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全国百强中学新高考押题模拟考试(三十)历史试卷
1 / 17 2020 届全国百强中学新高考押题模拟考试(三十)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 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 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 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 置。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 A 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 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 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 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 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部分 1.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魏晋南北朝 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 “品位分等 ”类型过渡了。当时有两种 “品位分等 ”:一种 2 / 17 是 “门品秩序 ”,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 “官品秩序 ”,它 较富功绩制色彩。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下列有关分 析,正确的是 A.北朝社会较南朝更为安定 B.南朝官员更有安全感 C.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 D.南朝官员收入更稳定 【答案】 C 【解析】 【详解】从材料 “由军阶代表的 ‘官品秩序 ’,它较富功绩制色彩。 ⋯⋯在北朝 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 ”中可以看出, “官品秩序 ”高低取决功绩,这 有利于调动官员的积极性,说明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故 C项符合题意; 南北朝时南方较北方安定,故 A 项错误; “门品秩序 ”即等级高低取决于出身, 对于那些出身差的官员要想升迁很困难,甚至随时会丢掉现有官职,所以,在 南朝普通官员的安全感很差,收入当然也难以稳定,实际上第二种 “官品秩序 ” 更有益于增强普通官员的安全感与稳定性,因为在官职之外,再冠以 “品位 ”, 无疑等于为其地位又加上了一道保险, B、D 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 很大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宋代一些史学家批评传统的重事轻义的史学风气,倡导作史 “但欲通知古 令之变,又以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耳。 ”这种观点 A.受到理学发展的影响 C.开启史学编纂新体例 【答案】 A 3 / 17 【解析】 【详解】材料 “但欲通知古令之变,又以观其所处义理之得失耳 ”体现的是 宋朝史学家认为作史最大的作用在于明白义理得失,这主要和理学的影响有 关, A 选项符合题意;儒学的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 “独尊儒术 ”之后, B 选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史学新体例的开辟, C选项排除;史书记载具有客观性和公 正性的特征, D 选项说法不符合作史的原则,排除。 3.明清时中国商人笃信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获取财富后向往的是固守本业、 光宗耀祖;宗教改革后的西方则鼓励劳动致富,认为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 帝。这种不同能够说明 A.道德伦理植根于不同的经济土壤 C.东西方走上不同道路的根本原因 【答案】 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商人致富后购买土地房产,这主要和和小农 经济的发展有关;西方人则对财富表现出无限的渴望,这主要和商品经济的发 展有关,这说明东西方道德伦理根植于不同的经济土壤, A 选项符合题意;材 料体现的是东方社会的保守, 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形态对社会文化的 影响,东西方走上不同道路的根本原因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C选项排除;明清时 期的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 选项排除。 4.1800 年左右蔗糖在欧洲的普及,使得普通人可以把蔗糖放入红茶(曾经 也被认为是上层社会的饮品)中随意饮用,意味着 “吃什么 ”已经不再是一种权 力或特权的象征。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美洲地区的发展 C.商业革命的发展 B.中国商品的大量输入 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4 / 17 B.东方社会更富有务实开拓的精神 D.西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东方 B.有 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D.严重影响史书记载真实性【答案】 C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对当时的欧洲产生了两大影响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 命,物品种类的交换属于商业革命的范畴,故 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主要讲欧 洲饮食结构的转变,重心是欧洲, A 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商品的大量输入主要 增加欧洲茶叶供应量,而蔗糖主要来自美洲, B项不符合题意;民众生活的提升 不是原因, D 项不符合题意。 5.18 世纪 60 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 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 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可以 用来说明 A.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近代大学成为了新思想的摇篮 C.近代自然科学常识逐渐普及 D.人文精神与科学观念相互交融 【答案】 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以同样的标 准来衡量人类事务,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这反映了自然科 学观念对人文思想的影响,可以用来说明人文精神与科学观念的相互交融。因 此 D 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科学观念对人文思想的影 响,并未涉及启蒙运动的社会基础; B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科学观 念对人文思想的影响,并非主要体现近代大学成为新思想的摇篮; C选项错误, 5 / 17 材料体现的是科学观念对学习过它的人的影响,不能体现自然科学常识的逐渐 普及。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6.1795 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限制了联邦法院对各州司法的管辖权。 1868 年,美国又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不得制定限制国家公民权益的 法律,并对管辖下的所有人,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这一修订变化的主要目的 是 A.进一步维护各州的司法独立 B.督促南方各州解放黑人奴隶 C.强化三权分立维护民众权益 D.肯定联邦宪法至上维护统一【答案】 D 【解析】 【详解】 1868 的修正案是建立在美国南北战争北方胜利的基础上,根据材 料信息可以知道,新的修正案重心不在于州权力,而是强调州法律不得侵犯联 邦法律法律要为联邦提供权益保障,这是对州权力的约束。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868 年美国刚刚结束南北战争,北方获得胜利,这 一时期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更多要从维护联邦统一与权威入手,故本题正确答案 选 D 项;材料旨在强调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C两项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7.1830—1889 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英国 1830—1889 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 / 年均 年份 1830—1839 1840—1849 1850—1859 6 / 17 1860—1869 1870—1879 1880—1889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C.