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解析版)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 ) A.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B. 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 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D. 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2.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 播种方式的变革 3.《孟子·滕文公上》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 B. 井田制瓦解与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密切相关 C. 商鞅变法时秦国废除了井田 D.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4.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 A.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B.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统治者“无为而治” D. 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5.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农业现实。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 时期 图像名称 牛耕法 耕犁 初唐 陕西三原季寿墓壁画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盛唐 敦煌23窟牛耕图 一牛牵引 直辕犁 敦煌445窟牛耕图 二牛抬杠 曲辕犁 晚唐 安西榆林窟25号牛耕图 二牛抬杠 直辕犁 A. 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B. 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 C. 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D. 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 6.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以江、淮、两浙路稍旱即水田不登,乃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运用的方法是( ) A. 尊重客观规律 B. 引进良种 C. 提高地力 D. 精耕细作 7.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A. 经济作物的扩种 B.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 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8.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 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早有 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 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 精耕细作不被重视 C. 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 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9.汉元四年(公元前119年),由东郭成阳和孔仅出面,通过大农令奏请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汉武帝派东郭成阳和孔仅乘车巡行天下,宣布盐铁官营法令,设置盐铁官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表明当时( ) A. 广大民众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 B. 经济手段是巩固集权的最主要方式 C. 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已被消除 D. 中央政府的经济攫取能力日益增强 10.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 C. 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 D. 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 11.《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 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12.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 A. 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有明显发展 B. 官营手工艺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C. 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D. 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 13.据记载,清代初期的农户,“即竭终岁之耕,不足供二三月。”而“贫民业在纺织者,竭一日之力,赡八口而无虞”。据此可知当时( )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开始出现 B. 农民纺织业利润丰厚生活富足 C. 家庭手工业成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4.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推知,当时的商业( ) A. 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B. 以齐鲁之地为交易中心 C. 对政权具有很大依赖性 D. 形成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15.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如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 A. 推动政治中心东移 B. 促使政府加强黄河下游管理 C.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D. 表明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16.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货币发展,以唐为界,这之前的“半两”钱、“五铢”钱,以重量为名。从唐高祖颁行“开元通宝”起,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 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C. 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17.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仙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这反映了( ) A.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 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C.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18.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 “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B. 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C. “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19.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 ) A. 崇富重利思想盛行 B.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 市井文学成为主流 D. 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 20.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 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于1945年底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议召开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以讨论在联合国组织之下成立一个协调国际贸易的专门机构。1947年10月,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正式审议和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但是,由于欧美的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没有批准该宪章,拟建的国际贸易组织最终流产。这反映出(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完全受到美国的操纵 B.美国的经济霸权直接影响战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 C.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D.冷战是国际贸易组织流产的最主要和最根本原因 22.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 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该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濒临瓦解 B.世界金融中心再度发生转移 C.美国经济衰退丧失主导权 D.欧洲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 23.