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北京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有两道大题,考试时长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读图,序号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A. ①采取了焚诗书控制思想的措施 B. ②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C. ③诞生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D. ④创作了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离骚》‎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秦国,焚诗书控制思想的措施是在秦朝秦始皇时期,故A项错误,排除。 ②是楚国,最早的成熟汉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故B项错误,排除。③是鲁国,孔子是鲁国人,创立了儒家学派,故C项正确。 ④是燕国,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离骚》是屈原的作品,屈原是楚国人,故D项错误,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需要掌握孔子的生平和贡献,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注意图示中序号对应的国家,结合该国的史实即可得出答案。‎ ‎2.先秦时期出现的思想主张,法家倡导的是 A.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符合法家思想,故答案为D项;A、C项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B项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均排除。‎ ‎【点睛】法家学派的法治理论,对春秋战国之际进行封建化的改革以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起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到了西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的体系中,德刑并用,成为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 ‎3.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答案】B ‎【解析】‎ 同时强调“礼(等级秩序)、义(仁义)、信(诚信)”的只能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ACD三项都不能明确而直接地体现这一核心。‎ ‎【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4.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主,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老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是孟子,故答案为B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C、D项。‎ ‎5.率先提出性善论的儒家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子思 C. 孟子 D. 荀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实行仁政可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故答案为C项;孔子认为“性相近也”,排除A项;子思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没有明确提出“性善论”,排除B项;荀子提出“人之性恶”,排除D项。‎ ‎6.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者的政治诉求 ‎7.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 天行有常 B. 人性本恶 C. 礼法并用 D. 民水君舟 ‎【答案】B ‎【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 墨翟 B. 孟轲 C. 荀况 D. 韩非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其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9. 《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属于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可知,强调的是简约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收效多,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法家强调法治,墨家注重实用,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儒家主要论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积极入世,ABD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名师点睛】“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10.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 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政 C. 荀子主张“仁义”“王道” D. 新儒学适应了时代需要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还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项正确。孟子 “民贵君轻”的主张与汉代儒学无关,排除A。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政仅是措施之一,关键是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B。荀子 “仁义”“王道”的主张与汉代儒学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1.‎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 A. “大一统”理论 B. “罢黜百家”‎ C. “天人感应”‎ D. “仁政”思想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可知,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A项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高度统一,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B项是指排斥其他学派,不让它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D项是指强调统治者以民为本,行仁政,与题干天人感应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可知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1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学思想植根于商周历史文化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解析】‎ ‎ 依据所学可知,《论语》是为阐发孔子思想而作的,“五经”指的是《诗经》、《礼记》、《易经》、《尚书》、《春秋》,这些著作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故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新儒学是以早期儒学为基础的,故B项错误;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故D项不符合史实;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根植于比孔子还久远的商周文化,故C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转化材料信息,材料可转化为:汉代尊奉孔子之前的“五经”为儒学经典。由此进行判断得出答案。‎ ‎13.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 A. 尊道礼佛之风盛行 B. “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C. 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 D. 心学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故答案为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尊道礼佛之风盛行,排除A项;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局面出现,排除B项;心学广泛传播是在明朝中期以后,排除D项。‎ ‎【点睛】北宋时期,在儒学面临道教、佛教的冲击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士大夫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产生的。理学的开创者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被称为“理学”,又称新儒学。‎ ‎14.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一生著述甚多,其中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是 A. 《春秋繁露》 B. 《朱子全书》‎ C. 《四书章句集注》 D. 《明夷待访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故答案为C项;《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排除A项;,《朱子全书》是后人对朱熹作品的整理编集,排除B项;《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排除D项。‎ ‎15.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有 ‎①都强调宇宙万物的本原;‎ ‎②都倡导加强道德修养;‎ ‎③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④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从哲学角度强调宇宙万物的本原问题,故①正确;两者都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心学主张致良知,故②正确;两者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故③正确;作为唯心主义思想,两者不可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A正确,BCD排除。‎ ‎16.下列思想主张与“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出自同一思想家 A. “天人感应” B. “格物致知”‎ C. “经世致用” D. “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固有善性,但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王阳明还提出“知行合一”,故答案为D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观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排除A、B、C项。