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19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
考点19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丝、茶)。 (2)表现【见下图】 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家庭“织”与“耕”的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图示历史】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 (3)地位: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中国仍占主导地位 (4)影响 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特点 (1)原因 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 ②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 ④统治者思想的转变(清末“新政”) (2)表现 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受重大打击; ②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外贸中心由广州转向沿海开放城市,特别是上海,买办商人开始出现; ③近代机器生产开始出现,使得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陆续兴起。 (3)特点 ①生产方式的改变; ②产业资本构成的变化; ③主要生产部门的变化; ④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 ⑤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的改变; ⑥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 (1)概念:“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其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况。 (3)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4)代表:①中央——奕;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活动 创办军事工业 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创办民用工业 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筹划近代海防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近代教育 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6)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①兴办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7)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8)失败原因 客观 原因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中国无法真正掌握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一些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牟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主观 原因 ①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 ②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 根本 原因 洋务派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而不彻底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9)评价 积极性: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刺激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瓦解封建经济;标志着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起步 消极性:根本目的是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ZB)][BG)F][HT]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工业近代化:洋务派首先在中国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来创办民用工业,开启了近代化的先河。 (2)促进技术近代化:引进了西方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积累了管理经验。 (3)促进军事近代化:筹划海防,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为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4)促进教育近代化:创办新式学堂,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旧式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奠定了新式教育的基础;选派留学生,开留学风气之先河。 (5)促进思想近代化: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代化思想,冲击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思想的权威地位,是鸦片战争后思想界的一大进步。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发展状况 时间 原因 影响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内因:中国封建社会已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受外商企业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 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务运动的诱导 ①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②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④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①列强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①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转向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③北洋军阀政府实行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⑤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曲折发展 国共十年对峙 ①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国家的基本统一; ②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抗战时期 ①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②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制; ③国民政府战时体制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企业萎缩 解放战争时期 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图示历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定位 考向一 全面认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1.含义 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2.原因 (1)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商品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的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比重加大,不断诱使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3)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因素。 (4)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3.特点 (1)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速度: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3)结果: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评价 (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必要的财富积累,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 鸦片战争后,中国东南沿海出现用洋纱替代土纱织布的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期,这一现象逐步扩展到华北和内地各省,19世纪80年代,云贵、四川、东北等省也日益成为洋纱的重要市场。这表明当时中国 A.民间纺织水平急剧下降 B.通商口岸深入内地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 D.传统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洋纱代替土纱织布的现象反映了外国商品对自然经济的冲击,说明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答案为D。材料并没有反映民间纺织水平下降,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 后通商口岸已经开始深入内地,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C不符合史实。 