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道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改“帝”为“王”,并明确规定王位只传长子,而且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这表明周朝 A. 宗法制开始确立 B. 家国体制最终确立 C. 宗法制得到完善 D. 开始实行王位世袭 【答案】C 【解析】 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确立,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不能说明家国体制,故B错误了;“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说明宗法制得到完善,故C正确;夏朝已经开始实行王位世袭,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分析选项,注意回忆宗法制、王位世袭制的时间,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字,则孟孙叔孙”。由此推论“巫、卜、祝、史、匠、陶、屠”等姓氏应源自 A. 官名 B. 爵位 C. 行业 D. 谥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古代的一些姓氏源于分封的国名,有的王的名称源于他的谥号,材料中的“巫”、“卜”等词都是古代的巫师,陶是手工业者,所以材料中的各种名称是源于行业。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代的政治制度特点 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A. 贵族有土地所有权 B. 分散的小农经济 C. 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 王室的日益腐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以藩屏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在统治形式上构筑了统一的形式,但因为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其结果是诸侯国王侯地位世袭具有独立性,由此造成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周王一人私有,贵族没有土地的所有权;B选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不是小农经济;D选项错误,国家结构具有分散性和松散型是自西周建立之初即存在的特征,与王室日益腐败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 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 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 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这表明在秦汉时期,爵级仍以出身为基础,表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故A项正确;官僚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设立,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材料无法体现, 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故D项错误。 5.“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 完成了国家统一 B.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修筑了万里长城 D. 暴政而亡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答案】B 【解析】 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直影响中国到20世纪,其影响“深刻而持久”,此题最大干扰项为A。但从历史来看,中国后来仍多次发生过分裂,并没能“持久”。CD项不是深刻持久的。 6.有人认为科举制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下列关于科举制的作用叙述,符合其观点的是 A.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B.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C. 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D. 促进诗歌繁荣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才,为繁荣古代文化做出了贡献,故ACD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符合材料“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的只有C项,排除AD。B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 7.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依据材料可知,执政大臣也主要从外戚中选择,因此不能依靠外戚抑制相权,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以父系血缘为标准的,外戚不属于“家天下”的范畴,故B项错误;“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情况出现于西汉前期,而外戚干政是在两汉后期,故D项与“外戚干政”没有关系。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汉政治 8.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 A. 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 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C. 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显然,这种做法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故选B。 【名师点睛】为应对西北军务,雍正帝始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由亲信官员充任。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的强化·军机处 9.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专制制度在肯定君主一人对国家最高权力的独占,在赋予君主以无限的权力(全权)的同时,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与此描述最为符合的史实是 A.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B. 北宋设通判监督官吏 C.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D.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也就使他背上了无限繁重、超负荷的管理负担”,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皇帝政务繁忙,负担沉重,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涉及的是地方的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能够为皇帝分担政务,也有利于加强皇权,故排除C项。 10.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 A. 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 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 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 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结合所学可知,1688光荣革命,议会战胜了王权,国会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A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开始确立,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以后英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B错误;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并非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C错误;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不可能解决,D表述太绝对,错误。 11.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 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 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 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雅典民主制发展过程中,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这三大里程碑式事件标示着不断健全雅典民主政治的过程。因此C选项正确。雅典民主始终是少数人的民主,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遥不可及,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十二铜表法》规定:欠债到期后不还,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或卖到外邦;当债权人是多个时,他们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上述规定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 实质上只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 B. 维护严酷的债务奴隶制 C. 比习惯法更为残酷无情 D. 未使平民的权利得到保护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说明了该法律采用了严酷的形式来维护债务奴役制,故B项正确;AD项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中并未提到习惯法,故C项错误。 点睛:材料“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是解题的关键。 13.罗马法规定: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以上材料信息中,可知该法 A. 