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通史体系(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840~1895年)(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通史体系(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840~1895年)(学案)

通史体系(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 ‎——晚清时期(1840~1895年)‎ 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 ‎(1)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自守,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中国出口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逆差,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从此,烟毒肆虐,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2)禁烟运动 在禁烟的呼声中,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在侵略者的武力要挟下,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此外,列强还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美法两国也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3.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批满怀爱国热忱和经世之志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资料。《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开创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也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他受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编辑出《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4.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后的两年间,战争停停打打,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1858年和1860年,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列强攫取了新的权益: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考后的高考题,不仅是让你做的 更多的是让你品的 ‎1.(2015·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选D 题干提供的信息有时间和人物活动,1852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签订实施后,人物活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英国贸易商人在中国的活动,他们运来英国曼彻斯特的上等棉布,向伦敦出口中国产的生丝。依托教材主干知识,考生可以知道该时期中英贸易的主要内容:即中国向英国输出丝、茶等大宗初级加工品和原料,由英国输入机器制品,如棉布、棉纱等。英国使用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与中国的本土出产棉布等形成竞争,严重冲击了农村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考生进一步提取和解读题干信息即可发现,英国商人在出口生丝时在生丝包装上放弃中国产的土布而采用“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这里的“无用”显然意在强调英国棉布的市场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几乎为零,直接原因是其在与中国土布的竞争中“失利”,最后的使用价值是成为出口生丝的包装布。答案选项中涉及中英棉布竞争的只有D项,故正确答案为D项。A、C两项均陈述史实,但与题意无关,B项只停留在历史表面,不能成为有效的说明,故也可以排除。‎ ‎2.(2014·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选D 从题干上看,1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的棉纱、棉布的量大大少于印度。中国和印度同是英国商品的倾销地,而印度的殖民地化过程更早、程度更深,自然经济的破坏也更严重,所以,对英国商品的阻力就更小。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英国商品输出有顽强的阻碍作用。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的破坏不能十多年后影响棉纱、棉布的销售,清政府也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印度的经济受外来侵略的影响发展缓慢,故A、B、C三项是错误的。‎ ‎3.(2015·安徽高考)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题干中“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体现了《天津条约》“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的内容。材料“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反映了《天津条约》中的“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并没有得到执行,所以《北京条约》中又加了一条“承认《天津条约》有效的条款”,所以出现题干中的情景,故选B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没有“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的相关内容,A、C、D三项排除。‎ 太平天国运动 ‎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了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导致部分手工业者破产;清政府战费和赔款分摊到参与战事的省份,各级官吏借机搜刮百姓;加之水、旱、蝗灾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1851年初,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起义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2.太平天国运动前期 ‎(1)北伐和西征 为拱卫天京,太平军主动出击,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一时京中官绅惊慌失措。但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最终失败。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大败湘军,太平军在西征战场取得辉煌胜利。1856年,太平军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2)《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在军事发展的同时,为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于1853年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它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 ‎3.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运动后期 ‎(1)天京变乱 建都天京后,太平军上层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头脑,生活上奢侈腐化,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了严重内讧。1856年,诸王之间开始发生混战,两万余名太平军将士惨遭杀害。接着,石达开因遭洪秀全猜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2)《资政新篇》‎ 天京事变后,为挽救危局,洪秀全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还任用洪仁玕主持朝政。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仿西方,发展工商业;兴办新式学校;奖励发明等。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3)太平天国的失败 在英、法军队支援下,清军分三路围困天京。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考后的高考题,不仅是让你做的 更多的是让你品的 ‎1.(2011·全国卷)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解析:选A 教材简略提及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反孔倾向。但未讲明由反孔到尊孔的具体变化。本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进而探求其变化原因。战局逆转很难说是根本因素,传统士绅的抵制也必然存在,但也不是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虽曾经与西方侵略势力直接对抗,但也未因此产生全局性的影响。太平天国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农民政权,它与源于西方的拜上帝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以传统精神资源作为其意识形态。故A项正确。‎ ‎2.(2015·江苏高考)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解析:选D 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故D项正确。太平军攻下南京后应全师北上,不给清政府喘息时间,定都天京恰恰给了清政府战略上的缓冲时间,这属于太平天国战略上的失误,但这一失误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B、C两项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 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先后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表现 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洋布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2.