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考试 历史 word版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9年10月18日 14:30 — 16:00】 2019年重庆一中高2021级高二上期10月定时练习 历史测试试题卷 2019.10 历史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 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体现了 A.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社会权势有所变动 C.分封制度的彻底瓦解D.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2. 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谴责“以百姓为刍狗”为“不仁”,并警告 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一思想主张可以说明老子 A.希望统治者要顾及民众的力量 B.主张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C.努力追求君民平等的理想社会 D.是最早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家 3.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传承了 A.孔子的民本思想 B.孟子的义利主张 C.荀子的治国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 4. 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 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C.动摇了社会等级观念 D.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5. 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 此之谓不知本矣。”这说明他主张 A. 知行合一 B.经世致用 C.回归孔孟 D.民贵君轻 6. 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 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 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7.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编写的识字学书范本,汉代广为流传。在西汉后期,社会上出现 了“《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的局面,朝廷甚至专门派人讲解传授。这是由于 A.王朝更替造成文化中断 B.隶书在社会上普遍使用 C.文字教育普及程度有限 D.书法艺术追求个性审美 8. 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 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 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A.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B.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C.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9. 16世纪末,汤显祖为宜黄腔创作的传奇《牡丹亭》,在它的故乡江西,几乎没有太大反 响,而在吴门(苏州)剧坛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这主要是因为 A. 地域文化审美趋向的差异性B.地方执政者的政策不同 C.地域经济发展及阶层的差异D.昆曲在地域影响力不同 10.石刻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图》 中的《子路问津》石刻面。该画 A.意在宣扬儒家德治理念 B.再现春秋时期社会状况 C.创作时间不会早于唐代 D.突出绘画者的思想意境 11. 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 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说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 B.中央经济控制力加强 C.自然经济阻碍商业发展 D.私商已成为商人主体 1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13.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 三十余块。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 等诸多店名和招牌。由此可见,宋代 A.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 B.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 C.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D.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 14.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 泾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等,这说明当时 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15. 1897年,大生纱厂发行股票。张謇“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 万两,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共计官商本规银五十万两……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 办。”这可以反映当时 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B.官方限制民间办厂 C.股本结构较为单一 D.社会资金的资本化 16. 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出口商品贸易比重表(占总值%)。据此分析,下列表述 正确的是 年份 进口商品 出口商品 钢铁和机械 棉纱及棉制品 棉花 矿砂及金属 1925年 6.5 20.7 3.8 2.9 1928年 7.2 15.8 3.4 2.1 1931年 9.3 7.9 2.9 1.6 A.中国轻重工业发展趋于平衡 B.南京国民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 C.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 D.民族工业在“一战”后迅速萧条 17. 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 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 而不用“礼拜”。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 A.“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B.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 C.清廷固守传统意识形态 D.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 18. 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 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些社论 旨在 A. 强调平稳推进工商业改造 B.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C.重申“一五”计划的意义 D.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19.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从苏联引进的156个特大工业项目中,绝大多数是重工业项 目,而在60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欧、日本引进的设备中,洗涤剂、化学纤维、塑料、 化肥等面向市场、面向农业的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尝试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 B.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体制框架 C.打破了资本主义对我国的封锁 D.探索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 20.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三省等地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史称“北方谈话”。 他指出,“四人帮”要搞的“穷社会主义”荒谬至极,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邓 小平“北方谈话” A.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到来 C.实现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 D.为农村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 21.下图反映了新中国 A.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 B.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C.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 D.公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 22. 1984年,我国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各类商品实行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价 格,即价格双轨制,8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先后出现两轮通货膨胀。这表明当时 A.国有企业制度根深蒂固 B.传统经济体制仍具优势 C.经济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D.市场经济休制弊端显现 23. 下图是18世纪初世界部分城市劳动力价格与能源价格的比值示意图。例如:英国城市 纽卡斯尔工人工资较高,煤炭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故比值较高。 