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下学期岳阳县一中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80分钟 分值:1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40×1.5分=60分) 1.从下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分封制 ④宗法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始祖”等信息,符合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家天下的世袭制,选项C正确;西周时期已经不再是禅让制,①错误,选项A、D排除;选项B概括不全,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始祖”等信息的解读。 2.公元前9世纪前后,周宣王出兵鲁国,干涉其君位继承,引起当时诸侯的集体不快。经此事件后,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这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A. 体现家国一体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王权与族权相结合,体现为家国一体,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B;由材料“诸侯的集体不快…… 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可见周王无力有效管理地方,结合所学,在秦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D,选C。 3.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周代“间色”的紫色成为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 A. 礼乐制的崩坏 B. 齐国独立于周王室 C. 权力高度集中 D. 分封制得到有效维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说明周的礼乐制度对服饰的色彩有严格的规定,确定了尊卑的定制。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间色”却成为齐国推崇的颜色,说明周礼乐制度崩坏,答案为A。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齐没有独立于周王室,B错误。权力高度集中即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后,C不符合题意,错误。代表政治的礼乐制度被破坏,表明分封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而不是有效的保护,故D错误。 4.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 A. 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 B. 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 C. 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D. 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可得出具有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而商周政治制 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具有强烈的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排除 A;“上帝的嫡长子”除了神 秘性外,还有唯一性,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更能体现独尊性,“五德之运”学说也是为 了论证秦始皇统治的合法性,所以,以上材料体现了秦始皇对君主专制的强烈追求,故选 B;材料不能体 现利用血缘关系形成政治结构,这是周代宗法制的特征,排除 C;材料不能看出以德治国的方略,采用 这种学说意在论证秦代周的合法性,不代表治国主要采用这种方略,实际上,秦朝是依法家思想治国,排除 D。 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36个(后增至41个),郡下设县1000个左右。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由此可知,郡县制与周代“封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A. 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 B. 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C. 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可知郡县制下地方长官都由皇帝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和管理,故选D项;郡县长官是行政官员,而非监察官员,故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是实现了实际统一,而非形式上的统一,故排除B项;郡县制实行确立的是官僚政治,“以贵族世袭为特征”与题意相悖,故排除C项。 6.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A.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C. 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 D.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千古一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确立了以“皇帝制和郡县制”为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所沿用,故选D;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A错误;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此不是秦始皇创立,B错误;据所学可知,秦始皇设置丞相掌握行政权而没有分割相权,C错误。 7.有学者认为,汉初刘邦选择了郡国并行制是无奈之举,只有这种制度才能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局面,才能使他这个皇帝得到更多人的拥护。该学者的看法表明,汉初 A. 新、旧政治势力交织并存 B. 中央集权制得到广泛支持 C. 已不存在分封的社会基础 D. 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在秦汉时期属于新势力代表,封国制属于贵族势力代表,因此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体现的是新、旧政治势力交织并存,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制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B选项排除。汉初的分封制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C选项排除。材料认为郡国并行制是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并非认为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D选项排除。 8.“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材料中的制度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三省六部制 C. 通判监督制度 D. 行省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结合所学,材料评价的是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省制度,故D正确;A是秦朝实行的,B是隋唐朝实行的,排,C是宋朝设置的,排除ABC。 9.下图为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其长官为宰相的部门有 A. 1个 B. 3个 C. 6个 D. 9个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唐朝三省长官都称为宰相,结合材料可知长官称为宰相的省有三个,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题意及所学知识,错误;C选项不符合题意及所学知识,错误;D选项不符合题意及所学知识,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依据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的知识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0.有学者评论认为,“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唐朝 A. 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政府拥有了政务的最终决策权 C. 