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学年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1.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一个主张“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主张“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 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 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 C. 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 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答案】C 【解析】 【详解】“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属于墨子的“节用”思想,“和而不同”属于儒家的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儒家主张“仁爱”,C正确;无为是道家的思想,A错误;主张战功是法家的思想,B错误;“王道”是 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的是以武力、刑法、等统治天下的政策,属于法家思想,D错误。 2.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主张厉行法治,加强君主集权,因此最受统治者推崇。由此可知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仁政”,道家讲求自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均不符合题干“专替君主打算”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C、D三项。 考点:战国百家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战国百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战国各家思想由于代表的利益不一样,观点也不是一样,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战国百家思想出现的背景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3.我国古代不少君王曾颁布《罪己诏》以求得宽恕,其内容一般是君王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如唐德宗曾颁布《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上述思想主要来自( )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顾炎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可知,君王将自己的行为和上天结合在一起,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来源于董仲舒,选项C正确;孟子、荀子并未提出天人感应主张,排除A、B;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而且唐朝就已经出现了《罪己诏》,与顾炎武时代不符,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材料“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解读出天人感应思想。 4.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适应了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则是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因此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还未正式建立,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重视并采纳,故C项错误;孟子和黄宗羲的主张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但董仲舒没有,故D项错误。 5.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 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 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 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致知”强调通过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B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A不正确;C是属于“伦理”方面的范畴;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不正确。 6.某同学准备搞一个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性课题,他想了解15世纪中期我国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应查阅 A. 《考工记》 B. 《齐民要术》 C. 《本草纲目》 D. 《农政全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故答案为D;A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载官营手工业的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属于15世纪以前的作品,排除;C是医药学作品,排除。 7.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统治政策的调整 B. 中央集权强化 C. 城市经济的发展 D. 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学艺术形式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生活现状的反映,在推动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是经济因素,结合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则是推动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原因。 8. 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 ) A. “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A中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A错误;据考古发现,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错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说元朝发明活字印刷术是错误的;而唐朝首先将火药应用于军事,故选C。 【考点定位】必修三 -古代中国科技-四大发明 9.“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绌野为主要审美特征。”下列体现这一特征的文学作品是 A. 《离骚》 B. 《窦娥冤》 C. 《子虚赋》 D. 《水浒传》 【答案】B 【解析】 【详解】元朝是蒙古族建立,“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符合元朝的社会特征,《窦娥冤》是元朝的作品,选项B正确;《离骚》是战国时期,排除A;《子虚赋》是西汉时期,排除C;《水浒传》是明末时期,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最基本的历史常识,掌握选项中文学作品出现的朝代即可。 10.京剧产生的原因包括自 ①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 ②汉调、徽调合流并逐渐融入北京语汇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④“同光十三绝”的努力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剧的形成吸收了汉调、徽调的成就,京剧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这和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努力也有跟大的关系,故①②③正确;“同光十三绝”是京剧产生后的成就,与题意不符,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我们常说“多行善事”、“与人为善”、“真善美”,但如何才能达到“善”呢!古希腊有位大哲学家认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认识。这位大哲学家应是 A. 普罗塔哥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哲学家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观点是“美德即知识”,B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塔哥拉的观点,A错误。柏拉图的观点是理念论和理想国,C错误。亚里士多德进步发展了人文主义,创立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主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D错误。 12.我们把智者运动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万物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②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 ③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④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都是由人制定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赞美人性,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②④符合上述观点。①是对自然界的认识,③说明人的探究活动要尊重事实。故D正确。 13.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这次革命指的是 A. 古希腊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运动 C. 宗教改革运动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它打击的是封建社会的宗教愚昧和蒙昧主义,而且最早的,故B正确;A只是主张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没有使“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CD时间上不符。 详解】 14.与明清古典小说相比,文艺复兴时期西欧文学作品最突出的特色是 A. 反教皇专制 B. 反封建礼教 C. 反殖民侵略 D. 反宗教压迫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的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为中心,更突出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批判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时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故答案为D;文艺复兴主要反对宗教不是反对教皇,A错误;B是明清古典小说的特点,排除;殖民侵略主要是15世纪末期开始,文艺复兴是从14世纪开始的,C错误。 15.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 本题围绕同一历史时期东西方两位思想巨人思想的对比,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联系、比较和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此题应首先需要全面、准确的再现两位思想巨人的思想主张,进而归纳其共同点。孔子主张维护周礼,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追求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他们都重视道德的意义、肯定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由此判断A、B、C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与题意不符。 16.