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父子君臣间的“和合”‎ C.宗法分封的等级制度          D.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大黄金时代中的平民却可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这种变化产生的政治背景是 A.西周建立起分封制度         B.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 C.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         D.实现了“大一统”局面 ‎3.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宗法纲常的束缚 C.专制制度的强化            D.科举制度的僵化 ‎4.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5.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孔孟“礼”的观念得到全面传承   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尊君卑臣成为了官场常态      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6.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7.《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土地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 A.加强农业管理     B.限制人口流动     ‎ C.灌输法制观念     D.强化社会管理 ‎8.西汉初期,丞相有选用官吏、弹劾百官以及执行诛罚的权力。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罚等事,往往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这表明西汉初期 A.中央集权的程度出现弱化        B.官员民主意识非常强烈 C.相权承袭秦制并有增益         D.官僚政治形态开始显现 ‎9.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上述材料表明在当时 A.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C.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D.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10.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 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 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 ‎11.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 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 ‎12.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A.以刑辅德的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三纲五常的思想            D.君权神授的思想 ‎13.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14.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 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15.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 A.儒教受到了其他思想的挑战                ‎ B.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C.封建迷信左右了民众的思想                ‎ D.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 ‎16.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 以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 B.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 D.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17.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 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 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 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 ‎18.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 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19.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 A.改变了吏部职能             B.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礼部的地位 ‎20.公元622—‎ ‎661年,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人,水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人。而当时全国九品及以上官员约5000人左右。据此可知当时 A.进士科考最为显要             B.门荫取仕仍是主流 C.官僚制度日趋成熟             D.冗官现象极为严重 ‎21.秦始皇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A.法家思想的兴衰             B.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C.统治者个人喜好             D.儒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 A.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 B.导致宋、明儒学家因循守旧 C.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 D.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 ‎23.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24.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 ‎25.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 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 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 D.治国方略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26.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宋真宗时,知滨州吕韦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据此可知 A.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 B.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 C.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 ‎27.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28.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 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 ‎29.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屡出现诉讼纠纷缘由在于“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下令“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该建议得到宋太宗的批准。宋徽宗崇宁三年干脆下令“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这表明宋代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 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力图对物业交易进行国家干预            ‎ 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30.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交子的普遍应用            B.商业型都市兴起 C.理学禁锢社会思想           D.宋词成为科举内容 ‎31.李约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 A.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C.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32.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      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33.《元史》载:“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材料表明元朝 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 ‎ 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面推行行省制度 ‎ 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 ‎34.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 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         B.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 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35.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载郭巨“埋儿奉母”故事,“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该故事反映 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   ‎ B.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 C.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 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 ‎36.