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道题2分,共40分)‎ ‎1.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 B. 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 C. 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 D. 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可知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施有效控制;由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B项正确。材料强调周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而不是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排除A。材料强调周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而不是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排除C。百家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为应对复杂的社会变革与政治斗争提出各自的主张,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 ‎2.“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 重视礼仪教化 B. 主张礼法并施 C. 强调严刑峻法 D. 提倡为政以德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可以看出治国应礼法并施。‎ ‎3.《史记·天官书》专门记载天象、星占,在其全部309条占文中,关于用兵的124条,关于年成丰歉的49条,关于皇族和大臣行为的26条,这三项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二。由此判断当时天文学的发展 A. 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 B. 缺乏系统的天象观测 C. 科学性受政治因素影响 D. 被用来决定战争的胜负 ‎【答案】C ‎【解析】‎ 材料“309条占文中,关于用兵的124条,关于年成丰歉的49条,关于皇族和大臣行为的26条”说明关于用兵和皇族、大臣行为的内容占多数,而用兵和皇族、大臣行为都属于国家政治方面内容,这体现了当时天文学的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故C正确;“关于年成丰歉的49条”,这并不占多数,故不能说明天文学的发展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当时是否缺乏系统的天象观测的问题,故B错误;天文学的发展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故D错误。故选C。‎ ‎4.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 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 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 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中“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说明西汉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发达,故B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汉代农业经济·精耕细作 ‎5.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 二者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 B. 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 C. 二者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 D. 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A错误。朱熹认为理事世界的根本,王守仁认为心是世界的根本,B错误。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本心,朱熹认为理事世界的根本,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正确。王守仁重“求心”,提倡“知行合一”,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本题难度不大,学生需要识记关于朱熹和王阳明思想主张的基础知识,再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6.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的排序反映了人们的等级和身份状况。但到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时期更是出现了“绅商”、“儒商”。这说明 A. 江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较快 B. 中国小农经济已经开始解体 C. 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 标志着中国已开始社会转型 ‎【答案】A ‎【解析】‎ 由“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时期更是出现了“绅商”、“儒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很多身份高贵的“士”阶层参与到商业发展中来,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错误,小农经济解体是鸦片战争时期;C项中的“根本性变化”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还处在封建社会时期。‎ ‎7.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C,ABD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 ‎8.下表为近代山东乡村经济的调查记录。据此推断,当地 A. 手工业逐步近代化 B. 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 农业生产收益下降 D. 农村经济日益融入国际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草帽”“欧美”“纽约”等可看出农村经济日益融入国际市场,D选项符合题意。近代化主要体现为机械化生产,A选项排除。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排除。材料未能看出农业生产收益下降,C选项排除。‎ ‎9.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 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 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 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AC两项。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了变法维新制度氛围,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主张易服 ‎10.下面是近代中国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872~1913),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外商企业和民族企业相互促进 B. 国民革命推动民族企业迅速发展 C. 民族企业发展导致外商企业增速缓慢 D. 政府支持是民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外商企业会压制民族企业的发展,民族企业的发展会抵制外商企业的发展,故A 项错误;国民革命是1924年——1927年,与题干数据不符合,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外商企业的增速并不缓慢,而是很快,故C 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的民族企业增长迅速,而根据所学知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支持,故D 项正确。‎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民族主义的初步发展·原因 ‎11.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缴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的经营 A. 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B. 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 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D. 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所述为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官僚资本主义享有种种特权,发展迅速,成为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受到压制,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官僚资本的膨胀,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掠夺,C选项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于20世纪30年代,D选项排除。‎ ‎12.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的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持续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这样的持续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反映了集权政治的产生,而“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体现了在集权政治出现后,处理不是最好的方法,应当对极权政治提前预防,B符合题意;材料的核心是“防止集权政治”,A的表述偏离了题旨,并没有阐述他们地位的平等;C“政治动乱”并不能归结于“集权政治”,D“必然产物”的表述不合题意,只是其一而已,故选B。‎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3.据统计,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遗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B. 金银未转变为原始资本积累 C. 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D. 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 ‎【答案】B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获得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但是由于自身工商业的落后、连年战争而导致获得的白银和黄金大量外流,最终没有转化为工商业发展所需的资本,也没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 ‎14.18世纪前期法国和英国政府都面临较严重的债务问题。在法国,公债概念很难得到推广,债务问题使政府几乎信用扫地。但在英国,债务被认为是国债,国家的财富是国家债务的后盾。对此不同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波旁王朝对人民的压榨 B. 政治体制的巨大差异 C. 启蒙思想传播程度不同 D. 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 ‎【答案】B ‎【解析】‎ 题干所述时间为18世纪前期,这时法国出于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王权之下,民众没有民主可言,所以不可能会有公债的概念形成;而同时期的英国已经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国王已经接近统而不治的地位了,所以民主得到发展,所以国家和民众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故情况与法国不同,所以选B。‎ 点睛: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通过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产生的不同来设问,所以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 ‎15.‎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城市政权以镇压反革命 B. 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 加大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力度 D. 杜绝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异地流动”说明苏联希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故选B项。强化城市政权以镇压反革命的做法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A项排除;CD项错误,都属于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 ‎16.