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哈师大附中2017—2018年度上学期 高二学年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1. 伏尔泰曾评价先秦思想家:“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他评价的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极纯粹的道德”和孔子 “德治”是吻合的,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老子主张无为,和材料题意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墨子主张尚贤兼爱,也和题意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韩非主张的是法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只是极纯粹的“道德”,这和和孔子 的“德治”吻合。‎ ‎2. 梁启超认为:“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关于战国时期“思想自由”成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铁犁牛耕是思想自由的动力 B. 诸侯争霸为思想自由创造条件 C. 礼崩乐坏直接导致思想自由 D. 士的崛起是其中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B ‎【解析】诸侯争霸需要各种各样的思想,所以诸侯争霸为思想自由创造了条件,创造了大的社会背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铁犁牛耕和思想自由没有直接的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礼崩乐坏和思想自由没有必然的联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士的崛起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 易中天认为先秦诸子中有两派“都是功利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其中一派讲“天下之利”、“庶民之用”,另一派讲“军国之利”、“君主之用”。他评论的最有可能是 A. 儒家和墨家 B. 儒家和道家 C. 墨家和法家 D. 道家和法家 ‎【答案】C ‎【解析】“庶民之用”反映了墨家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愿望,“君主之用”和法家的君主专制思想是吻合的,所以他评论的最有可能是墨家和法家,所以本题答案只有选C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4. 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 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 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 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 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可以看出,汉宣帝反对单纯用儒家学说(“德教”“周政”代指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主张“霸王道杂之”,即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都是单纯用道家或儒家的思想治国,与材料不符。D项的理学是宋明时期的思想,与材料不符。‎ ‎5. 朱维铮认为:“独尊儒术”,其实是自称“明于《春秋》”的董仲舒一派儒生,假借伸张孔子作《春秋》的“微言大义”,迎合君主一体化的取向,与权力运作相配合,也就是“通经致用”。由此可见“独尊儒术”‎ A. 背离先秦孔孟之道 B. 开创经世致用思想 C. 适应专制集权需要 D. 导致君权至高无上 ‎【答案】C ‎【解析】与“权力”运作相配合等字眼足以证明“独尊儒术”是适应专制集权需要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独尊儒术”是先秦孔孟之道的继承和发展而非背离先秦孔孟之道,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经世致用思想是直到后来的明清才有,选项B 不符合题意,排除;导致君权至高无上的是皇帝制度而非独尊儒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与“权力”运作相配合,和专制集“权”吻合。‎ ‎6.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A. 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B.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C.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D.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吏者,民之本纲者”表明韩非把官吏比喻为治民的本纲,认为圣明的君主不是直接管理民众,而是通过管理好官吏去治理国家,要重视吏治,故A项错误;“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民众的力量,故B项错误;表明为人纯正,可以安定天下,与“民本”无关,故C项错误;“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表明要保证不失农时,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治理国家的思想•唐太宗——“民本”思想 ‎7. 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为美女的主导性标准。到了宋代,标准则变为文雅与自我克制,缠足后的纤纤小脚成为美女的重要条件。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男性审美观念的变化 B.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女性自主意识的提高 D. 理学影响的日益深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宋代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统治者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存天理,灭人欲”、从一而终、男女授受不亲等贞操观念开始束缚女性,故D正确。A不是主要原因;理学是理学家对那时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的一种理性反思,B错误;当时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严重,女性的地位很低,C错误。故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的影响 ‎【名师点睛】宋明理学在儒学基础上,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世界的本源上,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即使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宋明理学中的积极地成分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8. 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功夫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他”指的是 A. 孟子 B. 墨子 C. 董仲舒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人人都可以通过“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就能成为圣贤,这是致良知的思想,王守仁的思想,D正确。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BC。故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守仁 ‎【名师点睛】董仲舒和朱熹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都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武器,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都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不同点:董仲舒的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促使儒学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朱熹的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建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9. 李贽曾言:“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其主旨是 A. 反对迷信权威 B. 倡导言论自由 C. 强调生而平等 D. 批判礼教虚伪 ‎【答案】A ‎..............................‎ ‎10. “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 对西方科技产生爆炸性影响 B. 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 使世界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 D. 中国文化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成就的作用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文化专制统治的肆虐,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科技人才短缺。‎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重要因素。‎ ‎11.‎ ‎ 梅兰芳在晚年写的《五十年来的国剧》一文中说:“现在的观众对于国剧(按:台湾人对京剧的叫法)只重视其艺术,对于剧本之意义,则不甚注意,这对于用戏剧推行社会教育,有点损伤。”他意在强调 A. 京剧艺术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B. 京剧艺术应该重视社会教化的功能 C. 京剧剧本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D. 京剧艺术代表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 ‎【答案】B ‎【解析】这对于用戏剧推行“社会”教育有点损伤意在强调京剧艺术是应该重视社会教化功能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广泛认可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尽管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2.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城邦民主制度达到鼎盛,在希腊一些城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称“智者”的职业教师。他们向人们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并收取学费。这说明“智者”的出现 A. 促进了希腊城邦的形成 B. 把希腊的教育推向顶峰 C. 树立了人的地位和尊严 D. 