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

‎2017-2018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人:龙国安 高开德 审题人:周湖北 请注意: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2.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 A.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                    B.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                    D.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 ‎3.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4.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5.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6.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 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                        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 ‎7.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的动作不过是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的意思。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代的音乐下降。”据此可知 A.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的更受欢迎        B.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 C.宋代以后音乐形式的世俗化倾向        D.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 ‎8.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说明他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B.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9.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这体现在文艺复兴 A.彻底摧毁了蒙昧和宗教势力                B.完成了西方社会的思想改造 C.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D.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10.马丁·‎ 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A.教随国定原则    B.强化教会权威     C.信仰即可得救    D.简化宗教礼仪 ‎11.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内特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 A.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B.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C.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D.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12.艾赛亚·柏林曾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A.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            B.牛顿思想全面影响了法国社会 C.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            D.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 ‎13.《欧洲文化史》指出:19世纪“在精神领域的研究带来可喜的成就”,这让“虔信《圣经》是真理之源的人十分不安”。这里的“成就”是 A.进化论                B.启蒙运动             C.牛顿经典力学    D.科学社会主义 ‎14.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是建立在17世纪波义耳等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的。在18世纪,瓦特的发明也有赖于新的温度测设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应用,并且他和当时的主要科学家们有着经常的联系,并于1785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这说明 A.科学家通过仪器实验的方式了解世界B.英国政府重视科技创新活动 C.新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D.科研技术成果能及时地应用于生产 ‎15.雨果认为其作品《悲惨世界》是一面镜子,“镜子说出了真理,所以被人憎恨,可是这样并不能阻止镜子是有用的”。巴尔扎克也说他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由此可见,二者的作品 A.创作方法有同一性                                B.取材来源十分广泛 C.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D.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16.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右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浪漫美,富有宗教神秘感。下列与此画风格相近的是 ‎ ‎17.19世纪中期以后,钢琴采用铸铁的结构使琴的音色更浓厚而辉煌,钢琴加上踏板装置使琴弦之间相互发生共鸣,激发了浪漫主义作曲家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作灵感。这表明浪漫主义音乐 A.对外界环境有强烈敏感性                    B.对演奏乐器有较高要求 C.已成为当时主流音乐风格                    D.善于引发人的内心情感 ‎18.1911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期刊逐步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这反映了 A.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增加                        B.思想解放深入了社会基层 C.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                        D.中国科技发展成了体系 ‎19.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20.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21.《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B.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D.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2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靠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还须依靠国际力量和敌国内部变化的援助,否则是不能胜利的,因此加重了中国的国际宣传和外交工作的任务。