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考)(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学考)(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42小题,每题1.5分,共63分)。‎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统一”实现的主要途径是 A. 西方的殖民扩张 B. 东西文明的交汇 C. 工业革命的兴起 D. 世界人口的迁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最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稍后是荷兰和英国等西方国家马不停蹄进行了殖民扩张,使殖民国家和被殖民国家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应排除;C项是殖民扩张加强的条件,应排除。D项不是主要途径,世界人口的迁移是在殖民扩张中进行的,应排除。‎ ‎2.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包括 ‎①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欧洲商人奔走于欧洲到非洲、美洲和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掀起商业革命,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故①正确;地理大发现使贸易范围空前扩大,由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故②正确;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属于价格革命而非商业革命,故③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3.“马尼拉大帆船”,是“The Manila Galleon”的直译。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 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B.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C.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 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来看,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中国工商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明清时期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逐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A项;菲律宾没有发生“价格革命”,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 ‎4.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 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 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 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四十年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生铁产量从1825年之后迅速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机械化生产催生了大工厂制度的出现,B选项排除。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选项排除。工业革命的进行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5.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这样描绘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材料重在说明 A.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C. 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D.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因此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A正确;B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反映工业革命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工业革命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无法体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排除D。‎ ‎6.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 C.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 D.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先进国家普遍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前提条件。故答案为C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是工业革命的结果,排除A项;英国经济实力衰退并不能必然带来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排除B项;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但不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前提,排除D项。‎ ‎7.某学者撰文提出:“海外贸易带来了纺织原料,以及印度棉纺织品,也就是‘白布’,英国的制造商试图用他们自己仿造的产品来抢占印度棉纺织品的市场。就这样,棉纺织业像一架滑翔机,在它依赖的殖民地贸易推动下起飞了。殖民贸易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它鼓励企业家采用革命性的技术以满足它的发展需要。”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信息解读恰当的有 ‎①殖民贸易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海外市场 ‎②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 ‎③市场的需求推动了纺织技术的革新 ‎④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发明条件成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就这样,棉纺织业像一架滑翔机,在它依赖的殖民地贸易推动下起飞了”可知,殖民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海外市场,①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②项错误;依据材料“殖民贸易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它鼓励企业家采用革命性的技术以满足它的发展需要”可知,海外市场的需求推动了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③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手工工场发展的影响,④项错误。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①③,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MV=PT。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总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价格;T表示商品交易数量。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M和V可视为不变量,据此分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A. T值减少,P值下跌 B. T值减少,P值上涨 C. T值增加,P值下跌 D. T值增加,P值上涨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由于实行金本位制,货币总量必须有相应的黄金储备作保证,故M值可视为不变量,V受国家政策和人民生活习惯的影响,故也可视为常量,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商品总量大幅度提升,成为世界工厂,故T值增加,由于等式的作用,P值下跌,故C项正确。AB中T值减少错误,排除AB;D中P值上涨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9.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其原因是 A. 调整农业结构并稳定了产品价格 B. 基本解决就业并消除了危机隐患 C. 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D. 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并未提到调整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的相关内容,故A错误。题干中的措施属于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方面的“以工代赈”。这一措施只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缓解经济危机,但不可能基本解决就业问题,消除经济危机,故B错误。罗斯福新政是要摆脱经济危机,不会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故C错误。 材料中“资源保护队”体现了罗斯福新政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又有利于保护环境,一举两得,因此成为“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故D正确。‎ ‎10.有人认为,从1933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八年。美国真正的救星是二战,战时的军需充分吸收了美国剩余的劳动力,大量美军的出征又使美国从一半劳动力闲置走向劳动力短缺,乃至待在家里的妇女都被鼓励出来工作。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新政”的作用是有限的 ‎②二战的爆发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③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④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危机,其作用是有限的,①正确;二战的爆发使军工企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增加,刺激了生产和就业,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并没有完全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②错误,③正确;“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④;①③正确,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1.1933年10月22日晚,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全国做了第四次“炉边谈话”,他回顾了3月份以来“足以自豪的事实和行动”以及所致力于实现的目标。