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地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丽水地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11月高一历史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天下为公 D. 家国一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特点,故选D;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西周属于贵族政治,选项B排除;选项C不符合材料主旨,而且西周已经是“家天下”,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并能与材料中对西周政治横纵向分析相对应,由此角度可知西周既有政治上的等级关系,也有血缘上的宗族关系,体现了家国一体。‎ ‎2.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牢固的血缘关系 B.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 浓厚的专制色彩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秦朝到清朝中国的政治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一直在不断加强,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不是主要特点;B选项说法错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一直都存在;C选项不够全面,没有注意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 秦朝的太尉 B. 唐朝的中书省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朝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符合题干中梁启超对这一机构的比喻,故选D;秦朝的太尉负责军事,与题意无关,排除A;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不符合题意,排除B;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C。‎ ‎4.1840年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下表所列相关信息,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②‎ 细菌战、毒气战 ‎③‎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 ③④②① B. ③②①④ C. ①③④② D. ③①④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强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是甲午战争的影响;②实行细菌战和毒气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罪行的表现;③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是鸦片战争的影响;④东交民巷,变为使馆界,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④②,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5.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 黄海海战 B.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 抗日战争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有关抗日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材料反映的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故选B;黄海大战主要是在海上进行的,与材料中《盟约书》保卫国土问题无关,排除A;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后期,渡江战役是近代后期,CD不符合“近代前期”,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亦应保全,不令倭得”,联系所学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史实分析解答。‎ ‎6.2015年8月,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太行山上》在描述“太原会战”这一历史事件时,有这样的场景: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其中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部偷袭了阳明堡飞机场,从而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A.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B.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C.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的主力 D. 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答案】B ‎【解析】‎ 太原会战时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典型战例,“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正说明了这一点,故B正确;太原会战属于正面战场战役,故A错误;当时抗战主力仍然是国民党,故C错误;抗战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故D错误。‎ ‎7.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 ‎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故选①②③组合,故选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④,故排除AC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 ‎8.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材料中的“这个办法”是指 A. 武装夺取政权 B. 联合地方实力派 C. 推翻清朝政府 D. 开展国民大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革命史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中“1924年”是解答本题的线索。A错误,因为在旧三民主义时期孙中山就提出了武装推翻清政府的统治。B从题中无法体现。C在1912年已经实现。D正确,因为在此时随着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出现。‎ ‎9.有人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分成前14年和后14年,因为在此中间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 A. 确立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心任务 B. 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C.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 批判了王明“左”倾错误思想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前14年(即1935年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D项是遵义会议的内容,故选D项;A项是中共一大的内容;B项是八七会议的内容;C项是井冈山时期的,不符合题意。‎ ‎1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项,建立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①项正确。②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少数民族人民享有自治权,体现了民族平等。故②项正确。③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故③项正确。④项,建立自治区与政治协商制度无关。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1. 199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国务院提出法律草案66 个,制定行政法规197个,依法行政状况有所改善。这说明我国( )‎ A.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开始确立 B.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C. 把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D. “一国两制”构想取得进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提出法律草案66 个,制定行政法规197个”是“依法行政状况有所改善”的前提条件,所以这是说明我国法律体系在不断的完善,故选B;A错在了“开始”;C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12.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两岸领导人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时,都提到了“九二共识”。当年汪辜会谈达成的“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 A. 明确“和平统一”的方针 B. 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C. 提出“一国两制”主张 D. 提出“三通”的目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九二共识199”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选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明确“和平统一”的方针,排除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主张,排除C;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三通”的目标。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九二共识 ‎1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当时有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则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下列对“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这一说法的理解,有误的是 A. 结束了中美之间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B. 直接推动了中日两国间关系的改善 C. 促成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之间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1972年尼克松访华直接推动了中日两国关系改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这促成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不是1972年,故D错误,符合题意。‎ ‎14. 美国《商业周刊》在评论50年代某次重要国际会议时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关于这次会议正确的认识是 A. 