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把一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1)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2),公元前200—150年前后,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3)。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 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B. 崇尚理性之美 C. 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 D. 追求自由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的方式……形成优美的垂褶”,可知希顿是一种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但这是表面现象,并没有回答出希顿这种变化的本质,故A错误。希顿设计的变化是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体现的是对理性的追求、对理性的崇尚。故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自由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的相关信息,故 CD错误。 17.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到处都有对自由的限制,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做出这一论断的思想家是 A. 伏尔泰 B. 康德 C. 洛克 D. 卢梭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德主张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与材料“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相符,故B正确;伏尔泰思想的核心是天赋人权,洛克的思想核心是分权学说,卢梭的思想核心是主权在民、社会契约,ACD均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 18.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因为它们都 A. 抨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B. 体现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 C. 倡导理性至上和科学思维 D. 掲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近代欧洲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点,积极倡导人文主义思想,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三者的共同特征,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只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特点,宗教改革运动并不倡导科学思维和理性。 考点:近代欧洲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19.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孟德斯鸠旨在 A. 号召革命推翻君主统治 B.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 C. 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D. 强调人民主权反对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上,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其旨在倡导权力的平衡和制约,故C项正确;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但不反对君主制,他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在强调三权分立、制约平衡,故BD项不符合材料中心意思。 20. 加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A. 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 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 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到高无上的地位 D. 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张,更加符合新兴产阶级对财富的追求的愿望,故D正确。 21.在莎士比亚盼历史剧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莫里哀(1622-1673)等作家在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因为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权的提倡与监护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两人的文学作品都 A. 打着复兴古典旗号 B. 反映资产阶级时代要求 C. 属于浪漫主义流派 D. 倡导民主、法治和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权的提倡与监护下发展起来的”“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说明莎士比亚、莫里哀都维护国家王权和统一。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实质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扩展时期的代表人物,莫里哀是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综上所述,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文学反映的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要求。故答案为B项。A项,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其作品不是打着复古的旗号,排除;C项,浪漫主义流派的表述与材料中“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不符,排除;D项,材料没有倡导民主、法治和自由的信息,相反强调的是遵从王权、国家利益,排除。 22.一战后,一位西方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平衡。”这表明了当时 A. 民众对理性王国失望 B. 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C. 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 D. 两极世界格局濒临瓦解 【答案】C 【解析】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需要一种新的秩序”表达了对理性的需求,故A项错误;材料“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反映了艺术关注社会现实的特性,不是当时所特有的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我们正在寻求……一种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表明当时人们内心的失衡与危机,故C项正确;两极世界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3.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规律 【答案】B 【解析】 相对论未得到科学实验验证,A项不适合爱因斯坦;“日心说”未推动技术的重大突破,C项不适合哥白尼;哥白尼的“日心说”有缺限,不能算科学地概括出物质的规律,排除D项;B项强调这三人的天文学和物理学贡献对人类认知的推动作用。 24.“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因为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这说明“中体西用”的思想 A. 束缚了知识阶层的思想进步 B. 无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C.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可以看出,“中体西用”的思想认为“中学”“西学”并不矛盾,不会互相侵犯,可以同时兼具,这能推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解放思想,即促进了社会的新陈代谢。故答案为D项。AB项,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进步,有利于近代中国的近(现)代化,排除;C项,洋务运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抵制住这种侵略,排除。 25.“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 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C. 后者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 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体用之争同地主阶级内部的争论扩展至维新派和洋务派之间的争论,说明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选项B正确;地主阶级内部的体用之争争论的是要不要学习西方,洋务派和维新派之间的体用之争围绕的是学习西方器物还是制度,因此两次争论的实质不同,选项A排除;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一次争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排除C;争论的根本目的是救亡图存,选项D排除。 26.中国近代化过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它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然渐汇成滔滔江河,它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下列著作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是 A. 《天工开物》 B. 《新学伪经考》 C. 《天朝田亩制度》 D. 《各国律例》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律例》一股脑的介绍了西方的很多法律就像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一样,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和近代化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新学伪经考》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时间上靠后了,不符合题意,排除;《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世界潮流的,也和近代化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7.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 B. 清除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不符合史实,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学,并未对整个教育体制产生影响,排除。B项夸大了文学革命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完全铲除封建文化残余,排除。文学革命中并没有直接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排除C项。文学革命对白话文的大力推广直接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其影响主要在文学上,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解决本体注意题目要求“直接影响”,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详解】 28.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政治主张的提出说明了 A. 救国救民道路新思想萌发 B. 农民问题依然为革命重心 C. 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 D.