下列法案不属于此次谈话中涉及的“事实和行动”的是 A. 《社会保险法》‎ B. 《全国工业复兴法》‎ C. 《紧急银行法》‎ D. 《农业调整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3年10月22日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险法》是1935年颁布的,故A项符合题意;《全国工业复兴法》是1933年6月颁布,故B项不符合题意;《紧急银行法》是1933年3月颁布,故C项不符合题意;《农业调整法》是1933年5月颁布,故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1933年10月22日晚”是关键时间信息。‎ ‎12.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西方学者到日本考察,探求企业成功的秘密。当时日本所采取的是 A. 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B. 统制经济体制 C.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D.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后初期,为了恢复和重建经济,日本政府实行“统制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高度统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步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其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正确答案为C。A项内容只是当时日本经济特征的一个方面,概括不够全面,故A项错误。 二战结束后实行的是统制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排除B。“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是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点睛】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美国不断调整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性经济。‎ ‎13.为了解美国文明发展的历程,一位同学参加了历史小论坛——“美国发展之路”,下面各项是他摘录的一些相关内容,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 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 B. 美国人发明的汽船、飞机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C. 罗斯福新政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 克林顿执政时期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三者的联动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1787年宪法改邦联制为联邦制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克林顿执政时期的“新经济”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三者的联动关系。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4.下图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有 项目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GDP增长率 ‎—0.4%‎ ‎2.7%‎ ‎2.3%‎ ‎35%‎ ‎2%‎ ‎2.8%‎ ‎3.8%‎ ‎4.5%‎ ‎5.7%‎ 失业率 ‎5.2%‎ ‎6.6%‎ ‎6.8%‎ ‎6.1%‎ ‎5.7%‎ ‎5.4%‎ ‎5%‎ ‎4.7%‎ ‎4.1%‎ 通胀率 ‎6.9%‎ ‎6.5%‎ ‎2.7%‎ ‎2.7%‎ ‎2.5%‎ ‎2.3%‎ ‎1.7%‎ ‎2.1%‎ ‎2.5%‎ ‎①缩减政府开支,适当减税 ‎②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③加大公共设施投资,鼓励消费 ‎④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90年代通货膨胀率急剧下降,GDP不断的增长,失业率整体有所下降,这是美国新经济所导致的,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当时美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大力扶持高科技产业,加大公共设施投资,鼓励消费,以及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没有实施缩减财政开支和适当减税的措施。因此①项错误,符合题意的项为②③④,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2004年,德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单身家庭年收入7664欧元,已婚家庭年收入15328欧元。但以下情况可以减税:已婚家庭拥有18岁以下子女,或者子女在27岁以下但仍在上学,子女没有收入的;向德国机构捐助政治款项或者慈善款项;不可抗拒的特殊高额开支(如生病)。德国此举 A. 标志着德国福利制度的完善 B. 反映了德国经济发展最迅速 C. 有助于德国社会的公平公正 D. 意在鼓动民众参加政治捐款 ‎【答案】C ‎【解析】‎ ‎【详解】福利国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公平公正。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内容体现不出福利国家制度的完善,只是国家福利政策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德国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材料中的措施不是鼓励公民参加政治捐款,排除。‎ ‎16.二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这一学术趋向的背景主要是 A. 结盟对抗成为冷战时代主流 B. 区域性与国际性的合作加强 C. 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 D. 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肯定的是国家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而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超国家的组织形式,是材料中研究对象受到质疑的原因,故B项正确;结盟对抗不符合材料中超越国家的内涵,A错误;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也不符合材料中关于国家界限的定义,C错误;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殖民体系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7.亚太经合组织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基础上,以声明、宣告的形式作出承诺,推动合作。下列关于该组织的建立及其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缘于各成员国的经济水平、文化等差异   ②适应了亚太地区的发展要求 ‎③不利于亚太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④是反全球化浪潮的具体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亚太经合组织之所以要求成员国“自主自愿”,主要是各成员国的经济水平、文化等差异较大,“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符合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国家发展实际需求,故①②正确,该组织成立有利于亚太地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排除③④,选择A正确。 ‎ 点睛:‎ ‎18.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各项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概念 解释 A 五经博士 战国时期设立,以教授、课试为职责,也参与政务。‎ B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商业活动,也称“强本弱末”。‎ C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教育中心和学术中心,荀子曾三次在此担任“祭酒”。‎ D 明朝内阁 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后地位日益尊崇,成为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稷下学宫,“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 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时期。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故C正确。五经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并不参与政务,故A错误。重农抑商是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商业活动,不是“禁止”,B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D错误。‎ ‎19.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中蕴含的道家学说是 A. 齐物观 B. 无为而治 C. 崇尚自然 D. 道是世界之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为,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这句话体现了法家惩罚和奖赏一视同仁,即“法不阿贵”的思想,蕴含了道家的齐物观,故A正确;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0.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②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③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④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无法得出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故①错误。题干中朝鲜使者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在亵渎程朱理学,并非背叛儒学,儒学范围较大,并非只包括程朱理学。