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110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110张)

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体系构建 宏观把握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 · · PART 1 体系构建 宏观把握 线索一 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 , 尤其是西周时期 , 周王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 利用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治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 ; 春秋战国时期 , 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线索二 君主专制的逐渐强化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 , 走向了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 , 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 , 直至明初废除丞相 , 后来设立内阁、军机处 , 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体系构建 宏观把握 线索三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 , 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行政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三司分权 , 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线索四 选官制度的完善 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以降的科举制 , 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 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体系构建 宏观把握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主干整合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巩固统治秩序 , 保证王权稳定 性质  贵族分权制  贵族继承制 内容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诸侯 , 诸侯拱卫王室  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特点  层层分封 , 等级森严  嫡长子继承制 瓦解  春秋时开始瓦解 , 根源为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瓦解 , 但影响延续至今 作用  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 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 疆域得到扩大 ; 文化认同感得到加强  强化了王权 , 保障了贵族特权 ; 强调血缘关系 ,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 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 续表 ) ( 续表 ) 项目 分封制 宗法制 联系  二者互为表里 , 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续表 ) 深化理解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1. 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正确理解 (1)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 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 森严的等级秩序。 试练 1 “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 , 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现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祭祀时“天子用八 , 诸侯用六 , 大夫四 , 士二 , 夫舞所以节八音 , 而行八风”。这样的变化 (    )                    A. 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B. 带有鲜明等级色彩 C. 强化了专制皇权 D. 顺应了儒学的发展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B [ 解析 ] 遵循血缘政治传统是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 材料没有涉及 , 故 A 项错误 ; “天子用八 , 诸侯用六 , 大夫四 , 士二 , 夫舞所以节八音 , 而行八风”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 故 B 项正确 ; 强化了专制皇权是从秦朝开始的 , 故 C 项错误 ; 儒学在春秋时期产生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2 有学者认为 : 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 ,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 , 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 , 意为“家”是与“国”相对立的团体 , 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 , 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 (    ) A.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B.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C. 分封制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D [ 解析 ] 题目未涉及神权 ,A 项与材料不符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中“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反映了血缘关系仍发挥重要作用 , 故 B 项错误 ; 西周通过分封制 ,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C 项与史实不符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中“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 , 而不知效忠于‘国’”表明 , 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故 D 项正确。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2. 商周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 (1) 分封制的历史影响 ① 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族分封影响了中国政治的发展进程。 ② 影响了中国姓氏的产生 , 如宋、鲁、郑、陈等 , 以及中国的地名简称 , 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③ 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 宗法制的历史影响 ① 封建政治 :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形成。 ② 思想观念 : “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 促进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的形成 ; 造成男尊女卑观念、贵贱等级观念、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盲目排外等消极影响。 ③ 社会习俗 : 编订家族家谱 , 建立宗祠家庙 ; 影响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的形成。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3 据西周《大盂鼎》铭文记载 , 周康王除了授予土地给盂之外 , 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 ; 在封鲁、封卫、封唐时 , 也同时赐有“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怀姓九宗”。这一做法 (    ) A. 反映了土地私有化趋势 B. 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 C. 加速了华夏族融合进程 D. 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C   [ 解析 ] 根据所学 , 西周分封的土地归周天子所有 , 属于土地国有制 , 故 A 项错误 ; 据材料“除了授予土地给盂之外 , 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可知 , 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管理 , 这是分权给地方 , 故 B 项错误 , 据材料“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殷民七族”“怀姓九宗”可知 , 周王授予诸侯土地和不同部落的人民 , 有利于各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故 C 项正确 ; 分封有利于加强宗法制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4 考古资料表明 , 西周至春秋早期 , 各诸侯国 , 甚至是一些距周王朝都城较远的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 , 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王畿的器物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    ) A.