考向二 全面理解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1)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开始向“现代”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1898年,实地游历的英国人记述:“厂前临黄浦江,水道利便,码头极好,傍设小船坞,以为修造船只之用。又有一起重之机器,可起六十吨重之物。厂中又设小铁路,通人力车,以资运送。该厂所用机器及各种器具,皆为英国所造之物。”这一工厂 A.所有先进生产技术和机器均来自美国 B.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式企业 C.奠定了上海“中国产业工人摇篮”的基础 D.实现了“自强”的基本目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意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1898年”“临黄浦江”“修造船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洋务派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江南制造总局,它位于上海,属于官办近代军事工业,中国近代早期的产业工人在上海诞生了,所以C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所用机器……皆为英国所造之物”可知A项错误。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成立,所以B项错误。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所以D项错误。 考向三 中国近代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阻碍 因素 社会 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 因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 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 因素 列强 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 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时期与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群众 爱国 运动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 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 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1862年,浙江人叶澄衷在上海虹口美租界开设了近代上海第一家五金行号“顺记”。因为叶澄衷在经营过程中重视信誉,不久美孚石油公司就委托“顺记”帮助推销煤油,“顺记”以此为契机得到快速发展。该现象表明当时 A.部分民族资本家重视经营策略 B.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外商 C.外商企业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诞生 D.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起步较早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重视信誉”“美孚石油公司请由‘顺记’帮助推销煤油”、“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可以看出部分民族资本家比较重视经营策略,以加快自身企业发展,A正确。“依赖”一词明显不符合史实,仅从题干信息无体现,排除B;材料并未反映民族工商业诞生问题,排除C;题干没有把上海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其他地方进行比较,排除D。 考向四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历史作用和启示 (1)特点 ①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②从产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③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较少。 ④从产业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⑥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制,发展繁荣时间很短,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和作用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政治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思想上: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处境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3)启示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②要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华的统治,取得民族独立。 下表是《中国工业分布统计(1933年)》(郑友撰《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史实的综合分析》)。该图表 部门 工厂数(家) 生产值 国币(千元) % 纺织 859 879291 12.4 食品、卷烟、饮料 547 548463 26.4 皮革、橡胶 99 44243 2.1 服装 16 87481 1.8 化工(火柴、肥皂等) 184 90200 4.4 纸张和印刷 269 58595 2.8 电、水、煤气 666 272391 13.1 其它 661 145658 7.0 总计 8450 2076822 100.00 A.说明中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反映出国民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 C.体现了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特征 D.揭示出近代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从图表数据来看,该时期工厂和产值主要分布在轻工业领域,体现了近代中国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畸形发展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A项,图表中数据表明工厂数和产值主要分布在轻工业方面,不能说明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BD项,从图表数据只能表明工厂数和产值主要分布在轻工业方面,没有当时其他经济成分的相关数据,不能得出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迅速、近代工业是否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 1.下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当时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 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 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2.下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据此可知 A.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B.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解体 C.广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萎缩 D.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3.对于洋务运动,有提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也有提出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引进了机器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对这一分歧解释合理的是 A.忽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B.对洋务派追求目标认识不同 C.研究洋务运动的视角不同 D.对洋务运动难以客观的评价 4.阅读1873-1878年轮船招商局经营状况表,据此可知 1873年 得利六万七千余两 1874年 得利十三万五千余两 1875年 得利十五万一千余两 1876年 得利三十四万九千余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竞争,半年少得十余万两) 1877年 得利四十一万九千余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竞争,少得利十万两) 1878年 得利七十六万六千余两(因与英商太古公司议和,故有所增长) A.洋务运动兴起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B.西方列强大量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 C.洋务企业起到了分洋商之利的作用 D.洋务企业向洋商大肆出卖国家利益 5.读“1840—1913年中国棉布市场结构变化(单位:百分比)”表。表格数据可以佐证 时间 机制棉布 进口机制布 国产机制布 手工棉布 1840 0.46 0.46 —— 99.54 1860 3.18 3.18 —— 96.82 1894 14.15 13.36 0.79 85.5 1913 34.83 32.57 2.26 65.17 A.鸦片战争前传统棉织业已使用近代机器生产 B.中国近代棉织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 C.传统棉织业日趋衰败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D.近代棉织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远超民族资本 6.阅读下面的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据此,下列各项对民族工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行业之间的分布相对平衡 B.选址受经济环境影响明显 C.企业大都实现了自主发展 D.生产主要为国内民生服务 7.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状况的曲线图。