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皇帝实际上仅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说明最终决策权实质上还掌握在皇帝手中,没有实现权力的制衡,故A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故C项排除。 【点睛】“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是关键信息。 11.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与世长辞,《天龙八部》是金庸作品中的佼佼者,它涉及到了北宋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的辽、大理、西夏、吐蕃对峙的情况。书中曾提到宋朝的中央机构是“二府三司”。请问“二府”是指 A. 三省长官和枢密院 B.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 三司使和枢密使 D. 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中的“二府”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的合称,“三司”指的是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合称,B选项符合题意。三省长官不等于中书门下,因此不属于二府,A选项排除。三司使不属于二府,C、D选项排除。 【点睛】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 12.宋真宗《励学篇》写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宋真宗这样说是基于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绝佳的一条出路,考取功名后,就能得到财富,可见宋真宗是在鼓励士人参加科举考试求得功名利禄。科举制度主要以考试成就作为选官标准,故选D。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能和品德,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和族望,故排除ABC。 13.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 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 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 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 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曹魏时期选官在程序上要求“中正”出据书面的正式材料,选拔内容包括家世、品行和道德才能等,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注重公正合理的一面,C项正确;要求“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等,表明其并没有随意,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为先,不能促进社会阶级流动,也无法摒弃门第间的差别,排除BD项。 14.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隋唐时期该“发明”创设的出发点在于 A.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弘扬儒学正统,选拨优秀人才 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荫官和科举并行制、科举制,隋唐时期正是荫官和科举并行的时期。自魏晋以来,门阀世族通过九品中正制不断扩大势力,至隋唐统一,门阀势力已经成为中央集权发展的极大阻碍,皇帝为扩大选官来源,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便创造出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故答案选A项。弘扬儒学正统,选拔优秀人才可以用来描述西汉时期的察举制,可排除B项;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描述的是北宋时期的文官制度改革,可排除C项;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描述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可排除D项。 15.中国古代某皇帝宣布废除中书省,原属中书省的六部归皇帝直接管理。百官之首分散为各部的长官尚书,权力得以分散。据此判断该皇帝是 A. 唐太宗 B. 宋太祖 C. 明太祖 D. 清太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都没有废除中书省,清朝在明朝之后,早已没有中书省了,故排除A、B、D三项。 【点睛】基础题,准确记忆明太祖废丞相即可。 16.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A. 三公九卿制 B. 内阁制 C. 二府三司制 D. 一省制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朝制度属于汉代,三省六部制属于唐代,军机处属于清代,明朝的中枢机构应该是内阁,故空白处应该填写内阁制,故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故A项错误;二府三司制属于宋代,故C项错误;一省制属于元朝,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演变的史实,同时,根据题干的朝代限定“汉、唐、明、清”,学生可以对号入座,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7.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朝入关沿袭明制设立内阁作为行政中枢,六部时期下属和执行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决定军国大计的最高决策机构,南书房为康熙设立,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国家权力重心,军机处是雍正皇帝时期设立,故C和D项错误。六部从属于内阁,故A项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点睛】康熙后,特别是雍正朝自军机处建立后,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官员不再参预机务,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因接近皇帝﹐对于皇帝的决策﹐特别是大臣的升黜有一定影响力。故而仍具有一定地位。南书房亦被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时才被裁撤。 18.下表是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对比 时期 职位 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其他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顾问 表中的史实表明当时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官僚机构的膨胀 C. 中央集权加强 D. 行政效率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的内阁相对于清朝的军机处而言,其仍然具有一定的权力,但是军机处彻底成为传达君主旨意的工具,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选项A正确;材料未反映出官僚机构的变化,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认识到军机处和内阁都是皇权强化的表现。 19.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C.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A 项错误;“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这加强了专制主义,不是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体现的是行省制,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C项正确;“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体现的是军机处,这大大强化了专制主义,故D项错误。 20.公元前5世纪,有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雅典,你是一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雅典 A. 经济富庶农业发达 B. 对外战争大获全胜 C. 民主政治达到高峰 D. 疆域辽阔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逐渐走上繁荣时期,故C项正确;古代雅典工商业比较发达,而农业落后,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对外战争,故B项排除;古希腊城邦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故D项排除。 【点睛】“公元前5世纪”是关键时间信息。 21.迪奥多鲁斯是梭伦时期的一位雅典公民,其家庭还有①一名妻子;②两个儿子:一个21岁,一个18岁;一个23岁的女儿;③进行经济生产的奴隶10个,从事家庭服务的奴隶3个;④帮助其打理经济的邻邦的35岁的狄奥戈奈斯。