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10月)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10月)历史

‎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一级历史科试题 ‎ 命题人:林永星 审题人:吴秋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 ‎1.“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国”和“家”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中所 言的这种观念主要源自于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科举制 ‎2.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 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 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3.《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 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由此可见当时 A.“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B.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 C.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4.《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 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西周初期分封制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末王室衰微 D.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燕国在历史上属于哪一类分封对象的封地 ‎ A.功臣     B.姬姓贵族   C.商朝旧贵族   D.夏禹后代 ‎6.《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7.在已发掘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随葬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变形,有的残缺,更多的是被折断为两截。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社会崇尚节俭 B.葬俗遵循周礼  ‎ C.冶铸技艺落后   D.历代盗扰严重 ‎8.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 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 A.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B.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 C.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     D.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 ‎9.从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 A.等级观念 B.宗法观念  C.法治观念  D.辈份观念 ‎10.《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2003‎ 年3月17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在河南洛阳发现了东周时期王陵遗址的消息,而对确立 这些重要遗存属于东周王室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六马之驾,考古学者称之“天子驾六”。关于“天子驾六”的发掘出土,其史学价值主要在于 A.体现了周天子的“神权”特征 B.修正了《逸礼·王度记》中的错误之处 C.有助于考证周朝实行的礼乐制度 D.证明周天子与贵族在权力上的矛盾尖锐 ‎1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弊病”是指 ‎ A. 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 C.尊卑有秩          D.代远情疏 ‎12.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 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 正确的是 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 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阶级扩大 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13.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说: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 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 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 化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14.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 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1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制度法令的统一 ‎ 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16.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 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17.《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制度 ‎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18. 中国古代注重设立管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机构。隋唐时期设虞部负责专门管理山林事务,‎ 其政令执行的程序是 A.中书省一礼部一虞部      B.门下省一刑部一虞部 C.枢密院一户部一虞部       D.尚书省一工部一虞部 ‎19.“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 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 应为 A.通判 B.中书门下 C.枢密院 D.三司 ‎20.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 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一省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 ‎21.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22.“门生”,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材料反映出 A.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B.儒生把持官员选拔 C.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       D.汉初实行休养生息 ‎2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 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诗句与“此项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B.“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4.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 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5.2012年度百度搜索风云榜,“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 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尚书省    D.通判 ‎26.唐太宗曾命人将各地刺史姓名写于屏风之上,坐卧恒看,得其事迹,必书于名下,以备 赏罚黜陟。并下令,县令人选由五品以上官员举荐,太守人选则由他亲自定夺。这表明 太宗 A. 注重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 B. 重视州县官员的选任及作用 C. 加大选派京官外任地方的力度 D. 收归人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27.“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孕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令研究者“倍感兴趣”的政治制度是指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科举制 D.谏议制度 ‎28.宋真宗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仁宗说: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溅到我的脸上啦,却不得不取消原来的任命。这说明宋朝 ‎ A.台谏制度已经相当成熟        B.文官政治制约君主专制 C.皇帝知人善任心胸豁达        D.君权与相权矛盾很尖锐 ‎29.《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 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30.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31.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颁布推恩令 D.察举制度 ‎32. ‎ 表1 ‎ 皇帝纪年 ‎ 公元纪年 ‎ 郡级政区 ‎ 汉高帝十二年 ‎ 前195年 ‎ ‎15郡 ‎ 汉文帝十六年 ‎ 前164年 ‎ ‎24郡 ‎ 汉景帝中六年 ‎ 前144年 ‎ ‎68郡、国 ‎ 汉武帝元封五年 ‎ 前106年 ‎ ‎108郡、国 ‎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33.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 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34.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3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3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37.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 ‎ A.三省制 B.行省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38.假设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簒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都符合史实 B.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都与史实不符 ‎39.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 ‎ 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 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     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40.乾隆帝即位之初,以西北已无边患为由裁撤军机处,后又恢复;嘉庆和道光年间,通过建章立制使军机处进一步完善;在清末的“预备立宪”过程中,军机处最终被废除。军机处的发展轨迹表明,清代 ‎ A.政治决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B.君主专制政治制度达到顶峰 C.官僚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效    D.时代变迁影响国家机构发展 ‎ ‎ 二、非选择题(20分)‎ ‎4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 ‎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据载,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宰相。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日中送呈皇帝的奏章共1660件,涉及3391件政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6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4分)‎ 这种趋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佛山一中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一历史科答案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A B D B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B B C D C D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 D D C B D B C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C B A B C C C B ‎ D 二、非选择题(20分)‎ ‎41. (1)过程: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分);‎ ‎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2分);‎ ‎ 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2分)。(共6分)‎ ‎(2)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3分);‎ ‎ 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分)。(共6分)‎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4分)‎ 影响: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辩证分析,各2分,共4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能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