有学者指出,在货币体制发展历史上,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了古典金本位,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这种变化( ) A.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缩小了不同国家间的差距 D.确立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24.下图为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图中年均增长率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世界经济朝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 B.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贸易壁垒 C.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25.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这反映出,法国人( ) A.对西欧联合自强缺乏共识 B.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C.急于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 D.看到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 26.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的合作与联合。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是( ) A.联合欧洲十二国为统一国家 B.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C.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 D.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 27.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28.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以专家组调解为中心,以争端解决机构审议、批准专家组建议或裁定为常规,以在特殊情况下争端解决机构授权和监控的贸易报复为强制实施的最后手段,日益取得了发展中国家的信赖。这表明争端解决机制( ) A.推崇贸易报复,不具建设性 B.其宗旨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C.重程序建设,忽视法律功能 D.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有序发展 29.有人认为,全球化带来快速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同质化,即地方的、多样性的土著文化被同化。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全球化( ) A.带来了高效运作的市场经济体制 B.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C.伴随着较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D.给人类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 30.有研究显示,1990 年以来,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金额是310亿美元,1993 年增至800亿美元,其中约有66%是流到亚洲与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却极少,他们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上述材料说明( ) A.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C.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不同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存在差异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康熙蠲免钱粮(免交赋税)“有一年蠲及数省者”或“一省连蠲数年者”,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实行“ 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发给官吏。 ——《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10分) 3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10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4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主要说黍和稷在甲骨文记载中被提及的次数多,说明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故答案为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是最早产生农业的地区,排除A;甲骨文只是存在奴隶社会时期,甲骨文对农业的记载只能反映奴隶社会的农业,精耕细作农业是与小农经济同步的,排除B;《诗经》记载次数减少不能作为井田制度衰败的证据,排除C。 2.【答案】A 【解析】四幅图片中的内容均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翻土工具,所以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应该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A项正确;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具的改进,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翻土工具的改进,故D项排除。 3.【答案】A 【解析】材料意思是井田制以外出现了大量私田,忙完公田上的事以后,才敢忙私田里的事。材料中的私田并不是井田,而是生产力发展后,被开垦出来的私田。故A项说法错误,本题选A。井田制的瓦解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排除。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故C项排除。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故D项正确,排除。 4.【答案】A 【解析】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故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A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故C排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D排除。 5【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在唐朝仍然以直辕犁为主,故A表述错误,排除A;通过材料无法看出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排除B;通过材料看出,唐代有一牛牵引,有二牛抬杠,有曲辕犁,有直辕犁,说明唐朝犁耕形式多样,故C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唐朝犁耕形式的推广情况,排除D。 6.【答案】B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宋代江南经常出现的旱灾,缺乏适应旱地种植的作物,宋真宗时期将从越南传入福建的占城稻种分给江、淮、两浙三路旱灾地区,故答案选B;ACD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运用的方法,但不符合题意。 7.【答案】D 【解析】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客观影响”,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很多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可知粮食产量有了保证,故百姓可扩种经济作物,但这是农业范畴内的变化,不属于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真正开始南移是在唐代,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题中粮食生产集中化现象无关,故C项错误。粮食产区集中,必然会形成与其他非产粮重要地区粮食流通,会导致粮食商品化以运销到外地,故D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出现的农具多是为了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人口众多,在农业上投入了密集的人力,由此导致农具创新的不足,故选D项;工商业冲击的说法与明清时期史实不符,排除A;我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即为精耕细作,B项排除;农具创新不足与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人力的大量投入影响了农具的创新,排除C。故选D。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推行的盐铁官营制度,国家有专门的法令,专门的机构,在全国推行官营盐铁,控制涉及民生的重要手工业部门的生产和经营,所以D项正确。政府控制生活和生产必需品的生产经营,并不会直接减轻民众的负担,A项错误。古代中国加强集权的做法主要是加强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不符合史实;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是在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时实现的,C项与史实不符;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 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来看,这一做法有利于官府控制手工业者,从而保证了官府的手工业技术力量。故答案为B项。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尚未形成门阀贵族阶层,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反映对手工业的措施,不能说明巩固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 材料说明明清时中国生产出了具有欧洲风格、面向欧洲的瓷器商品。