适应了民主政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民主制度达到鼎盛、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称“智者”意在强调“智者”的出现是适应了民主政治的需要,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民主政治的形成而非城邦的形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反映教育发展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人的地位和尊严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 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之死实际上是一场似乎双方都具有合理性的悲剧。对于苏格拉底而言,“合理性”表现在他 A. 否定神而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 B. 遵守法律和捍卫思想自由 C. 冲击雅典传统的伦理道德关系 D. 对雅典民主政治彻底失望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的死既遵守了雅典法律又捍卫思想自由,即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苏格拉底并未否定神而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之死并未冲击雅典传统的伦理道德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政治仍抱有希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4. 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到1400年之间写就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 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 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依据题中15世纪的西欧流行写自传可知当时人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即肯定人重视人的价值,故答案为C项。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是自传数量大增的条件A项不符合题意。B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题意不符。自由平等是启蒙运动大力宣传的思想主张,故D项与题中的15世纪不符。‎ ‎15. 马丁·路德曾说:“除非用《圣经》里的箴言或明白的理性证明我错了,否则我不会放弃我的主张;我不相信教皇的也不相信宗教会议的决定,因为它们不仅明显有误,而且相互矛盾。”这表明路德意在 A. 反对任何形式的绝对权威 B.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 C. 强调教会用理性引导教徒 D. 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答案】D ‎【解析】“我不会放弃我的主张”意在强调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要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路德并不反对任何形式的绝对权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路德是反对封建教会的腐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理性是属于启蒙运动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6. 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段话主要体现的是 A. 君主立宪的主张 B. 自由平等的学说 C. 社会契约的理念 D. 议会至上的特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君主立宪,与材料中“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不符,故A项错误;没有涉及自由,与材料中“这就好像一条纽带”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表明是社会契约,故C项正确;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与材料中“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相符,但直到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议会权力确立,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 ‎17. 有一类文学艺术作品,“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下列作品属于这类风格的是 A. 《唐璜》‎ B. 《巴黎圣母院》‎ C. 《人间喜剧》‎ D. 《等待戈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揭发了社会的恶习”、“ 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可知该作品风格属于现实主义,结合所学知识《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故选C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碰撞与冲突·现实主义 ‎18.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下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 《拾穗者》‎ B. 《格尔尼卡》‎ C. 《日出·印象》‎ D. 《自由引导人民》‎ ‎【答案】B ‎【解析】现代主义绘画的最大特点是反传统,画面的不协调是其重要特征,图片中的房子明显呈现扭曲状态,与现代主义美术中“画面扭曲变形”的特征相吻合,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绘画作品,故B项正确。A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C是印象派美术作品;D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 ‎【考点定位】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现代主义美术 点睛: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映分崩离析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绝望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实质上反映了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中的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代表作。‎ ‎19. 1804年春,贝多芬完成《英雄交响曲》并题写了“贝多芬献给波拿巴”的献词;当得知拿破仑称帝时,他将总谱写有献词的封面撕下,并在后来出版时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一事实主要反映了贝多芬 A. 注重不断提高音乐创作水平 B. 敢于正视并修正自己的错误 C. 具有反封建与追求民主的精神 D. 具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音乐。从材料中“贝多芬献给波拿巴”到“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可看出贝多芬对拿破仑称帝不满,再结合浪漫主义的特点可判断C项正确。‎ 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从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的过渡(18—19世纪)‎ ‎20. 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说明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说明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说明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A项表述最全面,符合题意。B项中“仅停留在器物层面”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点睛: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21.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考查学生对清末代中国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整。‎ ‎22.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中国传统的外交观念是“华夷之辨”,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称谓逐渐不再使用“夷”,说明中国逐渐接受平等的外交观念,即清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惯例,故C正确;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的标志是《辛丑条约》,不符合本题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中国摒弃天朝观念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B错误;洋务运动自始至终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反对,故D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列强侵华和中国军民的抗争••清政府外交近代化 点睛:本题以清政府外交称呼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认识,意在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晚清近代化是海南卷高考的高频考点,考生一定要掌握。晚清近代化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晚清经济、军事、教育、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 ‎23.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为此康有为著有 A. 《新学伪经考》‎ B. 《孔子改制考》‎ C. 《变法通议》‎ D. 《仁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康有为打着公羊派的旗号,宣扬托古改制思想的重要著作,“新学伪经考”着重从经学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的“古文”经学展开猛烈的攻击,排除A;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B正确;《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的著作,排除C;‎ ‎《仁学》是谭嗣同的著作,排除D。故答案选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 ‎【名师点睛】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成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24. 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 驱除鞑虏 B. 创立民国 C. 平均地权 D. 