据此可以做出的合理推断是 A.工业革命推高英国工人工资水平 B.较低比值显示生产成本低廉 C.清朝前期中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D.较高比值利于推动技术革新 24. 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超过法国,在煤钢领域,克虏伯公司、蒂森公司以 其规模庞大而声名显赫;化工领域,德国的合成燃料产量占了世界的一半左右;交通运 输业,德国的铁路长度在中西欧都首屈一指。这一时期德国的进步主要得益于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完成 B.政治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C.对海外殖民地的倾销和掠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5. 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 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 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 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 26. 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时,州长们纷纷表态支持其复兴计划;但是到 了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导致州长们态度 变化的原因是罗斯福新致 A.损害了资本家的根本利益 B.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受到了苏联经济政策影响 D.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权力 27. 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 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 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为此,这些国家 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B.开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 28. 1965年,苏联颁布了《集体农庄市场示范条例》,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 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 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 B.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 C.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 29.1977年,美国总统卡特提出“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沿袭战后美国凯恩斯主义者刺 激经济复苏方案,它规定给每个纳税者退税50美元,此外,包括用于公共工程和综合就业训练的联邦开支计划。其结果 A.恶化了失业现象 B.解决了经济滞胀问题 C.加剧了通货膨胀 D.放弃了经济自由主义 30. 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 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 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对欧共体的成立表示满意 B.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C.急于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 D.看到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 31. 2019年6月,之所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刊 文,批评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升级贸易摩擦,是因为美国政府这一行为 A.阻碍了西欧国家加快联合进程 B.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C.违背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规则 D.错失了当今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 32.下图为中国财经报公布的2016年金砖五国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仍居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B.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周敦颐(1017-1073年),仁宗时在各地做州县官,讲授《易》学,号濂溪先生。周敦颐取《老子》和道教的学说,与《易》经相糅合,著《太极图说》,又著《通书》阐发宗旨。他采《老子》的“有生于无”说,提出天地、阴阳、五行、万物都出于太极和无极,最后又回到太极、无极。这种对自然界的说明,应用到人类社会:“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皇帝)”。周敦颐还汲取佛教的禁欲主义,与他的无极说相结合,进而创立了“无欲”的说教。“无欲,故静”,“静”是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的最高的道德标准,由此提出“主静”之说。周敦颐认为,人们如果“主静”,也就能做到“诚”。“诚”即是“无为”,“寂然不动者,诚也”。从而提出“诚”的概念,认为这是“圣人之本,性命之原,五常之本,百行之原”。 周敦颐的学说在仁宗时代还并没有多少社会影响,他在当时的学术地位,也是不高的,但是后来的理学家对他极力推崇。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周敦颐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敦颐上述思想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如1758~1767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837年的10年间增至784864050(两)。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但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据统计,1764年,欧美诸国对华海上贸易总值为白银5545847两,1805年达23517102两,40年间增长了3.2倍,中国对外贸易常处于出超地位。 ——摘编自易能武《明清时期中西对外贸易比较》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再次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这次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了以往。本轮经济全球化与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建起一套对全球市场开放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经贸联系的共同基础。 ——摘编自《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 材料三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 ——摘编自候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推进速度上都超越了以往”。(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设立的作用。(6分)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元购买力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特点和意义。(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4分) 重庆一中高2021级高二上期10月定时练习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BACDC 6—10:DBACC 11—15:BBCDD 16—20:CBAAB 21—25:ACDBB 26—30:DADCD 31—32:BD 33.(16分) (1)思想:“太极”、“无极”为本原的宇宙观;“无欲主静”和“诚”的道德观;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 (6分) 背景:北宋社会危机加深;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社会秩序;儒释道三教融合;儒学发展面临困境。(4分)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哲学化、体系化;奠定了宋代理学的基础。(6分) 34.(20分) (1)特征:数量大、范围广,对外贸易空前发展;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势;中外贸易中,中国居主导地位,以出超为主;以朝贡贸易为主。(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说明:国际经贸规则体系的建立,如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的共同基础,如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全球性的经济组织为支撑,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科技的发展加快了全球化趋势,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8分) (3)作用:扩大了对外开放格局;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6分) 35.(16分) (1)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6分) (2)特点:实行固定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2 分) 意义: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 分) (1) 启示:国际货币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因素是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各国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4 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