规定体现了政治体制的妥协 B.参众两院议员席位的分配体现了多元利益的妥协 C.人民权益的保障体现了宪政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妥协 D.政治妥协有利于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6.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全体委员会上,富兰克林发言说:“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会是个好人。今后的后继者会是怎样的人,就无人知道了。这里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断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为此,新成立的美国(  )‎ A.采用共和政体   B.颁布成文宪法  ‎ C.修改邦联制度   D.构建分权体制 ‎17.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实质上反映了宪法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之路    B.共和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结果 C.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与妥协产物    D.民主共和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 ‎18.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部分内容:“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代表帝国……‎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上述材料最能表明(  )‎ A.德国本质上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 B.完善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德意志确立 C.帝国宪法的立法依据是普鲁士宪法 D.帝国宪法巩固了德意志统一的成果 ‎19.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领事裁判权 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片面最惠国待遇 ‎20.太平天国规定: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该项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D.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 ‎2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日本在甲午战争时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促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材料认为甲午战争日本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日本的现代政体和民族意识      D.中国军事领导妥协退让 ‎22.“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 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材料应出自(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3.“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孙中山这段话强调的是(  )‎ A.驱逐满人  B.汉人掌权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24.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  )‎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25. ‎ 表1 ‎ 期别 ‎ 时间 ‎ 入学人数 ‎ 毕业人数 ‎ 黄埔军校第三期 ‎ ‎1924.10—1926.1 ‎ ‎1300 ‎ ‎1233 ‎ 黄埔军校第四期 ‎ ‎1926.3—1926.10 ‎ ‎2680 ‎ ‎2654 ‎ 黄埔军校第五期 ‎ ‎1926.11—1927.8 ‎ ‎3300 ‎ ‎2418 ‎ 黄埔军校第六期 ‎ ‎1927.10—1929.5 ‎ ‎4400 ‎ ‎3970 ‎ 导致表1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外来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的分裂         D.社会经济的停滞 ‎26.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认为农民战争影响了城市工人罢工D.开始反思“乡村包围城市”的观念 ‎27.1936 年10 月10 日《中央为庆祝红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好了举行对于中国新的大规模的进攻,我有五千余年光荣历史的中华民族处在空前未有的危急存亡地位的时候,我民族革命战争的急先锋,第一、第二和第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境内会合了,我们即刻就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对材料中“新阶段”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长征胜利,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②重新掀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高潮 ‎ ‎③革命的中心地区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8.1927年,田中义一主持了日本东方会议,正式形成了大陆政策,明确提出将“满蒙”与:中国本土”相分离的方针。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六名士兵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1.5米路轨,诬称中国中国军队蓄意所为并对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九·一八事变”。事变后日本政府对外声明爆炸事件是“突发”事件,中国守军破坏路轨,日军“有必要先发制人”。此后日本未立即惩处肇事人员并在四个多月内占领中国东三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侵华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B.柳条湖爆炸案打乱了日本政府的对外征战计划 C.日本关东军挑起事变得到政府授意 D.“九·一八事变”是突发性的偶然事件 ‎29.日本华北方面军某作战记录载:“盘踞华北一带的共军……于1940年8月22日夜,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主要为矿山)进行奇袭。……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这段记载反映了(  )‎ A.平型关战役   B.台儿庄大捷   C.淞沪会战   D.百团大战 ‎30.邓小平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材料中的“打出去”(  )‎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二、材料阅读(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20分)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材料二 科举制大事年表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8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8分) ‎ 一、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4分)‎ ‎32.(20分)政治妥协既是各方势力发挥政治智慧的结果,更是时代潮流推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制宪会议每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每向前迈出一步,几乎都是冲突各方互谅互让的结果……正因如此,美国宪法被人们调侃为“妥协篓子”,制宪会议的领袖们则被戏称为“和事佬”。 ‎ ‎——程汉大《美国立宪成功之道》 ‎ 材料二 从短期来说,1832年选举权的扩大,有助于实现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的政治一体化,从而缓解了英国当时“刀尖上的生活”……从长期来说,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以及通过赋予选举权实现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的过程虽不乏政治斗争,但也充满了妥协,这种妥协意识为英国后来的历次和平改革提供了典范。 ‎ ‎——王可园、齐卫平《政治赋权与政治一体化》 ‎ 材料三 通过这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 推翻了至清朝垂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 制度变革的目标。……但这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显然, 妥协之所以成立,一方面是卷入革命的各种政治势力发挥了政治智慧,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革 命的共和底线确立及其大势所趋所逼。……纵观历史,因为变革社会制度而造成民族分裂、 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的事情不绝史书。但辛亥革命中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 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这一后果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 ‎ ‎——薛恒《辛玄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 ‎(1)材料一反映出制宪会议解决重大难题的策略是什么?这一策略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英国为什么会出现中等阶级政治一体化?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6分) ‎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决不意味着是无原则的和平妥协”?“民族、政治和权力这三大妥协”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历史遗产? (6分) ‎ 一、 近代中外三次政治妥协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2分)‎ 二、 高二历史答案 三、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A B D C C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C A D C D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C B C B C A D B 一、 ‎31、【答案】(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按地区人口比例推选。(6分) ‎ 二、 不同:注重血缘门第。(2分) ‎ 三、 ‎(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8分,任答4点) ‎ 四、 ‎(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4分任答2点)‎ 五、 ‎32.【答案】(1)策略:妥协让步。(2分) ‎ 六、 体现:联邦制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权分立协调中央各权力之间的关系,参、众议员不同选举方式协调大州与小州的关系。(4分,任答两点) ‎ 七、 ‎(2)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强烈。(2分) ‎ 八、 影响:缓和社会矛盾;为英国以后的和平改革提供了典范;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 ‎ 九、 ‎(3)原因:革命派坚持民主共和的底线。(2分) ‎ 十、 遗产: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避免长时间的社会动荡和战争流血。(4分) ‎ ‎(4)启示:适度妥协维护社会稳定;妥协需要坚持原则。(2分,任答一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