据此可知,毛泽东 A.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B.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制度 C.把冷战思维用于外交                            D.希望世界接受“万隆精神”‎ ‎23.1949年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史学界围绕着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展开的大规模讨论和争鸣,这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当时“五朵金花”的讨论 A.有利于唯物史观的普及                        B.显现史学研究的碎片化 C.导致了双百方针的中断                        D.加速史学理论的本土化 ‎24. 表1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 ‎ 阶段 ‎ 时间 ‎ 人数 ‎ 第一阶段 ‎ ‎1950—1953年 ‎ ‎1708名 ‎ 第二阶段 ‎ ‎1954—1956年 ‎ ‎5853名 ‎ 第三阶段 ‎ ‎1957—1958年 ‎ ‎1654名 ‎ 第四阶段 ‎ ‎1959—1965年 ‎ 很少 ‎ 表1反映了 A.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二、 非选择题(52分。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节庆活动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观。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我国以农立国,对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非常关注。为了适应农事和生活,人们就定出一些节日,以调剂生活.增进群体活动的乐趣。民间的宗教意识和祈福于神的心理,以及躲避灾害的要求,促成了拜天敬神的仪式和咒术、禁忌等,并确定于特定的时间。中国人的伦理思想是返始报本、慎终追远的,于是以祖配天、敬天法祖的思想和仪节,就牢牢地凝结在中华民族的群体中。我国古来以孝治天下,所谓凡能孝于亲者,必能忠于国。故“忠孝节义”四大德目,自古影响个人性格与立国精神,如清明祭祀扫,以示不忘先人;中秋团圆,以叙天伦之乐;重阳登高,以崇敬老之礼。 ‎ ‎——摘编自蓝吉富 刘增贵主编《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礼俗》 ‎ 材料二 ‎ 法国大革命的节日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世俗化或非基督教化倾向,理性神崇拜、反宗教化装舞会等节日的出现,显然也直接体现着人民大众狂欢文化的这种反基督教传统。1790年7月14日的联盟节庆典,也已出现了数千人共同宣誓效忠祖国之类世俗的新因素,这是一个反映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节日。革命节日的人民大众文化特质还表现为人民大众对节日的广泛参与,卢梭认为剧院里的演出决不是人民的节日,人民的节日应当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让群众自己变成演员,“让每个人都走到别人当中并使自己得到愉悦,以便使大家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 ‎——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 材料三 他(梁启超)认为“东西各国,每年必有一二日之大祝典,为国民荣誉之纪念”,如美国的7月4日、法国的7月14日等开国成功纪念日。这种庆祝活动,可以使人记已往,振现在,励将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添强国、勇猛、进步、自立的气氛。而我国向来无此风气,号称一年中普天同庆的节日,也不过是元旦这一天。而元旦不过地球绕日一周而复、毫无意识之天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或重要的值得纪念的意义。‎ ‎(1)阅读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传统节庆产生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法国节庆文化的新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12分)‎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梁底超关于中国节庆制度的观点。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梁启超观点的看法。(7分)‎ 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以下是明崇祯年间所刻曾楚卿编《莆曾太史汇纂鳌头琢玉杂字》中40幅演戏对联中剧目。‎ ‎(一)忠孝类: 1.苏武:《牧羊记》 2.蔡伯喈:《琵琶记》 3.苏茧:《鹦鹉记》 4.刘殷:剧名不详 5.五伦:《全备记》 6.姜诗:《跃鲤记》 7.凯文:剧名不详 8.杨显:剧名不详 9.玉箫女:《玉环记》 10.刘锡:《宝莲灯》 11.朱寿昌:剧名不详 12.赵氏孤儿:《八义记》 13.蔡端明:《洛阳桥记》 14.三省半:剧名不详 ‎ ‎(二)节义类:15.孟道:剧名不详 16.杨氏:《杀狗记》 17.杨正卿:剧名不详 18.李彦贵:《卖水记》 19.文俊:剧名不详 20.王十朋:《荆钗记》 21.孟琰:剧名不详 22.包文拯:《包公案》 23.韩朋:《十义记》 24.冯京:《三元记》‎ ‎(三)功名类:25.薛仁贵:《白袍记》 26.韩信:《千金记》 27.曹彬:剧名不详 28.班超:《投笔记》 29.苏秦:《金印记》 30.刘知远:《白兔记》 31.吕蒙正:《破窑记》 32.傅春卿:剧名不详 33.薛登山:《薛家将》 34.文显:剧名不详》 35.朱买臣:《渔樵记》 ‎ ‎(四)风情类:36.《拜月亭记》 37.梁山伯:《同窗记》 38.陈三:《荔镜记》 39.薛荣:《合钗记》 40.《西厢记》‎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论题;史论结合。)‎ ‎27.(15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人权派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出现的一个政治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胡适、罗隆基等一批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五四”后,中国各种思想搏击争鸣,自由知识分子办报办刊传布思想,各种论争不断。1928年8月,国民党宣布“军政”告终,“训政”开始,党国体制及蒋介石的权威地位初步形成。此时国民党内反蒋力量将“民主”等原则高高举起,与人权派所追求的“民治”、“人权”、“宪政”形成了呼应。同时,上海出现多个商业团体组织请愿团,要求国民党中央实行民主。 ‎ 从实质上看,“人权运动”乃十足的“宪政运动”。但由于实力弱小,他们不具备从事实际政治运动的实力和条件,只能幻想国民党自上而下推行宪政。 ‎ 人权运动在精英知识界掀起波澜,但广大民众却充耳不闻,实际成效也微乎其微。国民党对于人权派不断采取封杀手段,始终没有实行宪政。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宣布由“训政”进入“宪政”,结果是演出了一场滑稽剧,最后被赶出大陆。 ‎ ‎——摘编自袁刚、邓博宇《人权论争与国民党的训政、宪政》 ‎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人权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6分) ‎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人权运动的内容并简析失败的原因。(9分)‎ 衡阳市八中高二期末考试 ‎479班历史附加题(直接答在本卷上)‎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2.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来源:学 C.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D.宗法礼乐制逐渐崩溃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  )‎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4.