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通史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通史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案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考情盘点 考查方式 考向预测 ‎  对于一战及一战后的世界知识的考查,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如何惩治战败国、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对于二战及二战以来的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考查,侧重于复杂的国际关系、局部战争以及核武器的研发、制造及影响等。命题核心思想集中在重温历史,杜绝悲剧重演,热爱和平等方面上。‎ ‎  考查形式都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考查某种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或战争出现某种结果的原因及影响。‎ ‎  试题的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考查内容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近几年试卷侧重考查世界环境下亚洲地区的战争与和平,考查的问题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这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备考时需重点关注。‎ ‎[真题感悟]‎ 考法一:通过考查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隐性考查当前国际热点问题 ‎[例1] (2018·全国卷Ⅲ)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根据材料“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根据材料“英法两国海军……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 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第(2)问,根据材料“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得出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根据材料“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得出减少了德国的战略物资供应。‎ ‎[答案] (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考法二:将选修模块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与必修模块中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结合进行考查 ‎[例2] (2018·全国卷Ⅰ)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194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11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得出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根据材料二信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得出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第(2)问,材料一认识产生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得出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然后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法对德国法西斯的政策以及苏德间的条约回答。材料二认识产生的背景,根据时间“1941年”,联系当时的重大事件,从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反法西斯同盟即将形成等角度回答。‎ ‎[答案] (1)认识: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2)背景 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考法三: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考查与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的国际关系史内容 ‎[例3] (2018·全国卷Ⅱ)材料 ‎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得出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根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得出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根据“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得出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根据“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得出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第(2)问,首先根据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的贡献回答,然后总括材料答出中国在创建联合国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答案] (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二、考题怎么答、有何规律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7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3.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训 ‎(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    (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局部“热战”是“冷战”‎ 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 ‎(2)直接原因:‎ ‎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②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3)结果:‎ ‎①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 ‎②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 ‎(1)地区资源及其民族、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3.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局部战争增多。‎ ‎(2)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 [高考达标检测]‎ ‎(时间:35分钟 满分:6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6年4月,中共提出了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与国家,以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盗匪们侵略之主张;1939年2月,日本占领海南岛,意图“南进”,中国政府借机向英、美、法、苏等国提出共同制日的明确主张,尽管对此当时各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反应冷淡,但中国政府并未放弃争取联合的努力。‎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国民政府派宋子文、胡适、郭泰祺等赴英美两国积极活动;中国共产党人则支持“蒋加入英美集团”“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针对英、法、美等国对苏联加入法西斯阵营的猜疑与戒备,时任驻法大使顾维钧和驻英大使郭泰祺积极展开了居中疏通调解的工作,推动各国搁置矛盾与分歧,注重当前共同利益;同时,中共也借助自己与苏联的友好关系,为国民政府调解大国关系的努力提供了协调与疏通的帮助。‎ ‎——摘编自温锐、陈涛《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大国地位取得之关键因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采取材料中措施的历史背景。(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提出共同制日的明确主张”“疏通调解”“推动各国搁置矛盾与分歧”等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1936年”“1940年”等和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措施:国共两党共同推进积极外交;居中疏通调解英、美、法与苏联的矛盾;派遣外交使团赴英美以争取援助;唤起英美苏等大国对亚洲事务的关注。‎ ‎(2)历史背景:中日民族矛盾尖锐;日本在亚洲的侵略活动导致日本与英美矛盾激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英美对苏产生敌意,中国以其与苏联的友好关系,调解英美与苏联的矛盾;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两党摒弃前嫌,共赴国难。‎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 ‎——摘编自《凡尔赛和约》 ‎ 材料二 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在强调自身在远东国际均势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基本上达到了以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维护国家权益的与会目标。‎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撤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 ‎ ‎——摘编自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 的转变》等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在凡尔赛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的不同结局。(6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基本达到了“与会目标”的原因。