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题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

‎ ‎ ‎【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A. 否定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反映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 体现了重商主义的思想 D. 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答案】D ‎ 2.(四川省凉山州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立宪派认为,应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甚至认为,中国旧章本来就是立宪的,“周官言宪法,传称监于成宪,仲尼损益四代之制,以垂万世之宪”。由此可知立宪派 A. 主张西学中源说 B. 质疑西方宪政制度 C. 意在减少立宪阻力 D. 力促中西民主结合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立宪派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以此来牵强地证明,宪法本是中国古代所有,目的是减少立宪阻力,C正确。题干没有提及西学及西学和中学的关系,排除AB;D项题干也没有体现。~网 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4月月考(高考全国统一全真模拟二)文综-历史试题(重点班))1912年5月7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思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己拨去。此后改良 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 A. 对袁世凯窃权表示认同 B. 是思想坚定的保皇人物 C.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 肯定民主共和价值作用 ‎【答案】D ‎ 4.(2017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处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递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 A. 实行地方自治 B. 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C. 重视发展海防 D. 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答案】B ‎【解析】材料“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递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说明郭嵩焘认为不能仅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考虑中国国情。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C项;根据“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说明论者并非主张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排除D项。 5.(2016-2017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1901年出版的《国民报》刊载《说国民》一文中写道:国民要摆脱“君权、外权之压制,必先脱数千年来牢不可破之风俗、思想、教化、学术之压制。”这说明 A. 中体西用思想得到突破 B. 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认可 C. 社会主义思潮开始传播 D. 进化、民权思想居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从国民要摆脱“君权、外权之压制,必先脱数千年来牢不可破之风俗、思想、教化、学术之压制。”可以看出近代化已经发展到思想文化领域,所以反映出中体西用思想得到了突破,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根本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思想;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进化思想。 6.(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苏北三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梁启超说:‎ ‎“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这说明培育“新民”的关键是 A. 全面学习西方思想 B.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C. 彻底否定儒家学说 D. 兼采中西文化精髓 ‎【答案】D ‎ 7.(2017届山东省潍坊市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单元过关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康有为本来是想借孔子改制的理论为变法找到理论依据,推动政治变革,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一般士子难以接受,还引起了整个官僚、士大夫阶层的不满,甚至原本支持变法的不少人也要求销毁《孔子改制考》。这表明 A. 儒学已经被士人和官僚抛弃 B. 孔子的社会影响力较小 C. 孔子成为人们心中文化符号 D. 儒学应与历史潮流吻合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康有为原本想借助孔子的影响力进行变法宣传,却遭到儒家学者以及传统士人、官僚的反对。这说明孔子在社会上影响力巨大,儒学对社会群体的影响仍然存在,乃至成为了士人们心中不可动摇的一个文化符号,故AB错误,C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不涉及历史潮流问题。故答案为C。 8.(2016-2017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19世纪40年代,我国思想界“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 B. 明清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 “经世致用”治学传统影响 D. 《海国图志》的推动 ‎【答案】A ‎【解析】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对,与原因无关;C选项不对,属于次要原因;D选项不对,属于“开眼看世界”的表现而非主要原因。 9.(2016-2017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 )‎ 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 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0.(2016-2017学年湖北武汉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成为当时清政府最佳选择的优势所在。‎ ‎(2)19世纪晚期,马建忠对于西方的认识已经有所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宗旨的。‎ ‎【答案】(1)原因:“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 ‎(2)说明:承认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西方以制度文化为本,科技工商为末。‎ ‎(3)说明: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大办工业、教育、军事事业,客观上冲击了“中体西用”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中体”受到冲击;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 ‎【解析】‎ ‎(2)结合材料二“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再注意材料出处《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可见作者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重要性。‎ ‎(3)联系所学知识,从维新思想、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角度分析即可。如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两者都反对君主专制,“中体”受到冲击;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猛烈批判传统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