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城固一中2018-2019年度高二开学检测考试 历史试题(文科)‎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本卷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 铁犁与牛耕的使用 C. 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说明生产力发展导致耕作面积的提升,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故B项正确。劳动者身份此时处于转型时期,并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郡县制在战国时期是刚刚兴起,并不是普遍建立,故C错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的结果,不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2.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农业经营发生变化 B. 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C. 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D. 经济重心地位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明清时期原先生产稻谷的江浙地区的粮食逐渐需要其他地方的支持,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农业经济实现了转型,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江浙地区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并不是农业发展不平衡,故B项错误;该地区现象并不是因为长途贸易得到发展,故C项错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材料中现象并不能说明该地区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故D项错误。‎ ‎3.唐朝时期,工商业虽称繁盛,但交易中钱绢兼行;长安城中东西二市一共占四坊之地,与全城百余坊相比,处于次要地位。这反映了唐朝 A. 纺织业很发达 B. 城市商业管理严格 C. 货币使用混乱 D. 商业地位依然不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虽然唐朝工商业发达,但是交易仍然是钱绢兼行,商业所占地方只有二十五分之一,显然商业在唐朝时期的地位较为低下,故D项正确;唐朝实行钱绢兼行交易方式,并不是说明纺织业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商业所占地方较为稀少,不是城市管理严格,故B项错误;唐朝货币并不是混乱,交易中与钱绢并行,故C项错误。‎ ‎4.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5.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 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答案】A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因此,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动摇。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商业农业是相互排斥的经济形态,因而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不是商业农业发展的原因。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的日益萎缩发生在20世纪前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当时清政府奉行的仍是“重农抑商”政策,该项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 ‎6.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轻纺织业工厂数量变化表 时间 织布机(台数)‎ 纱厂(家)‎ 缫丝厂(家)‎ 新建面粉厂(家)‎ ‎1913年 ‎2016‎ ‎32‎ ‎170‎ ‎84家 ‎1920年 ‎4310‎ ‎69‎ ‎433‎ 上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快速发展 B. 受帝国主义压制手工业发展缓慢 C. 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发展 D. 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的时间是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表格中织布机、纱厂、缫丝厂都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说明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快速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故B项错误;表格并没有说明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是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故D项错误。‎ ‎7.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淤积的河床,扩大长江的航运量。以上举措。‎ A. 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 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 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来看,国民政府炸毁暗礁是为了扩大长江的航运量,说明这是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个时间段并未进入全面抗战时期;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8.‎ ‎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9.《人民日报》社论《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提出,“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就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与这一评论直接相关的是。‎ A. 三大改造的结束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中共八大的召开 D. 掀起了“大跃进”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总路线”是指1958年八届二中全会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受此影响,国家掀起了“大跃进”运动,故D项正确;三大改造的结束是1956年,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是1957年,故B项错误;中共八大的召开是1956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 ‎【点睛】1958‎ 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概括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确鼓舞中国各族人民的斗志,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但由于忽视了客观规律,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反映出应有的成效。‎ ‎10.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D.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个体企业”、“雇工”可知,该企业属于公有制以外的类型,结合“20世纪80年代”时间可知是改革开放初期单一公有制经济有所突破,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故B项错误;此时我国仍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11. 某同学梳理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关键事件,列出了:50年代看苏联,60、70年代看非洲,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如要继续梳理,下列可以成为选择内容的是( )‎ A. 中美友善始起步 B. 联合国里终有席 C. 海南开放照东方 D. 人世成功环视全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时间上来看如要继续梳理只能是21世纪前十年的历史事件了,而21世纪前十年的历史事件在本题中只可能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以可以成为选择内容的只可能是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人世成功 ‎1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 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 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 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缩减的是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但没有标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减少,故C项说错误;由此可以推断出生产性建设投资大幅提升,故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在材料中得不出;D项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13.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 )‎ A. 传统满族旗袍 B. 改良旗袍 C. 苏式连衣裙 D. 