‎ ‎17.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所谓“离经叛道”,准确的理解应该是 A. 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 倡导君民共主 C. 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 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李贽认为儒家经典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彻底”说法绝对,排除;李贽没有倡导君民共主,排除B项;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不是批判道家学说,排除C项。‎ ‎【点睛】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李贽自称为异端,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1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向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了 A. 君主批判思想 B. 经世致用思想 C. “重农抑商”思想 D. 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使儒家思想更趋向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来看,在这一趋势下形成了经世致用思想,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明清进步思想家已经提出“工商皆本”思想,排除C项;明清进步思想家没有提出自由平等思想,排除D项。‎ ‎19.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了 A.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B. 天命论、生知论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工商皆民生之本 ‎【答案】C ‎【解析】‎ 在政治方面,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选C。A是孔子的观点,B是理学的观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而非工商皆本的思想,排除D。 ‎ 点睛:注意题干强调的“民本”思想,结合黄宗羲的主张可以理解。故选C项。‎ ‎20.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古代中国汉字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据此分析,取代篆书的字体是隶书,选C。A是篆书,B是楷书,C是隶书,D是草书。‎ ‎【考点定位】古代汉字的演变 ‎21.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其代表作是 A. 《游春图》 B. 《女史箴图》‎ C. 《清明上河图》 D. 《送子天王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故答案为B项;《游春图》是隋朝展子虔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的作品,《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排除A、C、D项。‎ ‎22.下列中国古代医学重要成果中,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千金方》‎ D. 《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中医临床学”来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为后世中医临床学奠定理论基础,因此本题选B选项。A选项《黄帝内经》涉及的不是临床医学;C选项《千金方》和D选项《本草纲目》都晚于《伤寒杂病论》。‎ ‎23.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会经常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 楚辞、汉赋、唐诗 B. 宋词、唐诗、楚辞 C. 汉赋、唐诗、元曲 D. 宋词、唐诗、汉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是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以全”是宋代苏轼的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金还复来”是李白的诗;“路漫漫其修运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楚辞。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楚辞的魅力、“李杜诗篇万口传”·宋代词苑 ‎24. 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 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在描绘市井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话本剧出现的主要原因,故B正确。‎ ‎25.从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 逐渐神秘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宗教化 D. 逐渐平民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的扩大,从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呈现出逐渐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排除A、B、C项。‎ ‎【点睛】从宋元明清文学发展趋势上看,文学潮流表现出日益平民化、世俗化的特征。反映市民生活,适应市民需要成为文学发展的动力。其次,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是以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为基础的,文学是对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从宋元明清文学形式的变化发展来看,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6.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广泛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纸币——交子开始四川地区流行,故①正确;因为民族战争频繁,北宋时期火药武器广泛使用,故②正确;北宋的《萍洲可谈》记述北宋“舟师”利用指南针航海的情形,故③正确;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27.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主要表明智者学派 A. 没有法制观念 B. 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C. 忽视道德建设 D. 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材料“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说明希腊智者学派忽视自身道德修养,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28.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走向灭亡,一般是因为上层统治者的腐化堕落。据此,柏拉图提出 A. 统治者应兼具理智与美德 B. 各城邦应实行民主政体 C. 城邦公民应具有充分自由 D. 城邦应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上层统治者的腐化堕落,柏拉图主张统治者应兼具理智与美德,反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故A选项正确;古希腊城邦本来就实行民主政体,故B选项错误;城邦公民具有充分自由,不是解决统治者的腐化堕落的有效手段,故C选项错误;柏拉图没有主张实行严刑峻法,故D选项错误。故选A。‎ ‎29.《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 A. 中古黑暗时代 B. 宗教改革 C. 文艺复兴 D. 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说明人类已经开始对宗教产生怀疑,开始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这种人类意识的觉醒开始于文艺复兴运动,故C正确;中古黑暗时代是天主教会统治下的欧洲,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A项不符合“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排除;BD两项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排除。‎ ‎30.1632年,伽利略因在一本书中宣传“日心说”,遭到罗马的迫害,并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能够说明的问题是 A. 伽利略的思想理论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 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对科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C. 伽利略时代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教会的严厉禁锢 D. 伽利略认识到要了解自然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伽利略因在一本书中宣传“日心说”,遭到罗马的迫害,并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说明伽利略时代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教会的严厉禁锢,故选C;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文艺复兴,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要了解自然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伽利略因在一本书中宣传‘日心说’,遭到罗马的迫害,并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1.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 A. 孟德斯鸠 B 狄德罗 C. 洛克 D. 伏尔泰 ‎【答案】A ‎【解析】‎ ‎【分析】‎ 美国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建构本国的政治框架的,此学说来自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故A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2. 如下图所示,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所示并结合所学,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开始,文艺复兴是在意大利,所以正确的是③④,D项正确,其余错误。‎ ‎【详解】‎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3道大题。33题4分;34题26分;35题22分;共计52分)‎ ‎33.