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长泰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2=‎60’‎)‎ ‎1.图6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整理的夏朝世系示意图。它表明夏朝(  ) ‎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父死子继成为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 C.中央集权尚未有效确立                                  D.夏朝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 ‎2.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这一做法(  )‎ 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D.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 ‎3.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该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 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 ‎4.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5.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 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据此可以看出,比起殷商松散的联盟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 A.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B.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C.依据血缘来分享权力                                      D.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 ‎6.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7.西周初年,成王年幼继位,以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共同辅政;西周中期出现了卿事寮和太史寮这样的辅政机构;西周晚期出现了总理两寮及公族事务的冢宰,这是类似于宰相的重要辅政大臣。这说明(  )‎ A.王权权威提高          B.官僚政治萌发           C.宗族等级严格          D.周王权威削弱 ‎8.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 ‎9.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  )‎ A.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                                  B.为晋国分裂埋下的隐患 C.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                                  D.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础 ‎10.战国时期,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为报酬的现象称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一旦被任命为官吏,即可享受俸禄的待遇,俸禄大多为实物,以石、钟等单位计算。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滞缓                                  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 ‎11.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这一叙述(  )‎ A.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 C.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 ‎12.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 ‎ 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 ‎ 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 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13.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14.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 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15.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 A.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                             ‎ ‎ 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 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 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 ‎16.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表明汉代法律(  )‎ A.人情大于法制          B.以礼入法伦理关怀   C.凸显皇权专制          D.深受豪强地主影响 ‎17.《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河渠书》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以上史籍记载的两大水利工程(  )‎ A.皆位于灌溉发达的关中地区                          B.都是春秋时期水利工程的典范 C.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                          D.为秦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 ‎18.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记述 ‎ 出处 ‎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 ‎《汉书·杨恽传》 ‎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后汉书·逸民传》 ‎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 ‎(东汉)王充《论衡》 ‎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19.《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20.唐初,依《选举令》规定: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者,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这一规定反映唐初(  )‎ A.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                  B.维持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                  D.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 ‎21.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广种薄收                  ‎ ‎ C.休耕轮作                  D.少种多收 ‎22.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 ‎ 省份 ‎ 地点 ‎ 铁器物种类 ‎ 四川 ‎ 绵阳 ‎ 斧、锸、锛 ‎ 四川 ‎ 荥经 ‎ 铁锄、曲炳刀、削刀 ‎ 重庆 ‎ 巫山 ‎ 铁犁铧、长釺形器、铁削 ‎ 重庆 ‎ 涪陵 ‎ 铁斧、铁锯、刻刀 ‎ 重庆 ‎ 云阳 ‎ 铁削、铁锄 ‎ A. 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 ‎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23.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 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 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                                 ‎ ‎ 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 ‎24.下图是1985年山西省朔县出土的汉代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此釭灯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以调整挡风和光照,鱼身、雁颈和雁体中空相通,可纳烟尘。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 反映了汉代的青铜铸造开始繁荣                  ‎ ‎ B.造型艺术体现了古代的环保意识 C.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      ‎ D.说明当时山西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25.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 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26.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 C.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                                  D.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 ‎27.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28.“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平→透火焙干”,是中国古代某项手工技术的制作流程。下列《天工开物》中的部分插图,与该手工技术吻合的是(  ) ‎ ‎29.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 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C.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30.表1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 ‎ 表1 ‎ ‎《旧唐书·文苑传》(115位) ‎ 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人 ‎ ‎《新唐书·文艺传》(77位) ‎ 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 ‎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                              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                              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二、材料阅读 ‎31.(12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 材料三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 ‎——钱穆《国史大纲》 ‎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 ‎ (2) 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4分) ‎ (1)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4分) ‎ ‎32.(13分)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 ‎ ‎——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 材料二 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钱穆《国史大纲》 ‎ 材料三 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 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4分) ‎ (1) 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4分)‎ ‎ ‎ (2) 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3分)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2分)‎ ‎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 材料 东汉初年,疮痍满目,田园荒芜,恢复与发展生产自然也就成为这一时期官吏的重要政务。光武帝刘秀适时地选拔任用了一批擅长农耕、体恤民情的循吏。当时,樊哔、张堪、茨充、任延、邓晨等人为郡守时,都以“教民耕田种树理家之术”而功栽史册。如张堪为渔阳太守,开狐奴稻田8 000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杜诗为南阳太守,不仅遗水排、铸农器,还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九真郡远处岭南,民不知牛耕,俗以射猎为业,太守任延推广中原生产技术,“铸作田嚣,教之垦辟”,使田畴广开,百姓充给。后调任武威太守,察河西旧少雨泽,乃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百姓皆蒙其利。 ‎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选用循吏的背景。(6分)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武帝选用循吏的意义。(9分)‎ ‎参考答案 ‎1——5 BBBCA 6——10 CAABA ‎ ‎11——15 DDCBA 16——20 BDCAB ‎21——25CCCBD 26——30DDBCC ‎31.【答案】(1)影响: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2分) ‎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分) ‎ ‎(3)制度:郡国并行制。(2分) ‎ 原因: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2分) ‎ ‎32.【答案】(1)目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2分) ‎ 主张:仁、礼(2分) ‎ ‎(2)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分) ‎ 作用: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变法。(2分) ‎ ‎(3)主张:社会教化(1分) ‎ 理由:人民有善质而未实现,君主有教化人民的责任;(2分) ‎ 特点:教育服务于政治、以儒学教育为主、私学和官学并存。(任2点2分)‎ ‎33.【答案】(1)背景:东汉王朝初建;长期战乱导致农业生产倒退;民众对稳定生活的渴望。(6分,言之成理即可) ‎ ‎(2)意义:使先进的农耕技术在各地得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农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