这个家庭享有公民权有 A. 2人 B. 3人 C. 4人 D. 19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仅局限在成年男性公民群体中,广大的妇女、奴隶、儿童及外邦人是没有公民权的,所以这个家庭享有公民权的是迪奥多鲁斯及其两个成年儿子,人数一共是3人,B选项符合题意;该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不具备公民权,因此选项A、C、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雅典公民权概念的掌握。 22.在古雅典,如果一位公民的名字被大多数人写在陶片上,他将被放逐。这种情况开始于 A. 梭伦执政时期 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D. 苏格拉底执政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公民的名字被大多数人写在陶片上,他将被放逐”反映的是陶片放逐法。结合所学,梭伦改革没有陶片放逐法的内容,排除A;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实行陶片放逐法作为民主监督的机制,故选B;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后,不符合“开始”的限定,排除;苏格拉底是教育家和思想家,不是政治家,排除D。 23.“黄金时期”“希腊的奇迹”“希腊的光荣”“民主的鼎盛”,这些是人们在提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明时通常所用到的一些称赞。与这些评语相符的史实是 A. “解负令”使平民获得经济独立 B. 大部分官职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 C. “陶片放逐法”保护了雅典民主 D. 以新的行政选区取代了部落选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公元前5世纪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这一时期是雅典民主制的黄金时期。大部分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选项B正确;“解负令”是梭伦改革内容,排除A;“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C;行政选区取代部落选区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D。 24.在苏格拉底看来,雅典民主制的最大弊端就是“外行治国”,即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他主要反对雅典民主政治中的 A. 公民大会制 B. 差额选举制 C. 抽签选举制 D. 精英民主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直接民主主要体现在抽签选举和轮流执政,这样不同素养的公民参政,容易带来权力的误用和滥用,即“外行治国”,故C项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苏格拉底并不反对公民大会,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差额选举是指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选举,与“外行治国”无关,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古代雅典是直接民主,不属于精英民主制,排除D。 25.《十二铜表法》仍维持父亲的权威,父亲可以审判儿子、判他死刑或者将他卖掉:父亲在世时,儿子永不算是成年人。这体现了该法律 ①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 ②维护了贵族的某些特权 ③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 ④在内容上涉及家庭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十二铜表法》仍维持父亲的权威,父亲可以审判儿子、判他死刑或者将他卖掉:父亲在世时,儿子永不算是成年人”等信息可知,该法律掺杂着原始的古老习俗,在内容上涉及家庭关系,故①④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贵族特权的维护,②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③项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26.罗马法规定,债权人获得的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罗马法 A.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主要调节公民间的债务纠纷 C. 促进了罗马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体现了公平理性的立法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罗马法的规定是利用法律调节贷款人与借贷人之间的关系,反对高利贷,属于调节经济关系的内容,这种规定体现了公平理性的立法理念,故D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A;法律内容是对债权人利息额度的规定,此时借债行为尚未发生,并未涉及债务纠纷,选项B排除;罗马属于奴隶社会,排除C。 27.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 习惯法的形成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 公民法的形成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 【答案】D 【解析】 【详解】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故答案为D项。习惯法和公民法的形成是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是早期罗马法的表现形式,排除A、C项;《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排除B项。 28.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英国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此举 A. 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 B. 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 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 英国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战胜了王权,国会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故A选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开始确立,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以后英国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故B选项错误;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并非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故C选项错误;英国国会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解决的,故D选项错误。 29.1760年乔治三世继任英国国王,为了控制内阁,他不停地撤换首相。大臣们由此认识到: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然而,当时的另一种情况是: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也很难立足。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C. 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D. 议会主权仍有待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王有一定权力,使得“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 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也很难立足”,首相的处境恰恰反映了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选项B正确;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选项A排除;1689年之后,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C;1689年之后议会就已经确立了主权地位,排除D。 30."19世纪初,英国议会下院的议席分配仍沿用中世纪的方式,传统选区大多已经衰败了”而后来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城市,有很多没有选举资格……虽然这场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使英国至此走上了坚定的改革之路。”英国这场改革 A. 历史上被称为“光荣革命” B. 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 C. 