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二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2017
高新部高二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0题,60分) 1、“(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 这是学者对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作的评价 ( ) A.解负令 B.发展工商业 C.津贴制 D.抽签选举 2、古希腊的雅典人口众多,缺少肥沃耕地,食物供应短缺, 50~80%的粮食需要进口。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雅典采取的措施是 A.发展工商业 B.实行民主政治 C.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提高农业技术 3、唐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4、朱熹认为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是(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中央集权统治强化 C.农民反抗斗争加强 D.辽、夏政权的军事进攻 A.工农苏维埃植根于村社民主传统 B.村社组织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前身 C.村社制度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D.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5、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遏制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B.整顿了埃及的社会秩序 C.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D.促进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6、穆罕默德·阿里建立政权后主要的外部威胁是 ( ) A.奥斯曼土耳其 B.英法等国 C.马木路克 D.希腊 7、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最终以失败收场,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从其改革中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是( ) ①应墨守成规,不要盲目改革 ②改革应符合本国国情 ③改革应顺从民意 ④改革革的首要环节是加强军事力量 ⑤改革要具有彻底性,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8、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改革中,规定各部部长及各省省长都由自己亲自任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 A.咨议会没有实权 B.维护专制集权 C.仍仿效欧美民主制度 D.改革了政治机构 9、1814年,穆罕默德阿里下令正式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 ) A.低价出售 B.平均分配 C.高价拍卖 D.收归国有 10、下列不能对阿里改革产生一定的诱导作用的是( ) A.拿破仑在埃及建立工厂 B.拿破仑在埃及建立研究院 C.派遣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 D.打击马木路克势力,建立行政机构 11、埃及盛行的包税制发生在( ) A.16世纪 B.17世纪 C.18世纪 D.19世纪 12、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悖、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 B.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C.宋神宗支持新政 D.老百姓拥护变法 13、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14、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 15、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 ①裁撤冗员 ②废除八股 ③设立京师大学堂 ④裁汰旧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1855 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日本北海道古称),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B.成为日本以后对外扩张的“路线图” C.日本很早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D.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蓄谋已久 17、下列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的共同点表述,最准确的是 A.都是为了获得自由的劳动力 B.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都是由最高统治者颁布法令 D.都让农奴、黑奴无条件获得解放 18、读下列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生产关系的变革 19、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 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20、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21、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英、法、奥斯曼帝国结成同盟同沙皇俄国进行的一次战争。鸦片战争英国打败中国,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打败沙俄。实质反映( ) A、工业资本打败商业资本 B、工业国打败农业国 C、海军强国战胜陆军强国 D、先进社会制度战胜落后社会制度 22、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剥削奴役农奴的经济制度。“12.9法令是对农民施行一连串的侮辱和一系列的暴力。”体现在( ) a.农民通过高价赎买份地 b.农民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却一贫如洗 c. 村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A、ac B、ab C、abc D、bc 23、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 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 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 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 24、英国学者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白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 )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25、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阐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途径,其中提到“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以下符合这一论点的史实是 A.民国之于清朝 B.义和团运动之于戊戌变法 C.“预备立宪”之于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之于洋务运动 26、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考试 27、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考试 28、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A.