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7年9月份月考试题 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故本题选B项。A、C、D与材料不符。 考点: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 2.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本题的材料是在强调荀子的思想在强调礼的同时,也肯定了法的重要性, 荀子这样做其实就是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也就是说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3.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 道德教化 B. 兴办教育 C. 克己复礼 D. 礼法并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所以孟子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作用。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 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 道家、法家 B. 法家、墨家 C. 儒家、法家 D. 道家、儒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道家学派主张人与天“不相胜”,天指自然,人指人为,人为是对自然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顺应自然,才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主张变革,重视法律,没有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等内容,故A、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等,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特别是“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道家和儒家思想育主张 【名师点晴】道家思想主张: 1、老子 (1)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 (1)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5.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这体现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主张 A. “春秋大一统”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等信息可知,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D项正确。A项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与题干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B项是指排斥其他学派,不让它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C项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但与题干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6. “竹林七贤”,所绘为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他们“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竹林七贤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 孔孟之道的影响 B. 老庄哲学的影响 C. 韩非思想的影响 D. 墨家学说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反映出“竹林七贤”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这明显受到老庄道家学派所主张 “道法自然”和反对积极入世为官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孔孟之道的儒家强调积极入世和建功立业,故A错误;韩非强调强化君主专制和依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故排除C、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皆崇尚虚无”“遗落世事”联系道家 “道法自然”、消极避世的思想特点分析解答。 7. 元代杂剧《窦娥冤》, 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峻法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儒家的天人感应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窦娥冤》指的是窦娥的冤情能得到上天的感应,出现了六月飞雪和楚州大旱等反常现象,这与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相符,D项正确。佛教的因果循环指的是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材料无关,排除A。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但《窦娥冤》鞭挞的是官吏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而是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感应,排除C。 8. 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闻乃有巨人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虽然,中国人犹未肯乐焉而从之也。”其言论意在 A. 通过文化融合缓和民族关系 B. 反对文化交流.保护华夏文明 C. 削弱佛道冲击,意图复兴儒学 D. 宣扬华夷观念,维护北宋统治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大意为: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说:听说有名叫佛的巨人,从西方来到我国,有名叫耽的老人,从胡地来到我国,打算用他们的人交换中原人,用他们的文化取代中国文化……尽管如此,中国人仍然不肯欣然接受。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学者石介描述的“佛”指的是佛祖,代表佛教;而“聃”则是指老子,代表道教。佛教并非本土宗教,但老子创立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然而石介却低毁老子,称其为胡人,要用胡人换中国人。结合时代背景,唐宋之际,因为佛、道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材料中石介尽力诋毁佛教、道教,是为了削弱二者的冲击,复兴儒学。故C正确;材料中石介显然反对文化交流与融合,故A项错误;B、D没有说出材料的本质,石介不是单纯的反对中外文化交流,宣扬华夷观念,而是针对佛教和道教,排除B、D。 9.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陆九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说明该思想家主张内心明晓仁义或天理比通过外在手段知晓天理更为重要,显然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心学主张无关。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10. 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A.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是对理的认识,C项是理学的消极影响。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作用 11. 以下思想主张,属于王阳明的是 A.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B.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C.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D.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依据所学,A属于王阳明的思想;B是朱熹的思想,出自《大学章句》;C出自《礼记•中庸》;D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王阳明的思想 12. 李贽的《道古录》载:“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之不得所者哉?”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B. 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 C. 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 D. 动摇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的思想,故B正确。心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心学思想,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故C排除。材料没有直接反映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思想 13.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A. 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 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 C. 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 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时期佛教还未在中国广泛流行,对官方的思想影响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所以A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朱熹的思想中并没有佛教的内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学·王阳明的思想 14.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主共和 C. 限制君权 D. 民为邦本 【答案】C 【解析】材料“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反映了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提出“众治的主张”,C正确;A、D两项也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排除。 15.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A. 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 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 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 D. 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两人均主张要务实,即均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八股取士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的“徒以文字华藻”说明选项C只适合黄宗羲,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选项D也只适合黄宗羲,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 王夫之认为,“不离人而别有天,不离欲而别有理”,“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这一主张 A. 反对“理”是世界本原的思想主张 B. 反对“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C. 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 D. 将满足“欲望”作为顺应“天理”的唯一途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王夫之强调“理”“欲”的一致性,明确反对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 “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教条。A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王夫之 17.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 统治者个人喜好 B. 当时的经济状况 C. 文人学者的喜好 D. 现实政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主张“克己复礼、仁政、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受到各国的冷遇;秦始皇采纳了法家的学说,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思想专制,下令焚书坑儒;西汉时期,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是为了戊戌变法的需要;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也是为了解放人们思想的需要。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故选D。 18. 下列名人名言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②“《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③“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④“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A. ②①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②①③ D. ②④①③ 【答案】D 19.