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会议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有关 C. 会议是指万隆会议 D. 会议使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正常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50年代某次重要国际会议“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日内瓦会议的影响,会议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有关,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的相关知识。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通过这次会议,世界看到了同美国所掌控的安理会形容的的完全相反的新中国形象,看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当中新中国的分量。‎ ‎15.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 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 B. 没有认清该组织的新特点 C. 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 D. 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上海合作组织既不同于北约、华约,也不同于以往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材料中提到的对抗美国的组织以及“新华约”等认识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都不吻合,都没有认清这一组织的特点,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这种观点是对世界政治局势的错误认识,排除A;题干中并没有提到美俄争夺中国,C项不正确;D项题干中也没有提到,排除。‎ ‎16.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经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卖,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往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此诗所涉及的梭伦改革的内容是 A. 解负令 B. 财产等级制 C. 陶片放逐法 D. 津贴制度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经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即解负令,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财产等级制内容,故B项错误;陶片放逐法属于克里斯提尼改革,故C项错误;津贴制度属于伯利克里改革,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相关内容、作用等知识,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7.无论是为了罗马人的利益还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除在法律之外。罗马人为此颁布了相应法律,是一种适用于 A. 贵族垄断并可解释的法律 B. 罗马共和国公民的法律 C. 罗马境内各族人民法律 D. 起指导作用的法律观念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是指罗马法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外国人的权益,由此可知此时罗马帝国尚未完全将外国公民和本国公民一视同仁,故C项正确;AB项是公民法,只适用于公民;D项是自然法。‎ 点睛:材料“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是解题的关键。‎ ‎18. 古代罗马法规定:“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B. 调节个人财产关系 C. 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D. 提高公民政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这一规定充分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侵害,其根本目的是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故C项正确;A项是内容;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以答案选C。‎ 考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作用 ‎19.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与古罗马不符,A项错误;对后世民主政治影响较大的是古代雅典,不是古罗马,B项错误;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罗马帝国最终衰亡,D项错在“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影响 ‎20.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材料中说的“那一代人”通过“实验”实现的“自由与自治”‎ ‎①最终确立了美国“邦联”体制 ‎②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③避免了绝对权力在美国的出现 ‎④废除了美国南方黑人奴隶制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建国的特点是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在美国的出现,故②、③都正确,B项正确;美国最终确立了联邦体制,不是“邦联”体制,故①错误;美国建国时没有废除美国南方黑人奴隶制度,故④错误,排除ACD。‎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美国联邦政府的相关知识,属于高考的热点。美国联邦政府主要包括国会、总统、联邦法院三大机构,依据三权分立与联邦制度、二大政治思想而制定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独立,互相制衡,以避免政府滥权。‎ ‎【详解】‎ ‎21.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引文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 美国照搬了英国、法国的民主模式 B. 美国的民主突出了民权 C. 政治妥协对实现民主的重要性 D. 主张继续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美国的民主……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综合……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可知对于实现民主,政治妥协的重要性,C项正确。A不符合美国特点。BD无法从题中得出结论。‎ ‎2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下列对其表述和评价正确的是(  )‎ A. 它们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 B. 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要优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C. 美国的政府首脑是民选的,而英国的政府首脑是世袭的 D. 美国贯彻“分权制衡”原则,而英国不是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A正确;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不同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无法体现孰优孰劣,B错误;英国的政府首脑是首相,是由议会选举产生,不是世袭的,C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也存在分权制衡,D错误。‎ ‎23.梁启超认为“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 议会制 B. 联邦制 C. 总统制 D. 三权分立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联邦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中的“两重之政府”指的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故联邦制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A符合英国、法国,C和D不属于国家结构形式。‎ ‎24.“他是一个阶级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材料中的“他”是指 A. 圣西门 B. 傅立叶 C. 马克思 D. 孙中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是指马克思,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排除。‎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内容 ‎2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主要有:( )‎ ‎①德意志古典哲学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③空想社会主义 ④科学共产主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根据所学,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准备了经济前提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了社会阶级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思想理论条件。因此答案为B。‎ 考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26.欧洲联盟成立的标志 A. 欧共体12国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B. 欧共同体建立 C. “马约”得到欧共体成员国的批准,并生效 D. 欧元正式启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故选C;1991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生效后欧盟才成立,排除A;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但并不是欧盟,排除B;欧元是欧洲货币联盟国家单一货币的名称,2002年正式启用,当时欧盟已经成立,排除D。‎ ‎27.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说“(二十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 A. 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B.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C. 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D. 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这场“求变之风”发生时间在80年代,其结果是“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资本主义民主)所以可以断定这场“求变之风”就是20世纪80年代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而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故选项B。ACD三项均不符合东欧剧变的史实,故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8. 