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的方式笼络诸侯 C. 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D   [ 解析 ]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 这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中并没有表明诸侯国青铜等器物的来源 , 所以不能臆断这些器物是周王室对诸侯的赏赐 , 故 B 项错误 ; 诸侯国未必都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族 , 故 C 项错误 ; 分封制的推行有利于周王统治范围的扩大和天下共主地位的巩固 , 同时必然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扩展与传播 , 故 D 项正确。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 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的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 , 宗法制度崩溃 , 诸侯征伐 , 依靠血缘宗族维系政治稳定已不可能。与此同时 , 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 推行新的政治制度 , 如郡县制 , 利用地缘因素 , 选拔任用官吏进行管理。血缘政治逐渐被地缘政治所取代 , 分封制也逐渐被集权制度所取代。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2) 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度向权力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 , 为了在战争中取胜 , 客观上需要政治上的集权。诸侯王通过一系列变法措施 , 如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推行俸禄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官吏世袭制被任免制所取代等 , 把原来赋予贵族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个人的手中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试练 5 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 , 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 , 此后各诸侯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    ) A. 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B. 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 C. 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D. 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B   [ 解析 ] 材料中“食有劳而禄有功”“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这些措施不仅仅是针对贵族 , 故 A 项错误 ; 世卿世禄制体现了以“亲、故”作为赏赐标准 , 材料中“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表明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 , 故 B 项正确 ;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 材料中未涉及官僚政治确立 , 故 C 项错误 ; 分封制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 , 材料中“不再以‘亲、故’ …… 作为赏赐的标准”体现了分封制瓦解而非发展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6 战国时期 , 士一旦受到国君赏识 , 便可被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 , 魏国首霸中原 ; 燕昭王尊郭隗为师 , 用乐毅等士 , 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    ) A. 导致士阶层掌控国政 B.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C.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C   [ 解析 ] 士受到重视 , 但并不会导致士掌控国政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只是反映士受到国君赏识 , 被提拔为重臣 , 但并没有涉及天下局势的分裂与统一 , 故 B 项错误 ; 士阶层受到赏识得到重用 , 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贵族政治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并未涉及此时期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法 1  创设新情境 , 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内涵的掌握 典例 1 [2014 ·新课标全国卷 Ⅱ] 周代分封制下 , 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 , 学说统一的“雅言” ,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突破高考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C   [ 解析 ] 本题以周代的“雅言”为切入点 , 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在周礼之下“雅言”的统一 , 解答角度是“雅言”最早的起源地。周礼下“雅言”的起源地是在周王直接控制的地区 , 故答案为 C 项。孔子只是最早整理春秋之前的诗歌 , 编订了《诗经》 , 他是《诗经》中“雅”的最早整理者 , 故排除 D 项。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变式 1 清人全祖望说 : “宗祠之礼 , 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 , 五世之姓之杀 , 六世之属之竭 , 昭穆虽远 , 犹不至视若路人者 , 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旨在 (    ) A. 强化专制集权 B. 巩固宗族团结 C. 稳定统治秩序 D. 维护社会和谐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B   [ 解析 ] 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专制集权 , 故 A 项错误 ; 据材料“宗祠之礼 , 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 , 五世之姓之杀 , 六世之属之竭 , 昭穆虽远 , 犹不至视若路人者 , 宗祠之力也”得出宗法制旨在巩固宗族团结 , 故 B 项正确 ; 宗法制可以稳定统治秩序 , 但不合题意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主要说的是宗法制维护宗族稳定 , 维护社会和谐不合题意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法 2  依托历史记载 , 深刻理解商周政治制度的特征 典例 2 [2018 ·全国卷 Ⅱ] 据《史记》记载 , 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 , 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 , 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 , “乃去其三面” , 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 , 最终推翻夏桀 , 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A   [ 解析 ] 本题考查商汤的治国理念。根据材料 , 商汤把捕猎鸟兽的罗网“去其三面” , 因而获得诸侯拥护 , 从而创立商朝 , 由此信息可以判断 , 商汤成功的原因在于他的仁德之心 , 故 A 项正确。夏商时期 , 中国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 , 故 B 项错误 ;C 项与《史记》记载“意在说明”不符 , 故错误 ; 材料未涉及资源争夺的问题 , 故排除 D 项。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变式 2 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 , 这表明西周 (    ) A. 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 建筑规格突出礼制观念 C. 