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训练6因果关系类选择题(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训练6因果关系类选择题(作业)

训练6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 ‎1.(2019·吉林通化一中4月月考)宋代城市中的市场不再以为在城市中居住的达官显贵服务为主,大城市的市场以经营粮食、布帛、煤炭等日用品及发展各种服务业为主,奢侈品退居次要地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社会逐渐衰落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D.中小城市大量出现 答案 C 解析 材料所示现象说明宋代城市经济职能增强,而这又是宋代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扩大的结果,故C项正确。封建社会在明清时期才逐渐衰落,排除A项。B项不是原因,故排除。D项虽然符合当时情况,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C.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和专卖制度,使得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故C项正确。‎ ‎3.“门阀士族”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影响其衰亡的主要因素是(  )‎ A.选官制度的变革 B.官僚机构的调整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儒家思想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门阀士族的兴衰与选官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门阀制度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推动了门阀士族的兴盛,到了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故选A项。其他选项与门阀士族兴衰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4.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权力的失控 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民主思想的出现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介绍了唐代和宋代女性穿着的差异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程朱理学的盛行对妇女的限制增多,在服饰上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所以本题选择B项。A选项与此无关;C选项时间不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在明朝;D选项错误,此时盛行的思想是程朱理学。‎ ‎5.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答案 C 解析 《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广州在鸦片战争前的唯一通商口岸的地位受到冲击,故“闽省并无赴粤之商”,五口通商体现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故C正确;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并不是通商口岸变化的原因,故A错误;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错误;通商口岸变化是清政府的被迫行为,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故D错误。‎ ‎6.《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 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C.让中国人放弃对外国公众的排斥 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和所学史实可知,外国书刊创办目的是为了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故选B。‎ ‎7.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军政府宣言中提出民主建国必须经过三个程序:第一期为军法之治(军政府扫除军阀统治),第二期为约法之治(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第三期为宪法之治(军政府解除政权,以宪法规定的国家机关分掌国事)。孙中山提出“革命程序论”主张的原因是(  )‎ A.民众民主意识淡薄 B.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列强侵略日益加剧 答案 A 解析 孙中山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认识到,不可能在民众民主意识淡薄的基础上建立民主国家,必须通过一定阶段采取一定措施启发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热情,故答案为A项。1905年不存在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现象,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开始,排除C项;这一主张不是针对列强侵略,排除D项。‎ ‎8.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前后,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中共在江西等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当地的豪绅地主大量涌入城市,故A项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26年北伐战争,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9.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于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于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有80%,工业有67.1%”。造成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 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B.国民政府忙于内战而忽视建设 C.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D.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两大事变以及外商投资区域分布的变化可知和日本的侵华有关,随着列强在中国东北、华北的侵略不断加深,外商投资区域也逐渐转移至中国东南,故选择D项。A项并非这一时期发展的情况,在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外国资本;‎ C项错误,明显可以看出C项并不是说的外资企业集中于上海的原因。‎ ‎10.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古代长期都以“两”结算,在《南京条约》中,赔款则以明中后期开始流入的西班牙“银元”结算。当时使用“银元”结算的重要因素是(  )‎ A.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居出超地位 B.西班牙长期主导欧亚海上贸易 C.英国工业发展对银元需求旺盛 D.晚清对国际白银市场尚不熟悉 答案 A 解析 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每年从国外获得大量贸易利润。英国当时为防止货币外流,禁止本国银币出口流通,所以,中国赚取的外贸利润并非英镑,而是英国商人从世界贸易中获得的西班牙银元,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关键不在于“西班牙”身上;C选项错误,这不是最主要的因素;D选项错误,当时清政府虽闭关自守,但依然有贸易往来。‎ ‎11.造成下表银行分布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5—1934年中国银行分布简表(单位:家)‎ 时间 北京(北平)‎ 天津 上海 全国 ‎1925年 ‎23‎ ‎14‎ ‎33‎ ‎84‎ ‎1934年 ‎2‎ ‎10‎ ‎59‎ ‎93‎ ‎——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 A.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B.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银行数量北方在减少,南方在增加,1925年至1928年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对峙,1928年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是全国唯一合法政府,其政治中心在南京,故C项符合题意。