由此,中国的瓷器制造业受到了欧洲市场的影响。但是材料并未提及欧洲采用了中国的制瓷技术,故D项错误,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提及官窑,所以无法得出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和政府对官窑工艺水平要求高的结论,故B、C项不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平民的墓葬中出现了官营手工业的产品,这说明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流通过,B项符合题意。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有明显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推断不出来,故C排除;平民墓葬中出土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能说明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材料比较了单一耕种与家庭纺织业补充家用的信息,说明家庭手工业成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A;中国古代农民饱受封建剥削,生活艰难,排除B;鸦片战争起,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和“范蠡三致千金”、“子贡家累千金”可知,当时商业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子贡和范蠡在齐鲁做买卖,不能说明齐鲁是交易中心,B选项排除。对政权具有很大依赖性与“范蠡隐居齐国三致千金”相冲突,C选项排除。地域性商人群体主要是在明清,D选项排除。 15【答案】A 【解析】隋、唐都城长安的粮食主要依靠关中平原,虽然关中平原被称为富庶之地,但毕竟狭小,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胀超过了它的承载能力,或者遇到旱灾就会产生粮荒,隋朝迁都洛阳,由于经济、地理位置等原因,长安就此没落,故A选项正确;材料与黄河治理无关,排除B选项;C选项错误,唐朝由盛转衰是安史之乱的原因;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D错误。 1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古代封建社会货币发展……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币币值与重量逐渐脱钩,有利于纸币等非金属货币产生,故D选项正确;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使货币的携带更方便,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A选项错误;明朝后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故B选项错误;土地兼并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没有直接联系,故C选项错误。故选D。 1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许宣身份由盐铁使之子到统制之子,再到开药铺的伙计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下文学发展适应普通市民群体的精神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封建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并未提高,排除。B项,题干并非强调文学的变化发展,排除。D项,许宣身份变化反映了社会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排除。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临安的布局与以往不同,这反映了南宋在都城的布局上已经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是在北宋而非南宋,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的都城一直体现皇权至上 ,故B项排除;“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北宋而非南宋,故C项排除。 19.【答案】B 【解析】材料“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人阶层在市俗文学领域的影响,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崇富重利思想盛行,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市井文学与其它文学比较,不能说明市井文学成为主流,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故D排除。 20.【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可以反映由于实行海禁政策,海滨一带无法生活,于是连结为盗。这说明海禁政策的恶果。故选D;A项明显错误,材料主要是说的禁海政策;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指的是容易破产;B并不是材料的直接反应。故选D。 21.【答案】B 22.【答案】A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承诺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材料中美国黄金储备和存量不足以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国际责任,故选A。二战后,世界金融中心转移到美国后,目前再未发生转移,B项错误;二战后至今,美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始终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欧洲经济发展的信息,D项错误。 23.【答案】A 【解析】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 反映的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故A项正确;美元扩大流通范围,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B项错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体现了美国在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地位,不能缩小国家之间的差距,故C项错误;战后世界形成两极格局,美国非世界霸主,故D项错误。 24.【答案】A 【解析】从图表信息可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口贸易一直呈增长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融、贸易体制的建立有关,故A项正确。 25.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法国人赞成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的较多,说明法国人认识到了西欧联合将是国际重要力量,故D项正确,A项错误;B、C两项材料内容无体现,故排除。 26.【答案】D 【解析】1992年,欧共体成员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统一国家”表述错误,A项错误;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在中世纪,时间上与题干不符,B项错误;确立欧盟法制规范的是《欧洲联盟条约》,而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社会实行的法律,C项错误;材料中“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等说明了欧洲各国的联合在历史上有共同的文化基础,D项正确。 27.【答案】A 【解析】欧元是欧洲身份的象征,加强了欧洲人的共同意识,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A项正确; B项“消除……”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题干无法体现;D项错在“领导地位”。 28.【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争端解决机制“以专家组调解为中心”,反对贸易报复,故A项错误;该争端解决机制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其宗旨是促进自由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该争端解决机制忽视法律功能,故C项错误;该争端解决机制促进贸易纠纷的解决,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有序发展,故D项正确。 29.【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环境的破坏”“加剧的贫富差距”“文化同质化”可看出材料主要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即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30.【答案】D 【解析】 材料主要表明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存在较大差异,有一些地区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D项符合题意。 二、材料题 31.【答案】(1)原因:清初长期战争,经济破坏严重;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固有的腐败顽疾;从根本上巩固清初在全国的统治。(8分) 落脚点:从重视农业、稳定农业入手。(2分) (2)继承性:由康熙固定全国人丁数到雍正废除人丁税,并在税收手段上进一步规范化。(2分) 意义:赋税规范征收,手续简化,一定程度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民和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从根本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社会进步。(8分) 32.【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8分)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4分)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6分)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