干部服 ‎【答案】B ‎【解析】‎ 孙中山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特色,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确定的礼服是近代中西合璧的旗袍,故B项正确;苏式连衣裙流行于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干部服流行于20世纪五十年代,故D项错误。‎ 点睛:不同时代服装特点各异,但都透视所属时代的社会特点,可以推敲出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特征。‎ ‎14.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 组建了近代海军 C. 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 禁绝外来事物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天下商民称便”可以判断B、C错误。从火轮船的传入这一史实来看,中国并没有禁绝外来事物,D错,故选A。‎ ‎15.《极限挑战》是上海卫视推出的大型励志体验真人秀节目,此节目主要发挥了电视的功能。‎ A. 休闲娱乐 B. 传播资讯 C. 艺术熏陶 D. 教化民众 ‎【答案】A ‎【解析】‎ ‎【详解】《极限挑战》是电视推出的娱乐节目,体现出电视作为休闲娱乐的功能,故A项正确;传播咨询属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功能,故B项错误;《极限挑战》是纯粹娱乐节目,不具有艺术熏陶的功能,故C项错误;教化民众不是《极限挑战》节目的作用,故D项错误。‎ ‎16.15世纪,欧洲人狂热的追求货币并出现“寻金热”,这主要由于 A. 世风日下,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需求 B. 东西方贸易畅通,金银大量外流所致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 D. 资产阶级国家激进派的经济措施所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要注意把握到题干“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的深层次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联系密切,欧洲国家极力需要扩大资本原始积累,以发展资本主义。综上可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东西方贸易畅通”的说法本身错误,传统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据了,排除。故选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欧洲新航路开辟·原因 ‎17.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 A. 美国金融的崛起 B. 荷兰商业的繁华 C. 殖民霸权的更替 D. 英国科技的先进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美国是18世纪成立,与题意时间不合,故A项排除;纽约名称的变化与荷兰商业繁华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仅是对纽约名称变化的阐释,据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了三次英荷之战,荷兰战败,英国夺权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据此可知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殖民霸权的更替,故C项正确;英国科技的先进不符合题意,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紧扣题意纽约名称的变化,与英国殖民扩张相联系分析变化的本质。‎ ‎18.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段话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 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扩展 B. 蒸汽机的发明 C.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D. 分工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 “市场的扩大,需求的增加,引起了工业革命”可知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C项正确。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扩展是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排除A。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蒸汽机是工业革命开展后的发明,排除B。分工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或作用,排除D。所以选C ‎19.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A. 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应用 B. 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C. 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D. 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改进和应用,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也在增加,所以会出现城市中心居民向外搬迁的现象,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20.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 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变大 C. 分期付款以及超前消费 D. 股票市场投机现象严重 ‎【答案】A ‎【解析】‎ 主题题干中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21.1933年7月,美国政府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增加美元的发行量,推动美元贬值。凯恩斯盛赞罗斯福总统做得极其正确。凯恩斯盛赞罗斯福,是因为该政策有助于 ‎ A. 根除经济危机 B. 全面推行以工代赈 C. 刺激出口贸易 D. 确立经济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经济大危机之时,各国高筑关税防止他国商品倾销本国,美国此时增加美元的发行量,以此实现美元贬值,刺激商品出口贸易,故C项正确;新政只能缓和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全面推行以工代赈是罗斯福解决救济的方式,故B项错误;美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是二战后凭借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故D项错误。‎ ‎【点睛】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22.‎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美国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此“新经济”。‎ A. 是经济区域化趋势下的一种经济模式 B.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心技术为主导 C. 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基础之上 D. 是第二产业充分发展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时期出现“新经济”增长模式,所谓“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A错误,故B项正确;“新经济”模式是利用科技发展实行经济增长模式,不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基础之上经济模式,故C项错误;该经济模式是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故D项错误,‎ ‎【点睛】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模式。‎ ‎23.二战后法国与西方其他国家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 扩大国有经济成分 B.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 实行减税政策 D. 是唯一有明确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二战后实施明确的经济计划化方针,并且是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故D项正确;二战后,西欧国家受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影响,都不同程度的扩大了国有经济的成分,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故AB项错误;实行减税政策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不符合此时法国的史实,故C项错误。‎ ‎24.“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但后来他们同强大起来的政权发生了矛盾,因为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材料中“该政权强迫他们对此进行回报”是指。‎ A. 农奴制改革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由题干中“1917年10月到1918年夏季,俄国群众实现了土地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颁布了《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与俄国境内反革命势力的相互勾结,苏俄爆发了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并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这一政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了农民的反对。