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历史模块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 A. 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 B. 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 C. 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 D. 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 2、《仪礼》(先秦)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如“昏礼”(即婚礼)必经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共六道程序,才能取得社会的认同。这一记载最能反映当时( ) A.社会生活的迷信色彩 B.血缘政治的等级关系 C.包办婚姻的封建特色 D.儒学的包容开放 3、秦汉以后“官”掌握行政权力,“爵”用来确定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历代帝王往往采取“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提高官府行政效率 C.维护君主统治权威 D.削弱贵族政治势力 4、《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安》:“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种做法 A. 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 B. 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 C. 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 D. 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 5、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6、清朝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许多古籍、著作被排除在外,甚至被销毁,特别是明末清初有关满人早期历史和明朝抵抗清军入侵的许多史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统治者敌视、排斥汉族文化 B.清朝乾隆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尖锐 C.《四库全书》的编纂完全是毁灭古籍 D.清朝为巩固统治加强文化思想控制 7、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遂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 ( ) A. 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 B.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 C. 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 D.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 - 9 - 8、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清末新政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9、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国共产党和非中国共产党人员各拥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国共产党与非中国共产党委员的比例达29∶27。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践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民主构想 B.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C.中国共产党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 D.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11、198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这番讲话的意义是 A. 从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B. 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 C. 为全面开启依法治国创造了条件 D. 为宪法的修改提供了指导思想 12、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A. 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B.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 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D.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13、雅典的民主让柏拉图无限悲愤了,因为它把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以“败坏青年,鼓吹异邦信仰”罪判了死刑。法庭上的苏格拉底,一以贯之着“自认无知”的反讽智慧,足以令那些由皮革匠等组成的陪审团恼怒了。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 陶片放逐法存在弊端 B. 雅典公民充满了自律精神 C. 雅典处于民主最高峰 D. 雅典民主制度潜藏着危机 14 - 9 - 、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没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唯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A. 注重实际不崇尚理论 B. 主要是私法而非公法 C. 奠定近代欧洲法律基础 D. 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15、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与此相符的推论 A.“光荣革命”是历史倒退 B.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实现了分权制衡 C.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D.政治斗争中的谈判与妥协更具有建设性 16、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如果是由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提出的话,就会被认为不满意而加以拒绝。”此观点旨在说明 A. 建立联邦政府能适应国际形势 B. 邦联政府阻碍了国家政治独立 C. 美国面临严重的国外势力威胁 D. 美国正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中 17、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A. 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巩固 B. 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C. 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D. 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18、1892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一论断表明《共产党宣言》 A. 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B. 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大联合 C. 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D. 顺应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需要 19、.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重在说明美国 A. 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 B. 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C. 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 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20、冷战结束后,“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材料主要说明了 - 9 - A. 美国霸权地位已完全丧失 B. 世界局势出现了动荡局面 C. 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 21、“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23、从公元994年起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铸过钱币。但是,市场上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白银资源丰富 B.铁钱数量充足 C.民间发行交子 D.战乱后经济萧条 24、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25、图1、图2是1912年、1936年中国进口产品分类统计。其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图1 图2 - 9 - A.工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B.重化工业发展日渐萎缩 C.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D.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 26、蒋立文认为,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 ) A.促使西方列强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B.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 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D. 有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 27、有学者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28、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同志指出:“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表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一讲话( ) A.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B.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C.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D.决定开放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 29、“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材料强调的是( ) A.发明者无法决定历史发展轨迹 B.历次工业革命很少将科学原理用于实践 C.现实需要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 D.科学研究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 30、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B.经济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二、材料解析题(共4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9 -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6分) 32. (12分)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 展览一 灿烂辉煌的农业成就 (1)请你就作物培植、农具改进各列举两项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充实展览内容。(4分) 展览二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2)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图三有何内在联系?(2分) 展览三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非常注意水利的兴修和技术的改进,以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3)据以上材料,请你为展览三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 9 - (4)较之古代,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面对的自然条件基本没有改变,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根据展览二、三的内容,谈谈古代农业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3分) 33、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昭和史研究专家高桥正卫在《昭和时期的军阀》(讲谈社学术文库)中这样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高潮时期的1915年,日本为了扩大在中国的权益,强硬地提出了对华“二十一条”的要求。中国视此为“国辱”,一时间民族主义高涨,恢复主权和排日运动蓬勃发展。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的接班人蒋介石以统一全国为目标,开始“北伐”,其态势对满蒙地区构成了威胁。陆军痛感为了国家的总体战略,需要获得满洲的铁、煤炭等资源,为了与“假想敌”苏联的战争,也急需确保满洲。当时,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对日本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成立了“国际联盟”,东亚地区也加快了建立国际秩序(华盛顿体系)的步伐。特别是在《九国条约》中,承诺了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综上所述,当时的“日本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三种压力”。为了维护日本在满蒙的利益,最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材料三 1934年6月,伪满洲国协和会次长阪谷希一就明确说明:关东军和中国驻屯军认为“满洲已经到手了,可是满洲的资源究竟不如华北。山西的铁和煤都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一不注意,就会落入英美手中。因此,目前把华北弄到手是最要紧的,也是大好时机。” ——《日本侵华战争的真正目的》 材料四 岁逢丁丑,噩耗惊逢;东瀛倭鬼,炮火倾城。……秦淮玄武,血水同流,慕府紫金,遍野尸横。十朝都会,已成地狱,千古文明,惨作屠城。……中华不死,万众一心。上下同奋,日月同明,兄弟携手,急以见诚。……抗日有成。中华大地,始见和平。辟地开天,祖国新生,改革开放,华夏复兴。四海翘首,五洲羡惊,大同在梦,小康初成。 ——2015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死难者公祭祭文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历史依据。(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在满蒙地区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外部压力”。(3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有成”的原因。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辟地开天,祖国新生”?(7分) - 9 - 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历史模块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C B C D A C C A D A D A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D B D C B C B A D B A C B 二、材料解析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31、答案:(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2分) (2)威胁: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4分) 问题: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 (3)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 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4分) 32.答案:(1)作物种植方面:我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农具改进方面:创制出曲辕犁、筒车。(其他例子,如有代表性,符合史实,均可给分)(4分) (2)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私有土地的出现,促成了自耕农(小农)经济的产生。(2分) (3)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3分) (4)继承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兴修水利,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之路。(3分) 33、答案:(1)依据: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局部抗战;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共是十四年。(2分) (2)“外部压力”: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影响;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主宰的“华盛顿体系”的束缚。(3分) - 9 - (3)目的:最大限度地攫取经济利益。(2分) (4)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3分) 理解: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4分) -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