《中外纪闻》的创办 B.强学会的成立 C.“公车上书” D.《新学伪经考》的出版 29、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 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30、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二、非选择题(40分,每题10分) 31.材料英国传教士傅兰雅被认为是近代将西方科技知识和书籍翻译成中文最多的外国人。1895年6月,时任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首席翻译的他在《万国公报》登出启事:“求著时新小说。”他指出,当时社会有三大积弊:“一鸦片、一时文,一缠足。若不设法更改,终非富强之兆”。希望时人能撰写小说,显示这三大积弊的害处。 最后征集到的162篇稿件,摆脱旧小说模式,引导了晚清时期新小说的创作取向。……这批稿件多来源于普通社会人士,而非士大夫阶层。由于选取了新的社会题材,不少作品除对当时的社会弊害进行揭露和谴责外,还积极设想改革方法,以促国家兴盛富强,达教化社会之效。 ——《尘封百年时新小说重见天日曾激发晚清小说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傅兰雅倡导晚清小说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傅兰雅倡导的晚清时新小说的特征和影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在闭关自守时期,日本人已了解欧洲人在数学、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但没有注意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同样,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多年来,针对中国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这两场变革结局为何出现天壤之别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只需追根溯源,简单地对比分析这两场变法的精神“教主”﹣﹣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看看他们在个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许就能对中日迥异的近代化道路一目了然。 ﹣﹣《康有为和福泽谕吉不同的启蒙之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变法的精神“教主”的差异来分析两场运动的结局。 33.阅读下列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4分) 材料二 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概括材料一、二对1861年改革结果的看法,并据此归纳历史认识(或历史阐释)的特点。(6分) 34、材料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五月,正在试行雇役法的开封府东明县县民,因反对雇役法中既规定四等以下户无须输役钱,又规定各县输钱总户数的不合理条文,爆发了上访事件,而本应安抚百姓的东明县县令贾蕃似乎并不惧怕事件的升级,反而遣令百姓入京上访。一时间“千百人诣开封府,诉超升户等出助役钱事”。 事件爆发后,宋神宗手批付中书:“民之不愿出钱者仍旧供役”,但厉行变法的司农寺截留了宋神宗的手批,并要求府界提点亲自下各县规范役钱的计征程序;此外,在新颁布的募役法敕书中加入了大量解释法令宗旨与预期效果的宣传文字,还把试行时所得的减轻民众负担的数据也加入到法令当中。最后,东明县民上访事件超出政争的范畴而成为变法君臣完善雇役法的契机。 ——摘编自黄敏捷《北宋熙宁四年来东明县民上访事件与变法君臣的危机处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明县民上访事件爆发的原因及变法派的应对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法派处置东明县民上访事件的意义。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梭伦改革中的解负令使债务奴隶恢复公民身份,“(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故A项正确;发展工商业和公民集体壮大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津贴制是指给公民发放津贴,不会导致公民集体壮大,C项不符合题意;抽签选举也与导致公民集体壮大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面对土地贫瘠、人口众多、食物供应短缺的困境,雅典利用自己靠海、天然良港众多的地理优势发展工商业来解决民生问题,故A项正确。实行民主政治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而是确立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雅典缺少肥沃耕地,农业不发达,因此发展工商业,故C、D两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不利于民主的行为才有可能被流放,“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可能是获取个人政治资本,对民主是不利的,故C项正确。A、D不会威胁到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是为了维护本邦的公民权利,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4.【答案】D 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知识不难发现,埃及也是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个选项均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重大成就,但是只有“促进埃及的近代化进程”才使埃及进入了近代社会,才符合“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的成就,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穆罕默德·阿里建立政权后主要的外部威胁是英法等国。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B 7.【答案】B 【解析】 8.【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A与材料的联系不大;C与材料当中部长产生的途径是矛盾的;D这一说法体现不出本质特点。本题应从穆罕默德.阿里的阶级属性去考虑本质目的,他维护的是封建地主的利益,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故此题应选B项。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这一考点。从考查内容上来说,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都是常考内容;从考察的角度来说,重点考查阿里改革对埃及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9.【答案】D 【解析】考察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依据所学“1814年,穆罕默德阿里下令正式废除包税制,将全部包税地收归国有”,故应选D。 10【答案】C 【解析】考察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派遣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之一,故不可能是改革的诱因,故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 11【答案】C 1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官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皇帝控制了人事任命权.题干中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悖、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他们能得到高位主要由于皇帝的支持,否则就不能得到高位,因为皇帝控制了人事任命权.