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2018-2019学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肯尼思•华尔兹指出,冷战期间,“从利害关系的大小和斗争的力量来看,意识形态在美国和苏联的外交政策中都从属于利益,这两国的行为与其说是像救世主领导人的行为,不如说是传统大国的行为”。这段材料反映出美苏冷战( ) A.充满了意识形态色彩 B.实质是争夺国家利益 C.具有不均衡性的特征 D.维系世界政治格局稳定 2.“在20世纪下半叶,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这两个联盟是( ) A.国际联盟、联合国 B.北约、华约 C.欧共体、北约 D.联合国、WTO 3.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 ) A.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B.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C.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 D.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4.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以深刻的寓意。观察下列漫画,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日本吸取历史教训,实现和平崛起 B.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得到日本关注 C.日本成为政治大国,谋求“入常” D.世界多个力量崛起,形成多极格局 5.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6.建国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 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7.“G8已成为历史,G20还有待完善,而至于G2(中美共治)和G3(中美和欧洲共治)只是一种设想。目前世界实际上是处于G0状态。”材料表明( ) A.西方大国普遍走向衰落 B.一体化是世界的政治走向 C.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D.“一超多强”局面正在形成 8.有学者指出,从美国的视野看,当今世界上对重大的战略军事的关切突出的首要原因是中国持续的、急剧的和加速的军力建设,特别是海空战略性投射能力建设。这本质上反映了( ) A.美国以霸权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 B.中美两极格局的形成 C.军事实力是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D.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 9.有学者依据汉代文献和秦汉简牍,统计出商品有300多种,归纳为24个行业,其中有不少是小农需要购进的商品,如牲畜类、陶器类、药物类、调料类等等。材料反映小农经济的发展( )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推动庄园经济的出现 C.导致铁制农具的使用 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10.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该现象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秋七月,初税田” C.“除井田,民得卖买” D.“昼出耘田夜绩麻” 11.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 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12.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这表明( ) 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 13.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 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逐渐增加 D.提升了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14.一个考古队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个遗址里不可能出现的物件是( ) A.残留的绢片 B.陶碗 C.小件铜器 D.棉布 15.下列对封建王朝实行“工官”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进行生产 ②生产技术水平低 ③生产规模大 ④满足田庄和农民自身的需要 ⑤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16.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说明宋朝( ) A.城市功能的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统治者重视商业 D.城市治安的改善 17.《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B.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C.强化政治等级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18.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价值观念 B.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C.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D.长途贩运贸易渐趋得到官府保护 19.“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20.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宝玉的荔枝色哆罗呢箭袖……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凤姐的大红洋绉裙……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上述材料反映了雍正年间(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C.中外商贸往来频繁 D.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21.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文艺复兴 D.工业革命 22.“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是几乎同时出现的: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这表明( ) A.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B.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 D.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 23.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 24.海地曾经被称为“安的列斯群岛珍珠”。岛上有48万名奴隶在甘蔗园里劳动,把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力和美洲土壤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世界上多数的糖,而财富却流入法国。到1804年海地独立时,找不到取代糖的产品,本国经济几乎停滞。反映出( ) A.西方殖民过程中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世界市场的拓展促进亚非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 C.三角贸易造成非洲和拉美地区长期贫困与落后 D.亚非拉缺少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与引进 25.污染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的城市特征。这一时期城市的污染源可能来自( ) ①工厂 ②马车 ③火车 ④汽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下列几幅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图片,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②①③ D.①④②③ 27.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工厂”逐渐取代“工场”是历史的进步。这一变化中最本质的区别是( ) A.资本积累的多少 B.自由劳动力的丰富与否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殖民扩张范围的大小 28.《全球通史》中提到:“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虽然是后起者,一直将其大部分资本用于国内工业发展,但也在海外投资了220亿至250亿马克,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因而,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材料表明( ) A.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B.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C.工业革命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29.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抵抗之顽强,西方甚至有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 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记者的报道夸大其词,目的是想推卸责任 B.西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 C.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 D.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30.1908年初,英美烟草公司借口广东南洋烟草公司生产的“白鹤”商标的颜色与其生产的“玫瑰”商标颜色相近,向香港当局诬陷“南洋”侵权。香港当局强行将南洋价值巨大的“白鹤”牌香烟焚毁,使其被迫放弃“白鹤”商标。这说明( ) A.近代民族企业缺少法律保护 B.外国资本极力排挤民族企业 C.民族企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持 D.民族企业发展缺少民众支持 二、非选择题(共计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的答题栏内)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形态?这一经济形态有哪些特点?(9分)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的特点。(8分) 材料三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材料四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 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32 嘉庆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清代外交史料》 明武宗下令“禁商贩,不许服用貂裘……非占商籍不许坐市廛”;清王朝认为“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防乱”。 (3)材料三反映出苏州经济有什么新现象?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的经济现象发展缓慢的原因。(9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发出的新能源有哪些?结合表格及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8分) 高一期中历史参考答案 1-5 BCABB 6-10 CCAAA 11-15 DCBDC 16-20 ABACA 21-25 ACCCA 26-30 DCDCB 31、 (1)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1分)特点: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很少进行交易;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8分) (2)特点: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8分) (3)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雇佣关系)。(1分) 阻碍因素: (任意四个方面8分)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 客观:农民贫穷购买力低下; 思想:商人把钱财投向土地买卖;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鄙薄科技。 32、(1)影响: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近代工厂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剧了殖民扩张。(6分) (2)能源:电、石油。(2分) 特点:以美德为中心,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 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任意三个方面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