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 ) 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 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 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根本原因( )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越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3、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 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4、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 A.阶级矛盾变尖锐 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C.开始出现分封制 D.具有浓厚血缘色彩 5、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 A. 建立了皇帝制度 B. 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实行三公九卿制 D. 修筑了万里长城 6、秦始皇为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开创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礼乐制度 7、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主要是因为汉代( ) 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8、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 9、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 C.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落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1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此处评价的是我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 ) A.西周 B.秦汉 C.魏晋 D.隋唐 13、在人口大迁移以后,有一位政治人物,刻意使用当地的土语与当地人士交谈,借以拉近彼此的距离。然而当地的士人平时却争相使用洛阳之方言,认为这才是高级语言。这最可能发生的时代是( ) A.东晋北方士族因躲避战乱而避居江南,乃有这种现象 B.隋炀帝时一面营建东都,一面巡幸江南,造成这种现象 C.唐代武则天营建东都,笼络江南士人,以打击关陇集团 D.北宋士人居开封后,怀念故都洛阳风土,不忘故乡语言 14、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是( )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15、史料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这里的“上”指(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6、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专制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 C.皇权受到政府制约 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17、如图所示两幅犁的构造图片中,后一幅图片体现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改进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8、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9、986年,宋太宗派兵伐辽,“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该材料能够说明的是,当时( ) A.枢密院掌管军政 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 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 D.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 20、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 A.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D.维护了国家统一 21、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中心的南移 B.大量人口的南迁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自然条件的优越 2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23、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 )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 C.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 D.边境榷场贸易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24、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 A.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C.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代 25、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条约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26、下图是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据此图可得明朝( ) A.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 B.宦官专权问题突出 C.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凸显 D.内阁首辅限制着皇权膨胀 27、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折权,雍正帝时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这一变化( ) A.利于皇帝有效地控制官僚队伍 B.扩大了官员的行政权力 C.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数量增加 D.保证了清朝统治的清明 28、明初废行中书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的民政与财政、司法和军事事务,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三司的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管理权限 D.缓解各地的阶级矛盾 29、明朝实行海禁,滨海人民“生路”被断。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这表明( ) A.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导致海盗猖獗 B.滨海地区农业生产破坏,人民失业 C.新航路开辟促进东南沿海贸易发展 D.俺答汗扩大互市,恢复边境的和平 30、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官管理,即“改土归流”。该变化表明( ) A.君主专制体制定型 B.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 C.国家重视边疆开发 D.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断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下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实质是什么?并结合唐、明、清有关史实加以说明。(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变化的原因。(6分) 32、阅读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 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是什么?(6分) (2)自战国到西汉,为了实现思想统一进行了哪些努力?努力的目的是什么?(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 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6分) 1、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中“耕作”“栽培”“养育”等词语可知,中国文化应源于中国社会生产从采集和渔猎进入了耕作和驯养时期,这应该开始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故选A项。 2、解析:选D。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适于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使男子在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婚姻制度的进步使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父系氏族最终取代了母系氏族。 3、解析:选D。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诸侯称“王”说明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挑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故A项错误,D项正确;B项反映的不是实质,只是现象的概括,故B项错误;自春秋时期起,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 4、解析:选D。据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可知,“小康”之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小康”之世的特点,而不是强调历史的倒退,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小康”之世的特点,而不是强调分封制的出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康”之世强调宗法血缘色彩,故D项正确。 5、解析:选B。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题干材料中“秦王扫六合”中秦王是嬴政,六合指六国,据此可判断该诗主要歌颂了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功绩,故选B。建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修筑万里长城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CD三项排除。 6、解析:选C。王位世袭制是王位继承制度;分封制属于地方官制;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礼乐制度属于礼仪规范。 7、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统制政策打击商业,延缓了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故选C项。汉代实行抑商政策,但“始终”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汉代的对外战争虽然频繁但却并没有导致经济的衰退,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并没有反映土地兼并加剧,D项错误。 8、解析:选D。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因此诸侯国的势力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以壮大;又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在思想文化上实现了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统治。