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时期 农书 作者 特点 ‎《氾胜之书》‎ 原著失传 贾思勰 元朝 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明朝 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答案】‎ 时期 农书 作者 特点 西汉 ‎《氾胜之书》‎ 氾胜之 原著失传 北魏 ‎《齐民要术》‎ 贾思勰 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系统的农学书籍 元朝 ‎《王祯农书》‎ 王祯 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明朝 ‎《农政全书》‎ 徐光启 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可知,《氾胜之书》是西汉氾胜之的著作;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系统的农学书籍;元朝王祯的《农书》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进行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34.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后人应不断挖掘、批判继承、弘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博学的商族后裔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发现、研究甲骨文的意义。‎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发展原因与不足。‎ 材料三 孔庙、孔林、孔府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合称“三孔”。孔庙是奉祀孔子的庙宇,现拥有各种建筑460余间;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林内保存有自汉代以来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刘等共5000余通;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有各类楼房厅堂共400余间。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使得孔庙、孔林、孔府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它不仅是名闻天下、内涵丰富的文化类遗产,同时还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自然遗产。“三孔”的建筑布局、规划和装饰等方面反映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其内生长的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侯、气侯和生态问题的宝贵素材。‎ ‎——摘编自《世界遗产名录》等 ‎(3)“三孔”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根据材料,说明其历史研究的价值。‎ 材料四 ‎ ‎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于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自《中国通史》‎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5)综合以上探究,简要说明你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答案】(1)发现、研究甲骨文的意义: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提前;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部分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为研究汉语言文字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2)天文历法发展的原因: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天文学家长期认真地观测记录天象;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不足: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有弄虚作假的现象;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 ‎(3)三孔的历史研究价值:为研究儒家文化、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建筑、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环境生态等,提供了珍贵史料。‎ ‎(4)郑板桥艺术特点:内容上:关心民间疾苦,体现生活气息;关注现实。表现形式上:构图简单、主体鲜明、诗书画印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相比他人画作:个性鲜明;反对拘泥于古人。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①传统文化发展到新高峰。②专制制度、压抑人性与异端思想的文化专制,达到顶峰。③盛世之下,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④“经世”思想的发展。‎ ‎(5)认识:中国古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辉煌的文化遗产;后人当为之自豪、珍惜、深入研究;古代文化有其不足,须批判中继承、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发现、研究甲骨文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对历史研究和汉语言研究的作用等方面来回答。‎ ‎(2)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发展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府重视、天文观测仪器的制造与改进、天文学家的努力和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其不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并结合所学从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等方面来回答。‎ ‎(3)“三孔”的历史研究价值,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府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传世文物、历代服饰和用具等”“‘三孔’的建筑布局、规划和装饰等方面反映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其内生长的17000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侯、气侯和生态问题的宝贵素材”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4)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于古人之唾余’”“疑是民间疾苦声”“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等信息,从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来回答。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从传统文化的发展、文化专制达到顶峰、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世”思想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5)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中国文化遗产丰富辉煌、后人应当深入研究,古代文化有其不足,须批判中继承、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35.西方的人文主义文化熠熠生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五到公元前四世纪,希腊人把外来文化因素和他们自身的文化特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希腊古典文化。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致力于构建以人类推理为基础的哲学体系。‎ ‎(1)结合所学概要说明古希腊思想家如何“构建以人类推理为基础的哲学体系”。‎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合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况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4)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不同,西方的人文主义文化突出强调的内容与社会背景。‎ ‎【答案】(1)古希腊的思想家“构建以人类推理为基础的哲学体系”: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即美德”,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和理想国,鼓励人们理性思考;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2)对待宗教问题:文艺复兴时期:抨击教会腐败,既反对神学世界观对人的束缚,又将人文思想与基督教文化相结合。启蒙学者: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研究宗教神学问题;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 ‎(3)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人的思想解放。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破除神权统治。启蒙运动:弘扬理性精神,反对教权主义(教会权威),更彻底的摆脱思想束缚。‎ ‎(4)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相比,西方的人文主义文化突出强调的是:人应摆脱蒙昧、迷信,追求人的(个性)思想解放,理性主义。 背景:神学世界观的严重束缚;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力量相对强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方思想解放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古希腊思想家如何“构建以人类推理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应当联系所学从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知识即美德”、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和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等方面来回答。‎ ‎(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对待宗教问题的态度,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和“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应当联系所学从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宗教改革破除神权统治、启蒙运动弘扬理性精神等方面来回答。‎ ‎(4)联系所学可知,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不同,西方的人文主义文化突出强调的内容表现在人应摆脱蒙昧、迷信,追求人的(个性)思想解放,理性主义;社会背景表现在神学世界观的严重束缚、商品经济活跃和市民阶层力量相对强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