故②项错误。根据题干“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可知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作为正宗,认为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亵渎,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王阳明与朱熹的观点明显不同。故③、④项正确。综上所述可知正确答案为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1.“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 A. “仁”是天理的核心 B. 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 C. “仁”者“爱人”‎ D. “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但又不是教材的原文,需要知识的拓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是仁,D正确。A是二程的观点;B是孟子的观点;C是孔子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 ‎22.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A. 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 B.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 事物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偱 D.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天地之间的德不易改变,而天地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昼夜,就好像人都有生死一样,世界有变革一样,记载历史的人以一个君主为一世,一姓氏为一代而已,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是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与“以孔子是非为标准”无关,排除;B项,“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意思是限制君权,与材料强调物质发展有规律不符,排除;D项,“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指的是顾炎武的思想,强调的是致力于社会变革,与材料强调物质发展有规律不符,排除。‎ ‎23.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诗句出自《楚辞》,属于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B选项符合题意。“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宋朝苏轼的诗句,A选项排除。“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唐朝杜甫的诗,C选项排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朝李白的诗,D选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战国时期文学作品的熟知以及离骚体诗的特点辨析。‎ ‎24.明代人所撰的《军器图说》言:“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下列属于世界领先的明代创造的“火器”有 ‎①火炮 ‎②自动爆炸的地雷 ‎③水雷 ‎④定时炸弹 ‎⑤火药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定时炸弹属于明代创造的“火器”,故②③④正确,选C。据目前史料记载,早在南宋时期,中国军队就发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雳炮),而黑龙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则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故①错,排除AB;火药箭,北宋初期创制的弓弩火箭,故⑤错,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 ‎25.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山水画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该画家以“人欣欣”、“人坦坦”、“人肃肃”、“人寂寂”来表达“春夏秋冬”的景致,体现出中国山水画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注重传达不同意境,符合山水画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是花鸟画的特征,不是山水画的特征;C选项错误,山水画家往往并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而是一种写意;D 选项错误,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不是山水画的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使李清照又一次被人们所关注。下列对李清照及其相关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 善以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善用白描的笔法 B. 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 C. 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作品蕴涵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D. 其作品中强烈的慷慨悲壮的情绪,是豪放派集大成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李清照亲身尽力了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兴起,故其对河破碎有切身感受,作品蕴涵对国家兴亡的感慨,C项符合题意。A项描述的是柳永,排除;B项描述的苏轼,排除;D项描述的是辛弃疾,排除。‎ ‎【点睛】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者身处的社会背景有关,故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即可作出判断。‎ ‎27.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之后,秉性端正、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C. 明代商人更注重道德修养 D. 传统观念受到社经济变动的冲击 ‎【答案】D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小说中对于商人形象描述,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故D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当时士人主流价值仍然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商人重视道德修养的信息,故C项错误。‎ ‎2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番客篇》‎ D. 《华事夷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纂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D选项符合题意。《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选项排除。《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选项排除。《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C选项排除。‎ ‎29.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包括 ‎①开启了民智具有启蒙意义 ‎②为民主革命爆发做好舆论准备 ‎③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 ‎④传播了变法、民权等思想主张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百日维新主张改良,民主革命主张革命,是两种选择,百日维新没有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舆论准备,排除②,维新传播了变法、民权等思想主张,百日维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开启了民智,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①③④都正确,答案选B;A选项、C选项和D选项都包含错误选项②,故错误。‎ ‎30.1915年,福建省按民国政府《教育纲要》的规定增设《读经》课,《修身》课则增加了封建道德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 A. 西学缺失人文主义精神 B. 尊孔复古的推行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维新派极力倡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思想上大肆推行尊孔复古逆流,因此福建省增设《读经》课和封建道德的内容,故B项正确;西学缺失人文主义精神和材料没有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是民主共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的表现,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维新派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故D项错误。‎ ‎31.下图中数字所示地,与相关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A. ①《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地 B. ②近代中国最早航运企业的诞生地 C. ③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见证地 D. ④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见证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青年》是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的杂志,①是北京,故A错误;②是天津,近代中国最早航运企业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故B错误;③是上海,1937年9月,国民党在南京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故C错误;④是广州,林则徐在广州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是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D正确。‎ ‎32.20世纪一十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预言。