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烟台市2020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20年高考诊断性测试 历 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 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出现了分离。这表明春秋后期 A.世卿世禄制被打破 B.商品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转变 D.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2.戎氏是原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学者在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发现,第四代戎琼(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将其籍贯从“上游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 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 B.统治区域扩大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北方人口南迁 3.《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 4.邓文如《谈军机处》载:“军机处所用苏拉(即听差),照例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之幼童,称为‘小么儿’”,“从前京师士大夫的风习,达官多喜延接宾客,有往谒者无不答拜(回访);惟军机大臣,例不向拜,人亦不以倨傲目之”。由此说明军机处 A.注重廉政建设 B.重视人员素质 C.强化保密意识 D.杜绝官场旧习 5. 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 A.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B.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 C.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D.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6.下表列举有关黄海海战的细节记述,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致远弹药尽,适与倭舰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 (清)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 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于是吉野以纽状火药连弹装入快炮击之,密如雨下,三点三十分遂沉没。 浅野正恭 《日清海战史》 日舰第一游击队见致远舰奋然挺进,连连轰击。有数颗榴弹同时命中致远水线,致使其舷旁鱼雷发射管内一枚鱼雷爆炸,右舷随即倾斜,最终舰首先行下沉。 1895年出版 《普拉茨塞海军年签》 A.致远舰被日舰鱼雷击沉 B.致远舰欲与吉野同归于尽 C.吉野号发炮击沉致远舰 D.致远舰直冲日舰被击而沉 7.1929年4月,红四军政治部在江西南部于都发布了134条标语,主要包括“针对国民党以及帝国主义”、“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及任务”、“目前时局”、“共产青年团和青年妇女以及商人和工人利益”等等。这些标语的发布 A.有利于土地革命斗争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力量 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达到高潮 D.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 8.1938年初,当国民党军向黄河以南大撤退、日军继续向中国腹地进军时,八路军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发动游击战,占领广大农村,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八路军的这一战略 A.推动了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B.迫使日军放弃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说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表明游击战成为抗战的主要作战方式 9.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太原的一些农村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一千五百元,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八百元以上。”这主要是因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继续 C.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D.社会生产力倒退 10.古代罗马法中规定:法官在审理诉讼案件时,如果原告有欺作、胁迫等行为,被告如果也有可原谅的错误,法官有权减免被告的责任。这一规定 A.提升了法官的司法权威 B.有利于维护诚信和公平 C.意在维护罗马公民利益 D.强化了人们的守法意识 1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教会组织改变了中世纪那种崇尚独处沉思和宣扬安贫禁欲的宗旨,介入到世俗生活中,对各种社会问题倾注了更多的关心。这一转变表明 A.世俗权力大于宗教势力 B.人文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C.上帝的权威受到了冲击 D.教会主动地应对社会变革 12.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15世纪中叶,法国颁布了“实利准许法”等法规,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的权力。这反映了一些西欧国家 A.宗教改革的成效 B.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 C.天主教会的腐朽 D.封建专制制度的解体 13.英国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本国粮价达到或超出每夸特(重量单位)80先令时,才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而事实上,当时英国多年来粮价从来没有到过许可从国外输入粮食的水平。该法案1815年出台,1846年被废除。下列关于《谷物法》说法正确的是 A.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B.其出台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C.其废除反映自由贸易的要求 D.主要体现对农民阶级利益的保护 14.1948年6月24日,苏联切断德国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停止蔬菜和其他食品供应,形成了战后轰动世界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不过,苏联一直开放着空中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实施,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解除封锁。这表明 A.冷战态势尚未形成 B.两极格局正式确立 C.美苏对峙中保持着理性 D.柏林危机中美国占优势 1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时, “代替着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 A.消除了世界各地区间的民族差异 B.有利于形成世界性利益共同体 C.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 D.推动了世界性阶级斗争不断深入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0分,第19题 10分,第20题10分。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到18世纪,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以粮食为主,棉布次之。应当指出的是,16世纪以前,粮食的长途贩运虽然也有相当的数量,但是,粮食流向一是流向歉收区,这种流向是不固定的;二是流向人多地少的缺粮区。而在16世纪以后粮食长途贩运的流向,虽然也存在从地多人少的余粮区,流向人多地少的缺粮区,但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从四川、湖广、广西等以农耕为主地区流向江苏、广东等以种植经济作物、水果种植业以及手工业发达地区。……除粮食外,棉布成为流通量最大的手工业产品。 ——《16至18世纪中国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根据材料归纳16到18世纪国内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8分) 。