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新版

‎2019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 第Ⅰ卷 客观卷 一、共30个小题,第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2、《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3、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4、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 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 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5、《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非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 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 8 -‎ 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6、《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 )‎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 C.尚贤非命的主张 D.天人感应的学说 ‎7、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白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典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 )‎ 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8、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 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9、 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8 234次 ‎36.2%‎ 法观念 法、刑 ‎4 648次 ‎20.5%‎ 财富观念 利、财、富 ‎5 395次 ‎23.8%‎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 427次 ‎19.5%‎ A.社会贫富分化 B.法家大行其道 C.重利观念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 ‎10、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 8 -‎ ‎11、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12、《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 )‎ 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 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 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 ‎13、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这反映了( )‎ A.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 B.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 C.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 D.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 ‎14、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 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15、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17、王阳明曰:“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说明心学( )‎ A. 重视道德修养 B. 强调格物致知 ‎ C. 倡导知先行后 D. 主张人性本恶 ‎18、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 8 -‎ ‎19、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20、顾炎武认为:“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这表明顾炎武( )‎ A.挑战传统儒家思想 B.主张知耻和洁身自好 C.要求发展民间经济 D.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21、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 )‎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 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 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 ‎2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 )‎ A.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23、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由此可见他所处时代( )‎ A.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B.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仍处原始蒙昧状态之中 C.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D.民主政治的繁荣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24、下表关于甲乙两人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 论点 论据 甲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对人和人类社会进行研究,都提出了人的重要性 乙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有相似的价值取向 他们同为教育家,都注重对公民的美德教育 A.二者的论点、论据都正确 B.二者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 - 8 -‎ C.甲的论点错误 D.乙的论点错误 ‎25、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 A.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B.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C.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26、柏拉图在最后一部著作《法篇》中明确提出:“要同时设立两位王而不是一位,从而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合乎比例的限度。甚至在那以后……注意到你们的统治者仍旧会有狂热之举,就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让二十八位长老在处理国务时发出与国王同等的声音……引入一个礼仪官的职位,由抽签决定,作为一种约束。”这一主张( )‎ A.蕴含着分权制衡的思想萌芽 B.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框架 C.指出了轮番而治的潜在弊端 D.成为罗马设立元老院的理论基础 ‎27、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28、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忧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谟( )A.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29、史学家陈衡哲在评论欧洲某一历史运动时说道:“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这里所说的“反动”主要指的是( )‎ A.否认宗教神学 B.追求高雅精致 - 8 -‎ C.享受现世人生 D.反对君主专制 ‎30、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教师、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发表许多探讨“新教育”的论著,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材料表明“新教育”( )‎ A.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的 B.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 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D.反映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第II卷 主观卷 二、 共40分。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31、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家思想家?他的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2分)‎ - 8 -‎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给儒学思想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态度是什么?这与材料一、二有何本质区别?(3分)‎ ‎(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 8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 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