农奴制改革是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斯大林体制形成于1936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5. 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 重点放在农业 C. 重点放在工业 D.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尽管他们都有为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对“斯大林模式”也有触动,但都未能从根源上突破这一模式,失败在所难免,D项符合题意,A B C三项仅仅是表面原因和个人改革的举措,不是共同根源。‎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即斯大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与败一直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建议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入思考,完成小论文的习作。‎ ‎26.‎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 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 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 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答案】D ‎【解析】‎ 材料“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反映了苏联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战略,说明苏联为发展工业,过度损害了农村和农民利益,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反映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战略,故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战略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说法不准确的选项。‎ ‎27.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1928年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年计划、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的4年以后是1932年,此时美国正经历经济危机,而苏联从1928年开始了一五计划,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受到美国人的关注。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1928年、4年以后”是解题的关键,1928年的4年以后是1932年,此时美国正经历经济危机,而苏联从1928年开始了一五计划,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28.‎2017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岘港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携手谱写亚太合作共赢新篇章》的重要讲话。亚太经合组织的作用表现在。‎ A. 消除了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 B. 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 C. 推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D. 巩固了中国在亚太中领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主要是由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的国家组成,其主要宗旨是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实现该地区贸易自由化,故B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属于论坛性质组织,不可能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故A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目标是推动亚太地区贸易发展,不是推动世界贸易发展,故C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中中国并不是居于领导地位,故D项错误。‎ ‎29.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新一轮经济危机成为世界金融的热点。为稳定金融秩序,各国可向哪一机构申请救助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关贸总协定 D. 联合国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债务危机需要短期的资金救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故B项正确;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处理贸易纠纷,而且1995年已经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故C项错误;联合国是当今最大的政治组织,与稳定金融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 ‎30.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 A. 巩固区域集团化 B. 消除国际竞争 C. 推动贸易自由化 D. 促进国际合作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世界贸易组织是推动贸易自由化的组织,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国际竞争不可能消除。D项不是其主旨,排除。‎ 点睛: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中文简称是世贸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 ,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 拥有164个成员,成员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8%,有“经济联合国”之称。其宗旨之一是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降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国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 第Ⅱ卷(综合题)‎ 二、本卷共2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请回答: ‎ ‎(1)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 ‎(2)造成材料二中“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的根源是什么?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答案】(1)客观条件: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②民国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出路: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真正实现国家和民族独立。‎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1912—1922年时间可知是民国初期,依据所学从该时期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原因分别从国内和国外因素回答。‎ ‎(2)第一小问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完成回答。‎ ‎32.中外近现代史,各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农业调整署、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简述这一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美国和中国的原有不完美模式指什么?简要指出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在农业方面是如何体现“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的。‎ ‎【答案】(1)得益于新经济政策。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 ‎(2)措施:罗斯福新政: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②恢复工业与农业的生产;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④保护劳工权利;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3)美国: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经营的自主权。‎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可知是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新经济政策中国家资本主义角度回答工业措施。‎ ‎(2)依据材料二“《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金融、农业、工业、救济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角度思考回答。‎ ‎ (3‎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美国可知是自由资本主义;中国市场经济建立之前是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小问美国农业措施结合罗斯福新政中关于农业调整措施回答,中国的措施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措施回答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