保障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D. 使得责任制内阁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光荣革命”事发1688年,时间不符,排除A;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宣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时间不符,排除B;由材料“19世纪初”和改革内容涉及选区和选举资格问题,联系所学,符合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这次改革,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但广大的农民和工人的政治权利依然有限,故选C。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中叶,排除D。 31.美国的车牌是由各州发放的,为突出其特色,各州都用本州的象征性图案或宣传词来装饰车牌,以此来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如下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文化的多元性 B. 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C.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D. 各州宣传自己的优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各州都用本州的象征性图案或宣传词来装饰车牌”,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推行联邦制,各邦享有一定的自治权,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ACD三项的内容也有可能造成材料中的现象,但都不是主要原因,因此排除ACD三项。 32.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需要“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1787年宪法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总统可否定国会制定的法案 B. 将立法权机构分成参众两院 C. 众议员按各州人口多少选出 D. 对选民资格进行严格的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参议院每州两名,众议院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众议院体现了多数意志,参议院保障了少数的权利,符合材料“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的描述,故选B。总统对法案的否决权针对的是参众两院,而非只是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排除A;众议员按各州人口多少选出,维护的是大州的利益,与材料“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的描述不符,排除C;对选民资格进行严格的限制,与分权与制衡的思想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分权与制衡的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的描述,学生可由被制约的主体反推出实施的行为主体。 33.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他罢免了约20位内阁高级官员,包括国务卿、联邦调查局长、代理司法部长、白宫幕僚长等核心官员。特朗普频繁变更内阁官员的做法 A. 表明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 B. 违背宪法对总统权力规定 C. 严重破坏了分权制衡机制 D. 反映了总统对国会制约增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有权罢免内阁成员,这符合宪法规定,是其对行政权的实施,选项A正确,排除B;总统罢免阁员属于行政权内部事项,并未牵扯到司法和立法权,因此不会破坏分权制衡机制,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内阁成员不属于国会,排除。 34.由于特朗普与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局部关门35天,创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最长“停摆”纪录。这一事件表明 A. 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心 B. 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不同阶级的利益 C. 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 D. 三权分立制度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美国总统和“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造成政府停摆,说明总统与国会间存在制约,所以C项正确;美国是典型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A项不符合史实;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同一阶级的利益,不过在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B项错误;这一事件不是制度影响了效率,而是坚持原则,防范专制的美国传统,D项错误。 35.1875年,在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下,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宪法,宪法确立了法国为( ) A. 君主政体 B. 君主专制政体 C. 君主立宪政体 D. 共和政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1875年1月,在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下,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项说法正确,ABC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故选D。 36.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并非系统完整的宪法,但却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65年)。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A. 解决了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B. 总结了大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 C. 契合了二战前法国的实际国情 D. 实践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1875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一部宪法,1875+65=1940,1940年是二战期间,说明1875年宪法符合二战前法国的国情,故C正确;A“解决了”表述太绝对,错误;B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1875年宪法确立了法国的民主共和制,D错误。 37.1791年至1870年的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交替经历了15种不同政体,发生了“至少4次革命、2次政变和3次外国势力的干预”。这一结果取决于法国 A. 资产阶级派系林立 B. 君主派不想退出历史舞台 C.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 国内外敌人进行极力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 ,法国于1870年成立第三共和国之前,政权反复更迭,颁布的宪法也很多,共和国建立过程曲折是因为法国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均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排除。 38.“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政治制度 A. 专制主义色彩 B. 军国主义色彩 C. 民族主义色彩 D. 民主主义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可知强调的是德国政治制度的军国主义色彩,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专制主义,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军国主义色彩,C选项排除。民主主义色彩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9.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表: 邦国 普鲁士王国 巴伐利亚 萨克森 符腾堡 巴登 黑森 梅格棱堡—许威林 票权 17 6 4 4 3 3 2 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 A. 