1961年9月,在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汗五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共有25个国家的首脑参与了会议并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下列有关“不结盟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 B. 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和原则 C. 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的两极国际关系格局 D. 第十次不结盟首脑会议上中国成为成员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解析:中国在1978年后坚持不结盟,但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而不是成员国,故D错误。符合题意。‎ ‎29. 马歇尔计划要求受援国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间的关税壁垒。这主要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 A. 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B. 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 C. 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重要作用 D. 便利了美国向西欧输出大量商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间的关税壁垒”的信息说明马歇尔计划打破了西欧各国关税壁垒,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经济一体化,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马歇尔计划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是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该计划对于欧洲经济复苏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从对于美国商品输出角度阐述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故D项错误。‎ ‎30.学习历史,明晰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重要。下列几对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A.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B. “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红军长征 C.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雅典民主政治逐步确立 D. 欧洲经济恢复与发展——欧洲煤钢联营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与红军长征无关,B符合题意;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巴黎和会做出将德国的利益转送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A不符合题意,排除;平民与贵族的反复斗争使社会矛盾激化,促使雅典民主制度确立,C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战后,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1951年签署《巴黎条约》,建立了欧洲煤钢联营,开始了欧洲一体化进程,D不符合题意,排除。‎ ‎31.下列史料能反映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水平的是 A. 《周礼》中提到的“妇功” B. 河南出土的司母戊鼎 C. 《农书》中的水排冶铁图 D. 采用灌钢法制作的铁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代表,司母戊鼎则是商朝青铜器的重要代表作品,反映了青铜铸造工艺的发展,故选B;“妇功”指的是纺织业,不符合题意,排除A;《农书》中的水排冶铁图反映了冶铁业的发展,不符合“青铜器铸造”,排除C;采用灌钢法制作的兵器是冶铁技术进步的表现,不符合“青铜器铸造”,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水平”,联系所学商周时期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 ‎32.‎ ‎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灵渠 D. 井渠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都江堰,故A项正确。‎ ‎33. 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由此不能说明的是 A. 汉代的纺织技术非常高超 B. 汉代纺织品受到古罗马人的青睐 C. 汉代的纺织品已经远销欧洲 D. 汉代时中国跟古罗马已有直接贸易往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涉及汉代中国丝织业对欧洲的影响。材料中虽然提到中国丝织品运至罗马,但不能反映两者的直接贸易。故D项符合题意。从材料“运至罗马”、“人工巧妙”可以判断ABC能够说明。‎ ‎34.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B. 小农户个体经营的经济形式 C. 家庭手工业的发达 D. 农业和手工业已分工明确 ‎【答案】B ‎【解析】‎ ‎【详解】“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是小农户个体经营的经济形式,故选B;A说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家庭手工业的水平、农业和手工业已分工明确,排除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联系所学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 ‎35.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 民贵君轻 B. 重农抑商 C. 施行仁政 D. 闭关锁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主张要将农民约束在土地之上,这样社会才会安定。这是重农抑商的理论依据。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信息,排除A;施行仁政和题意无关,排除C;闭关锁国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D。‎ 是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6.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愚意自夏禹家天下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公元2000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形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自序)‎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四千年社会政治形态发展三大阶段”,即“封建、帝制与民治”各指什么制度?‎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试用所学知识来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3)“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4)综合上述所有材料,你如何看待中西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答案】(1)封建:分封制。帝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或君主专制)。民治:民主共和制。‎ ‎(2)特点:主权在民、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说明:因为占雅典居民多数的奴隶、女性、外邦人不享有民主权利。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3)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 如何控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君主变为虚君。‎ ‎(4)中西不同政治制度都是当时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那一时期人们所创造的管理国家的文明成果;都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解析】‎ ‎【详解】(1)封建:根据“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得出分封制。帝制:根据所学可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民治:根据所学可知是民主共和制。‎ ‎(2)特点:根据“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得出主权在民,根据“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得出法律至上,根据“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得出直接民主。‎ 说明: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分别从雅典居民多数的奴隶、女性、外邦人不享有民主权利,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分析回答。‎ ‎(3)政治设计:根据“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结合所学得出君主立宪政体。‎ 如何控制:结合所学,可从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等方面分析回答。‎ ‎(4)可从中西不同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管理国家的文明成果、都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等角度分析思想。‎ ‎37.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据图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 ‎(3)图三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 ‎【答案】(1)图一反映的是刀耕火种,图二反映的是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是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它使农产品的产量有所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突破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 ‎(3)联系: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原因:古代中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刀耕火种,图二反映的是铁犁牛耕。结合所学可知,铁犁牛耕比刀耕火种更进步。影响:可从农业生产力提高的显著标志、促进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分析回答。‎ ‎(2)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监管放松,草市饮食服务设施完备等方面分析总结。‎ ‎(3)联系:结合所学可知,农耕经济发展促进商业经济的繁华。原因:商人在古代社会地位地下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