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采邑城 城墙高度 九雉 ( 雉为一尺 ) 七雉 五雉 南北向道 路宽度 宽九轨 ( 九辆车的宽度 ) 宽七轨 宽五轨 [ 答案 ] B   [ 解析 ] 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天子无法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 有关城邑的记述也无法体现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 故 A 项错误 ; 《考工记》中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 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反映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 , 没有体现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仅反映了城墙高度和南北向道路宽度 , 不能说明统治者对城市进行了合理的规划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法 3  依托主干知识 , 综合考查商周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 典例 3 [2017 ·全国卷 Ⅰ] 周灭商之后 , 推行分封制 , 如 : 封武王弟康叔于卫 , 都朝歌 ( 今河南淇县 );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 , 都奄 ( 今山东曲阜 ); 封召公奭于燕 , 都蓟 ( 今北京 ) 。分封 (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A   [ 解析 ] 本题以周初分封为切入点 ,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和所学 , 西周通过分封把王族子弟分封到各地 , 形成拱卫王室的诸侯国 , 从而使西周的文化传播到当地 , 另外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的频繁交往也带动了各地文化交流 , 故 A 项符合题意 ; 通过分封 ,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 但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排除 B 项 ; 西周实行分封制 , 当时并未出现中央集权 , 排除 C 项 ; 宗法制通过父系血缘的亲疏 , 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 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 而题干重在考查分封制 , 排除 D 项。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变式 3 雅言是周代的王畿所用语言 , 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 , 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 , 以至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 (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消除了语言隔阂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 促进了文化认同 [ 答案 ] D   [ 解析 ] 结合所学知识 , 先秦时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故 A 项错误 ;B 项“消除”太过绝对 , 与题目中“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不相符 , 故 B 项错误 ;C 项表述与题目中“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不相符 , 故 C 项错误 ; 根据题目中“以至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得出雅言的使用促进了文化的认同 , 故 D 项正确。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确立与强化 主干整合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时期 制度演变 特征归纳 秦朝 ( 确立 )   (1) 皇帝制度   (2) 三公九卿制   (1) 皇位世袭 , 皇权至高无上   (2) 皇帝任命 , 划分职权 , 层层隶属 西汉 ( 发展 )  中外朝制度  重用亲信 , 抑制外朝丞相等人的权力 隋唐 ( 完善 )  三省六部制  三分相权、互相牵制、效率提高 时期 制度演变 特征归纳 宋朝 ( 加强 )  二府三司制  分散相权的同时又分割相权 元朝 ( 加强 )   (1) 中书省   (2) 枢密院  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 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 ( 强化 )  废丞相、设内阁  内阁作为顾问机构 , 没有法定地位 , 完全听命于皇帝 清初 ( 顶峰 )  军机处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续表 ) 深化理解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1.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方式和趋势 (1) 主要方式 ① 变革中央机构 : 如秦朝三公九卿制 ; 汉朝设立“中朝” ;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 清朝设军机处 ; 等等。 ② 注重对官吏的监察 : 秦朝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 汉代设刺史 ; 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 ; 明朝设置提刑按察使司、厂卫机构 ; 等等。 ③ 注重官吏的选拔 : 汉朝实行察举制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 隋唐及以后实行科举制。 ④ 加强思想控制 : 秦始皇“焚书坑儒” ; 汉武帝“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明清时期的“文字狱” ; 等等。 (2) 趋势 : 君权不断加强 , 相权不断被削弱 ; 官僚机构不断膨胀 ; 对官吏的管理不断制度化、法制化 ; 等等。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1 秦汉时期 , 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 “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 , 凡属重要政令 , 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 , 改为门下省 , 权势渐重。南北朝时 , 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                    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 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被逐渐削弱 D. 丞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C   [ 解析 ]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内容体现的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 , 故 A 项错误 ; 门下省成为审核机构 , 不是监察机构 , 故 B 项错误 ; “门下”从皇帝的侍从机构演变为负责审核政令的机构 , 丞相的决策权被削弱 , 故 C 项正确 ; 丞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 , 门下省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丞相的权力被削弱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2 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的性质状况表 , 它从根本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封建教育发展 C. 君主专制强化 D. 思想控制加强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 答案 ] C   [ 解析 ] 书院的性质不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反映不同性质书院的发展情况 , 不能体现封建教育的发展 , 故 B 项错误 ; 官办书院比重的增加是思想控制加强的表现 , 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 故 C 项正确 ; 思想控制加强不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的内容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2. 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1) 组织独立 , 自成系统。自两汉后 , 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 ,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官 , 自成体系。 (2) 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 , 并实行重奖重罚。 (3) 以轻制重 , 对监察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 , 给级别低的监察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4) 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 , 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增大 , 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 , 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3 据秦简律令记载 : 都城咸阳及地方的郡、县均应在上计 ( 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 ) 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 ( 名数与狱簿卷宗 ) 与上计簿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 , 此类案件事务员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 , 但执法有权令都吏“时覆治之” ( 即审核 ) 。材料中秦朝“执法” (    ) A. 