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湛江市 2019-2020 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调研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私法制度,就是国家承 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权和处置权。”作者认为宗法制度 A. 弱化了族长的权力 B. 维护了宗族内部的团结 C. 强化了国家的管理 D. 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权和处置 权”可知,宗法制使国家间接地实现了对家族内部秩序的管理,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 误,宗法制强化了族长的权力和地位;B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维护宗族内部团结 的作用;D 选项错误,宗法制不能完全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材料也没有体现它在解决贵族 间矛盾上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 221 年的改 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公元前 221 年”和“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可以看出,材料评述的是秦朝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答案为 C 项;西周 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排除 A 项;三公九卿制和皇帝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是 地方行政制度,排除 B、D 项。 3.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 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入”。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 A. 颁布了“推恩令” B. 实行中外朝制度 C. 设立刺史监察制度 D.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 从西门进人”表明,汉初丞相权力大,出现“极权丞相”现象,因此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 皇权实行中外朝制度,重用身边的近臣亲信组成中朝对政务进行决策,来对抗以丞相为首的 外朝,故 B 选项正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主要解决地方王侯的问题,与题干内容无关, 故 A 选项错误;设立刺史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选项与题干 无关;三公九卿制度在秦朝的时候已经设立,不是汉武帝时候设立,并且与削弱相权加强皇 权无关,故 D 选项错误。 4.《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 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 皇权的独尊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等级制度的森严 D. 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可 知,宋代第一个是“赵”,明代第一个是“朱”,而这些都是皇帝的姓氏排在首位,主要体现了 皇权的独尊地位,故选 A;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B;《百家姓》的顺序并非等级顺序, 排除 C;《百家姓》的排序不能体现文化专制,排除 D。 5.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 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A. 世官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 【答案】D 【解析】在做此题时需要注意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所以“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 的是察举制而非世官制、科举制以及九品中正制等选项,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6.中国古代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监察系统,在中央 和地方均设置监察官。下列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A. 御史大夫、刺史 B. 三司使、刺史 C. 监御史、枢密使 D. 御史大夫、节度使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是中央的监察官员,刺史是汉代地方监察官员,A 选 项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宋朝设立的分割宰相财权的官员,B 选项错误。枢密使是宋朝管理全 国军务的官员,C 选项错误。节度使是唐朝地方行政官员,D 选项错误。 7.清初,将明太祖谕令工部铸造铁牌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并利用修史的机会,将 明代尚存争论的这一故事坐实。其根本目的是 A. 认定铁牌内容的真实性 B. 杜绝宦官干预朝政 C. 强化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 承袭明朝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清朝将明太祖设立铁牌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并坐实, 进一步强化了禁止宦官干政的合法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统治,因 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只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B 选项是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D 选 项错误,清朝此举的根本目的是借明代传说的铁牌内容强化专制统治,并非是承袭明朝制度。 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8.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 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 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军机处 A.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B. 成为全国政事中枢 C. 囊括内阁六部机构 D. 各项制度趋于健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叙述可知乾隆时的军机处,职责几乎无所不包,因此成为全国政事中枢, 所以 B 正确。“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与材料所表示的主旨无关,A 错误。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 顾问机构,“囊括内阁六部机构”说法不合史实,C 错误。“各项制度趋于健全”在材料中不能 体现,D 错误。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 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 B.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 D. 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答案】A 【解析】材料“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 程中的进步者”强调了资本主义的侵略对当时落后的中国具有客观的进步性,资本主义的入 侵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落后的思想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使中 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体现了资本主义侵略带来的客 观进步性。故 A 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了不可挽 回的破坏,故 B 项错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激 化了国内的矛盾,故 C 项错误;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 故 D 项错误。 10.巡抚是清朝重要的地方大员。1840 年,全国十五个巡抚中,七个由满人担任,八个由汉 人担任;到 1864 年,十五个巡抚均由汉人充任。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C. 中央政府的权威性逐渐丧失 D.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 堕落丧失了战斗力,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汉族 官员有四五十人被任命为团练大臣。从此,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成为能同太平军对抗的 主要力量,在清廷中的地位大大提升,汉族督抚势力崛起,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局的逼迫,不是清政府主动缓和民族矛盾;B 选项错误,两次 鸦片战争对满汉官僚均造成冲击,不是此时满汉督抚势力消长的主要原因;C 选项是晚清时 期汉人督抚权势兴起的影响,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1.有学者认为:“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 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该学者 的观点 A. 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 B. 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 C. 强调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 D. 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该学者从对内对外两方面都彻底否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和 作用,认为不应将其视为“革命救国”的一场运动。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和落 后,忽略了义和团运动在时代救亡背景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进步性和爱国性,因此 B 选项 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重点揭露八国联军的侵略性;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清政 府的反动性;D 选项错误,该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并非抹杀。故 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2.1912 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 武昌起义的爆发 B. 五四运动的兴起 C. 国民革命的开展 D. 