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时(  )‎ A.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            B.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C.工匠制造技艺高超、产品精美            D.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 ‎5.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6.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  )‎ A.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               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                 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 ‎7.《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8.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9.中国改朝换代,往往国家颜色随之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尚黑。看似简单的颜色更替背后,是影响了中国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  )‎ A.以德治国            B.君权神授                 C.统治合法        D.阴阳五行 ‎10.汉代桑弘羊认为:“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其观点(  )‎ A.体现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 B.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 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 D.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 ‎ ‎11. 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  )‎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 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 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 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 ‎12. 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 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衡阳市八中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5:DBACD 6—10:BCBCA 11—15:BDACD ‎16—20:AACAB 21—24:DAAA ‎ ‎25.(25分) ‎ ‎【答案】(1)因素: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的需要;鬼神意识影响下祈求幸福和躲避灾害的活动;传统天人观念和家国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2)新特点:摆脱基督教的影响,呈现出世俗化;强调爱国主义的政治情感;群众的广泛、主动参与。(6分)‎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氛围。(6分)‎ ‎(3)观点: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缺乏社会意义;主张设立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纪念日(建议在中国传统的岁时礼俗中增添有意义的节日)。(4分)‎ 看法:梁启超主张通过节日增强国民的爱国意识和进取精神,有进步性;但他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缺乏社会意义的看法过于偏激。(3分) ‎ ‎26.(12分) ‎ ‎【答案】示例: ‎ 论题一:明代戏剧体现了对封建统治思想的宣传。(2分) ‎ 阐述:明代崇祯年间40个戏剧剧目中忠义、节孝、功名类占到整体的九成左右,说明当时戏剧注重以封建思想教化民众;作为明代官学的理学极力倡导忠孝思想,以忠孝为主体的戏剧剧目正体现了这一点;这种通过艺术形式宣传封建思想并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一定程度有利于固化民众的价值观,从而稳定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10分) ‎ 论题二:明代戏剧体现了人们的个性自由受到压抑。(2分) ‎ 阐述:明代崇祯年间40个戏剧剧目中表现男女情爱的风情剧只占整体的十分之一,说明当时人们的个性自由受到束缚;明代理学占居统治地位,理学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自然在戏剧中有所体现,这就使体现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风情剧受到压抑,而数量极少;对于民众文化生活重要内容的戏剧很少提倡个性自由,必然会对压制人性自由起到辅助作用。 ‎ ‎(注:答案只是示例,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7.(15分)‎ ‎【答案】(1)背景:人权派深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五四运动后思想自由的氛围;国民党一党专制制度的建立;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呼应;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追求;(6分) ‎ ‎(2)内容:追求人权及民主宪政;(2分) ‎ 原因:实力弱小,对国民党抱有幻想;没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对人权运动进行镇压;长期内战,政局不稳;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成为时代主题。(7分)‎ 衡阳市八中高二期末考试 ‎479班历史附加题(直接答在本卷上)‎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答案】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差序格局”的含义,需要结合材料具体信息,例如: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宗法等级制度不利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更新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来源:学 C.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科&网Z&X&X&K] D.宗法礼乐制逐渐崩溃 ‎【解析】 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现象,服饰由“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是宗法等级的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衣冠服饰的变化并不是等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根据所学知识等级政治也没有走向消亡,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答案】 D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  )‎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解析】 司隶校尉为汉武帝时设置的主要负责京师地区监察的官员。