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支 B. 完善了监察体系与职能 C. 接受丞相的指挥 D. 以小制大、以外制内 [ 答案 ] B   [ 解析 ] 根据史实我们很容易得知 , “执法”与地方行政机构是彼此并立的 , 故 A 项错误 ; 根据材料“都城咸阳及地方的郡、县均应在上计 ( 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 ) 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 ( 名数与狱簿卷宗 ) 与上计簿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 , 此类案件事务员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 , 但执法有权令都吏‘时覆治之’ ( 即审核 ) ”可知 , 材料中的“执法”一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监察体系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并没有提及丞相和“执法”两者的关系 , 故 C 项错误 ;D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4 朱元璋吸取元朝覆亡的教训 , 认为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 : “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 , 朝廷政事 , 或有遗阙 , 皆得言之。”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    ) A. 享有行政决策权 B. 有举荐人才之权 C. 对朝政有谏议权 D. 对政事有终审权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C   [ 解析 ] 由题干中“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 , 朝廷政事 , 或有遗阙 , 皆得言之”可见 , 台宪之官是言官 , 非行政官员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中“认为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并非指监察官有举荐人才之权 , 材料未提及监察官员有举荐权 , 故 B 项错误 ; 题干中“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 : ‘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 , 朝廷政事 , 或有遗阙 , 皆得言之’” , 提及了监察官员的胆识和职权范围 , 故 C 项正确 ; 政事的终审权由皇帝掌握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法 1  依托有关史实的描述 , 考查对君主专制加强的理解 典例 1 [2018 ·全国卷 Ⅱ] 武则天时期 , 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 , 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 , 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 宰相数量大增 , 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突破高考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C   [ 解析 ] 本题考查武则天时期中央官制改革的目的。根据材料“低品级官员 …… 共同议政 , 宰相数量大增 , 且更替频繁”等信息可以判断 , 改革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从而增强君权 , 便于实现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 故 C 项正确、 D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变化情况和官员晋升问题 , 故排除 A 、 B 两项。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变式 1 万历初 , 张居正为首辅 , 人称“张相公” , 他认为自己“所理者 , 皇上之事也 , 所代者 , 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内 ( 纳 ) 阁员 , 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    ) A. 皇权高度集中 B. 内阁首辅大权独揽 C. 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 D. 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A   [ 解析 ] 万历年间首辅权力的膨胀反映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 故 A 项正确 ; 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帝 , 不能独掌大权 , 故 B 项错误 ; 首辅听命于皇帝 , 故 C 项错误 ; 首辅具备一定的参政权 , 而不掌决策权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法 2  创设历史情境 , 考查影响君主专制的因素 典例 2 [2016 ·全国卷 Ⅰ] 史载 , 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 , 有人问他原因 , 他说 :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 偶有误失 , 史官必书之 , 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A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 …… 偶有误失 , 史官必书之 , 我所以不乐也”可知 , 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在于做事要十分谨慎 , 若有误失 , 就会被史官记录下来 , 传于后世 , 这表明宋太祖的行为受重史传统影响 ,A 项正确 ;B 项本身表述有误 ;C 项有一定的迷惑性 , 但并不符合材料主旨 ;D 项错误 , 宋太祖只是不想有失误言行被记录下来 , 并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D 项表述范围扩大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变式 2 秦汉及以后 , 皇帝以“天子”自居 , 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 , 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了 (    ) A.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 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 答案 ] C   [ 解析 ] “皇帝以‘天子’自居”体现了君权神化 , 但 A 项未体现材料主旨 , 故 A 项错误 ; “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不是一种宗族关系 , 故 B 项错误 ; “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 , 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本质是一种“家天下”的体现 , 故 C 项正确 ; “仁政爱民”的原则在材料中未体现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三 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主干整合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时期 发展历程 秦朝  郡县制 :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 郡守、县令或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 , 不得世袭。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 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西汉  郡国并行制 : 汉初实行这一制度导致王国问题 , 出现“七国之乱”  “推恩令” : 汉武帝推行该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 , 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节度使 : 唐中后期大量设立节度使 ,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时期 发展历程 宋朝  通判 : 由文官任地方长官 , 并设通判监督 , 将地方上的权、钱、兵收归中央。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 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优势从此确立 元朝  行省制度 : 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 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 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 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明朝  废行省 , 设三司 : 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 续表 ) 深化理解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1. 汉至元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 (1)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 如汉代的刺史制度、北宋的通判等。 (2) 分化事权 , 相互牵制 , 如北宋文官知州和通判的设立。 (3) 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 , 如北宋将地方的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4) 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 如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5) 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 , 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试练 1 “自边徼犬牙万里之远 , 皆上所自制命。一郡之内 , 兵一官也 , 财一官也 ( 兵权和财权分别由专官掌控 ), 彼监此临 , 互有统属。”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 (    ) A. 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 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C. 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D. 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C   [ 解析 ] 据材料“一郡之内 , 兵一官也 , 财一官也 ( 兵权和财权分别由专官掌控 ) ” , 兵权与财权分开 , 并非秦朝的郡县制 , 故 A 项错误 ; 依据所学 , 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 , 而未涉及地方军权与财权的分离 , 故 B 项错误 ; 依据所学 , 北宋设枢密院掌管兵权 , 各地设立转运使将大部分税赋运往京师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员“彼监此临 , 互有统属” , 而未涉及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2 在宋朝 , 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 , 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 , 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 , 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    ) 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军政体系 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C   [ 解析 ] 根据材料“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可知 ,A 项错误 ; 转运使与财政权相关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 …… 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 , 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 体现了中央设立转运使以及对转运使的监督 , 都涉及中央对地方财务的管理 , 旨在防止地方割据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中 , 转运使职责是将地方财赋转运到中央指定地点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法 1  结合历史统计表格 , 分析历史变迁 , 理解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典例 1 [2017 ·全国卷 Ⅰ]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突破高考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 答案 ] C   [ 解析 ] 本题以西汉郡级政区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 ,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郡的数量增多 , 意味着诸侯王国的势力被削弱 , 朝廷的权力日益强大 , 排除 A 项 ; “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 , 排除 B 项 ; 从纵向来看 , “郡级政区”划分由郡一级到郡、国两级 , 且数量越来越多 , 这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 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 , 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 , 故 C 项正确 ; “郡”“国”数量越来越多意味着王国控制范围日益缩小 , 排除 D 项。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变式 1 下表为西汉末至南北朝末期地方行政区划 ( 单位 : 个 ) 设置情况表。据此可知 , 这一时 期 (    ) A. 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 B.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受到挑战 C. 疆域扩大导致机构逐渐增加 D. 州、郡数量膨胀影响行政效率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历史时期 州数 郡数 县 / 侯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587 东汉中叶 13 105 1180 西晋 19 173 — 南北朝初期 38 313 —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1500 上下 [ 答案 ] A   [ 解析 ] 从表中可以看出西汉末和东汉中叶 , 州、郡数基本没有变化 , 县、侯国数在减少 , 说明这一时期西汉的王国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西晋短暂的统一 , 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 , 使州、郡数增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 , 故 A 项正确。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中说的是州、郡数和县、侯国数的增减 , 与“疆域扩大”不符 , 故 C 项错误 ; 州、郡数量的增加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法 2  设置历史情境 , 考查中央集权加强的重要性 典例 2 [2015 ·全国卷 Ⅱ] 汉宣帝曾称 : “与朕共治天下者 , 其唯良二千石 ( 郡太守 ) 乎 ! ”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 答案 ] A   [ 解析 ] 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 , 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 , 其唯良二千石 ( 郡太守 ) 乎” , 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 , 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 , 故 B 项错误 ;C 、 D 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变式 2 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陵县 , 专为奉祀陵园之用 , 该县居民都是被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这一举措 (    ) A. 解除了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B. 提升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C. 使行政区划带有祭祀色彩 D.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 答案 ] D   [ 解析 ] 西汉前期 , 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大 , 不利于国家的统一。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陵县 , 专为奉祀陵园之用 , 该县居民都是被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 , 这一举措有利于抑制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 巩固国家的统一 , 故 D 项正确。 A 项说法过于绝对 , 故错误 ; 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 故 B 项错误 ; 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陵县 , 专为奉祀陵园之用 , 不是设置新的行政区 , 故 C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四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主干整合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沿革 具体内容 世官制 ( 战国以前 )   (1) 内容 : 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 , 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 影响 : 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军功爵制 ( 战国 )   (1) 内容 : 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 , 商鞅变法 , 实行二十等爵制   (2) 影响 : 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 , 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沿革 具体内容 察举制 ( 汉代 )   (1) 内容 : 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 , 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 影响 : 在实行之初 , 按人口比例举“孝廉” , 并加以考试选用 , 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九品中正制 ( 魏晋南北朝 )   (1) 内容 : 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 , 察访本州士人 , 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 , 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 影响 : 推行初期 , 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 , 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 后期 , 看重门第 , 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科举制 ( 隋唐至明清 )   (1) 内容 :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 影响 : 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 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续表 )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深化理解 1.