这个“预言”的提出者 ‎①早年强调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 ‎②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③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④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的鼻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预言”的提出者是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表明李大钊早年强调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故①③正确。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建的,故②错误。梁启超1902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故④错误。综上知道②④错误,则排除ABC选项,则答案为D。‎ ‎33.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 A. 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 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 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可知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国家的中心,是国家的根本,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不是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故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C错误;政治问题的解决是民权主义,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三民主义。材料“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可知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国家的根本。‎ ‎34.“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中增加“节制资本”的主要目的是 A. 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 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 C. 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 D. 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赶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为了防止出现“独占”即垄断,所以才主张“节制资本”,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出发点是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故选D。国营经济是新中国三大改造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材料内容没有限制外国资本的意思,排除B。材料讲的是民生思想,没有提到政治方面,故C错误。‎ ‎【点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決;“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35.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关头脑与心腹。单兄弟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作者 A. 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 B. 正确认识了当时国情 C. 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D. 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工农武装割据的认识,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从根据题干中李立三的表述可知他认为革命应该重点进攻城市,即坚持城市中心说,联系所学,在1930年中共已经创立符合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李立三反对工农武装割据排除A项;他没有能过认清中国国情,排除B项,C项中的“均衡发展”没有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属于毛泽东思想重要一部分的。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所有以上这些人都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其他所有根据地的建立,都是在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从一定角度来说都是经毛泽东的间接影响。所以,这些应该提及的。那如果硬要说是毛泽东的实践,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中央苏区的建立和扩大,是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形成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36.“文革”结束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指 A. 否定文化大革命和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B. 纠正“左”倾错误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 破除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D. 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邓小平南方谈话打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崇拜,故答案为C。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A错误。纠正“左”倾错误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指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内容,B错误。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仅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内容,D错误。‎ ‎37.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A. 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 B. 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 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 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知识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来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提倡人性,其根本上还是属于反封建。不难看出,“文艺复兴”这几个字,没能准确揭示出这场运动的实质。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均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与曲解,均不正确。‎ 考点:西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38.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伏尔泰感叹孔子的学说并称为“新的精神世界”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他认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神 A. 有利于建立开明专制 B. 有利于摧毁基督教精神枷锁 C. 有利于订立完备的社会契约 D. 有利于建立代议制的政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孔子的学说即儒家学说,突出的核心是“仁”和“礼”,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主张与他所鼓吹的开明专制思想有很大的一致性,说明孔子的主张对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故A正确。基督教精神枷锁已经在宗教改革时期被摧毁,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社会契约论,排除C。儒家文化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对建立代议制起了阻碍作用,排除D。‎ ‎39.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此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 三权分立 B. 天赋人权 C. 社会契约 D. 人民主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选举”的方式是一种民主的方式,体现的是人民主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法兰西不是三权分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天赋人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社会契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0.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中认为,“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其“超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 以理性主义为核心 B. 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C. 揭露批判天主教会 D. 提出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的主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可知其“超越”的主要表现应该是启蒙运动所独有的特点,是和文艺复兴相比它的不同点,C是两者的相同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异同点 ‎41.