“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 政府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B. 金融市场投机严重 C. 社会经济虚假繁荣 D. 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说到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人的工资决定了市场的购买力或者是市场需求,而不断上升的生产率就等于市场的供给,由此可以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即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故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发生的原因 ‎17.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09年4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从 ‎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 A. 经济体制的变革 B. 所有制的变革 C. 分配制度的变革 D. 盐业自主权扩大 ‎【答案】A ‎【解析】‎ 盐业改革其实是经济体制的变革缩影,盐业的改革历程在本质上反映了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所有制并未变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分配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盐业自主权扩大是现象而非本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8.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记忆与理解能力。1953年10月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已经恢复完成,所以A项错误。B项为无关项,粮食的统购统销与政权建设无关。D项也是无关项。1953年至1956年是中国三大改造时期,材料中内容正是这个时期的现象反映,C项内容符合改造时期的内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业的公有制的改造 ‎19.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依据所学,面对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出现了浪漫主义艺术,故A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出现了现代主义艺术,故排除B;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使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故C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繁荣,现代主义艺术进一步发展,故排除D。所以应选C。‎ ‎【考点定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流派 ‎20.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 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 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说明经济全球化中不利于经济平衡,故本题选择B项。A和C只是材料反映一个方面信息;D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4小题,共60分)‎ ‎21.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的经济政策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1)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2)政策:重农抑商 影响: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也造成闭关锁国的局面,阻碍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解析】‎ ‎【详解】(1)本题材料“国家建立趋了渐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反映了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有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至于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 “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 ‎(2) 依据材料“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等可知政策是“重农抑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有: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也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也造成闭关锁国的局面(或阻碍了中外之间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22.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 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2)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 ‎【解析】‎ ‎【详解】(1)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可官僚政治集权,从权利和世袭角度分析变化即可。‎ 说明:联系所学知识,从秦代相权制约皇权角度说明;从思想角度说明汉代制约皇权的因素;隋唐从三省六部制的角度分析制约皇权因素。‎ ‎(2)依据材料“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时间 人物 观点 ‎1848年 徐继畲 南洋诸岛国,苇航闽粤,五印度近连西藏。汉以后、明以前,皆为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 ‎—《瀛寰志略》‎ ‎1872年 李鸿章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1888年 康有为 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 ‎—《上清帝第一书》‎ 上表为中国近代以来部分“变局”观。围绕“变局”观,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变局”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近代中国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阐述:近代以来,英、法、美、德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侵略扩张。中国依然固守农耕经济,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世纪年代,在亚洲原为中国的朝贡国陆续被迫开放,变成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徐继畲的变局观察觉到这一点。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给中国带来更为严重的冲击,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朝贡贸易体制被彻底打破,同时西方科学技术也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李鸿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年代末,西方列强侵略进-涉加深,出现了康有为所说的“合而伺我”局面。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改良维新的主张。‎ 综上所述,随着近代中西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逆转,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中国近代出现了各种变局观念。 ‎ ‎(“示例”仅作参考,学生可从“变局”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历程、趋势、行动及影响等一个或多个角度立论阐述,如“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变局观念的形成发展”、“变局观念的发展体现了两学东渐的深入”、“变局观念促进了思想解放”、“变局观念下的革新推动中国近代化”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围绕“变局”观,自拟论题。如:根据材料“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 ‎,此古今一大变局”,华夷观念发生变化;根据材料“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态度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学习西方制度方面发生变化。故可以得出:变局观念下的革新推动中国近代化。其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论点进行阐述。如:根据材料“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徐继畬等人,在中西方的发展的大局中,发现中国已经遭遇古今未有的大变局,提出向西方学习,并形成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最后,对所论述的议题作简要的总结,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的时局观不断形成,并在思想、经济、政治等领域不断推动中国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序化考试,作为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到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阂阅。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时期察举制度标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时期的察举制度。‎ ‎【答案】(l)变化:从“以德取人”到“以文取人”再到“以族(或名)取人”.‎ 原因:儒家思想的影响;察举制的弊端;社会政治局势动荡;世家大族的崛起.‎ 评价: 最初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具有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不利于中央集权.‎ ‎【解析】‎ ‎(1)变化:需要从材料中得出答案。由材料中的光武帝时期的“以德取人”到汉顺帝时期的“以文取人”,再到后来东汉后期的“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即可得出答案。‎ 原因:从“以德取人”到“以文取人”说明文化在其中的地位超过了德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自从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故到东汉就出现了“以文取人”;从“以文取人”再到“以族(或名)取人”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门第思想严重,地主阶级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不同的阶层,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世家大族逐渐崛起,选官制度也受到了其影响;再有就是由材料中的“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到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可以得出其他原因。‎ ‎(2)评价:“以德取人”是在延续西汉时期的察举制选官标准,所以有利于选拔人才;而“以文取人”强调“专门知识”,所以经过考试选拔的官员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而“以族(或名)取人”则是只在世家大族中选拔,这使得选官制度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很难体现民意,也不利于中央集权。‎ 点睛:选修模块的考题一般都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根据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相关分析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所以一般情况下,考查内容均不是选修课本上的基本史实。这就需要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相关时空范围的必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迁移过来回答有关问题。当然,也有部分问题是通过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的。总之,选修的题目需要活学活用,没有选修教材的知识作为依托,考查内容和形式有很大的自由度。这希引起考生的关注。‎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