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乌丹二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 1.梭伦为打破贵族政权的垄断所采取的措施是 ①规定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②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③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④取消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为打破贵族政权的垄断所采取的措施是规定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①③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创立五百人议事会属于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措施,②错误;取消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不属于梭伦改革的内容,④错误,因此ACD选项错误,排除。 2.中国古代最早改变世卿世禄制的是 A. 管仲改革 B. 魏文侯变法 C. 吴起改革 D. 商鞅变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文侯变法采取的措施之一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是中国古代最早改变世卿世禄制的改革,B选项符合题意。管仲改革改革未涉及到改革世卿世禄制度,A选项排除。吴起改革和商鞅变法在魏文侯变法改革之后,CD排除。 3. 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 A. “相地而衰征” B. “废沟洫” C. “尽地力” D. “为田开阡陌封疆” 【答案】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变法内容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A项“相地而衰征”,是春秋时期的齐国的管仲改革的内容,意思是根据土地制度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租税;B和C项“废沟洫”、“尽地力”是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的内容,这次变法也是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D项“为田开阡陌封疆”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所以答案为A。 4. 预示着分封制下封国采邑制废除的是 ( ) A. 设立县制 B. 废除井田制 C. 实行按军功授爵 D. 推行什伍连坐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分封制下封国采邑制废除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故A项正确。废除井田制与土地制度有关,与封国采邑制无关,故B项排除。按军功授爵,也与封国采邑制无关,故C项排除。什伍连坐制属于地方基层管理制度,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商鞅变法 5.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大大加快了各民族人民融合进程的是 ( ) A. 推行均田制 B. 实行三长制 C. 整顿吏治 D. 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A属于土地政策,主要是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以缓和阶级矛盾,排除;B是基层管理制度,排除;C是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缓和阶级矛盾,排除;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有利于传播先进的汉文化,加快了各民族人民融合,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6.下面改革中影响最大最彻底的是 A. 管仲改革 B. 魏文侯变法 C. 商鞅变法 D.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C选项符合题意。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没有商鞅变法彻底和影响最大,AB选项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运动,D选项排除。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 奖励军功 B. 奖励耕种 C. 焚烧诗书 D. 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可知,秦人怕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故人情显得特别淡薄,D项符合题意。奖励军功、奖励耕种、焚烧诗书都不会使人际关系变得淡薄,排除AB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意思,解答历史题需要严格遵循材料的意思。 8. 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宋加强中央集权所致 B. 北方民族的南侵 C. 对西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 D. 财政入不敷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过度集权导致地方积贫积弱局面,故A项正确。北方民族的南侵属于外因,故B项排除。对西夏、辽的战争耗费和赔款是积贫积弱局面的消极后果,故C项排除。财政入不敷出是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 【名师点睛】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至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9.北宋中期,很多废弃的水利工程得以修复,大量的荒地辟成良田。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A. 推行青苗法 B. 实行募役法 C. 颁行农田水利法 D. 推行免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农田水利法是北宋鼓励农民兴修水利、耕种土地的措施。王安石新法之一,“废弃的水利工程得以修复,大量的荒地辟成良田”正是这一措施的影响,C正确;A主要是贷款问题;募役法(免役法)规定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B和D错误。 10. 下列改革中含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 ( ) A. 商鞅变法 B. 管仲改革 C. 王安石变法 D. 张居正改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变革,所以选A;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B;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C;张居正改革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D。故选D。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 11.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梭伦因改革而被流放。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 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 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 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 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说明改革必然遇到很大的阻力,改革家需要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A说法绝对,并非改革者都不会有好结果;B说法也不对,改革者不能只想到明哲保身;D不对,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但也不能激进。 考点:古代改革 点评: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改革的措施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6)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1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 周王室衰微 B. 宗法分封制破坏 C. 生产力提高 D. 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政治决定于经济,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提高,所以选C;周王室衰微表明当时奴隶制度面临危机,这位改革创造了条件,但不是动力,排除A;宗法分封制破坏表明当时奴隶制度面临危机,这位改革创造了条件,但不是动力,排除D;争霸战争的需要表明当时社会动荡,这位改革创造了条件,但不是动力,排除D。故选C。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的动力 13.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A. 民族的融合 B. 分裂走向统一 C. 中央集权加强 D. 经济中心南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社会动荡,所以排除BC;当时少数民族内迁,同中原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所以A符合;经济中心南移始于东晋,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了要学习汉族文化,排除D。故选A。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4.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A. 改革涉及土地制度 B. 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 改革涉及军事制度 D. 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弱小,改革没有触及上层建筑,而战国时期的改革由于社会生产力的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壮大,所以改革冲击上层建筑,故选D;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的改革没有涉及土地制度,排除A;改革涉及均赋税制度,但不是深层次的不同,排除B;改革均涉及军事制度,排除C。故选D。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的不同点 15.下列改革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改革的是 A. 管仲改革 B. 魏文侯改革 C. 商鞅变法 D. 王安石变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的我国还不是封建社会,所以管制改革和魏文侯改革不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排除AB;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所以商鞅变法也不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排除C;宋朝时期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所以王安石变法属于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改革,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性质 16.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 天主教会到德国兜售赎罪券‘ B. 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政治主张 C. 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试验 D. 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压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宗教改革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天主教会到德国兜售赎罪券,故选A;B是宗教改革的内容而不是原因,排除;C是宗教改革的实践而不是原因,排除;D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故选A。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德国宗教改革·德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17.彼得一世改革之所以不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它 A. 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没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 C. 仅仅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 D. 没有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答案】D 【解析】 【详解】彼得一世改革之所以不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他的改革没有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D正确;A彼得一世改革内容,不光是技术;彼得一世改革没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说法本身正确,但不能作为其改革性质不属于资产阶级的依据,B错误;仅仅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不符合史实,C错误。 18.