中华民国的成立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1912 年”、“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等信息 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 而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民主共和国,是“变局”、“创举”,因此 D 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武昌起义爆发于 1911 年 10 月,与材料时间不符;B 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 于 1919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 选项错误,国民革命开始于 1924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3.有学者在评价某场运动时指出:“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 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 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关于这场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A. 仍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B.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无产阶级是先锋队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凡尔赛”、“丢失的省份”、“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 浩大的示威游行”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B 选项错误,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D 选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先锋队是 青年学生。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4.1928 年 7 月,周恩来曾指出:“我们还有一个根本的固定的军事工作方针,就是为了联合 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掉了无产阶级的 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周恩来得出的这一认识 A. 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反思 B.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C. 吸取了中共“左”倾错误的教训 D. 促使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928 年 ”“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可以得出 所述为大革命时期党的政策,再结合“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 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由此可以得出该认识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认识和 反思,A 正确;1927 年大革命以失败告终,B 与题干时间不符;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等人犯了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 不正确;D 是在南昌起义之后。 点睛:本题考查对大革命的失败的认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 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的理解,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原因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 15.1942 年 1 月,由美、英、苏、中领衔签署的二十六国联合宣言的发表,及蒋介石出任盟 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统一指挥中国、越南、泰国境内的盟军作战。这是近代以来,从未有 过的事情,令中国朝野各方颇感自豪。这一结果 A. 主要得益于中国对二战的贡献 B. 表明中国已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C. 说明国际政治新格局已经形成 D. 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 了巨大贡献,是此时中国能够以领衔国的身份签署国际文件,国际地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 升的主要原因,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 压迫;C 选项错误,一战后形成了凡尔塞——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此时 国际政治新格局并未形成;D 选项错误,此时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中国对二战的 贡献,不能反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6.1946 年 5 月,国民党在东北四平战役获胜后,蒋介石更不把共产党放在眼里,他对其内 部人员说:“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经此打击,势必瓦解无疑”,“共果不就范, 一年期可削平之”。可见,当时蒋介石 A. 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战斗力 B. 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战争形势 C. 客观地评估了国共双方的实力 D. 认为很快就可以控制东北全境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取得了部分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认为共 产党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以在一年内“削平”,所以他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战斗力,因此 A 选项正确。B、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蒋介石轻视共产党的力量, 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战斗力,未能准确分析当时的战争形势,也没有客观地评估国共双方 的实力;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蒋介石很快控制东北全境的认识。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7.1954 年 7-8 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全国 45 个选举单位 (包括台湾,暂未选出代表)共选出全国人大代表 1226 人,其中共产党员 668 人,占 54.48%; 非党人士 558 人,占 45.52%。由此可知,这 A. 是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体现 B. 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 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D. 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54 年 7-8 月,全国 45 个选举单位(包括台湾,暂未选出代 表)共选出 1226 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人大奠定了基础,因此 C 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B 选项错误。 1954 年 9 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与材料时间不符;D 选项错误,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 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8.1954 年 10 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 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 迎。”这反映了中国 A. 开始步入世界外交大舞台 B. 打破了美国的孤立封锁 C. 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 外交政策逐渐走向务实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中国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要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扩展到与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愿意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国家和平共处,这反映了中国的 外交政策趋向务实,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1954 年 4 月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 就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与材料信息不符;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外 交理念的变化,并非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结合所学可知,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中国就同苏 联等 17 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C 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对发展 中国家利益的维护。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9.下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这说明 时间 名称 改革开放初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 82 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到党的 十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价格法…… 1997 年至今 证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 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 A. 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B. 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实践 C. 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 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法制建设和立法工作的新征程,在此时 期我国法制建设和立法工作与时俱进,契合时代需求,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的付诸实践,因 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制建设,不是政治体制改革;C 选项错误,材 料体现的是法制建设,不是民主政治建设;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制建设,并未体现 公民的法律意识。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20.