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庆市北碚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北碚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 北碚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调研抽测 历史试卷 时间:50分钟分数:100分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16分)‎ ‎1.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 B. 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 C. 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 D. 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薛邑为孟尝君封地,在相位时被贬薛邑,齐国国君重新起用孟尝君,孟尝君要求将齐国宗庙立于于薛邑使孟尝君心安说明宗庙具有至高的权威,宗庙在薛邑如同社稷在国都一样不可冒犯,有利于保护孟尝君的地位与安全,故D项符合题意。A项,分封制度在战国时瓦解,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因果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宗庙的权威性,而非阐述宗法观念,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王和卿大夫的权力制约关系,故排除。‎ ‎2.表是我国唐朝中期以前,全国“户数及人口数”表,表中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唐朝 公历 唐历 户数 总人口 ‎618‎ 高祖武德元年 ‎2000000‎ ‎12000000‎ ‎652‎ 高宗永徽三年 ‎3800000‎ ‎22800000‎ ‎705‎ 中宗神龙元年 ‎46156141‎ ‎35705617‎ ‎762‎ 玄宗开元二十年 ‎7861236‎ ‎45595168‎ A. 统治者持续实行鼓励人口增长政策 B. 继续推行均田制,农业持续发展 C. 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自耕农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唐朝中期以前全国的户数和总人口均有较大增长,联系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唐朝继续推行均田制、农业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唐朝实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这缺乏史实依据,排除A项;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唐朝中期均田制受到破坏,但表格反映的是唐朝中期以前的现象,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注意材料和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即“唐朝中期以前”,以及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所反映出的问题。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这一时期全国的户数和总人口均有较大增长,联系所学可知,这种变化是均田制的实行所带来的结果,据此确定答案。解答此类试题,要将教材内容、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特别是注意材料中变化的数据所反映的信息。‎ ‎3.《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抑商”的主要原因是 A. “事末”不利于国家安全 B. “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 C. “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 D. “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事末”主要是指从事商业会导致社会治安混乱,故A项正确;“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不是压制商业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4.《全球通史》指出:“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等。”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 A. 统治阶层的治国思想 B. 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C. 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 D. 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 ‎【答案】C ‎【解析】‎ 明朝的远航应该是郑和下西洋,西欧的远航则是指新航路开辟。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炫耀国威、满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所以不是为了商业的目的,因而没有利润可言;西欧的新航路开辟是为了满足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两者出现巨大反差是因为两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一样,故选C;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点睛:郑和下西洋和西欧的新航路开辟可以进行比较。它们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内容是贡赐贸易,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5.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 A. 控制农业生产区 B. 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C. 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 防止地方离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七个区域和课本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可知,王室封国主要分封在渭水流域、黄河汾水流域及洛阳开封安阳等地,这些地区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所以西周分封制的着眼点是为了控制农业生产区,故A正确;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防止其离心,但不是分封制的主要着眼点,故BCD不选。‎ ‎6.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这些报纸的创办 A. 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 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 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表明“正常”的信息,也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思想是由资产阶级民主派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集中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列举了一批政党和它们创办的报纸,作为各自的喉舌,报纸和党派名称中的“共和”、“民权”等关键词反映出它们存在并活动的立足点,故C项正确;三民主义的革命任务是否完成在题干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也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名师点睛】民国初年,现代议会政治已初步建立,政党竞逐得以在这一现代性政治平台上渐次展开。在国会中,各政党随即开始其自身的利益表达。作为临时国会的参议院,自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中间经一次改选,至1913年4月8日在北京自行解散,在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虽然仅仅存在一年多的时间,但在中华民国的议会史乃至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7.有学者认为:“近代的法国人民深受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他们曾先后信仰过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学说,并为此流血战斗,建立政权制度,正是多元化的思想带来多元化的政治设计,引导着法国人民一直高举着革命的旗帜。”该学者旨在 A. 说明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性 B. 揭示近代法国政体频繁更替原因 C. 肯定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共和制 D. 说明大革命加剧了法国的社会动荡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多元化的思想带来多元化的政治设计”,这引导法国人民“一直”进行“革命”,即法国政体在多元化的思想引导下频繁地更替,故选B。材料主旨在于强调“多元化的思想带来多元化的政治设计”,AC都不能体现政治设计的多元化,排除;材料强调思想多元化带来的社会动荡,而不是大革命,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法国政体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多元化的思想带来多元化的政治设计”。