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 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反映市民诉求的“异质”思想也就出现,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所说的“异质”突破了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非“西学东渐”的产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所说的“异质”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甚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脱离程朱理学的思想 【名师点睛】明清之际,近代前夜的中国历史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专制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气云涌;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的趋势渐显,近代科技开始传人中国,开阔了人们眼界,而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一批进步思想家展开了反封建专制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批判斗争。其代表人物有明末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20. 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 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 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 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 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首先我们来看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3-14世纪。这段期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排除C选项。13世纪末给出了马可·波罗的经历,说明这件事情发生在这之前。此事件又发生在造纸术传入境外之后,因此可以排除B选项。材料中出现了造纸、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发明有关,因此选择与火药有关的,而且与时间相符合。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辉煌的科学技术·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 【名师点睛】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国外的时间我们需要记住:最早传到国外的造纸术,,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2世纪先传入非洲后传入欧洲,16世纪传入美洲,19世纪传入大洋州。其次是印刷术,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也是这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埃及,欧洲。 指南针前身是司南,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唐末发明火药,火药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 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1.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C。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22.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因此排除A项。在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但纸质比较粗糙;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便于书写的纸,因此排除B项。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因此排除D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因此答案为C项。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四大发明。 23. 《诗经》保存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后来,儒生把《诗经》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诗经》 A. 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编订的 B. 能够提高儒生的文学修养 C. 蕴涵了儒家的核心理念 D. 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答案】C 【解析】《诗经》全面展示出周人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貌,其中流露出的精神符合儒家道德规范,蕴涵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所以儒生把《诗经》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容易错选A,儒生把《诗经》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是因为《诗经》包含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并非因为编订者孔子是儒家创始人。 24.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的审美愉悦。下列文学作品,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A. 《离骚》 B. 《子虚赋》 C. 《论语》 D. 《诗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南方倾向抒情”说明南方文学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是《离骚》。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离骚》 25. 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B. 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 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答案】A 【解析】明末小说以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人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唐代出现传奇、宋元出现话本等文学形式,这都属于市民文学,故“市民文学开始兴起”错误,排除B;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进而发展为“海禁”和闭关锁国,商人的地位仍然较低,故C项错误;由材料“明末小说主人公十分广泛,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角,这些主人公大多不懂或不遵从理学,无法体现“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故D项错误。 26. 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 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 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 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特点 27. 农历2014年腊月腊八前后,我省各地普降大雪,应验了“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的谚语。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科学 A. 服务农业以农业为中心 B. 建立在经验和总结的基础上 C. 精准的预测性 D. 在当今社会不可替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的谚语。可知道是长期经验总结的结果;ACD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谚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8. 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 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 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 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 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答案】D 29. 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A. 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 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C. 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D.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京剧之所以能取代昆曲,因为它是市民文化的体现,它在演出市场上,更符合市民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A说法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它与政治无关。B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昆曲没有贴近民众生活,无法对比。 30. 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 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 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等信息均说明了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以此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发展农业生产”在题干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偏离题干主旨,故C项排除;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的表述不合题意,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科技发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①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对外推行开放政策。②经济上,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为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③民族和对外关系上,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兼收并蓄。④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和重视调查研究,有创新精神。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天文学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分)。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概括其政治思想?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概括其政治思想及人性观? 材料三:“治之经,礼与刑。”:“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3)材料三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概括其的政治思想及人性观? 材料四:《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 《春秋繁露》 (4)材料四、材料五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概括其思想内容? 【答案】(1)孔子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2)孟子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性本善 (3)荀子 礼法并施 性本恶 (4)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解析】(1)根据“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思想家是孔子;根据“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概括得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2)根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和性本善人性观。 (3)根据“治之经,礼与刑。”“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联系所学可知,是荀子礼法并施的政治思想及性本恶的人性观。 (4)根据“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还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杜牧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 ――《二程遗书》 (1)材料一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的什么现象?根据材料二,概括朱喜的理是什么?获得理的方法是什么?修养论是? 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2)材料三是哪位思想家?根据概括其思想内容?古代中国同时期的思想家还有谁?(说出俩个代表) 【答案】(1)佛道盛行,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动摇;理是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2)黄宗羲;批评君主专制;强调工商皆本。王夫之 顾炎武 【解析】(1)现象:根据“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动摇。理:依据“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可概括得出理是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方法:根据“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概括得出获得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修养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的修养论是存天理,灭人欲。 (2)思想家和思想内容:根据“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可知是黄宗羲的批评君主专制、强调工商皆本的思想。同时期思想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顾炎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