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 【答案】 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英国 1830—1889 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 (千夸特) / 年均 ”可知英国进口粮食在不断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 关,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在轻工业,尤其是毛纺织业,小麦 3743 10667 19326 33697 50406 70282 大麦 659 2182 3586 6894 7 / 17 11088 14849 燕麦 14941834352369901193814162大量土地被用来圈地养羊,导致 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英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 位, A 选项排除。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的说法与材料无关, B 选项排 除。材料未体现农产品粮食价格下降, D 选项排除。 8.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 8 个月时 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 的决定因素是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答案】 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时期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进行广 泛的政治宣传,既使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在短时间壮大起来,也为俄国无产阶级 革命斗争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 器,所以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是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因 此 A 选项正确。 B 选项错误,武装起义首先在彼得格勒取得胜利,然后才扩展 到其他地区,在此之前工人武装并未控制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农民的支持和士 兵的要求是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不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布尔什维克 党的内部因素, C、D 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9.1953 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 “依你之见,西欧 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 ”答案的构成为: 41%说 “抑 制 ”,21%说 “激化 ”。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对欧共体的成立表示满意 B.希望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8 / 17 C.急于摆脱美国的政治控制 D.看到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 【答案】 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大部分法国人认为西欧联合能够抑制美苏间 的冲突,有利于世界和平,这说明他们看到了西欧联合自强的价值,因此 D 选 项正确。 A 选项错误,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的时间是 1967 年,与材料时间不 符;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很多人赞同欧洲联合成为抑制美苏间冲突的重 要因素,并非保持中立; 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摆脱美国政治控制的内 容。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0.二战后,英国经济由盛转衰,经济增长率长期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英 国这种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综合国力持续衰落的现象,被称为 “英国病 ”。为此,英国政府进行过许多努力,但更效果不彰,直到撒切尔夫人 主政期间, “英国病 ”才基本治愈。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成功经验是 A.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计划性 C.推行企业国有化加强宏观管理 【答案】 B 【解析】 B.通过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D.发展信息产业激发创新活力 【详解】 “英国病 ”主要指阶层固化导致创新乏力。撒切尔夫人通过私有 化、控制货币、削减福利开支等方式激活了市场解决了 “滞胀”问题,促使了英 国经济快速发展,故 B 项符合题意;撒切尔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A、C 显然是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 AC不符合题意; D 是 20 世 纪 90 年代美国大力发展新经济的特点,故 D 不符合题意。 9 / 17 11.1957 年 10 月 4 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消息传开, 当时担任美国参议员的林登 ·约翰逊称这是 “第二次珍珠港事件 ”。美国一些教育 界人士认为苏联的领先,主要是理科教育的成功,因此认为美国的教育必须改 革并提高难度。这说明 A 苏联国家体制适应时代发展 C.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技发展 【答案】 C 【解析】 B.改革使苏联经济追赶上美国 D.理工科水平决定国际影响力 【详解】 1957 年属于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先于美国发生卫星,是为了扩大 国际影响力,维护其国家利益,故 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苏联国家体制, 更没提到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 A 项不符合题意;一直以来苏联经济都没有赶 上美国, B项不符合题意; “理工科水平决定国际影响力 ”说法过于绝对, D 项不 符合题意。 12.学者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西欧文学以塑造同 上流社会作对的个人英雄为主;俄国文学侧重描写生活中初露头角的理想英 雄;东欧文学歌颂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实英雄。这说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A.存在虚构成分 B.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C.突出人的理性 .D.表现社会精神危机 【答案】 C 【解析】 【详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实主义文学通过不同的方式塑造英雄,体现 了对英雄的推崇和认可,说明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对个人理性的表达, C项符合题 10 / 17 意; A 项与 “东欧文学歌颂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实英雄 ”的描述不符,排除;对英 雄不同的塑造方式并不能准确反映不同的民族特性和表现社会精神危机,排除 BD项。 二、非选择题部分 (一)必做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京城市总人口,明代中后期约 68 万人,乾隆末年约 74 万人,清 末约 76 万人。针对京师人口压力和住房困难的问题,清政府一方面为八旗子弟 建房,另一方面迁徙京师旗人于各地。此外,清初至乾隆中,清政府严禁流民 占籍京师,对京师无业游民采取逮回原籍的政策。同时,清政府还实行限制解 任官员及胥吏寄籍京城的政策。 ——摘编自尹钧科等《古代北京城市管理》材料二从 16 世纪中叶到 1750 年,伦敦人口由 13 万发展到将近 7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12%。1801 年,伦敦 人口为 110 万, 1841 年达 200 万,到 19 世纪末超过 500 万。随着大量的农村 和小镇人口移居城市,曾是富裕的商人和专业人士居住的市中心,成了最贫困 的地区,工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地挤在一起。