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2讲 开放探究——多角度诠释全国卷第41题(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2讲 开放探究——多角度诠释全国卷第41题(学案)

第2讲 开放探究——多角度诠释全国卷第41题 全国卷第41题题型自2011年推出后,创新不断,成为近年来最引人关注的非选择题。这类试题无论是对高考命题改革,还是对中学历史教学,都具有非凡的意义。2014年全国卷Ⅰ、Ⅱ第41题在秉持以往命题风格的基础上,再次独具匠心,给我们呈现了两道有助于研究高考、指导教学的好题。2015年全国卷Ⅰ、Ⅱ第41题以多元化、开放性为突出特点,从命题立意、选材、设问、答案评阅等方面尽显开放探究特色、引领课改方向。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这类题的两种答题模板,通过分析、作答,做到有理有据稳答开放探究题。‎ 模板一 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观点、论证、论从史出 ‎[题型特点]‎ ‎(1)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常常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要求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往往提供观点,要求论证,必须论从史出。试题渗透开放探究理念,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论证历史问题。‎ ‎[设问方式]‎ ‎(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做出判断并加以论证。‎ ‎(3)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题模板]‎ 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 ‎(1)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2)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 ‎(3)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示例] (2015·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命意立意] 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为命题切入点,要求开放探究性地对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体现了高考命题在历史教育功能上的社会化取向和人文化方向,启示我们在历史学习上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关注知识的社会价值,注重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解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首先应审清题意,即“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角度,根据题目要求联系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论证。解答时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整理答案时应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规范答题模板]‎ ‎[答案示例一]‎ 观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牛顿力学体系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 劳动力(技术、智力的提高)、劳动对象(机器的应用)、劳动工具(蒸汽机,火车、轮船)、生产关系(两大对立阶级形成)、生产管理(工厂制度)。‎ ‎[答案示例二]‎ ‎ 观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第二次科技革命(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劳动力(技术、智力的提高)、劳动对象(新机器或新能源的应用)、劳动工具(新交通工具,如飞机、汽车)、生产关系(垄断组织)、生产管理(股份制、垄断)。‎ ‎[答案示例三]‎ 观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如计算机、航空航天、原子能、生物科技等)。‎ 劳动力(技术、智力的提高)、劳动对象(信息技术的应用)、劳动工具(计算机)、生产关系、生产管理(股份制、垄断、第三产业的兴起、经营者革命、人民资本主义)。‎ 模板二 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立论、评论、史论结合 ‎[题型特点]‎ 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生提炼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观点的合理性。这类试题考查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设问方式]‎ ‎(1)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一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2)“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 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证。‎ ‎[答题模板]‎ ‎ ‎ 解答提炼观点型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观点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 ‎(2)多角度逻辑论证: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程。‎ ‎(3)史论结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乱发挥是不可取的。‎ ‎(4)语言通顺准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 ‎[示例] (2014·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题思路] 本题为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要求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可运用所学主干知识或史研新视角,紧扣抗日战争多角度全方面展开论述,但呈现形式应首先提炼观点,再以具体史实加以说明理由。如观点可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合作抗战”“中国抗战的国际贡献”“中国抗战胜利的国际背景”等。‎ ‎[答题模板示例]‎ ‎[答案示例一]‎ 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理由: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最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保证。‎ ‎[答案示例二]‎ 增:正面抗战活动与贡献 理由:抗战相持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力;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庄会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使日本快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答案示例三]‎ 增: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 理由: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牵制了绝大部分日本法西斯军队;远征军在东南亚直接配合了对日作战;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