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 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37.1573年,张居正下令提高六科(是针对六部百司设立的监察机构)监察职能,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掌握对各级官吏的监察大权。并实施随时考核、事事责成的稽查制度。这些措施 A.使内阁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B.整顿了吏治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C.张居正擅专威福威胁君主专制      D.加强监察权力促进了清正廉洁 ‎38.学者余英时先生考证过,“在唐宋读书人的文章里,看不到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但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这种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 A.自然经济瓦解的反映       B.封建制度衰亡的写照 C.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观       D.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 ‎39.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 A.注重保障农时     B.以季度为周期     ‎ C.受到时间限制     D.以农业为基础 ‎40.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41.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 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对这种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42.明清时期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当时城市人口增长与全国人口增长大体保持同步,但并没有形成同期日本、俄国所出现的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B.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领先 C.日本、俄国的实力超过中国      D.城市化进程没有实质性变化 ‎43.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可见 A.城市发展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        ‎ 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 C.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近代城市        ‎ 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出现 ‎44.明淸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这表明 A.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      ‎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 D.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4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A.评议国政是非   B.宣扬理学道统    ‎ C.培养科技人才    D.引导地方风俗 ‎46.李零在《绝地天通: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中谈到:“中国礼仪的特点是,它既拜神,也拜人,早期是拜‘天、地、祖’,晚期是拜‘天、地、君、亲、师’。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由此可见,中国的礼仪 A.没有任何宗教色彩         B.程序日益繁琐复杂 C.宗法观念日趋淡薄         D.日益重视人伦秩序 ‎47.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 A.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 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 C.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 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48.在中国古代,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是,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没收豪富田产,强制豪富迁徙的事情。这说明中国古代 A.实现国家对土地的绝对控制                ‎ B.没有完整意义的土地私有制 C.有效地抑制了大土地私有制                ‎ D.事实上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导 ‎49.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 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 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50.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 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51.(12分)“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汲取前代兴亡的经验尤其是教训,但都很难改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孔子说“过犹不及”,在汲取前人教训时尤其如此。请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例加以论证。‎ ‎(要求:案例合理,论证有力,不少于两个案例。)‎ ‎52.(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5分)‎ ‎53.(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 伴随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 得以广泛流布。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已经得到官方的正式予以推行,当时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之中,高句丽因接壤中国,汉文化的传入相对较早。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正式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中也设有博士,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为国家培养官吏。这显然是模仿了中国官方的教育制度。至于教育内容,根据《北史》、《旧唐书》记载中国典籍在高句丽流传的情况,由“五经”、“三史”、《三国志》、《晋春秋》等,可以探知其“太学”以儒家经典作基本教材,所授内容则是中国的经学、史学和文学,而中国的史学和文学亦皆贯彻着儒学的精神。由此可知,当时官方推行的是儒学的教育。 ‎ 太学之外,民间普遍设立“扃堂”,《扃jiong本义:从外面关门的门闩)教授平民于弟,《旧唐书高丽传》载“俗爱读书,至于衙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哗《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 ‎ 朝鲜李朝后期(17—19世纪),由于长达七年的反对日本入侵的壬辰卫国战争,加之北方女真族的两次入侵,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造成内外矛盾交困,封建社会急剧衰退。朱子学日益流于空谈性理,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无补世用。于是,以柳馨远、李瀷、丁若镛、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崔汉琦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他们深受从中国传入的启蒙思想及实证的考据学的影响,并借助于欧洲科技典籍,积极寻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特别强调儒学中“经世致用”及利用厚生的思想,力倡远虚文近实用,学以致用,以变革社会,救国救民。于是形成了朝鲜儒学中打破朱子学传统的重要学术思潮——实学思想。 ‎ ‎ ——摘编自梁宗华《朝鲜儒学本土化与民族化进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的状况。(12分) ‎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朝鲜对儒家文化的态度。(13分)‎ 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5 CBCDC 6---10 ADCBC 11—15 BDADB ‎ ‎16—20 BACBB 21—25 BCACD 26-30 BCACB ‎ ‎31—35 BADCB 36—40 CBCAA 41—45 CAACD ‎ ‎46—50 DABBD ‎51.【答案】(12分)‎ 例一:汉初的郡国并存制度。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单实行郡县制,而没有分封功臣、子弟,所以汉高祖汲取周秦两朝经验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封国多次叛乱。‎ 例二:宋初过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军事上,统治者汲取唐末五代以来地方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更戍法,将兵分离制度,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权,但导致军队羸弱,外战无力的恶果。政治上,增设机构,一职多官,弱化地方,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也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积贫积弱的局面。‎ 例三:明初过分加强君主专制。明初,统治者汲取元朝宰相专权的教训,废丞相制度,权力分散至六部,虽加强了皇权,但也加重了皇帝负担。后设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又以宦官监督制约内阁和百宫。虽然稳固了皇权,但造成宦官专权,政局黑暗。‎ ‎52.【答案】(1)内容:清查户口以防遗漏;对户口不实者严惩;总体降低征税标准;赋税数量根据户等高低征收。(8分) ‎ ‎(2)意义:国家所控制的户口大幅度增加;削弱了地方豪强对社会的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 (5分) ‎ ‎53.【答案】(1)状况:从汉朝开始传入,高句丽传入最早(3分),国家建立儒学教育体系(国家太学,民间扃学)(3分),教授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3分),儒学官方化,影响统治观念。(3分)。 ‎ ‎(2)评价:对先进的中国文化完整接受(3分);中国儒家文化为朝鲜社会、文化奠基并推动社会发展,对朝鲜历史产生了积极影响(3分);朝鲜成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代表(3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并结合朝鲜国情,朝鲜能积极主动改造儒家文化(2分),创造起自己特色的“实学思想”,体现了朝鲜文化的与时俱进。(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