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第2讲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学案
第2讲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人民渴望统一与政治稳定。 2.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1.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 (1)内容: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监察百官和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是“三公”之下的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2)特点:既配合又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官制: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由皇帝任命。 4.用人制度: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制定了细密、严苛的法律。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2 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大一统的历史地位 秦朝大一统的历史地位仅仅从开拓疆域、确立中国腹地大格局之中来寻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养成国家统一的心态历程中加以阐述。统一国家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大,确实是前所未有的。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核心论点: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图解历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信息提取: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阐释】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教材补遗】 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高度组织化的官僚队伍是皇帝“家天下”的保证,是皇帝治理天下的臂膀。皇帝依靠自中央至地方的层层官吏实现对全国的控制。 虽然君主专制决定了官僚的基本性质,但官僚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约束皇权,典型代表如唐代的三省制、宋代的台谏制。 重点一 秦朝大一统与“家天下”的中央官制 【论点】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在嬴政领导下,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最终灭了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天下,为我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史料一 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 史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望”“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体现了专制皇权和三公九卿制度下,各部门的职权及运作,解读史料应注意观察结构图体现出的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2)史料二反映了皇帝制的特点,解读史料应注意提取史料信息,从玉玺的分类、用途等方面分析皇帝独尊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归纳秦朝中央官制有哪些特点。 试答: (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皇帝制的特点。 试答: 【提示】 (1)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组织严密、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中央主要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都是为皇帝专设的,是为皇帝私人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2)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的御史大夫可否监察皇帝?为什么? 试答: 【提示】 不可以。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监察机构听命于皇帝,是为皇权服务的。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官僚政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2.皇权独尊: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和皇位世袭;家国同治;皇帝称号和使用的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3.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4.两对矛盾:始终贯穿着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5.家国同治: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帝专设的,是为皇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重点二 “公天下”的地方治理——郡县制 【解读】 图片从中央和地方(郡、县、乡)两个方面说明以皇权为中心的金字塔般的统治体系的建立。 【结论】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以皇权为中心,下设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秦朝的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史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据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史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国家形态从“封建制”到“官僚制”的演变。 (2)史料二反映了王夫之对郡县制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试答: (2)根据史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试答: 【提示】 (1)原因: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实现: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 个人权力 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 皇帝制” 地方权力 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政治制度 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权力执掌 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握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3·高考全国卷Ⅰ·T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命题点:战国时期东方六国与秦国的墓葬的变化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选C。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2.(2012·高考海南卷)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命题点:皇帝制度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解析:选C。“皇帝”之称是秦王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A项说法错误;B、D项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3.(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命题点:梁启超论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选C。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梁启超是说随着解决历史分裂问题,专制集权在不断加强,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合乎历史事实。D项表述错误,小农经济是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儒家思想是其思想基础,而不是武力夺权。 4.(2015·高考海南卷)《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命题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解析:选A。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罢去分封制下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由“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不是分封制,排除B项;C、D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解析:选C。依据题干“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官僚体制建立,故选C项。 2.(命题点:秦朝地方治理)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D。上计制度有力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上计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上计制度是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上计制度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直接推动中央权力增强,排除C项。 3.(命题点:政治制度的转变)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 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解析:选D。“封建”指分封制,“帝制”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 4.(命题点:郡县制的推行)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 A.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选D。据题干中“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可知,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故D项正确。 5.(命题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 ) 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 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员由中央任命,官位概不世袭,且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6.(命题点:秦朝的官方文书与政治的关系)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 A.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边患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解析:选D。“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属于文化统一的范畴,故选D项;“‘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没有涉及字体的变化,排除A项;“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不属于儒家文化,排除B项;“‘边塞’称‘故塞’”不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措施,排除C项。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 ) 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门阀与皇权的共治 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初创了大一统帝国 解析:选D。秦汉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被称为“波峰”,故D项正确。 2.(2020·昆明诊断)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选C。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知,秦朝将“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这便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提升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C项。 3.(2020·乌鲁木齐一模)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这反映出( ) A.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 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 D.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 解析:选D。材料信息“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说明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不同于分封制下的新的帝王祭祀体系,这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构建专制权威的表现,故选D项。 4.(2020·南通调研)《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选C。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 5.(2020·福州质检)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 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 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 6.(2020·中原名校质评)如果周天子和一般贵族还保持着比较密切关系的话,那么秦汉时代的皇帝与一般贵族和地主之间就已经存在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鸿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形成 B.权力结构的变革 C.思想专制的加强 D.宗法观念的破坏 解析:选B。从西周至秦朝,古代中国的官制历经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由远古时期的世袭变为封建社会的中央任命,其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B项正确。 7.(2020·北京海淀区期中)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 ) A.秦朝的丞相 B.西汉的尚书令 C.北宋的枢密使 D.明朝的首辅 解析:选A。由“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可知这一官职与秦朝助理万机的丞相相符,故A项正确。 8.(2020·邢台检测)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 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丞相主管全国军事 C.国家政局稳定太平 D.太尉纯属后人杜撰 解析:选A。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说明军权由皇帝亲自掌握,这是出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 9.(2020·江西省百所名校高三阶段性诊断)秦始皇在平定长达九年的长信侯嫪毐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 A.最先废除了分封制 B.亟须进行官制改革 C.郡县制推行的原因 D.君权受到权臣制约 解析:选C。据材料“深深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可知,秦始皇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一弊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故C项正确。 10.(2020·江淮十校联考)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解析:选A。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依旧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 11.(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实验班模拟)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 ) 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解析:选C。由材料“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可知,郡县制下选官不再依据血缘,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故选C项。 12.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 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作者认为秦始皇( ) A.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 B.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 C.依旧借助儒家治理国家 D.积极推行法制,以法治国 解析:选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焚”的是民间藏书,“坑”的是孟派儒生,但是在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在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说明秦始皇为了维护其统治而采取了多种措施,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 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三 中华帝国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其辽阔的疆土及多元的族群……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但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性”仍然留存了下来。这些地域文化的多样性非但没有妨碍人民生活,相反其意义对于帝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引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的主要举措。用一句话概括这些举措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答案:(1)影响: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中央官制: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2)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 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举措:①修灵渠,平定岭南,在岭南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②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③派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④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4.(2020·长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分析材料,以“制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观点: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论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观点: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