(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对山东等问题的处理可知是转让给日本,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并未签约,从而导致山东问题成为悬案;根据材料二中“‎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得出基本解决了山东问题。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 得出中国的外交策略灵活务实,结合所学可知是中国国内五四运动的推动,并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 答案:(1)不同:凡尔赛会议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交日本,由于中国拒签《凡尔赛和约》,山东问题成为悬案;华盛顿会议规定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基本解决了山东问题。‎ ‎(2)原因:欧美列强限制日本扩张,贯彻“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华原则;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中国推行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答“中国国力的增强”者不给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京审判是二战后在东京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的国际审判。历时两年,其判决书长达1 213页,28名日本战争首恶分子被列为甲级战犯接受了法庭的审判。在审判中,中国委派法学家梅汝璈为法官,由11国检察官组成的委员会于1946年4月向法庭提出起诉书。起诉书控告被告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 这次审判并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意志,也应看到其不足。比如,没有追究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是东京审判最大的不足。这使日本一些政要、右翼势力拒绝对侵略战争进行诚心的反省和悔改,使日本政治长期右倾化。此外,日本在侵略战争中犯下的诸多罪行,如生化武器罪行、七三一部队罪行、强征和迫害“慰安妇”罪行、强征劳工罪行等,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审判和追究。‎ ‎——摘编自《简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侵华期间所犯的罪行并举例加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京审判的认识。(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没有追究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诸多罪行……没有受到应有的审判和追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破坏和平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争罪:南京大屠杀。违反人道罪:细菌战、毒气战。‎ ‎(2)清算了日本法西斯的战争罪行;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一些依据;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揭露了日本侵略战争罪行,为历史研究留下了宝贵史料。但也放松了对部分战犯战争责任的追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京审判的应有效果;没有清除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容易导致军国主义的复活。‎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末期,尼克松政府不仅面对着“战争带来的混乱”,而且还“需要为一个新的时代系统指定一项新的外交政策”‎ ‎。尼克松和基辛格都是现实主义政治家,基辛格的“均势”理论以及“多极”世界的主张,为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基辛格外交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使美国外交回到现实主义,现实地认识苏联的威胁,并确立与苏联交往的战略。他认为:“美国几乎完全主宰世界舞台的时代已接近尾声,美国的核优势正在消失,经济霸权正受到欧洲和日本充满活力的增长的挑战……冷战以来被认为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阵营出现了严重的裂痕,美国外交的新机遇出现了。”尼克松上台后,提出尼克松主义,实施缓和战略,加强与苏联的“联系”,逐步减少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义务,巩固与欧洲的关系,实现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对冷战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 ‎——摘编自《当代西方研究: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政府外交战略调整的表现。(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背景以及美苏争霸、中苏关系、越南战争等方面分析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越南战争的问题上,美国迅速结束越战;与苏联关系上,与苏联进行接触;与中国关系上,积极改善中美关系;与欧日关系方面,巩固与欧日关系。‎ 答案:(1)背景:深陷越南战争泥潭;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军事实力的增强;基辛格“均衡”外交思想的提出。(答出四点即可) ‎ ‎(2)表现:结束越南战争;改善中美关系;与苏联进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发展与同盟国的关系。‎ ‎5.(2019届高三·湖南师大附中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在越南耗用的军费超过1 670亿美元,巨额的战争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而这又导致通货膨胀日趋严重。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1964~1969年,美国的军费虽然近乎翻了一番,但用于越南战争以外项目的军费只增加了5亿美元。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新,许多军事研发项目被迫延迟或取消,更为严重的是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 ‎ 战争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巨大震撼。尼克松说:“越南战争的失败玷污了我们的理想,腐蚀了我们的精神,削弱了我们的意志。”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应该承认自身资源与力量的有限性,必须减少在海外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越战的直接刺激下,“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 ‎——摘编自邓红洲、李玉兰《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7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得出美苏“冷战”;结合所学知识,还需要从法国、越南、美国三方面来思考,从而得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国战败退出;越南南北分裂;美国霸权政策。 第(2)问,据材料信息从对美国经济、军事、民众的社会心理等方面分析影响。‎ 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国战败退出;越南南北分裂;美国霸权政策。 ‎ ‎(2)影响: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削弱了军事力量;影响了民众心理;对外战略从扩张走向收缩。‎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联合国成立以来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本身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单就联合国会员国来说,已由成立时的51个国家发展到今天的191个国家。很显然,60年前设计的联合国的各方面机制,已经很难适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需要。而且联合国自身也存在着机构重叠、效率低下以及腐败等问题。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联合国改革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改革问题才真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这同冷战秩序结束、联合国秩序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国际秩序这一现实有关,世界各国都更加关心联合国的前途与命运。2005年,中国在联合国改革上的立场主要有三点:第一,改革要有利于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第二,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问题;第三,改革要有利于维护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增进会员国的团结。这实际上就是决定联合国改革方向的三个目标。中国的立场符合联合国的长远利益,有利于提升联合国的地位,增强联合国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为联合国改革指明了方向。 ‎ ‎——摘编自刘建飞《联合国近年改革与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改革的社会背景。(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立场。(9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前三句话分别概括即可。第(2)问,据材料“有利于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迫切改变不合理国际旧秩序的愿望,也体现出中国尊重联合国的历史与现实影响;据材料“中国的立场符合联合国的长远利益,有利于提升联合国的地位,增强联合国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为联合国改革指明了方向”也间接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履行大国职责。‎ 答案:(1)背景: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影响扩大;联合国自身存在问题。 ‎ ‎(2)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迫切改变不合理国际旧秩序的愿望,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尊重联合国的历史和现实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要践行负责任的大国职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