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 选官标准 :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 选拔方式 :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 选官原则 : 逐步制度化、公开化、公平化、客观化。 (4) 选官基础 : 日益扩大 , 官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1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 ; 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 , 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 , 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 ; 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 , 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    ) A.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 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C. 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D. 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 答案 ] C   [ 解析 ] 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而非儒家思想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强调的是察举制选官方式的变化 , 而非实行察举制的目的 , 故 B 项错误 ; 由材料“给候选人一项职务 , 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 , 方以授官”可知 , 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 , 故 C 项正确 ; 材料中并未涉及士族门阀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2 据统计 , 《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 , 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 , 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 , 时代愈晚 , 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 , 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 , 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 , 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    ) 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 答案 ] B   [ 解析 ] 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 , 不是其功能 , 故 A 项错误 ; 材料体现了科举制由注重门第到后期更加开放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中并未涉及北宋官僚队伍的发展 , 故 C 项错误 ; 科举制没有限制世家子弟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影响 (1) 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 , 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 , 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 选官制度的变化 , 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 , 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 , 既树立起中央权威 , 又保证了社会稳定 , 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 , 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 制度化的选官标准 , 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 , 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3 据统计 , 唐代官绅墓葬中 ,80% 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 , 仅有 8% 以郡望 ( 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 ) 署名 , 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的情况。这说明了 (    )                    A. 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B. 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C. 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D. 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 答案 ] B   [ 解析 ] 据材料“唐代 …… 80% 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 , 仅有 8% 以郡望 ( 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 ) 署名 , 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的情况”可知 ,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家大族的影响减弱 , 而未涉及民族融合 , 故 A 项错误 ; 据材料“ 80% 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 …… 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的情况” , 结合所学可知 , 隋唐推行科举制使选才的标准更加公平 ,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以门第为选官标准的九品中正制逐渐没落 , 说明门阀士族衰落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 而非强调大一统局面 , 故 C 项错误 ; 依据所学 , 中唐以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导致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 而科举制使选才的标准更加公平 , 逐渐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试练 4 鉴于科考中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的风气盛行 , 明朝嘉靖皇帝颁布三途 ( 科举、岁贡、荐举 ) 并用之法 , 以选“有学行者”。这有助于 (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扩大统治基础 C. 重塑人才观念 D. 增加教育需求 [ 答案 ] C   [ 解析 ] 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而题干是强调科举考试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考试内容的变化 , 这并不能扩大统治基础 , 故 B 项错误 ; 之前科举制模仿范文、文辞浮华、不务实际 , 而改革后是选“有学行者”即实用型的人才 , 所以人才观念发生改变 , 故 C 项正确 ; 增加教育需求不符合题意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突破高考 考法 通过表格史料的形式 , 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典例 [2018 ·全国卷 Ⅲ]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 (71) 南宋 (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该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 , 反映出两宋时期 (    )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 答案 ] B   [ 解析 ] 本题以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为切入点 , 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宋代宰相出身的比较及差异 , 材料中的最大变化是宰相的出身 , 祖辈是高级官员、中低级官员的宰相数量都在减少 , 祖辈无官职的宰相数量增加 , 体现出社会各阶层流动加强 , 这是宋代社会变革的产物 , 宋朝彻底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文官政治的转变 , 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A 项与材料高级官员子孙宰相人数减少直接矛盾 , 故排除 ;C 项与材料没有关系 , 故排除 ; 题干材料反映了科举制选官作用的加强 , 而非弱化 , 故排除 D 项。