扶助农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孙中山指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 “一劳永逸之计”,把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即民生主义,即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故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5. 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 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 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 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即可知,材料主张进行各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由此可知,这一论述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材料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A。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两项排除。‎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统一战线 点睛:解答本题,应注意比较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异同:‎ 相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实现的;都采取国共合作的形式;都适应历史发展,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都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而告终。‎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具体内容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党在民族矛盾上升时的协调行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有更大的独立性;影响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并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26. 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根据所学知识,只有D符合这一时间,故选D。‎ ‎27. 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 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 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C. 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 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答案】A ‎【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每次工业革命都引起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技与生产未紧密结合,排除B项;C、D两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 ‎【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片形式切入,考查四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历史综合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对四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进行综合分析。‎ ‎28.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隐性考查历史时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是在1977年12月。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29.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 ‎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以知道,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只能体现明代医学成就,不能说明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故A项错误。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只能体现康熙帝关注西方自然科学,不能说明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故B项错误。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说明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故C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不能说明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故D项错误。‎ ‎30. 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 “百家争鸣”的方针 B. “百花齐放”的主张 C. “文化革命”的观点 D.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毛泽东针对学术之间分歧的问题,他认为“有比无好”可见其坚持了学术问题可以互相争鸣的观点,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以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袛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为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里,韩非和亚里斯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答案】(1)相同之处:以法治国;都主张法的平等性和普遍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统治。‎ 不同之处:韩非之法由君主制定,仍是人治,君主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亚氏之法由全体公民参与制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原因:韩非: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反思;对柏拉图的“人治”观的批判;民主政治传统和法制观念影响深远。‎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按照材料一和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二者均强调以法治国、二者均有平等思想,但韩非子的法治仍然是人治是独裁而亚里士多德法治是民主政治。‎ ‎(2)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背景要分别叙述,例如,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背景主要从经济方面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制度方面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等多方面分析即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 ‎32.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治体制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刘锡鸿和郭嵩焘的主张不同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刘锡鸿认为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但郭嵩焘却认为西方政治体制是“本”等。‎ ‎(2)“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以对洋务运动评价甚低,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是指评价变好,这是由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洋务运动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学习西方的技术。‎ ‎3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答案】(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两则材料关键信息“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得出,钱玄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巨大不同。可以这样来认识:A.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满清王朝的腐朽封建统治,作者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诸如“三纲”伦理等。B.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恢复封建帝制,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作者从而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竭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文化等,从而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主张全盘吸收西方文化,过于偏激等。‎ ‎(2)根据两则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玄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是当时清末民初的近代中国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颇具代表性。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认识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A.辛亥革命结束了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很不彻底,再加上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恢复封建帝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全完成;B.清末民初,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C.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等。‎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钱玄同的思想主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