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 B. 普鲁士在帝围拥有特殊的地位 C. 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D. 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普鲁士王国票数最多来看,普鲁士在帝围拥有特殊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德意志政治的专制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故CD项排除。 40.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 确立责任内阁制 B. 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C. 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 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的体现。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到18世纪中期才最终形成,所以A项不选;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德国,英国国王权利受到了限制,所以B项不选;首相对议会负责是英国的情况,德国首相对皇帝负责所以C项不选;两个法律都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故选D。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权利法案》·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君主对监察人员的任用作了很多规定。“久则情亲而弊生、“二周年一替”都是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限的认识和规定。通过《监察六事》、《巡按察六》、《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西汉时御史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唐代,监察御史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 雅典的监察制度相当发达。雅典公民在监察官员任职前,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多方面进行审查。官员在任职期间要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是否称职。任职期满后,对其财产等情况进行审查,看他是否贪污受贿,如果有罪则处以非法所得的十倍罚金。 ——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议会的监督职能……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针对不同监督对象采用不同手段,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只有犯有严重的不法行为时,才由议会两院弹劾、免职。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雅典在监察官员任用方面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答案】(1)不同:中国:监察官有明确任期;用法律规定其职责;监察官员品阶较低。雅典:任职审查项目多、程序严格;公民进行监督;从重处罚有罪官员。 (2)特点:政府高度重视;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作用: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推动政府工作开展;一定程度体现民意;推进了英国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 【详解】(1)不同:中国:根据材料“二周年一替”可知,古代中国的监察官有明确任期;根据材料“通过《监察六事》、《巡按察六》、《互察法》等,规定监察官的职责”可知,古代中国用法律规定其职责;根据材料“西汉时御史大夫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其秩仅为二千石;唐代,监察御史是正八品;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也就相当于知县”可知,古代中国监察官员品阶较低。雅典:根据材料“雅典公民在监察官员任职前,要对其出身、财产、人品、是否服兵役等多方面进行审查”可知,古代雅典监察官员任职审查项目多、程序严格;根据材料“官员在任职期间要举行一次信任投票,看他是否称职”可知,古代雅典公民对监察官员进行监督;根据材料“如果有罪则处以非法所得的十倍罚金。”可知,古代雅典从重处罚有罪官员。 (2)特点:根据材料“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议会的监督职能”“ 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可知,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监察制度建设完善;根据材料“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可知,英国监察制度的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根据材料“针对不同监督对象采用不同手段”可知,英国的监察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作用: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推动政府工作开展;一定程度体现民意;推进了英国民主政治建设。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从其特点来推导作用。英国的监察机构“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有利于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推动政府工作开展;根据材料“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可知,议会监察一定程度体现民意;根据材料“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议会的监督职能”可知,从英国民主制发展来看,议会监察推进了英国民主政治建设。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马法上下千余年,期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很大,法律也由产生、发展逐步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人法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名誉、婚姻、夫妻财产、儿童监护等;物权法包括动产、不动产等;继承法包括遗嘱继承、法定继承、赠予等;诉讼法包括法定诉讼、程式诉讼、诉讼程序、诉讼非常程序等。 ——摘編自周相《罗马法原论》 材料二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强大起来,国王开始保护它的利益。以便依靠它的帮助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一切国家里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但是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律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主要特点:法律溯源悠久;体系完善;重视社会实际;注重法律程序;随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 (2)关系:罗马法确立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近代欧洲法律发展了罗马法的法律精神。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罗马法上下千余年”,可得出法律溯源悠久;从“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可得出体系完善;从“人法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名誉、婚姻、夫妻财产、儿童监护等;物权法包括动产、不动产等”,可得出注重社会实际;从“诉讼法包括法定诉讼、程式诉讼、诉讼程序、诉讼非常程序等”,可得出注重法律程序;从“法律也由产生、发展逐步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可得出随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 (2)从材料二中的“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可得出罗马法确立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从“以便依靠它的帮助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一切国家里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可得出近代欧洲法律发展了罗马法的法律精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