世界经济危机与银行向南方发展的趋势无直接关联,故排除A项。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宋代,故排除B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于1937年,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 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历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农村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和“大跃进”运动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前,不是促成这一巨大变化的因素,故排除A、B、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大锅饭”体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带来农村的巨大变化,故选D项。‎ ‎1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  )‎ A.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C.带动相关部门发展,实现经济腾飞 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对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国需要和平和安全的社会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因而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是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目的,故B正确。‎ ‎14.恩格斯曾指出,(那时)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极复杂的成分和民族凑合起来的居民分裂为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 B.平民和贵族矛盾尖锐 C.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 D.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 答案 C 解析 据所学可知在古代罗马的扩张过程中,民族关系越来越复杂,与题意不符合,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简单的三个阶级: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最后是广大的群众——奴隶”,无贵族与平民矛盾的体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愈益接近首都和意大利的社会关系”可得出整个罗马帝国都按照首都的形式来确认,能够保证这种关系的只有罗马法,而此时已经发展成为万民法,使整个帝国和首都都有着同样的法律适用主体,故C项正确;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应该会使民族关系、阶级关系更加复杂,故D项排除。‎ ‎15.威廉·福斯特曾对空想社会主义试验在美国开展的情况作了一个说明:“这些乌托邦计划(19世纪)虽然是在欧洲创始的,却在美国获得了最广泛的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美国政府支持社会主义运动 B.美国接纳欧洲的社会主义者 C.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 D.美国人民受封建限制比较少 答案 D 解析 美国历史上没有建立过封建制度,没有封建统治时期,美国人民受封建限制比较少,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试验在美国开展得更好,故答案为D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不会支持社会主义运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实验是被接纳的欧洲社会主义者开展的,排除B项;19世纪的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还不能说较高,排除C项。‎ ‎16.1958年戴高乐提出改革北约领导结构的主张,在遭到美国拒绝后,法国逐步将自己的军事力量从北约防务体系中撤出。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此后法国拒绝将自己的核武装纳入北约的核武器体系。法国以上举动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成为核大国扫清领导体制上的障碍 B.强化军事独立以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 C.通过自身变革来推动北约的体制调整 D.打造一个独立于北约之外的防务体系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法国越来越表现出军事独立性,欲获得与美国平等的地位,故选B;成为核大国不是当时法国追求的主要目标,排除A;法国的主要目的不是推动北约的体制调整,而是想在军事上和外交上独立以取得与美国平等的地位,排除C;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17.“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该观点意在强调朝鲜问题的成因是(  )‎ A.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位置 B.朝鲜缺乏解决分裂问题的实力 C.美苏“冷战”及其双方的争夺 D.北约与华约在亚洲尖锐对立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如果没有美苏“冷战”这个外界因素,朝鲜问题会自己内部解决,即意在强调朝鲜问题的成因是美苏“冷战”及其双方的争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主旨来看朝鲜不缺乏解决分裂问题的实力,选 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北约与华约在欧洲而非亚洲尖锐对立,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18.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由前期积极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方针,转变到后来的包庇、扶植。能够促使其转变的因素是(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世界金融体系的建立 C.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D.日本政治体制的变革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日态度及政策的变化:由民主改革变为扶植经济。结合时空“二战后”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以及美苏冷战的开始促使美国改变对日政策,想借此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所以C项正确。‎ ‎19.20世纪70—9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贸易争端最突出的是农产品出口补贴问题;日本和欧共体的贸易摩擦表现为欧共体指责日本销往欧洲汽车超过允许配额;美日之间的贸易战焦点是关税与汇率。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 B.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C.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 D.各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欧共体、日本之间的贸易争端不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美国、欧共体、日本之间的贸易争端,故D项正确。‎ ‎20.启蒙运动之前,西欧知识分子以欧洲生活方式为标准来评判美洲印第安人,认为他们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而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视其为“高贵的蒙昧人”。启蒙思想家此举意在(  )‎ A.批评西欧对美洲的殖民侵略 B.宣扬自由平等的理念 C.肯定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D.批判传统认识的狭隘 答案 B 解析 “西欧知识分子以欧洲生活方式为标准来评判美洲印第安人,认为他们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而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表明启蒙思想家此举意在宣扬自由平等的理念,故B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