故选C 13.【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康、梁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明显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此,在它指导下的戊戌变法运动不可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任务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康、梁维新派与早期维新派相比的特点”和所学史实,康、梁维新派进行了政治实践活动即戊戌变法,说明其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应选择D项。 15.【答案】B 【解析】 16.【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的信息说明日本吧中国作为假想敌,成为日后对外扩张的线路图,故B项正确;A没有提及明治维新信息;C中属于20世纪以后;D中甲午战争不符题意。 1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的共同点.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ABC三项都是俄国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的共同点,俄国废除农奴制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都是因为这两种制度分别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废除之后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而且也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都为两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俄国农奴制改革由沙皇颁布“二一九法令”开始推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由1862年9月,林肯发布了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废除奴隶制,解放黑奴.1864年6月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结束,它标志着奴隶制的彻底崩溃.其中B项从本质上说明了两者的共同点;D项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解放是有条件的,必须高价赎买份地. 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材料“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体现的是农民地位的提高,而这一变化得益于1861年改革中对农奴人身自由的解放,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史实。 20.【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得知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A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仍然是沙皇的专制统治;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选C。 21.【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信息“英、法、奥斯曼帝国结成同盟同沙皇俄国进行的一次战争。鸦片战争英国打败中国,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打败沙俄”等反映了社会制度先进和落后之间的竞争对抗,故选D项。 2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信息“12.9法令是对农民施行一连串的侮辱和一系列的暴力”等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对农奴掠夺的措施,包括农民通过高价赎买份地、农民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却一贫如洗以及村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故abc均符合题意,本题选择C项正确。 23.【答案】D 【解析】 24【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宗教改革,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即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所以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宗教改革?因信称义 2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本题需要理清选择项中各个要素的关系,所选应该符合题干要求。民国取代清朝指的是新的取代旧的,A项不符合材料观点;新与新的递嬗,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体现了这种变化,由经济近代化到政治近代化,故D项正确;扶清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性,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预备立宪”之于戊戌变法,更加保守,故C项错误。 26.【答案】D 【解析】 27.【答案】D 【解析】 28.【答案】C 【解析】 29.【答案】A 【解析】 3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根据材料可知司马光评价的是王安石的青苗法和募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项法令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所以司马光的评价既体现了保守派对变法的攻击,也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的实情,故C项正确;A、B、D三种说法过于片面,故排除。故选C。 31.【答案】(1)傅兰雅热衷传播西方文化,关注中国社会生活;利用新小说揭林鸦片、时文、缠足三大社会积弊的害处;晚清报刊业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2)特征:创作主体平民化;创作内容现实性;创作日的除旧布新。(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引导晚清小说摆脱旧小说模式,形成面向社会生活的创作趋向;收到了社会教化的效果,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使小说成为革除积弊、促进国家兴盛富强的有力武器。(言之成理即可) 32【答案】(1)特点:有选择性的学习,非全盘西化;学习目的是增强民族力量;学习内容全面;在原有基础上学习,侧重自然科学;学习有计划、有步骤. (2)分析:康有为自小接受儒家教育,正统思想浓厚,无法同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因而不能与时俱进,最后导戊戌变法百日夭折.福泽谕吉变法态度坚决,思想坚定,有步骤有计划,而且能够不断地追随世界潮流进行学习,使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33.【答案】(1)主要内容: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2分) 原因:农民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农民需要额外支付土地赎金。(2分) (2)看法:材料一,改革没能缓和阶级矛盾;材料二,改革影响重大而深远。(4分) 特点:立场、视角等会深刻影响历史认识。(学生能回答一点即可赋分)(2分) 34.【答案】(1)原因:雇役法役钱计征方式的纰漏;反对变法的旧官僚的挑动; 措施:截留宋神宗的手批;规范役钱的计征程序;加强役法的宣传和解释。 (2)意义:有利于上访事件的平息和社会矛盾的缓和;推动变法派对雇役法的完善;有利于雇役法在全国的推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