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大一统。故选D项。 9、解析:选C。本题考查汉代民族关系。依据所学可知,汉初国力衰弱,无力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因此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 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取得胜利,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力强盛,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学习时要注意及时总结,特别是老师课堂上讲解各个时代的发展特征时,要注意作好笔记,并理解发展特征与重要历史史实的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政局动荡,战火连绵。因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民族在冲突和和平交往中逐步走向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文学、艺术、科技等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确答案为D项。 11、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南迁,为南方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B项符合题意。 12、解析:C。由材料“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知,以门第为选官标准,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符合,故选C项。 13、解析:A。 由“在人口大迁移以后”可知该时期之前出现过人口迁移的高潮。政治人物企图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说明北方政治势力已转移到当地。认为洛阳方言才是高级语言,说明洛阳地位突出,可推断其为都城(西晋)。综上所述,该时代应为东晋,故选A项。 14、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隋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较短的朝代之一。但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等,因此隋朝历史短暂而繁荣。 15、解析:选D。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故材料中的“上”指的是唐玄宗,故选D。 16、解析:选C。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C正确,D项错误;明清时期专制皇权空前加强,故A项错误;皇帝拥有最终政务决策权,故B项错误。 17、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所以C项符合题意。 18、解析选B。 A项体现的是诗人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C、D 两项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因此均无法体现忧患意识;B项体现的是诗人遭遇安史之乱的凄凉心境,符合题意。 19、解析:选A。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宋太宗派兵伐辽,只与枢密院商议,而中书不预闻,枢密院享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故A项符合题意。 20、解析:选A。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措施均属于学习汉族先进封建典章制度的举措,其最大意义是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21、解析:选C。南宋以后“(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体现了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江南地区成为政府财政依赖之地和文化人才聚集之地,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 22、解析:选D。本题以历史人物包拯为情境考查北宋的政治制度,需要对北宋中央二府三司的职能有较细致的理解。转运使负责将地方的财赋税收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是兵部正职之外的次官。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一般由文官充任。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负责行政;枢密使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23、解析:选A。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税收所占比例下降,非农业税收比例上升。非农业税收包括手工业和商业税收。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大量销售,瓷器大量出口,直接增加了商税的收入。故正确答案选A项。北宋出现纸币,但同时铸币量也较前代增加,还有金银等在市场流通。元朝时纸币才是国家发行的主币。农村契约租佃关系说明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了,人身束缚减轻。榷场贸易是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通过互市交换地区特产。表中看不出使用货币的情况,也看不出人身依附关系的状态,也没有明确是城市贸易、边境榷场贸易还是海外贸易从而导致非农业税收的增加。因此,排除BCD三项。 24、解析:选A。本题考查西夏的活字印刷术。根据“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选字出力者”可以推断应该是活字印刷,所以说明西夏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术,但不能说明活字印刷术得到了普及,故选A项,排除B项;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品,故排除C项;题意并不能反映西夏的印刷术落后于宋朝,故排除D项。 25、解析:选C。本题考查宋代对农村集市的管理。“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是农村集市,而非专业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明官员主张对乡村交易加强管理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说明当时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被打破,故D项错误。 26、解析:选A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大太监之间形成一定的权力制衡,说明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故A项正确;该示意图反映的是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的政治关系,不是宦官专权问题,排除B项;该示意图反映的这一体制维护明朝统治,不是体现其弊端,排除C项;D项从图示无法得知,排除D项。 27、解析:选A。奏折制度的形成,减少了中转、收发的环节,具有机密、迅速的特点,便于皇帝更直接、更广泛地了解信息。皇帝朱批后形成的决策,能迅速地反馈给官员并被迅速地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密折制度的建立,强化了皇权。官员收集的信息和提出的建议更快地传递给皇帝,但最终仍由皇帝进行决策。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28、解析:选B。这是一道全新情境的考查能力的题目。元朝的行中书省权力较大。明初地方分设三司,中央废除宰相,权力归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都是为了加强皇权。但分权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皇帝派遣巡抚到地方并演变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并没有说明扩大了行政权力范围,也没有涉及到六部权限的问题以及缓和阶级矛盾的问题。故排除ACD三项,正确答案为B项。 29、解析:选A。这是一道陌生情境的能力考查题目。明朝初年,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沿海地区人民从事海外贸易受到限制,加上倭寇的侵扰,沿海的海盗活动频繁。戚继光取得抗倭战争胜利后,朝廷放松了沿海私人贸易的限制,沿海局势才安定下来。16世纪,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开始侵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虽然通过新航路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得到发展,但材料提供的信息与此关系不大。俺答汗是蒙古族鞑靼首领,他通过恢复、扩大互市,维持了北方边境的安宁。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 30、解析:选B。本题考查明清改土归流政策。秦朝建立时君主专制体制基本定型,故A项错误;明清改土归流加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故B项正确;元朝和明清采取不同的民族区域管理政策都体现了对边疆开发的重视,但非本题主旨,故C项错误;改土归流是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取代地方世代相袭的土官,并非民族自治模式,故D项错误。 31、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由“皇帝起立,赐丞相座”到“站着”再到“跪着”,表明皇帝与丞相间礼仪关系的变化,由坐到站再到跪;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相权不断削弱,实质上反映的是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从秦汉到宋明皇帝行使君主权力由很少受限逐步发展到受道德、制度等因素的制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经验、主流意识、体制完备等角度分析。 答案:(1)现象:丞相上朝的礼仪变化:坐——站——跪。(1分) 实质: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1分) 说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分)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分) (2)变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约到受道德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2分) 原因:先代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意识的制约; 古代行政体制日益完备的影响。(答出2点即得4分) 32、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4分) 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秦朝的“焚书坑儒”; 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每点2分,共6分) 目的: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2分) 3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奢侈消费之风、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等方面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第(2)问,根据材料“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方面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 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 出现奢侈消费之风(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 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答出3点即得6分) (2)原因: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需求的增加;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等。(答出3点即得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