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2020届高三3月网络测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2020届高三3月网络测试历史试题

天津市第25中学2020年3月高三历史网络测试试卷 考试时长:60分钟 ‎1.某学生在研究“启承继王位”的问题时发现,《史记》记载:“益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中却记载为:“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据此,该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两则记述均不可靠 B. 两则记述均为信史 C. 必有一则记述可信 D. 尚需其他史料论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史记》记载“益把王位让给启”,《战国策》记载是“启打败益才夺取天下”。两部书对“启承继王位”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使读者无法确认哪个最可信,因此要去寻找其他史料来论证“启承继王位”的观点,故答案为D;没有论据确凿之前,不能说两则材料是可靠还是不可靠,AC错误;有文字记载,或有实物印证的历史被称为信史,而文字从商朝才出现,启是夏朝的王,B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关键信息是“启承继王位”。‎ ‎2.“天子之六工,白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官营手工业 A. 分工细密 B. 资金雄厚 C. 技术高超 D. 服务宫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的表述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分工种类特别多,很细密,故答案为A;BCD属于手工业的其他特点,但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主张得民心,后者主张爱民,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故B正确。两者都属于战国时期,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故C错误。儒家思想没有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荀子思想 ‎4.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这一现象是雅典 A. 政治体制的产物 B.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公民自由受限的体现 ‎【答案】A ‎【解析】‎ 希腊的民主是城邦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及其外邦人没有公民权,因而城邦为男人服务,这是雅典政治体制的产物,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和社会矛盾是否缓和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和频繁改革也无关,因为是政治体制的产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公民是自由的而不受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此后,“罗马”实施了 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罗马的扩张,……“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民族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罗马开始实行万民法,故C正确。习惯法,不符合统治范围的扩大的历史背景,故A排除。公民法,也不符合民族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的要求,故B排除。自然法,也不属于解决民族和社会矛盾的法律,故D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万民法 ‎6.下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B;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毕竟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D。‎ ‎【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工业革命的掌握和认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是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分化。事实上考生如果能够联系1929‎ 年经济大危机前,美国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这就说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参照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 ‎7.下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A. 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儒家的义利观念逐渐被抛弃 D. 新式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传统的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故答案为B;部分名人参与工商业是个人行为,不是科举取士标准变化的结果,排除A项;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C;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排除D项。‎ ‎8.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D.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的“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表明费正清认为共和政体与中国社会状况不相符合,难以植根于中国社会实际。故答案为C项。材料认为“新政体”与中国社会状况不相符,不是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也不是认为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改良的含义,作者没有提出自己的主张,排除D项。‎ ‎9.如图为近代某一战争形势示意图。下列表述中与这场战争相关的是 A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B.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 C. 实现了孙中山的理想 D.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地图的图示可以看出军队从广州出发,攻打江西的南昌,湖南的长沙,湖北的武汉,然后攻打南京和上海,很容易想到是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故答案为B;北伐战争是公共两党合作的结果,A错误;北伐战争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没有完成孙中山的革命理想,也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北伐战争相关知识,要掌握北伐的时间、目的、对象和结果。‎ ‎10.‎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写道:“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 A. 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B. 敌后战场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C. 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的主要原因 D. 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友军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可知毛泽东强调了友军的重要性和对我党敌后抗日的贡献,此时1939年国共处于合作抗日时期,因此友军为国民党,故D项正确;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既有合作也有对抗,排除A;材料主要说明国民党对于两个战场的贡献,不是单纯说明敌后战场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排除B;材料不是分析百团大战胜利的原因,排除C。故选D。‎ ‎11.二战后杜鲁门公开表态,“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表明美国 A. 企图主导世界 B. 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C. 实行冷战政策 D. 主动扶持西欧复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可知是杜鲁门赤裸裸宣称世界都要跟随美国,这是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体现,故答案为A;二战后还有与美国抗衡的苏联,B错误;冷战主要是对付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材料没有体现,C错误;扶持西欧复兴的是马歇尔计划,不符合题意,D错误。‎ ‎12.“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该叙述属于 A. 历史解释 B. 历史史实 C. 史料实证 D. 历史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就是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的历史解释,答案为A;历史史实就是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事情,史料实证就是用史料来论证史实,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与题意皆不相符,排除BCD。‎ ‎13.1961年,陈云通过对青浦县的实地调研,向中央递交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报告。这次调研活动 A. 纠正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偏差 B. 响应了经济战线“大跃进”的号召 C. 体现了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 D. 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故A项错误;从“下放给农民私养”、“留足自留地”可知体现了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的反思,B项错误、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国民经济的调整 ‎14.《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难得出儒学地位的提高, 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项。故选B项 考点:汉代思想大一统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基础知识且都发生过重大事件,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迷惑性、干扰性很强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如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15. 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A. 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 B. 议会起草有关税收的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 C. 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 D. 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 ‎【答案】A ‎【解析】‎ 君主立宪制特征概括为“虚君”和议会主权,因此A项最全面,C、D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B项体现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哥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传统制度和习俗”的?‎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1)态度:怀疑神灵。社会根源: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思想因素: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复苏。‎ ‎(3)主要思想主张:宗教方面,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政治方面,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破坏: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4)认识: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归纳普罗塔戈拉观点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社会根源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归纳。第(2)问,阅读材料,由“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归纳马丁路德的观点,其产生的思想因素从文艺复兴运动的角度回答。第(3)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影响的相关史实作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需要从继承与发展角度回答即可,如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马丁路德思想主张、启蒙思想的内容与影响 ‎17.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中国共产党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的表现。‎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列宁选集》第四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观点并指出其意义。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有何相似的发展与突破?‎ ‎(4)综上,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 ‎(3)观点: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意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思想基础。‎ 发展与突破: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 ‎(4)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可知特征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根据材料一“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可知特征是计划经济;根据材料一“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可知特征是工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可以联系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经济方面的实践,即“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回答出“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内容即可。‎ ‎(3)观点:根据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可以总结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意义:根据所学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思想基础进行回答。发展与突破:根据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可以总结出邓小平和列宁发展了马克思学说,就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 ‎(4)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接受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在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马克思经典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由此能得出二者的关系是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18.‎2019年10月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65年前,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请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就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简练。)‎ ‎【答案】示例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凝聚共识,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示例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以国情为依据。‎ 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分布上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所以,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示例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 ‎【解析】‎ ‎【详解】‎ 本题以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背景材料,要求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考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因此本题是一个论述题目。要根据这个观念,找出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观点。根据材料内容可以说的是中国的三大基本的政治制度,从而联系所学总结出坚持和完善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个观点。然后可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知识,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分别说明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理由。‎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