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3月阶段性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5个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图片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如图所示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 A.周公伐纣,灭商建周 ‎ B.诸侯来朝,履行义务 C.四方臣服,中央集权 ‎ D.周公辅佐,受封于宋 ‎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3.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  )‎ 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的政治原则 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 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 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 ‎4.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5.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 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  )‎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6.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7.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 A.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B.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C.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8.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 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 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 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 ‎9.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10.下表是清朝出任军机大臣人员的构成表: ‎ ‎  ‎ 满人 ‎ 汉人 ‎ 汉军旗人 ‎ 蒙古人 ‎ 总数 ‎ 军机大臣 ‎ ‎72人 ‎ ‎64人 ‎ ‎3人 ‎ ‎6人 ‎ ‎145人 ‎ 军机大臣下章京 ‎ ‎16人 ‎ ‎16人 ‎ ‎  0人 ‎  0人 ‎32人 ‎ 材料说明(  )‎ A.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B.汉人与满人实现了权力的平衡 C.专制皇权高度发展至顶峰         D.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 ‎11.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12.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13. 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这主要说明(  )‎ A.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 B.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14.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下列事件属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上“走弯路”的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执行 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5.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6. 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自由贸易 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17.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 A.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成立欧盟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WTO C.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盟 D.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立联合国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促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公正合理的经济新秩序形成 C.关税贸易总协定等组织的建立  D.资源配置方式在全世界趋同 ‎19.基辛格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一书中说:自1980年以来,(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80年代在拉丁美洲,1994年在墨西哥,1997年在东南亚,1998年在俄罗斯,1999年在巴西。到目前为止,每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的边缘又近了一点。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 A.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和被遏制的 C.经济危机具有向外蔓延的危险性 D.跨国公司是遏制危机的主要力量 ‎20. 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21.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B.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C.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D.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22.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 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 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2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 A.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 C.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D.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24.下列苏联(俄)哪一时期的农业政策与中国农业合作社的性质一致(  )‎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斯大林体制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25.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 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互联的诞生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个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心态史,是在20世纪西方新史学运动中因年鉴史学的首倡与卓有成效的实践而兴起,并逐渐 成长为当今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饶州安仁书生连少连,被一富商箫氏看中,箫家请媒人求婚,连少连不甚乐意,媒人于是劝道:“秀才终岁辛苦,所获几何?今箫女奁具万计,及早成婚,即日化穷薄为富商。” ‎ ‎——《宋代笔记小说》(第五册) ‎ 材料二 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经争取后改为单膝下跪叩头 三次。在颐和园等待接见时因天气炎热要求稍事休息,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天朝心态的反映。 ——《清史稿》‎ 材料三 (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 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象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 ‎ ‎——《平凡的世界》 ‎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6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清廷官员“天朝心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材料三中孙少安痛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除中国农民“孙少安式的重压”?(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 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 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8分) ‎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9分)‎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陶后仲在福建任按察使时,惩治贪官数十人,尽除宿弊,抚恤军民。朱元璋下令对其大力表彰。……朱元璋生性雄猜,加强了对大臣的监视。……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大臣对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无二,要他们知道恐惧,防止他们营私舞弊、结党乱政。……四编大诰共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竟达150条之多,而且极其严厉,共罗列有凌迟、枭首、夷族等惩罚,其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 ‎——摘编自《看明朝皇帝朱元璋如何反腐败》‎ 材料二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初年朱元璋在反腐败方面的措施。(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的养廉银制度。(9分)‎ 历史答案 ‎1—5 BDABC 6—10 ACCDA 11-15 CAACB 16-20 BCDAD 21—25 CCACD ‎26.(1)现象: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商人与文人家庭的婚姻结合。(任意一点2分) ‎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宋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世俗化社会观念;(任意两点得4分) ‎ ‎(2)小农经济占主导具有封闭性;君主专制高度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推动;华夷观念的影响;(4分)‎ ‎(3)根源:高度集中是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文革”左倾错误,以 阶级斗争为纲,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生活贫困。(任意一点2分) ‎ 措施: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活改善;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7.(1)利处:削弱士族势力;读书风气盛行;选官相对公平;提供底层上升的渠道;扩大统治基础;成为整合民族国家的有力工具。(6分) ‎ 弊端:考试内容不切实用;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2分) ‎ ‎(2)影响:国家和精英的关系出现疏离,削弱了清朝统治基础;丧失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 整合方式;吏治败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 (6分)冲击儒家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3分)‎ ‎28.(1)措施:树立清廉官吏的典型以示范;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实行严刑酷法对官吏以威慑。(6分) ‎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污腐化现象,保证官僚队伍廉洁高效;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任意2点共6分);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