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等。由于财力不足,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这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4)洋务运动的影响 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运动中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进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代表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影响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二、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 ‎1.物质生活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 ‎(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 ‎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考后的高考题,不仅是让你做的 更多的是让你品的 ‎1.(2017·全国甲卷)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选B 材料说明1879年以前,各省所用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的费用都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协造”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福州船政局转为商办,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市场化,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造船业的经费困难,而不是走出困境,D项错误。‎ ‎2.(2015·全国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选A 题干介绍了洋务派官员因倡办洋务而遭受社会冷遇和讥讽的历史现象,提示考生将洋务运动与社会舆论联系起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些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从而展开了一场洋务运动。作为新生事物,遭到保守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从中反映出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存在冲突,故A项是正确的。兴办洋务与崇洋媚外应区分开来,可以排除B项。C项批判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意味着主张向西方学习程度更深,故可排除。D项与材料所讲的意思不符,可排除。‎ ‎[备考提醒]‎ 顽固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洋务派与顽固派。顽固派是一批对世界发展形势一无所知的极端腐朽的贵族、官僚,他们因循守旧,愚昧无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国事物,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局面。这个群体拒绝一切形式的西学引进和自身改革,并以传统的儒学文化观念和价值尺度作为清王朝摆脱危机的基本方式。他们坚持以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世界秩序观念,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清王朝是天朝上国,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文明,而其他国家和民族都是缺少典章文物的野蛮之邦。‎ ‎3.(2013·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在国外设立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重要特征。清政府此举实际上顺应了国际外交发展的趋势,走向近代外交,所以C项符合题意。清政府的这一做法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并不是制度性的改变,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叙述错误,应排除。‎ ‎4.(2017·全国甲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雍正时期……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分析。第二小问雍正年间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并联系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结合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及煤铁的重要性分析。‎ 答案: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 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和甲午中日战争 一、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主张:‎ 在经济上 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在文化上 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在政治上 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局限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二、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实力上升。‎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2.过程 战争爆发 ‎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平壤战役 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黄海大战 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威海卫战役 ‎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影响 ‎(1)《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 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2)日本利用中国的赔款,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扩充海陆军,一跃成为亚洲强国,提高了国际地位。‎ ‎(3)清政府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5.中国人民的抗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爱国官兵奋力抵抗。左宝贵(平壤战役)、邓世昌(黄海大战)等壮烈牺牲。《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争以后。‎ ‎(2)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代表企业: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考后的高考题,不仅是让你做的 更多的是让你品的 ‎1.(2012·全国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选A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列强争相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张謇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提倡实业救国。他要与列强争利权,由此可见B、C两项不符合题干的指向,状元出身的张謇放弃“光明”的仕途,转而投身实业,主要是实业救国的爱国思想支撑。尽管不 排除兴办实业有追逐利润的一面,但显然这不是他办实业的最主要原因,故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而形成的“以商为末”“以商为耻”的观念一直延续到晚清,冲破这一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而从事工商是极不容易的,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故A项正确。‎ ‎2.(2010·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廿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选A 本题是一道史学方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力。1894年的丰岛海战是甲午战争前奏,也是日本实现其侵略目标的重要步骤。在中日两国都增兵朝鲜之时,双方的战争态势已是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丰岛海战哪方首开战端就成为一个必须探清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当事者双方的记载是互相矛盾的,这表明,当时双方及研究者受各自立场、利益、认识等方面的局限,直接影响着对同一个事件叙述和解释的真实可靠性。因此A项为正确项。反观其他各项,B项为一般陈述,与材料主旨无关;C、D两项只是说明了文献资料特别是原始记录对历史研究的极端重要性,但却与题干主旨相互矛盾。因此作为史学方法题,必须把握题干材料所表达的完整意思,使答案与题干意思紧密相扣,成为合理的逻辑关系。‎ ‎[备考提醒]‎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列强侵华方式 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民族危机程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学习内容 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和思想 革命力量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