疾病的流行夺去了许多城市人的生 命,终于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伯明翰市长张伯伦提出 “每一个工人都有自己的 家 ”的口号, 1875 年到 1876 年,伯明翰市通过立法向市民征收特别税,大量兴 建住房,清除贫民窟,市政府成为大房产主。 ——摘编自陆伟芳《 19 世纪英国城市对工人住宅问题的干预》等( 1)根据 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北京人口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和英国政府城市人口管 理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1)特点:数量有限,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增长缓 慢。原因:政府 严格控制北京人口;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制约。 11 / 17 (2)相同:国家干预,建设保障性住房。 不同:清政府用行政手段,严控人口数量,保障八旗子弟住房;英国用立 法手段,保 障和改善弱势群体居住条件。原因: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北京 城市承载力有限,住房紧缺;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英国代议制民主的进 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 影响;工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 “北京城市总人口,明代中后期约 68 万人,乾隆末年 约 74 万人,清末约 76 万人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数量有限、增长缓慢等方面 概括明清时期北京人口发展的特点。再据材料一 “清政府严禁流民占籍京师,对 京师无业游民采取逮回原籍的政策 ”即可从政府严格控制北京人口、北京是全国 政治中心、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制约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 “大量兴建住房,清除贫民窟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 国家干预、建设保障性住房等方面概括清政府和英国政府城市人口管理的相同 之处。再从清政府行政手段、保障八旗子弟住房;英国立法手段、保障和改善 弱势群体居住条件等方面说明不同之处。再从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英国代议制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 工业革命等方面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文明史中,有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 的重塑。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 展进步。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随着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 济状况而变动,那就不仅有观念滞后于社会之嫌,而且价值观体系的反作用必 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12 / 17 ——摘自《现代化的历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 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 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 :思想解放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 论证:古代中国的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化,从各自立场出发 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和见解,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 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并使儒学思想道德成为 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 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通过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人文 主义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启蒙运动把文艺复兴以来萌芽的自由平等意 识推向成熟且日益深入人心.构成了西方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结论:思想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主张及做法构成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由此重塑社会的价值体系。 示例二观点:符合社会趋势价值观体系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论证:启蒙运动,崇尚理性主义,反对封建教权、王权、特权,将斗争矛 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理性王国,为资产 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政治民主化,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创造了条 件。 新文化运动以 “民主 ”和 “科学 ”为旗号,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动摇了传 统的儒家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为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结论:符合当时社会发展与趋势的价值观体系,为壮大了社会新生力量创 造了条件,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三观点:滞后的价值观体系将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13 / 17 论证:洋务运动,以 “中体西用 ”思想为指导,将腐朽的封建思想嫁接在西 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上,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不仅不会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 路,而且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步伐。 近代德国的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尽管经济迅速崛起,跃居世界第 二,但由于德国的专制主义残余和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其挑起了 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结论:落后于社会发展潮流发展的价值观体系,残存了落后的思想,阻碍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四观点:价值观体系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双重作用。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均可,且同等给分。 【解析】 【详解】首先根据材料,提取其中的基本观点,即 “思想解放是价值观体系 的重塑 ”;“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 进步 ”;“价值观体系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动而变动 ”;“滞后的价值观体系 将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等;然后按照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最好是 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用中外历史中 2 到 3 个史实,对所选择的观点进行 评析。注意开始时首先明确观点,评析中史论结合。的(二)选做题 15.【历史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 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谊族首 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 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 “可汗 ”称号。羁席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 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 区。