‎ ‎8.据1903-1905年江浙地区多个城镇的调查统计,当地共订购报刊62种,20227份,11000余份多为私人订阅。其中日报销量最大,不仅开明士绅、官吏、商人和学生订阅,一般市民也加入订阅行列。这反映了当时 A. 革命潮流使民众萌发趋新意识 B. 政府加强了对公众舆论的控制 C. 社会变革提升传媒文化的功能 D. 崇尚西方文明的社会风气盛行 ‎【答案】C ‎【解析】‎ 因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急遽,传媒行业的发展适应了群众了解社会变革的热切渴求。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选C。A选项错在“萌发”,实际上,鸦片战争后,民众即有趋新意识的出现,经洋务运动和戊戌变化,到辛亥革命时期,民众的趋新意识应该是进一步发展,而不是“萌发”阶段。题干中,开明士绅、官吏都订阅报纸,说明政府中的部分官吏极为重视公众舆论的影响,也产生了变革图强的意识,并付诸实践。政府从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角度出发,也开放部分“言禁”和“报禁”,以缓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排除B。当时中国人阅读到的报纸里,不仅有西方文明的传播,也有大量中国社会变革的报道,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国人崇尚西方文明的现象,排除D。‎ ‎9.1875年,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认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法”。这一观点 A. 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B. 批评了师夷长技认知缺陷 C. 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D. 提出了变革政治的迫切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郭嵩焘主张了解西方国情再采用学习相关西方科技的观点与儒家传统思想和洋务派思想均不相同,不能代表当时的主流思想,故排除A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却是在不了解西方国情基础上的“师夷长技”,所以郭嵩焘的观点批评了这一认知缺陷,故选B项;1875年洋务运动尚未失败,故排除C项;郭嵩焘的观点虽然主张了解西方国情,但其本质还是停留在器物的阶段,没有提出政治变革,故排除D项。‎ ‎10.《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说道“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16-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实现了这“三个方面”的改变的历史事件是 A. 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厂制度的兴起 B. 宗教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工业革命 C. 文艺复兴、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 D. 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故排除A项;英国的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为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政治条件;而工业革命则从器物和经济的角度推动了英国社会转型,是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并成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实现了英国的崛起,故选B项;文艺复兴在英国主要表现为诗歌和戏剧的繁荣,没有对英国整个社会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故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英国器物和经济的改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 ‎11.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1997年,俄罗斯成为第八个成员国;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2008年以来,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在全球金融危机、生态环保等问题上,扩大了各国发言权。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性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的信息,排除B;第三世界本就处于世界体系之中,排除C;不管是七国集团,还是八国集团或者二十国集团,这些都不是区域性经济集团,排除D。‎ ‎12.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史实 结论 A 王安石实行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表明北宋一度放弃了抑商政策 B 古希腊梭伦改革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 为近代代议制民主奠定了基础 C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意味着两极格局被打破 D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逐渐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标志着农业经营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实行市易法,但北宋政府并没有放弃抑商政策,故A项结论错误;古希腊梭伦改革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故B项结论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但并没有被打破,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故D项正确。‎ ‎13.二战严重削弱了西欧各国力量,使其生存受到“威胁”。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各国一方面谋求联合自保,同时争取获得美国军事保护。由于冷战格局的影响,美国作为一个域外大国亦得以“赞助者”角色参与其中。据此可知 A. 欧洲联合使美国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B. 共同反苏成为美欧利益的契合点 C. 冷战是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因素 D. 美国主导着战后欧洲一体化建设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两国建立两极格局,欧洲各国实力大大削弱,其“威胁”来自社会主义苏联,而苏联也是唯一有实力阻碍美国走向世界霸权的国家,故抵制苏联成为美欧组成资本主义阵营的共同目的,B项正确。A项,题干提及欧美联合而非欧洲联合,故排除.C项,冷战是欧洲一体化的推动因素,其核心因素为欧洲各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故排除。D项,西欧一体化威胁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故排除。‎ ‎14.“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这部宪法”‎ A. 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D. 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新中国1954年宪法。初步建立政协制度的是1949年第一届政协的召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都在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故排除A、D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1954年宪法无关,故排除C项。1954年颁布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 ‎15.1937年“满洲电影股份公司”成立(简称“满映”)到1945年“满映”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189部,宣扬“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等思想。这说明当时 A. 电影引导人性向善 B.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C. 大众娱乐丰富多彩 D. 殖民思想不断渗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37年可知当时东北地区已沦为日本 殖民地,从电影内容来看,其主题中“人类的伟大之爱”“王道乐土”“五族协和”体现了日本侵略者通过影视宣传渗透殖民思想,而非宣扬人性向善,选项D正确,选项A错误;选项B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材料中仅仅涉及了电影,不能得出“丰富多彩”的结论,而且其影片题材为教育片、宣传片和纪录片,并未出于娱乐目的,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时间“1937年到1945年”“满洲”“王道乐土”等,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电影宣传为日本侵略者进行殖民侵略的手段,得出正确答案。‎ ‎16.