注重交易形式和程序化 B. 维护贵族的特权 C. 突出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D. 调解贸易的纠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旨在考查罗马法的相关内容,材料详细描述了,物品交易的过程及其条件,对物品交易的规定极为详细,由此可以看出罗马法比较重视形式和程序,所以选A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特点 14.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还有很大权力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后,国王保有行政权。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18世纪初,国王解除议会中辉格党人行政要职的做法恰恰说明当时英国国王权力还保有较大的权力,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C选项错误,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才形成并逐步完善,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制的信息;D选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至今仍在实行,并未被破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原则的是 A. 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B. 规定国家采取联邦制度 C. 规定不论性别、种族,人人平等 D. 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答案】A 【解析】 美国1787年宪法民主原则体现在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民选产生,故选A;B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排除B;美国1787年宪法存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不足,排除C;D体现的是分权制衡原则,排除。 16.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及此后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宪法中关于人口统计的规定其目的是 A. 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 B. 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 C. 保障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D. 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关于众议院名额的分配以及各州人口统计的规定协调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故答案为A。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两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17.18世纪德意志诗人席勒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发出这样感叹的原因是 A. 四分五裂阻碍发展 B. 王朝战争破坏统一 C. 君主专制极端强化 D. 党派之争愈演愈烈 【答案】A 【解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之前德意志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与材料中“18世纪……找不到那块地方”相符,故选A项。正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不选B项。诗人是伤感于国家分裂而非君主专制,不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党派之争,不选D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统一背景 18.有学者认为,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在该学者看来,德国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统一之后仍实行君主专制 B.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 皇帝凌驾于帝国议会之上 D. 宰相掌握了一切大权 【答案】B 【解析】 注意限定信息“根本原因”,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容克地主贵族的实力强大,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这本应该由资产阶级完成的任务,却因为实力悬殊而错位,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原因是德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B. 19.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目的是 A. 打开中国市场 B. 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C. 建立军事基地 D. 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后列强急需市场和原料,而只有开放通商口岸才能打开中国的市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C项与鸦片战争无关;D项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 点睛:结合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市场和原料)和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即可。 20.对于《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道光皇帝和耆英等人所看重是把条款中“割让”换成“赏借”二字。这说明清统治者 A. 统治黑暗腐败投降卖国 B. 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 C. 认为丢失香港意义不大 D. 用“礼”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看重把“割”香港岛给英国换成“赏借”香港岛给英国,反映了清政府对国家主权意识的淡薄,B项正确;材料无法清统治者黑暗腐败投降卖国的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关于丢失香港意义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用“礼”维护国家主权,排除D。所以选B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5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考试规则还不太严密,考试前,考生往往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以便先声夺人,影响考试结果,官员争取公荐、行卷,都不算邪门歪道。宋朝严禁“行卷”“公荐”,对整个考试过程中严加控制。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誊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誊录院,由手书在官员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考试程序的严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科举的功能不仅限于选拔官吏,而是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材料二 康熙帝即位后,朝廷深感八股文考试空疏无用,实于政事无涉,于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规定乡、会试停止八文,改用策、论、表、判。但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已沿用了近300年,人们早已习惯了八股取士和应试,因此举遭到了很大阻力。考虑到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有利于用同一标准客观评卷,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康熙七年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此次八股文仅被停止过两科。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制逐步完善的表现并析其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对八股文取士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表现:对考试过程严加控制(答严禁“行卷”“公荐”也可酌情给分);考试的操作程序更严密(答“别头试”“糊名”“誊录”也可酌情给分)。 社会意义: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造就了庞大的读书人阶层;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等。 (2)态度变化:从停止八股到恢复八股。 原因:八股取士制度的传统影响力;八股取士具有标准化评卷的客观性.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程序公正:推行文化专制,抑制土人的异端思想。 【解析】 【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材料“宋朝严禁‘行卷’‘公荐’,对整个考试过程中严加控制”严禁“行卷”“公荐”说明宋朝时期对考试过程严加控制;“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等说明考试的操作程序更严密。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制的逐渐完善有利于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分析回答。 第(2)小问的第一问,材料“规定乡、会试停止八文,改用策、论、表、判”至“熙七年(1668)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可得出从停止八股到恢复八股。第二问,材料“但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已沿用了近300年,人们早已习惯了八股取士和应试”可得出八股取士制度的传统影响力;“有利于用同一标准客观评卷”可得出八股取士具有标准化评卷的客观性.体现了选拔性考试的程序公正;“八股文有利于抑制士人的异端思想”可得出推行文化专制,抑制土人的异端思想。