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变式 下表为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据此可知唐代 (    ) A. 士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B. 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 C. 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 D. 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 类别 士族 小姓 寒族 人数 总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科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 答案 ] A   [ 解析 ] 隋唐之前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仕途 , 到隋唐时期政府实行科举制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士族登科者明显占据优势 , 这说明士族已经认可了科举制这一选官的模式 , 其价值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 , 故 A 项正确 ; 与之前相比士族并未进一步垄断仕途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不能反映进士科的录取比例 , 故 C 项错误 ; 科举制下考试成绩是录取的主要依据 , 故 D 项错误。 考点吃透 稳拿满分 主题 1  历史上重大社会转型时期 主题串讲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1. 古代中国 : 春秋战国时期 , 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1) 经济上 ,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 土地私有制兴起 , 井田制瓦解 ; 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特征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 (2) 政治上 , 各国纷纷变法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 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频繁 , 出现第一次民族融合潮流。 (3) 思想文化上 , “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 , 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 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借鉴意义。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2. 近代中国 : 鸦片战争后 , 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 (1) 晚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 商品经济活跃 ,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 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 等等。 (2) 鸦片战争后 , 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 , 外患接踵而至 , 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 , 外国商品大量涌入 ,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 开始向西方学习。社会生活也发生巨大变化。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3. 近代中国 :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全面近代化的展开 (1) 政治上 ,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 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 (2) 经济上 ,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3) 思想文化上 , 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 , 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4. 现代中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并建立了三大政治制度 , 民主政治体制初步形成。 (2) 通过三大改造 ,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 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 , 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4) 科教文卫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社会生活也出现了新风尚等。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5. 近代欧美 : 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1)14 — 16 世纪 , 西欧封建社会逐步解体 , 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兴起。 (2)17 — 18 世纪 ,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18 世纪末— 19 世纪中后期 ,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 , 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发展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6. 现代世界 : 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到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确立的转型 (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 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20 世纪前期 , 俄国十月革命后 ,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确立 , 开始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 , 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 , 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综合突破 试练 1 社会转型带来深刻变化 , 但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 , 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 , 但转向了地缘社会 ; 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 , 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 …… 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 ,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材料二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 , 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 , 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家庭又把向国家缴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 , 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利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 , 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 , 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 , 以至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 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1) 根据材料一 , 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带来的“变”与“不变”。 [ 答案 ] 不变 : 保留了血缘社会。 