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同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1874年《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在海防问题上, 郑观应认为“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则彼速而我迟”。 “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他还认为中国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 ——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外患”呈现出哪些新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观应的海防主张。(7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面对西学的传播和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强大的势能……使得西方先进的文化精神进入中国、改造传统变得异常艰难,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也要感谢这种传统势能的强大。……二是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明的中国文化,早已成为世界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虽然至近代已经成为弱势文化,但其中不乏合理性和生命力。按照文化传播学“弱势文化必然被强势文化所取代”的说法,假如没有抗争,中国必将抛弃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陷入“全盘西化”的泥淖;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势能中自觉的成分因为西方文化的输入而被不断地放大,并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了从“自在”到“自觉”,从“自省”到“自悟”,从“盲目”到 “理性”的心路历程,开始了对坚持中国风格和气派的不懈探索。把西方文化(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文化整合实现文化转型,创造新的中国文化,这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自《西学东渐与中国文化自觉》 据材料归纳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4分),并结合所学加以评价(6分)。 1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螺纹标准化发展史(节选) 时间 成就 1841年 英国惠特沃斯人设计制造统一制式螺纹,广泛应用于机器工业,并提出世界上第一份螺纹国家标准。 1864年 美国参照英国螺纹标准体系制定国家螺纹标准。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本国的螺纹标准。 1947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并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螺纹委员会。 1973 ISO颁布螺纹国际标准。 ——摘编自《螺纹标准发展概况介绍》等 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项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逻辑严密。)(10分) 20.(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轨迹 20世纪50年代 欧洲出于经济上和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在外交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 20世纪60年代 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合作”的计划。 1969年,联邦德国勃朗特政府提出“新东方政策”,实现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 20世纪70年代 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在中东、南部非洲和中美洲等问题上,违背美国的旨意,支持第三世界。 ——摘编自《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二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全面。)(10分) 2020年高考诊断性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 1.C 2.C 3.C 4.C 5.D 6.D 7.A 8.A 9.A 10.B 11.D 12.B 13.C 14. C 15.B 二、非选择题:(55分,16题12分,17题13分,18题10分,19题10分,20题10分) 16.(12分)(1)特点:远距离贸易商品以粮食为主,棉布次之。粮食长途贩运的流向不仅由余粮区流向缺粮区,还由余粮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4分) (2)原因:国家统一,交通发展;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明中叶以后,人口激增;棉布需求增加,棉纺织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任意四点即得8分) 17.(13分)(1)新变化:西方列强主要由海路入侵中国,东南海疆危机严重;列强侵华由一国到多国,相互勾结;侵华列强凭借先进工业文明,装备精良,实力强大。(6分) (2)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统一军事指挥权、建立海防与发展工商业结合;(3分)评价:有利于中国海防的近代化;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富国强兵的愿望和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4分) 18.(10分)态度:肯定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发扬文化的民族性;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创新中国文化。(4分) 评价:焕发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6 分) 19.(10分)(1)工业革命推动螺纹标准化生产的兴起和发展。(2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应用,机器工业发展,推动螺纹标准化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步,重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企业规模扩大,各国普遍制定本国螺纹标准。(8分,含逻辑分2分) (2)螺纹标准化制定由英国领先逐渐向各工业国扩展。(2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始并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率先制定螺纹标准,并影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螺纹标准的制定。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加快,纷纷制定本国螺纹标准。(8分,含逻辑分2分) (其他视角:螺纹标准化推动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螺纹标准化的国际化等角度。) 20.(10分)(1)二战后西欧外交从追随美国到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2 分) 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西欧国家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积极反苏反共;60年代,西欧联合趋势不断加强,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法国退出北约、联邦德国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70年代开始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支持第三世界等举措,也是西欧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8分,含逻辑分2分) (2)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演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2 分) 一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独立外交的愿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美苏争霸的格局下,西欧国家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发展。70年代,美国自身实力相对衰落,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也推动了西欧国家外交政策的转变,逐渐走向独立自主、联合自强。(8 分,含逻辑分2分) (学生围绕二战后“西欧国家外交演变”,可以从演变的过程、原因、影响等角度设计论题进行阐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