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着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而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当时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材料二 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如果(公民)大会通过了某项议案,那么这一议案就成为所有公民必须遵循和执行的法律。……其中的一些重要法律要委托大会秘书刻碑存证。碑文的开头必然是:“议事会和人民议决”,或仅仅是“人民议决”,……雅典民主政权机构的运作机制和操作程序,以及不同构成单位之间的整合关系正是依赖这些法律才得以存在和运行的。 ——《世界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2)为化解危机,雅典进行了哪些改革?请指出这些改革化解危机的举措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 (3)阅读材料二,说出材料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表明了什么?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雅典民主政体包含哪些政权机构?它们的存在和运行靠什么来维系? 【答案】(1)危机: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2)影响:经过梭伦等改革,雅典建立了民主政治,为人类提供了在法治基础上的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3)表明:人民权力的至高无上。 政权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和具体的行政与军事部门。依靠法律来维系。 【解析】 【详解】(1)根据“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可知公元前5世纪雅典面临的危机主要是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尖锐。 (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为了化解平民和贵族之间的尖锐矛盾,梭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废除债务奴隶制、发展工商业、实行财产等级制和建立四百人会议等。梭伦的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在法治基础上的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3)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画线部分内容说明议事会和人民决议的至高无上性,体现了人民权力的至高无上。雅典民主政体中包含的机构主要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和其他的相关部门。根据“正是依赖这些法律才得以存在和运行的”可知这些民主机构的存在和运行依靠的是法律。 23.“传统、革新与社会进步”的主题几乎是每一个民族在寻求发展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处理好,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 材料一 13世纪初,约翰王用恐吓和暴力的手段向贵族征税、征兵,愤怒的英国贵族和市民在1215年联合起兵,迫使约翰王签署了一个限制王权的政治文件《大宪章》。一个看似寻常的事件,竟然在英国就形成了一个不可践踏的历史传统、不可摒弃的政治遗产、不可逾越的政治原则。 ——蒋孟引主编《英国史·诺曼征服和封建制度的发展》 材料二 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诞生了一支资产阶级队伍。……就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倡导社会变革之时,……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著书《自由君主制度的真正法律》,他的“自由君主制度”是指不受议会、宗教和一切法律制约的君主制度,国王只对上帝负责。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三 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在所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原因。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17—19世纪历史发展为例,以“传统、革新与社会进步”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1)王权有限的政治传统;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议会制约王权,对国王敬重与依赖的民众心理 (2)评分细则论点一:传统与社会进步 论据:有限王权;法律至上;议会传统;国王情结等。 论点二:革新与社会进步 论据:不流血的“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责任内阁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等。 【解析】 (1)材料一主要说的是英国国王的黑暗统治已经遭到严重的不满,通过《大宪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限制,英国有着限制王权的传统;材料二主要说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起来,要求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材料三说的是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心理因素。 (2)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 2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 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 (2)据材料三,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答案】(1)措施: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 (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 文学:导致秦朝迅速败亡。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 (3)尊重、理解;放至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不人云亦云,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的措施一问,可以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材料“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可以得出答案。商鞅变法的评价一问,根据材料一“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和材料二“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2)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可以分析的出大夫认为商鞅变法是秦国富强,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文学认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否定了商鞅变法的作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桓宽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从书名就可看出,“非鞅”即否定。 (3)本题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对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时,要客观而公正,要把人物或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充分尊重、理解,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国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满族进关时兵力只有5万多,加上家属也不过20万,以这样少的人口去统治那么一个大国,占领那么大领土,管理那么多人口,矛盾非常突出,康熙皇帝便发明了一个统一战线,先团结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后来又团结了汉族的上层人士,他还当面学习和继承了当时比满文化要先进得多的汉文化,他尊孔崇儒。在官吏的设置上,凡高级官吏都是一满一汉,大学士、尚书、侍郎、军机大臣都是如此。这样,康熙便非常成功地克服了满族官员少的困难,真正达到了神奇效果。 ——引自新华网 (1)列举康熙皇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突出贡献? (2)康熙皇帝入关后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确立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统治的? (3)从康熙皇帝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重要历史启示? 【答案】(1)三征噶尔丹,控制新疆;进兵西藏,维护西南稳定;统一台湾;反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 (2)团结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团结汉族的上层人士,重用汉族官员;全面学习和继承汉文化,尊孔崇儒。 (3)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势力。 【解析】 (1)结合所学,“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位.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可以归纳为:三征噶尔丹,控制新疆;进兵西藏,维护西南稳定;统一台湾;反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 (2)由材料“先团结蒙古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后来又团结汉族的上层人士,他还会面学习与继承当时比满文化要先进得多的汉文化,他尊孔崇儒。”可以归纳为:团结蒙古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团结汉族的上层人士,重用汉族官员;全面学习与继承汉文化,尊孔崇儒。 (3)从康熙皇帝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活动中,我们认识到: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势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