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题 命题人:祁曼 校对人:祁曼 印数:330(文) 时间:20170419‎ 一、选择题(共39小题,每小题2分,共78分。)‎ ‎1.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 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 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 ‎2.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羸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分封制受到冲击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3.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金庸的观点是( )‎ A.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B.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C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D.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4.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5.苏轼认为:“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而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据此分析,实施“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 A.克服人性干扰,选拔德才兼备者为官 B.能够克服人性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 C.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规则过于僵化,难以选拔有才者为官 ‎6.唐代中后期出现了很多差遣使,如劝农使、盐池使、铸钱使、两税使、出纳吏、筑城使、户部使、三司使等。尽管使职官员历朝历代都有,但像中晚唐那样大规模、大范围的任用,是此前历代所未曾有的。对于君主来说,这些差遣使的设立( )‎ A.有利于减轻地方行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重皇帝对各级官员尤其是地方官员的掌控 C.削弱了宰相的权力,限制了官员职权的行使 D.形成了官僚体制中管理上的漏洞,加强了政治腐败 ‎7.秦汉时期,御史大夫既辅佐丞相处理政务,又负责监察百官,经历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到隋唐时期,御史台发展成为一个安全独立的监察机构,负责纠察、弹劾官员和肃正纲纪。唐开元年间,重大案件由御史台和刑部、大理寺组成三法司联合审理。大理寺负责审讯人犯、拟定判词,刑部负责复核,同时报御史台监审。这种变迁本质上反映了( )‎ A.御史台监察范围的不断扩展 B.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D.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 ‎8.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 B.专制主义 C.事君以忠 D.尊君敬祖 ‎9.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 A.证明皇位正统 B.体现皇权独尊 C.保证皇位世袭 D.震慑割据篡权 ‎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 )‎ 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 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1.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下列最符合“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的史实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丞相制度 C.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12.《新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下列制度符合该论述的有( )‎ ‎①科举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内阁制 ④二府三司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提高皇帝身边近臣的权力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中朝、内阁、军机处 C.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中朝、三司、尚书省 ‎14.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 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D.宦官权力的扩大 ‎15.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人。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 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 ‎16.晚清载泽说:“我国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各省不得滥请丝毫。咸丰以后,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这反映了晚清( )‎ A.民族危机加剧 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土地兼并严重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17.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 ‎ 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 ‎ 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 ‎18.下列各项中,属于下图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 A.福州成为通商口岸 B.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19.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 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20.《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蜡。遇粤之荔支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了敌意 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 ‎ D.农民阶级完全认清了基督教的反动本质 ‎21.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 B.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C.吸取了义和团事件的教训 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 ‎22.1938年安庆、九江、岳阳先后沦陷,湘鄂赣边区成为第九战区的前哨阵地,军委会就曾指示“第九战区以九宫山、幕皋山一带为根据地,适机积极行动,夹击转攻武汉之敌,同时截断敌后方之联络线。”这则指示说明( )‎ A.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导致第九战区败退不断 B.八路军深入敌后坚持游击战消耗日军 C.相持阶段国民党抗战渐趋消极防御,正面抗战依靠阵地战战术 D.国民党实施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 ‎23.下图反映了浙赣铁路局工作报告中的浙赣铁路线米盐运输量、军车开行次数等状况。下列对该图信息的解读中,合理的是( )‎ A.米盐战略物资大量运输说明浙赣铁路有助于抗战 B.各类物品运输量差异反映了沿线经济发展不平衡 C.浙赣线军车开行的次数与米盐运输量呈正向关系 D.图中的数据波动是因为中国尚处于独立抗战阶段 ‎24.“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主要是由于( )‎ A.北伐战争消灭了中东部的北洋军阀 B.长征战略转移传播了革命的火种 C.日本侵华刺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统一的基础 ‎25.下图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其主要意图是( )‎ A.全民抗战尚未形成 B.太原会战正在进行 C.抗战处于相持阶段 D.百团大战取得胜利 ‎26.根据下列信息推断,荣誉军人王强伤于( )‎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27.下图是冯玉祥创作的漫画《播种图》,并配有“打油”诗:“妈妈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种,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齐报国仇,多产粮米,把倭打走。”其创作背景是( )‎ A.全民抗战尚未形成 B.太原会战正在进行 C.抗战处于相持阶段 D.百团大战取得胜利 ‎28.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天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D.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 ‎29.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不能表明太平天国( )‎ A.带有近代化的倾向 B.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C.并未完全满足农民诉求 D.具有宗教迷信色彩 ‎30.太平军曾经“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太平军的这种行为( )‎ A.对传统文化过于简单粗暴 B.有利于发动贫困群众 C.奠定太平天国文化基础 D.冲击了世人对科举的态度 ‎31.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32.1904年《时报》载:共和国家,主权在民,举凡一切政务,非由吾民通过,不可贸然施行,此必然之理也。由此观之,吾民责任重大,已不待言。从中折射出当时中国( )‎ A.民主革命成为时代主流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D.民众国家责任意识增强 ‎33.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取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该誓词主要表明了孙中山( )‎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任职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34.“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 A.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35.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①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晚清政府主导 ②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③俄国式道路出现在大革命失败以后 ④中国式道路是指国共合作完成革命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36.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 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 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37.国民党将领薛岳被誉为“百战名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大规模歼敌的战绩大部分是由他获得的。可在后来的国共战争中,他却被解放军一败再败。这说明了( )‎ A.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的英勇 B.民心所背的战争没有出路 C.内战中国民党军队的厌战 D.解放军的战斗力空前强大 ‎38.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A.北伐先遣战江南 B.第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百万雄师过大江 ‎39.1935年,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把自己的政策,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政策的许多部分,改变到更加适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殖民地的情况。”中共中央这些政策的变动( )‎ A.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产行全面抗战的战略方针 B.适应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和反对日本侵略的要求 C.把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反对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的基本手段 D.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发展的反映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士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然事实上,所谓官僚阶级,总是以自利为先,国事为后的。无以防之,势必至于泛滥不可收拾。所以防弊之法,论者虽不以为然,然事实上卒不能废,且只有日益严密。‎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标准,并分析唐代“自由竞选”的进步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朝对行省官员采取的“防弊之法”及其对政府运作的积极作用。(2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白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12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1~5ACBBC 6~10BCBAA 11~15AABBA 16~20DACCA ‎21~25BDACB 26~30CCCDA 31~35CAABA 36~39CBCD ‎40.(1)标准:德才、门第;‎ 进步:具有开放性、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2)防弊之法:行省官员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等。‎ 作用: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41.示例:(1)南北议和。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南方的革命党人和北方袁世凯所控制的清政府进行和谈。和谈虽迫于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压力,南方的革命党人妥协退让达成协议,但有利于减轻南方革命政府内外交困所面临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又避免了流血斗争。‎ ‎(2)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起至1927年?月,国共两党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在中共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事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第二次国共合作。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经过协商谈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对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5)重庆谈判。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一次历史性会谈。经过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谈判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