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有人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据此可知,现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A. 使传统行业丧失了存在的价值 B. 颠覆了城市年轻人生活方式 C. 为各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D. 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部分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可以看出,传统企业与互联网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产生了现今的巨无霸型互联网企业,这说明互联网的发展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选D。传统行业并没有丧失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有互联网相结合,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年轻人生活方式被颠覆的信息,排除B;互联网一把双刃剑,为各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4年,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材料二 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设立了铨叙局,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升迁和调转等事务,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袁世凯夺取政权后,又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是负责制定政策,是随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高级官吏。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同时,这些法令法规又将文官职位分为四个等级:即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摘编自吴雪娟《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及特征》‎ 材料三 近代以来,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胜利;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民主建设进程加快,法治更加完备的局面。‎ ‎——《新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丛书:新中国民主建设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中国各阶层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建设的主要表现。‎ ‎【答案】(1)原因: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或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行政官员);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推动;旧文官制度的弊端(容易造成贪污、低效)。‎ ‎(2)背景: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需要;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3)事件:农民——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无产阶级和各阶层——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的直接民主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从中英两国的文官制度、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 ‎)根据材料“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并结合工业革命的史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议会改革推动、旧文官制度的弊端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升迁和调转等事务,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民国建立、巩固统治、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3)第一小问重大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所进行的反侵略求民主活动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方面来归纳出答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答案】(1)原因:王朝更替;政治中心变迁;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开通;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繁荣 ‎(2)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争霸;资本主义的发展;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的冒险精神;基督教的传播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 ‎(3)差异: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海运为政治服务;不注重经济效益,无原始驱动力,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 西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航运为经济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和影响,以及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原因可以联系所学,根据材料涉及朝代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来回答。‎ ‎(2)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基督教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对世界市场、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欧洲原始资本积累等方面来回答。‎ ‎(3)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中西的经济形态、航运的目的和结果等方面分析比较。‎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不同时期对武则天的评价表 主要观点 时间 代表作品文献 ‎706年 崔融:《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南宋 朱熹:《通鉴纲目》‎ ‎“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繙绅其祸惨矣!”‎ ‎1929年 之:《我国支权运动者——武婴》‎ 她冲破男为主乎的社会来,成为一代女皇,对于唐代整个女性意识的复苏和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4年 梁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 她在思想政治路线上一生坚持低、打击儒家。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以武则天为首的法家革新派战胜士族地主守旧派 ‎1993年 杨剑虹:《武则天新传》‎ 她操纵全局,多谋善断现固了唐朝的封建统治;她慧眼识英雄,能用人所长:她重生产发展,使生产力水手有了她也穷奢极欲,一掷千金,从而又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据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等 如表为不同时期对武则天的评价表。任选表中两个时段,指出对武则天评价的差异并分行形成差异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评价差异:南宋朱熹认为武则天是一位篡权的暴君;民国时期振之认为武则天是一位突破传统束缚的伟大女性。‎ 原因:南宋时期,理学盛行,三纲五常成为主流价值观。武则天作为女性登上皇位,与南宋时期伦理纲常相冲突,因此朱熹对其持否定态度。民国时期,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洗礼,女权运动蓬勃兴起,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明显的提升和改善,武则天称帝的行为符合当时进步女性要求平等的诉求,所以振之对其持肯定态度。‎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第一小问的差异,依据表格可以看出南宋朱熹认为武则天是一位篡权的暴君;民国时期振之认为武则天是一位突破传统束缚的伟大女性。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南宋宋明理学的内容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及近代女权运动的影响解答即可。‎ ‎【点睛】本题以对武则天的评价为内容考查对南宋宋明理学的内容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及近代女权运动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