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已完善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而应上山”可知是主张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A项正确。材料中重点不是说要解决农民问题,而是动员农民,排除B。城市中心论从此无人问津说法绝对,排除C。材料属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萌发,故说错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 A. 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 B.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C. 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D.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A 【解析】 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教育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故A项正确;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在三大改造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是在20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19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的准确解读和分析,结合材料《共同纲领》颁布的时间和所学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30.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B. 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 C. 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 D. 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培养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工科毕业生数量多,这与当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有关,说明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的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的相关信息,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所以选B 点睛:理解材料中关键信息“1960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工科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材料 李悝是魏文候、武候时参加政治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认为这是有“盗心”的表现。“贼”指伤人、杀人,“杀人者诛”,其家属没入于官。《法经》中规定一人越城者诛,“十人以上夷其乡及族”。“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以上要处死。 李悝做《尽地力之教》。他认为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即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李悝又作“平籴法”,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这样既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保证封建国家不失去大量的劳动人手。李悝这些措施,“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李悝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的世袭制度的挑战。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归纳李悝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悝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1)思想:重视法律的治国作用,主张严刑峻法;主张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重视农业;加强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管理;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 (2)原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逐步此解;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解析】 【详解】(1)思想:根据材料信息“李悝曾兼采各国成文法而作《法经》。规定大盗要戍边守卒,重者则处以死刑。甚至还禁止道路拾遗……‘杀人者诛’,其家属没入于官”概括得出:重视法律的治国作用,主张严刑峻法;“‘群相居一日以上则问’,三日以上要处死”概括得出:主张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李悝做《尽地力之教》……要农民加强劳动强度,以增加国库收入”得出:重视农业;“李悝又作‘平籴法’,即在丰年时向农民多征粮食以作为储备,供荒年时调剂之用,农民遍不至因饥馑而破产、流散”得出:加强政府在经济上的管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得出:重视政治管理;“李悝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得出: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特权。 (2)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思想上,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等角度分析。 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787年5月25日,会议在费城的议事堂举行。当华盛顿尚未就席时,大家就提出推举华盛顿为议长,并立即获得全数通过。华盛顿的态度非常谦虚,他说:“敝人才疏学浅,经验不足,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费城的仲夏夜异常炎热,华盛顿纹丝不动地坐在议长席上。他没有发表演说,只是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或是在议事进行中说一两句例行的话而已。可是这已足够了。当辩论激烈,或讨论陷入僵持时,代表们就不约而同地仰视着议长席。这位举世闻名的华盛顿,只要静默不语,就足以慑服那些滔滔雄辩的政客,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由于彼此的忍让和妥协,最后万事皆迎刃而解。9月17日,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 ——摘编自晓树《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说明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华盛顿的良好品质,说明华盛顿的政治活动对美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 【答案】(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让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宪法的制定。 (2)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 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1787年5月25日”“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稳定等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偶尔询问代表们的意见”“使他们逐渐相互妥协”“全体一致通过美国的联邦宪法”等信息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实不堪担此一重大会议的议长之职,但我愿竭尽一己之力来完成责任”等信息,从勇于担当以及不贪恋权力等角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等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历史人物评价·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华盛顿 点睛:人物评价类试题主要是结合人物的主要活动,对人物进行简单评价,评价要遵循这样的原则:1.分阶段评价:对历史人物,可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主要阶段进行评价。如梁启超,中学历史课本主要介绍了其三个阶段的活动情况:①维新变法时期:宣传变法,参与变法,应肯定;②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坚持保皇立场,反对革命,应否定;③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发表文章,反对袁世凯称帝,应肯定。 2.分方面评价:对历史人物,也可以根据其一生活动的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如唐太宗,我们可以从政治(三省六部制)、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思想文化(科举制,设立国家史馆和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民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对外关系(派使者到天竺学习熬糖法)等方面,对其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总结,做出正确的评价。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材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 材料三 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咯·孙文学说》(1917年—1919年)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中国”的? (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答案】(1)“欧洲富强之本”: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2)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主张: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如西方,但在心性方面中国文明有一定优势。 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效仿,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材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可知孙中山认为是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2)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认为“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中国”即美国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制度。因此他通过辛亥革命来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且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达到救中国。 (3)主张:根据材料三“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即物质文明远落后于欧美,但心性方面虽然也有很多不如欧美的,却也有不少与欧美水平相当的,更有少数胜过欧美的,从而得出主张为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如西方,但在心性方面,中国文明有一定优势。态度:根据材料四“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可以总结出西方物质文明可以效仿,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