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40 周年纪念会上指出:“70 年来,我们顺应两岸同 胞共同愿望,推动打破两岸隔绝状态,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启两岸同胞大交流大交 往大合作局面,两岸交流合作日益广泛,相互往来日益密切。”两岸取得这些成就的政治基 础是 A. 一国两制 B. “和平统一”方针 C. 九二共识 D. 中美关系的缓和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 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后的制度安排,不是两岸关系发展的 共同政治基础;B 选项错误,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是“九二共识”,不是“和平统一” 方针;D 选项错误,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中美关系不是两岸关系发 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1.古希腊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是伯利克里的老师兼密友,因宣传太阳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 石(而非神),而受到起诉并被判处死刑,后在伯利克里的帮助下,匆忙逃离了雅典。这主 要说明当时 A. 伯利克里认为人情高于法制 B. 雅典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 C. 雅典强调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雅典言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阿拉克萨戈拉因为宣传太阳是永恒燃烧的火石而不是神而遭到 起诉并被判处死刑,这说明当时雅典思想与言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因此 D 选项正确。A、 B 选项错误,不能仅依据伯里克利帮助阿拉克萨戈拉逃离这一个事件就得出他认为人情高于 法制,也不能据此得出雅典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公民参政义 务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22.这些法律条文后经森都里亚大会(百人团大会)批准,公布于罗马广场,这是古罗马第 一部成文法典。这部法典是 A. 《十二铜表法》 B. 《阿奎里亚法》 C. 《卡拉卡拉救令》 D. 《查士丁尼新律》 【答案】A 【解析】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 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故 A 正确;《阿奎里亚法》属于公民法,《卡拉卡拉 敕令》是万民法的开端,不符合“第一部成文法典”,排除 BC;《查士丁尼新律》标志着罗马 法体系化、法典化,不符合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D 错误。 23.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也就是克服了专制王权,把 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 英国这次转型的标志是 A. 查理一世被处死 B. 《权利法案》的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1832 年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 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第一次扩散”可知,1689 年《权利 法案》的颁布实现了立法权由国王向议会转移,确立了议会主权,故 B 项正确。1649 年查 理一世被处死,与材料强调王权被削弱的信息不符,排除 A。1721 年责任内阁制确立实现 了行政权由国王向内阁转移,与材料“权力的第一次扩散”不符,排除 C。1832 年议会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议会席位,选举权扩大,与材料“权力的第一次扩散”不符,排除 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本题的题眼是“英国迈出了政治转型的第一步”“克服 了专制王权,把国家的权力从一个人(国王)手里转到一群人(贵族)手里,实现了权力的 第一次扩散”,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 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4.2019 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搬出《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案》,声称其“绝对有权命令”美国企 业停止与中国做生意,国会批其“精神错乱”而否决该法案。这一过程体现 1787 年宪法的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主权在民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答案】B 【解析】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案》遭到国会的否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这一过程体现 1787 年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故 B 正确;联邦制原则指的是在维护中央权威 的同时,地方保留部分自治权,故 A 错误;主权在民原则指的是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 举产生,故 C 错误;中央集权原则指的是中央拥有绝对权威,故 D 错误。 25.学者景德祥在《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一文中认为:“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 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下列各项中属于德国“民主成分”的是 A. 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 B. 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 C.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D. 联邦议员由君主任命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71 年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赋予人民 选举权,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因此 C 选项正确。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帝国宰相 对皇帝负责和联邦议员由君主任命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不是“民主”的体现,其他选项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6.1825 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进行共产 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人都参加劳动,分工合作,人人享 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四年以后,“新和谐公社”宣告破产。公社“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 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 B. 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 C. 资本主义弊端尚未暴露 D. 政权争夺加剧矛盾激化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欧文“新和谐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所涉及的社 会制度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脱离了社会实际,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导致无果而终, 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是公社“破产”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C 选项错误,工业革 命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该表述不符合 19 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实际;D 选项不是公社“破产”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27.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 1917 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认为:“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 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 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这表明当时俄国 A. 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 B. 民众对构建新秩序充满期待 C. 沙皇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威胁 D. 工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1917 年”、“布尔什维克成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场革命指的是俄 国十月革命。依据材料中“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 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信息可知,十月革命 摧毁旧制度、构建新秩序得益于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民众对构建新秩序充满期待,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旧制度被推翻后才建立了新制度,两者并非并存;C 选项错误,十 月革命前的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工人地位的变化。 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28.下图漫画勾勒了美苏领导人肯尼迪(1917-1963)和赫鲁晓夫(1894-1971)在古巴导弹危 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的场景。该漫画反映出 A. 美苏开始进入对抗状态 B. 美苏陷入核对抗的困境 C. 美苏军备力量势均力敌 D. 美苏掌握战后全球霸权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美苏领导人……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美苏陷入核对抗的困境,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47 年 3 月“杜鲁 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与古巴导弹危机的时间不符;C 选项错误,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的妥协而结束,说明战略优势仍在美国; 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苏相互进行核讹诈,不是它们掌握战后全球霸权。故正确答案 为 B 选项。 29.