请判断图中由G到I这段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哪一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A.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 8.截至1945年,国民政府新设工厂共计4382家,其中四川及重庆有2622家,湖南有263家,云南有211家,贵州有204家,陕西有358家,甘肃有200家,这六个省新设工厂约占了整个国统区新设工厂总数的90%。国民政府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 A.提高西部地区的工业水平 B.刺激民营工业快速发展 C.建立强大的后方工业基地 D.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1.(2019年北京卷)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名称 相关信息 开滦唐山煤矿 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北洋银元局 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京师自来水公司 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2.(2019年海南卷)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3.(2018年江苏卷)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4.(2018年全国Ⅱ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5.(2015年海南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国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知,1840-1894年间,土纱使用量在不断减少,洋(机)纱使用量在不断增加。这表明当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因素在不断增加,故C项正确;图示体现了自然经济在不断解体,A项说法错误;数据体现的是使用土纱为主,而不是土布,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和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的上海与内地在棉布与原料棉纱方面的贸易交流频繁,且上海是主要的流入地与流出地,故可得出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D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故A项不能得出;材料中的地点信息没有涉及到全国,只是部分地区,排除B;从材料来看,只涉及到国内的贸易,没有对外贸易的信息,故无法得出D的结论。 3.【答案】C 【解析】材料中针对洋务运动的两种观点,前一种是站在革命史观角度解释,认为洋务运动纯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因此没有改变中国的想法,而后者则是站在近代化史观角度看待洋务运动,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两者研究视角不同,选项C正确;两种观点都将洋务运动放在近代化潮流的背景下,因此并不是忽视其背景,选项A排除;两种观点对洋务派目标追求的认识本质上是一致的,前者认为洋务运动“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后者认为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即都认为洋务运动的目标是服务于清王朝,选项C排除;选项D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排除。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73-1878年轮船招商局经营状况表”可知轮船招商局处于盈利的状态,尤其是与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的竞争上,使英商少赚不少利润,说明洋务企业起到了分洋商之利的作用,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洋务运动兴起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的结论,A选项排除。19世纪70年代西方列强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B选项排除。洋务企业向洋商大肆出卖国家利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体现,D选项排除。 5.【答案】C 【解析】材料数据表明,传统手工棉布的产量在逐年下降,但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反映了在鸦片战争后,传统棉织业日趋衰败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鸦片战争前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60年代,中国国产机制布占比为0,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外国资本的内容,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由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可以看出,行业与企业数、创业资本总数等是存在非常大的数量差距的,所以体现了行业分布的不平衡,故排除A;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上海、广东等沿海沿江地区分布较多,而其他地区相对较少,而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B符合题意;单纯从上述表格看不出企业是否是自主生产,是否为国内民生服务,故排除CD。 7.【答案】C 【解析】题图中可知,中国民族工业G开始上升,H是最高点,之后下降至I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行奖励措施,激发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实业救国思潮和实业团体涌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以及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此有了中国民族工业G到H上升并至最高点。但是,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因此有了H到I点的下降。故C项正确。19世纪60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应该是B-C段,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E-F段,故B项错误。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是I-J段,故D错误。 8.【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抗战时期,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有所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这样安排主要是想要建立强大的后方工业基地,适应抗战的需要,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国民政府的主观目的,与当时抗战时期的背景与要求不符合,排除。 【直通高考】 1.【答案】A 【解析】材料中 1878年开滦唐山煤矿、1880年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述企业主要分布在唐山、天津、北京地区,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只有京师自来水公司分布在北京,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破产,和1902年和1908年北洋银元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不符,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878—1908年间的几个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近代民族企业的状况,D以偏概全。 2.【答案】C 【解析】从题干时间看,当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将当时最大的军事工厂从上海迁往内地,很显然是为了避开列强,是加强国防安全的行为。这与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沿海工厂迁往重庆等地道理是一样的。A项即使有一定道理,也与时代大势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并不是迁移江南制造总局可以调整和缓解的,排除B、D两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说明洋务企业管理极为不完善,故A项错误;“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说明洋务企业过渡依赖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洋务企业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的近代企业,故C项错误;“有些洋匠不懂技术”不代表所有洋匠都为外行,故D项错误。 4.【答案】略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 5.【答案】(1)状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 (2)因素: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据材料二中“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得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和面粉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基础仍然薄弱。 第(2)问,据材料一中“政争兵乱,无年无之”得出时局动荡,缺少安定的发展环境;据材料一中“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得出军阀政府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从材料一中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和“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得出外国资本的侵略也不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