变 : 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 ;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 从分权到集权。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2) 根据材料二 , 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 答案 ] 特点 : 以宗法制为依托 ; 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 ; 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 ; 宋明时期空前强化。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探究突破 试练 2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 , 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 , 即“初”与“末”。但是 , 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 , 就会发现 ,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 , 不仅有“末” , 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 , 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 , 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 , 虽然出现颓势 , 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 , 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 ( 说明 : 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 :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 答案 ] 示例 1: 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 , 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如清朝晚期 , 经济上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 , 清政府由重农抑商转而鼓励近代工商业发展 ; 政治上 , 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 ; 思想上 , 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思想传入 ,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兴起 , 封建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 ; 社会生活上 , 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化特征。因此 , “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主题关联 突破大题 示例 2: 被称为“晚”的时代 , 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如晚明时期 , 政治上 , 科举制度日益僵化 , 君主专制强化并持续到清代 ; 经济上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但发展缓慢 , 未能改变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 思想上 , 李贽由于其“异端”思想 , 受到严重迫害 , 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因此 , 被称为“晚”的时代 , 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非选择题解题四步法 步骤一 : 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先审设问 , 后读材料 , 审设问要做到以下两点 : (1) 审清答案来源 非选择题按照设问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 一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答案源于教材 ; 二是“依据材料指出” , 答案源于材料 ; 三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答案源于材料和教材。 教师专用栏目 题型突破 (2) 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 “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 , “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 , “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 , “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了 , 答案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 步骤二 : 扣教材——梳理知识提纲 非选择题的答题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 , 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 , 再列出提纲要点。 教师专用栏目 步骤三 : 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1) “二读”材料 第一遍“速读” , 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 , 明确主题。 第二遍“精读” , 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 , 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 , 并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 , 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 , 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 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2) “三找”要点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 , 要么是材料第一句 , 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教师专用栏目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 ( 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 ) 。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 , 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 , 联系教材 , 列提纲 , 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 , 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步骤四 : 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从评卷的操作角度来讲 , 有两个方面考生尤其要注意。第一 , 字迹一定要清楚 , 答案要规范 , 书写要工整。第二 , 一定要注意答题区域。 教师专用栏目 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命题特点 (1) 从能力要求上看 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 从命题立意上看 近年来 , 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 , 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 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 , 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考查综合 教师专用栏目 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考生全面发展能力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高考文综第 41 题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 第一 , 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 第二 , 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 ; 第三 , 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 从考查目标上看 近几年文综第 41 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为载体 , 以学科知识为依托 , 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教师专用栏目 (4) 从考查内容上看 近几年高考文综第 41 题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依托 , 选取新材料 , 创设新情境 , 试题命制灵活 , 在覆盖面上属于小切口、深内涵 , 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 (5) 从开放角度上看 开放性试题是与传统问题中条件、结论的“封闭性”相对而言的 , 它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变通的能力 , 是否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 , 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近几年设问的开放性日益增强 , 答案设计上也日益体现多元化。 教师专用栏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