在俄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与国内的改革往往有一定的联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对外战争的失败是俄国在国内实行改革的根本原因 B. 对外战争失败后,俄国国内改革受到外来势力的干预 C.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社会发出要求变革的呼声 D. 日俄战争的失败再次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促使沙皇政府实行地方自治改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腐朽无能,所以在此之后1861年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废除农奴制推动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故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 19.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 B. 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C. 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D. 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君主权力至高无上,英国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故A正确,排除。日本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英国议会权力超过国王,故B正确,排除。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故C错误,符合题意。日本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英国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故D正确,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明治维新·特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 【名师点睛】日本明治维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由君主专制政体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在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20.下列关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政府开放的政策下,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B. 在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事业获得很大发展 C. 日本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 D. 这一时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是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西方学习,C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在政府开放的政策下,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的说法正确,A选项排除。明治维新时期,新闻出版事业获得很大发展的说法正确,B选项排除。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D选项排除。 21. 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明显体现出中西思想结合的是 A. 严复 B. 郑观应 C. 康有为 D. 王韬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不能体现中西思想结合,排除。 22.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已经出现萌芽的有 ①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②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 ③比例代表选举法 ④议员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 ⑤人民权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索伦改革中颁布“解负令”,以法令形式保障平民免受债务奴隶的危险,故①正确;伯利克里改革废除了以财产多寡确定了政治权力大小的制度,故②正确;“十将军委员会”体现了比例代表选举法,故③对;雅典实行直接民主选举模式,选举机会均等,并有一定的任期,④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改革中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权威,⑤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内容、特征的掌握及理解,解题时须牢固把握以下相关知识点:①索伦改革;②克里斯提尼改革;③伯利克里改革。同时还须掌握雅典政治机构如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以及十将军委员会等的相关功能。 23.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A. 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 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 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反映了商鞅主张变法改革,反对旧制度,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思想,故B项正确。该思想是对地主阶级的肯定和拥护,故A项错误。肯定公田私田化的现象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无关,不是实质作用,故C项排除。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的是商鞅变法,不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法家思想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法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2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A. 平城地处偏远,自然环境差 B. 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 C. 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 D. 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设问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地理环境看,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故A项正确,排除。从军事安全看,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故B项正确,排除。从经济生产方式看,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故D项正确,排除。征伐南齐,不是迁都洛阳的原因,故C项错误,符合题干要求,选C。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迁都洛阳 2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 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 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 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答案】A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说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是制度和文化,而中国学习的是技术,因此日本富强起来而中国却以失败告终。从而指出了学习西方制度重要性。故选A。材料并未涉及到甲午战争的问题,排除B;材料主要的目的不是批判,而是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排除C ;材料并未上升到如此高度,排除D。 二、非选择题(26题19分,27题13分,28题12,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人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 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3)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4)材料四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这一事件涉及到哪些领域? (5)结合上述材料,概要指出亚历山大二世的上述改革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案】(1)主张废除。(2分)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每一要点2分共6分)~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2 分)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每一要点2分,共4分) (2)政治改革缓慢;(1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2分)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通过政治改革,推动着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只能回答为——废除农奴制度,这是基本知识点。“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主要强调沙皇是为了维护沙皇统治、农奴主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农奴是为了获得自由和土地,本题关键在于一定从不同的阶层分析出不同的原因即可。农奴解放后获得的权益一是自由二是土地,这是基本知识点。“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主是是指“赎金过重”。 (2)材料四中的“自治机构、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等字眼一方面表明沙皇的确进行了政治改革,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政治改革的确是很缓慢的。从图片中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一事件涉及到的领域”主要包括政治领域、军事领域、教育领域等。亚历山大二世的上述改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强调经济方面的意义和政治方面的意义,经济方面的意义主要是指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方面的意义主要是指推动着俄国政治体制的转变(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积极意义 27.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材料三 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 (2)材料二中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3)从梭伦,大久保利通,谭嗣同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答案】(1)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改革思想(或折中、制衡的思想也可)。如颁布土地法令上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 (2)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或“置产兴业”政策。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扶植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等。 (3)敢于创新,爱国,大无畏,坚强不屈的改革精神等。(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可知体现梭伦的改革思想是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梭伦改革思想的特点结合其改革的内容作答即可。 (2)根据材料“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可知体现的是大久保利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结合明治维新殖产兴业的措施作答即可,具体的内容可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政府的资金、技术、人力、市场等方面的投入来思考。 (3)从对三位改革家的对比看,都以惊人的气魄进行前所未有的事业,可见其中的创新、不惧艰险的精神。 28.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是得到了王权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实践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需要从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是否得到王权的支持、是否触动既得利益、改革的结果、改革的性质、改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 对于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改革的认识需要从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等方面进行思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