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练习试题新人教 版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练习试题新人教 版新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初单元练习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天子分封时,既规定了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等,同时又要给予受封者颁赐礼器,并载之文告、公布于世,周王室这些规定 A.旨在传播周王朝先进的文化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C.凸显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规范了诸侯的日常生活行为 ‎2.据《史记》记载:商代自中丁以后,废嫡而立其他弟子,“弟子或争相代位”,商朝出现了九世之乱,同时也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这从侧面说明 A.商未注重对嫡长子才德的培养 B.商朝王位继承未形成固定制度 C.嫡长子继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3.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 10 -‎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4.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 B.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 C.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 D.分封宗法体制逐渐解体 ‎5.《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6.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 A.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B.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 C.协助丞相处理朝政 D.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 ‎7.《全球通史》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的“革命”是指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 B.儒学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C.行省的设置 D.理藩院的设立 ‎8.“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9.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 10 -‎ A.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10.中国古代为监察和约束官员而设计出了相应的制度。以下官职的设置能体现此目的的是 A.秦朝丞相汉朝中书令 B.秦朝太尉唐朝节度使 C.秦朝御史大夫宋朝通判 D.宋朝枢密使明朝殿阁大学士 ‎11.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在地方设通判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三省六部制 ‎12.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 ‎13.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14.“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它”是指 A.西汉郡国制 B.北宋的枢密院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 - 10 -‎ ‎15.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州为监察机构,而到了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道发展成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州、道这一变化 A.反映出监察力度的减弱 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说明地方行政权力扩大 D.其主因是社会经济发展 ‎16.有学者指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主要是指三省 A.既互相牵制,又分工协作 B.没有实权,有利于强化皇权 C.决策相对集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简化了行政机构,有利于削弱相权 ‎17.从秦到宋的中国帝制社会中,官僚体制运作中存在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等,这些制度设计的目的是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预防专制皇权出现错误 C.制约专制主义皇权 D.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 ‎18.“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制度化规范化 B.官员层级设置调整 C.文官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D.废丞相,权分六部 ‎19.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20.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 A.清代军机处 B.元代中书省 C.宋代枢密院 D.唐代门下省 第II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4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 10 -‎ ‎21.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6分)‎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6分)‎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 10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四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1)据材料一、二,在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问题上,秦朝与唐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2)请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大循环的表现,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8分)‎ ‎1.【解析】材料“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给予受封者颁次赐礼器”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服从周王,尽其职能,体现了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周王朝先进的文化的传播,而是反映诸侯与周王的关系,排除A;分封制下诸侯有一定自治权,并不是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的政治方面的关系,不是日常生活行为的问题,排除D。‎ - 10 -‎ ‎【答案】C ‎2.【解析】材料说明由于商朝由于废除了嫡长子制度导致了社会动乱以及“诸侯莫朝”的局面,说明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嫡长子是按照血缘关系继承王位,才德不是标准,故A项错误;商代王位继承最初也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属于王位继承的原则,和中央集权加强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 ‎【答案】D ‎3.【解析】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排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答案】B ‎4.【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称王,这反映了当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宗法等级秩序加强,应该是逐渐瓦解,故A错误;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故C错误。‎ ‎【答案】D ‎5.【解析】《百家姓》在宋代的排序首位是“赵”,而宋朝皇帝姓赵(如赵匡胤);在明代的排序首位是“朱”,也是明代皇帝的姓(如朱元璋),这共同体现了皇权独尊,A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材料只强调了皇帝地位尊贵,没有涉及其他等级,无法体现等级制度的森严,排除C。