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1讲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商人与异族建立的多是一种或稳定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而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这一变化旨在 (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贵族专权 C.维护统治秩序 D.增进文化认同 解析:选C。由材料“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民族聚居区”可知,周人通过同姓与异姓的交错杂居达到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故选C项;商周时期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贵族专权和增强文化认同,排除B、D两项。 2.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 ( ) 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 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 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 解析:选A。西周诸侯对内保持团结,对下控制,对上承担各种义务,这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故选A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排除B项;“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西周诸侯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不能说明分封制弥合了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排除D项。 3.(2020·浙江杭州期末)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 ) A.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 B.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C.形成三类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 D.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三个作用,由此可推知分封制改变了原来地方的管理体制,推行周王的政策,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故选D项;从材料“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可知,西周没有传承商朝的统治体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周的统治区域,不能得出西周分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有三个作用,不是形成三种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排除C项。 4.《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西周 ( ) A.中央集权得到发展 B.天子干预诸侯国政治 C.天子直接控制诸侯 D.宗法制度遭到了破坏 解析:选B。据材料“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可知周王对地方诸侯国内的官员任免进行干预,故选B项;西周时期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在封国内拥有自主权,天子并非直接控制诸侯,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周王对诸侯国进行干预,而不是强调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排除D项。 5.(2020·北京丰台区期末)右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盠(lí)驹尊。器身所刻铭文大意是:周王亲赐盠(人名)两匹马驹,盠拜赐后,称颂周王不忘旧宗小子,称赞周先王奠定了伟大基业,万年永保万代宗族。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 A.礼乐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解析:选B。据材料“旧宗小子”和“万代宗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有利于研究宗法制,故选B项;礼乐制是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材料无法说明差别,排除A项;分封制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盠(人名)”是个人,不是地方,排除C项;井田制是土地制度,与宗族关系关联不大,排除D项。 6.(2020·山东济宁模拟)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 )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解析:选A。材料中“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涉及兄终弟及和嫡长子继承制两种继承方式,都遵循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的原则,故A项正确。 7.(2020·江淮十校联考)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从实质上说明了 ( ) A.周朝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 B.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 C.宗法制与礼乐制存在因果关系 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解析:选D。据题干“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选D项。A项表述与题目中“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不相符,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商周政治制度的差异,B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及礼乐制,C项错误。 8.(2020·山东临沂期中)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 ( ) A.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 B.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 C.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 D.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 解析:选D。根据材料“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可知,大小宗、嫡庶子之间依旧有一定的分别,故选D项;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法血缘关系逐渐淡化,排除 A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排除B项;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是因为周王可供分封的土地、人口有限,排除C项。 9.《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 ( ) A.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 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 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 解析:选A。根据材料“相亲……相敬……无怨……不争”可知,礼乐制度具有调息争怨、相亲相敬的作用,故A项正确;礼乐制度是宗法分封的工具,故B项错误;礼乐制度使宗法分封所确立的等级秩序得以生活化,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职务凭资格,与礼乐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10.(2020·博雅闻道质评)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封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下受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下 ( ) A.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 B.“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 C.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 D.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解析:选C。据材料“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可知,分封的领主在其领地有很大权力和独立性,是对王室权威的巨大威胁,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权力过大而不是有效管理地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天下一家”的认同感,排除B项;分封制使西周疆域扩大,但材料没涉及,排除D项。 11.(2020·广东惠州调研)夏商周时曾采用过不同的历法,分别称为夏历、殷(商)历和周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这说明 ( ) A.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B.同姓子弟是分封制的主体 C.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 D.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 解析:选C。材料“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表明这一时期历法未统一,这说明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故选C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天子的权威未被严重削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的主体,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排除D项。 12.(2020·江苏常州一模)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 (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君主直接控制地方 C.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D.宗法制受到了挑战 解析:选D。材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应该是指宗族祭祀中的规则遭到破坏,由此可以推断出宗法制受到了挑战,故选D项。 13.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革 B.兼并战争加速了统一的步伐 C.传统的政治体制正在瓦解 D.诸侯王国积极推广郡县制度 解析:选C。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这说明郡县制出现,传统的分封制正在瓦解,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诸侯对新得到土地的管理,没有涉及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诸侯对新得到土地的管理,没有涉及兼并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积极推广”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4.(2020·江苏南京一模)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 ( ) A.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B.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 C.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D.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解析:选D。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与材料中“讨伐郑国”“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相符,故选D项;分封制规定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与材料中“周郑交恶”“射中桓王肩膀”不符,排除A项;材料“周郑交恶”“讨伐郑国”体现的是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不是诸侯争霸,也不是兼并战争,排除B、C两项。 15.(2020·天津部分地区二模)《尚书》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此处“百姓”是指以封地为族姓的百官。但在战国典籍中,却常用“百姓”称呼普通民众。上述称呼的变化反映出 ( ) A.宗族观念形成 B.平民获得政治特权 C.官僚政治确立 D.礼乐秩序渐趋崩溃 解析:选D。材料中“以封地为族姓的百官”反映了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礼乐秩序也随之渐趋崩溃,“百姓”称呼的变化反映了这个过程,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走向衰落,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平民获得政治特权,排除B项;官僚政治确立于秦朝,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牧誓》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古代齐家的戒律,而且是古代政治生活的信条。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中,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就在男性牢牢控制的政治领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政治家,她们的所作所为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据范若兰《古代女政治家研究中 的道德和政治标准》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材料三 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题指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可知,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少数民族文化、小农经济环境、宗法制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2)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材料中有表述,但不能照抄材料,要逐条归纳。(3)西周政局稳定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保障(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也有时代的因素(生产力水平),还与周王室控制着富庶的地区,实力强大有关。 答案:(1)特点: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原因:小农经济环境下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法制和儒家思想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迥异于中原文明,女性有一定地位;专制君主权力向女性的畸形延伸。 (2)积极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原因: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