材料中“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提到司隶校尉在京师监察不避权贵的严格监察使得在京师的权贵畏惧,这无疑有利于京师地区的稳定,故B项正确。【答案】B ‎4.秦兵马俑出土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且几乎无一雷同,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形制、大小几乎一致.每批陶俑、陶马、兵器上都打印或刻有工匠的名字。这反映当时(  )‎ A.法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上的体现            B.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C.工匠制造技艺高超、产品精美            D.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产业 ‎【解析】根据材料中秦兵马俑中的陶俑和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青铜兵器制作精良且都刻有工匠的名字,说明国家管理的统一严整,体现了法家思想治国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说明陶器制作,并没有说明工艺达到巅峰,故B项错误;材料重在强调国家的管理,并非强调工匠的制作工艺,故C项错误;青铜制造业促进了兵器的改进,并不是战争催生青铜制造业,故D项错误。【答案】A ‎5.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解析】材料可知土地买卖的存在,但是体现不出来土地买卖频繁,故A项错误;产权证明文件也不能说明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封建土地主要还是归地主所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耕者有其田,故C项错误;材料中出现“地券或地契”、特别是“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充分说明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D项正确。【答案】D ‎6.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  )‎ A.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               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                 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盐铁官营,无法体现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故B项错误;据材料“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和“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可知盐铁官营有助于中央政府强化经济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故D项错误。【答案】C ‎7.《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解析】铁犁牛耕技术虽然代表生产力的提高,但只能耕作效率的提高,不一定能够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故A项错误;小农生产体现为小块土地的耕作,但如果没有精耕细作,仍然不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B项错误;重农政策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 ‎8.(2017·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 ‎3)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作者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解析】材料未提及东汉庄园经济出现新技术,故A项错误;材料“当大规模的自耕农……农民并没有响应”体现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时,庄园下农民生活相对安定富足,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东汉豪强、军阀称雄地方的经济基础,威胁中央集权,而材料未提及,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庄园经济下矛盾相对缓和而非激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17·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四·3)中国改朝换代,往往国家颜色随之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尚黑。看似简单的颜色更替背后,是影响了中国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  )‎ A.以德治国            B.君权神授                 C.统治合法        D.阴阳五行 ‎【解析】材料中“五德始终说”与儒家的以德治国是不一致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古代朝代的更替,没有论述君权在人心的地位,故B项错误;每一位新朝统治者都要给自己的王朝赋予一种克胜所灭朝代的所谓新德,“往往国家的颜色随之改变”,以此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故C项正确;“阴阳五行”是材料现象的描述,故D项错误。【答案】C ‎10.汉代桑弘羊认为:“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其观点(  )‎ A.体现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 B.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 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 D.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 ‎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桑弘羊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时期,应该实行仁政,而秋冬则是生命蛰伏时期,适合实行刑法,体现的是汉代法律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答案】B ‎11. 陈寅恪说:“六朝(229~589年)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他认为虽不能详知其原因,但与宗教信仰有关。由此可知(  )‎ A.六朝人对道教的信仰具有隐秘性 B.选取与宗教相关的名字成为时尚 C.儒家伦理思想对士族的影响减弱 D.儒、道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调和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不避讳“之”,父子同字,冲击着封建礼教,“道”体现了道家的信仰,体现的是道教传统的一种冲击、调和,故D项正确。‎ ‎12. 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 A.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 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C.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 D.瓦解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 解析:选D 通过“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可以对那些士族门阀有一定程度的削弱,打击其经济力量,故D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