文化专制是指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政策,与本题无关,排除D。‎ ‎【答案】A ‎6.【解析】根据“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是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C正确;材料反映御史大夫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权力,A错误;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D错误。‎ ‎【答案】C ‎7.【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故A项正确;儒学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是汉代,故B错误;行省的设置是元朝,故C错误;理藩院的设立是清朝,故D错误。‎ - 10 -‎ ‎【答案】A ‎8.【解析】抓住题干中“史实”“史论”“史识”的定义来分析,可知AD两项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是对郡县制的评价,属于史论,排除;而C项中的认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故C项正确。‎ ‎【答案】C ‎9.【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皇权至上,皇帝对官员有任免权力,以致出现“职无常守”,这表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故A正确;“职无常守”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策略,不能说明官僚体制受到冲击,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标准,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干政,而是强调君主专制,故D错误。‎ ‎【答案】A ‎10.【解析】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宋朝的通判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故答案为C项。秦朝的丞相是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朝中书令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排除A项;秦朝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唐朝的节度使是拥有军权和行政权的地方长官,排除B项;宋朝的枢密使掌握军权,明朝的殿阁大学士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排除D项。‎ ‎【答案】C ‎11.【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王国的土地层层分封,让地方失去了对抗中央的财力,故C正确;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故A错误;通判是北宋时期设立管理地方监察机构,故B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故D错误。‎ ‎【答案】C ‎12.【解析】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三省制度本质上是加强皇权的制度,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决策机制的效率问题,而是说明官员选任的问题,排除B;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中央集权加强,排除C;官吏选定后的“过官”制度,有利于制约官员权力滥用,故D正确。‎ ‎【答案】D ‎13.【解析】‎ - 10 -‎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错误。‎ ‎【答案】B ‎14.【解析】元朝时期由于疆域广阔,设立行省制加强对地方管理,并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故C正确;西汉郡国制时期还没有对于西藏实施管理,故A错误;北宋的枢密院主要是管辖军事,不是管理地方,故B错误;军机处是皇帝中枢机构,不是直接管理地方,故D错误。‎ ‎【答案】C ‎15.【解析】汉唐的州、道由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这反映了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目的,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正确;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说明机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但并不能说明监察力度的减弱,排除A;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并不代表地方行政权力扩大,排除C;汉唐州、道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排除D。‎ ‎【答案】B ‎16.【解析】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避免决策的失误,故A正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有一定实权,故B错误;该制度下决策具有分散性,故C错误;三省六部制不是简化行政机构,是增多行政机构,故D错误。‎ ‎【答案】A ‎17.【解析】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唐代门下省审查政令,如果认为不当,有权退回或加以纠正,即“封驳”,其本质仍然是为皇权服务。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但其目的也是促进皇权正常运转,故D正确。封驳制度、谏官制度不一定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错误;防止皇权错误的目的仍然是保障皇权体制正常运转,而且封建专制制度下宰相制度、封驳制度、谏官制度不能从根本上预防皇权错误,故B错误;封建专制制度下宰相制度等制度设计也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故C错误。‎ ‎【答案】D ‎18.【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中央机构设置的调整使得明代六部最高长官的品级提升,故D正确。官员晋升制度化规范化与六部品级提升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B项只是对材料的重复,没有体现出六部品级提升的原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文武官员地位的变化,故C错误。‎ - 10 -‎ ‎【答案】D ‎19.【解析】根据“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表明明朝中枢权力运行较为讲究有序,C正确;明朝内阁的设立是加强皇帝权力的重要措施,A错误;明朝内阁没有决策权,B错误;明太祖已经废除丞相,故D错误。‎ ‎【答案】C ‎20.【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军机处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军机处官员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替皇帝办事,但它却又是皇权高度强化的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元代中书省、宋代枢密院、唐代门下省都不是临时机构,故排除。‎ ‎【答案】A ‎21.(26分)‎ ‎【答案】(1)内容:被举荐者年龄限制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6分)‎ 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出身门第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4分)‎ ‎(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6分)‎ ‎(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6分)‎ ‎(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4分)‎ ‎22.(14分)‎ ‎【答案】(1)措施:秦朝设三公九卿,不给丞相兵权,以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朝设三省六部,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 共同点:限制相权,加强皇权。(6分)‎ ‎(2)表现: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建立内阁制,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挑选亲信充任。‎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8分)‎ - 1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