唐政府在上述羁席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 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 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 14 / 17 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 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影响。 【答案】【历史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 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2)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 文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解析】 (1)从“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 区的羁縻府州制度 ”可以得出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从 “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 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体现出先试点后推广的特点;从 “任命谊族首 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让其继续统辖本族人民 ”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地 区享有较大自主权。从整体来看,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 的控制。 (2)结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改革首先是对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 民族融合有积极作用。从经济文化角度看,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 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的 16.材料: 1945 年 9 月 19 日,在苏黎世,丘古尔提出: “胜利者欢欣鼓舞, 失败者绝望沉默,这就是我们聚集在众多古老国家和民族之中的所有欧洲人的 处境,这就是日尔曼人各族在相互残杀使浩劫蔓延所得到的一切 ⋯我们必须建立 一个类似欧洲合众国的组织。只有这样,千千万万辛辛苦苦劳作的人们才能够 重新获得淳朴的快乐和希望。这个过程并不复杂,所需要的只是亿万男男女女 的决心 ⋯⋯所以我对你们说:让欧洲站起来。丘古尔的战略幻想设定要建立一个 “兄弟般的协会 ”,这个协会由英联邦、 “欧洲联盟 ”和美国三个相互关联的集团组 15 / 17 成。英国将发挥 “他们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的作用 ⋯⋯丘古尔的观点使他自然 而然地当选为在 1948 年 5 月 7 日到 10 日私下成立的欧洲议会的主席。 ——摘雄【英】诺曼 ? 戴维斯《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设想担建立欧洲合众国的目 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丘吉尔 “欧洲合众国 ”构想与今天欧洲 联盟的异同。 【答案】( 1)恢复和发展欧洲经济;加强欧洲合作,提升西欧的国际地 位;维护英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2)同:都是欧洲一体化的表现,都有利于欧洲地位的提高。 异: “欧洲合众国 ”由欧洲大陆国构成,与英国领导的英联邦并列,承认美 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今天的欧洲联盟成员国德法是核心国家,对美国世界霸权 形成挑战。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 “人们才能够重新获得淳朴的快乐和希望 ”的信息可 知是恢复和发展欧洲经济;依据材料 “让欧洲站起来 ”的信息可知是加强欧洲合 作,提升西欧的国际地位;依据材料 “英国将发挥 “他们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 的作用 ”的信息可知维护英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2)同:依据材料中 “必须建立一个类似欧洲合众国的组织 ”“要建立一个 “兄弟般的协会 ”的信息并联系欧盟的特点可知二者都是欧洲一体化的表现,都 有利于欧洲地位的提高。异:依据材料中 “这个协会由英联邦、 “欧洲联盟 ”和美 国三个相互关联的集团 ”的信息和所学欧盟的性质从 “欧洲合众国 ”与欧盟的成员 国组成以及与美国的关系思考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型的解题技巧 16 / 17 (1)一个前提 :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 ,必须明确 其中主要概念 ,说明的主要问题 ,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 题的。 (2)两个充分 :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 ,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 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 ,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 效信息去解答问题 ,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 :读 (审题 )一找 (关键信息 )一接 (嫁接相关知识 )一转(转换材料 信息和知识 )一答 (组织答案 )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布哈林( 1888—1938 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 1924 年 1 月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对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逐渐产生分 歧。布哈林反对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而把农业作为工业的 “殖民地 ”。布哈林提 出:“轻工业的周转较快,可以利用其资本来从事重工业的建设。 ”他指责斯大 林的工业化政策是以预算的极端紧张、削减消费等为代价的,认为基本建设投 资过大、过快,将使各方面的 “商品荒 ”更加严重。布哈林强调 “私人资本不能用 一道命令予以没收 ”“国营企业和合作社将通过市场关系,通过竞争,排挤自己 的竞争者即私人资本 ”。1923-1927 年,布哈林的部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得以实 践,苏联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并且开始了一工业化建设。但是 “在 20 年代末 却被拒绝了 ”。 ——摘编自范玉传《布哈林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布哈林社会主义建 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布哈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答案】( 1)内容:注重维护农民的利益;利用轻工业发展重工业;要处 理好消费和投资(积累)的关系;在加强国家计划指导下利用市场的作用,用 和平的、缓和的方式逐渐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17 / 17 (2)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但与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不 符。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 “布哈林反对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而把农业作为工业 的‘殖民地 ’”信息可知,他注重维护农民的利益;据材料 “轻工业的周转较快,可 以利用其资本来从事重工业的建设。 ”信息可知,他主张利用轻工业发展重工 业;据材料 “他指责斯大林的工业化政策是以预算的极端紧张、削减消费等为代 价的,认为基本建设投资过大、过快,将使各方面的 “商品荒 ”更加严重。 ”信息 可知,他要要处理好消费和投资(积累)的关系;据材料布哈林强调 “私人资本 不能用一道命令予以没收 ”“国营企业和合作社将通过市场关系,通过竞争,排 挤自己的竞争者即私人资本 ”等信息可知,布哈林强调在加强国家计划指导下利 用市场的作用,用和平的、缓和的方式逐渐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2)评价:夲问可结合企业其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共同点,指出他 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于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起了巨大作用;但与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不 符,因此被停止。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