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欧洲启蒙运动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把斗争的矛头直指专制王权,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思想为武器,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动摇了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故答案为C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没有引发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②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的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此类试题从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对二者的结合,即在同类事件中比较二者的不同点。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42.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科学概念的每一种主要的假设——原子是构成自然的坚固的、不毁的、独立的砌块,空间和时间是独立的绝对,一切现象具有严格的机械的因果关系,对自然进行客观的观察是可能的——实际上都遭到了反驳。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经典力学体系对自然界进行理论综合 B. 《物种起源》发表改变了人们世界观 C. 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 量子论建立起对物体研究的宏观视角 ‎【答案】C ‎【解析】‎ 经典力学体系确立与17世纪末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物种起源》发表于1859年,故B错误;材料“空间和时间是独立绝对……实际上都遭到了反驳”反映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故C正确;量子论主要是研究微观世界,不是宏观,故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合计37分)。‎ ‎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 据《北京日报》有一篇文章指出,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泰晤士报》说,索马里、加纳、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垃圾倾倒场”。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据新闻报道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答案】(1)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使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2)问题:发达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措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结合所学,可从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的形式一个是商品输出为主,一个是资本输出为主。及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不同影响概括。‎ ‎(2)问题:由“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及相关发达国家转移落后产业史实可以得出,发达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由“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可以得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措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可持续发展、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建立、国际合作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 ‎44.路是由自己选择,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又一条不平凡的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 ‎——这就是结论。——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材料三 “东方风来满眼春”。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进一步涌起改革开放的春潮。小平同志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陈锡添《东方风来满眼春》(原载于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中国人“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的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结合所学回答,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邓小平在深圳考察前后谈话主要内容有哪些?分析邓小平谈话的主要意义。‎ ‎【答案】(1)“学术觉悟”: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觉悟”: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伦理的觉悟”:资产阶级(激进派)学思想。‎ ‎(2)道路: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1945年中共七大 ‎(3)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近代之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又到思想的过程,这分别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的觉悟”。故“学术觉悟”是指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政治觉悟”是指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伦理的觉悟是指资产阶级(激进派)学思想。‎ ‎(2)道路:根据材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可以得出“俄国人的路”是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标志是中共七大。‎ ‎(3)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等。意义:根据所学回答: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45.思想文化的演进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 武帝治下,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而武帝却往往被指责为具有法家之风,武帝认为任用饱读儒家经典之士有利于君主,因为他们自律、利他、识礼、循规,而且忠于上司。因此,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来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建太学,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易》、《书》、《诗经》、《礼》和《春秋》。‎ ‎——(美)伊佩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材料二 ‎ ‎《十日谈》‎ ‎《社会契约论》‎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伏尔泰 牛顿 但丁 柏拉图 彼特拉克 孟德斯鸠 ‎《物种起源》‎ ‎《理想国》‎ 苏格拉底 材料三 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在北京,1920年3月,由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上海,陈独秀等于1920年5月发起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西汉“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阅读表格,从“西方思想文化进步”的某个角度,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示例:主题: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复苏。关键词:但丁、彼特拉克、《十日谈》‎ 添加的关键词:达芬奇 ‎(3)依据下列材料概括20世纪初中国思想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说明其历史影响。‎ ‎【答案】(1)表现:建立了以儒家经典培养未来官吏的教育体系,建立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2)示例:主题:启蒙运动与人文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伏尔泰、孟德斯鸠、《社会契约论》。‎ 添加的关键词:卢梭。‎ ‎(3)新现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影响:启迪中国的知识分子以俄为师,以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方式去救国救民,促进了产业工人乃至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爆发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崭新的局面的打开。‎ ‎【解析】‎ ‎【详解】(1)表现:从材料“武帝认为任用饱读儒家经典之士有利于君主,因为他们自律、利他、识礼、循规,而且忠于上司。因此,他建立了一种用儒家经典来培养未来官吏的国家教育体系”可得到建立了以儒家经典培养未来官吏的教育体系。“建太学,建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易》、《书》、《诗经》、《礼》和《春秋》。”可知汉武帝建立太学,聘用博士讲授五经。原因:主要从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从学术上控制思想的自由发展,从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 ‎(2)要求阅读表格,从“西方思想文化进步”的某个角度,提炼一个主题,例子已经举了文艺复兴,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启蒙运动方面入手,发现当中有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还有卢梭的著作《社会契约论》.由此可以得出主题是启蒙运动与人文主义的发展。根据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找出关键词即可完成此题。‎ ‎(3)新现象:从材料“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从而得出新现象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联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后给中国的影响,主要从促进中国的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方面回答即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