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中指出: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 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 中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将决定本世纪最后 1∕3 时间的前途。鉴于此,美国政府 A. 结束与苏联对峙竞争状态 B. 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 D. 将放弃全球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经济角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出现美国、日本和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不得不承认两者平等的伙伴 地位,调整与对西欧和日本的关系,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20 世 纪 90 年代初,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以苏联一极的坍塌而结束,不是美国政府为此采取的措 施;B 选项错误,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 选项错误,美国 并未放弃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30.下面是 1988 年和 1993 年美国 3 种重要刊物使用“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 (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由此可知 名称 词汇 提及次数 1988 年 1993 年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4 西方 46 144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西方 36 87 《国会记录》 自由世界 356 114 西方 7 10 A. 报界一直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B. 官方意识形态与主流民意互相背离 C. 美国报界经常变更用语与政治无关 D.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影响社会文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91 年 12 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国会和 媒体更多地强调“西方”这个概念,“自由世界”的使用频率大大减少,由此可知,世界政治格 局的演变影响了社会文化,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其他时间段美国报 界的宣传特征,无法得出美国报界一直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自 由世界”的表述在两极格局后大大减少;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官方意识形态与主流民 意的互相背离;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报界变更用语与政治有关。 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二、非选择题 31.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 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 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1912 年,孙中山主持制定了《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 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图用约法 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 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 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1)材料一中“委员制”指的是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加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并结合所学说明《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4 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 1954 年宪法的意义。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评价: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分割相权, 加强了皇权。 (2)目的:明确革命的意义;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进步性: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 性质的民主宪法;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中国开创了依法治国的先河; 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为后世立法提供了借鉴。 (3)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 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解析】(1)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委员制”指的是三省六部制。 评价: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相关所学从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等方面评价三省六部制。 (2)目的:依据材料二中“‘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 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名器之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信息可概括 得出《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 进步性:依据材料二中信息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性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资产阶 级革命的成果、开创了依法治国的先河、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为后世立法提供了借鉴等 方面说明《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3)特征:依据材料三中“1954 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 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 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 等信息可概括得出“1954 年宪法”的特征。 意义:结合所学从其社会主义性质、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 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 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等方面简析 1954 年宪法的意义。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在西欧出现的一体化运动蓬勃发展。鉴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在欧洲 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战争复仇主义的危险依然存在,美国政府以“杜鲁门主义”的发表为标 志,主动插手欧洲的战后重建,支持欧洲一体化。美国希望西欧国家能按照美国模式——联 邦制进行欧洲一体化,建立“欧洲合众国”,实现自立、自助和共同发展,成为美国全球安全 战略的支撑点,减轻其负担。 ——摘编自张福财《关于战后美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问题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材料三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 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 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 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世界格局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 (3)根据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答案】(1)原因:防止德国重新崛起,打击极端民族主义;传播美国的价值观,推崇美国 模式;促进西欧国家的恢复与发展,稳定资本主义秩序;减轻美国的负担;遏制苏联等社会 主义国家;企图建立世界霸权。 (2)特点: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影响:多极 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 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3)贡献: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推 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 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鉴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在欧洲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战争 复仇主义的危险依然存在”、“美国希望西欧国家能按照美国模式——联邦制进行欧洲一体 化……实现自立、自助和共同发展,成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支撑点,减轻其负担。”等信息 结合所学从打击极端民族主义和战争复仇主义、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模式、稳定资本主义秩 序、减轻美国负担、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企图建立世界霸权等方面指出战后美国支持 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不平衡的跷跷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 多强”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影响: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 平合理的世界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中“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 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 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等信息从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 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 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等方面简评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