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养正中学2019年秋高二年历史学科期中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A. 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B. 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 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 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孔子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运用和主张看,其思想向传统致敬,B项符合题意;三代典章和成果是孔子所“求”所用,A项“宣传”不符合其主张;C项中“外来”不符合史实;本题中只有具体的主张,不是“完整”的体系。排除D项。‎ ‎2.“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 A. 道家 B. 墨家 C. 儒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和薄葬,A选项符合题意。墨家主张薄葬,但是和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B选项排除。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和民本思想,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结合各派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 ‎4.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 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 B.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儒家有为而无求” 可知,儒家讲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这体现了他们较强的秩序和责任感,故选A。由材料“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可知,儒家和墨家的主张是相反的,这不是互补关系的体现,排除B;材料侧重不同学派的对比,并不涉及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儒学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排除D。‎ ‎5.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 A. 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 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 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 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刘桂生认为汉武帝的用意是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其它学派思想读书人可以研究,故C项正确。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不是刘桂生的观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的权威遭到挑战,故B项错误。材料“儒学是官学,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D项错误。所以选C。‎ ‎6.“循吏”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西汉循吏者,属“奉职循理,何必威严”之官吏。循吏能“养之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循吏”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 儒学影响扩大 B. 私学发展迅速 C. 监察制度缺失 D. 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来描述政府官员——循吏的管理手段,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汉代影响不断扩大,选项A正确;循吏属于政府官员,与私学教育无关,选项B排除;循吏主要通过儒家思想管理百姓,以实现“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与监察制度无关,选项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秩序情况,选项D排除。‎ ‎7.北宋大儒张载说:“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可忧者”,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得到当时许多士大夫的认同。这一思想 A. 目的在于加强君主专制 B. 有利于对皇权的制约 C. 推动法家和儒家思想合流 D. 是理学形成的标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道学中的“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本原和主宰,而且本身就具有伦理道德的属性,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政术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帝王之术,他认为“政术”应当吻合或遵从“道学”的普遍原则,反映了理学中的伦理道德对皇权的约束,故B项正确。A项,张载思想旨在利用儒家“道学”限制君权,而非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儒法融合,排除。D项,北宋中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题干信息未涉及理学的基本范畴,排除。‎ ‎8.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 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 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大致意思是指里巷中小孩子调皮顽劣,难于管教,家长视为苦事,于是只好给他钱,叫他与大伙儿坐在一起(一般是在茶馆里),去听人说评书、讲古话。而当时的说书内容,常常涉及三国故事。当小儿们闻听刘备(161—232,字玄德)战败,便皱眉且悲伤涕泣;听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战败,即欢唱快活。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曹操是奸臣、枭雄的代表,因此才出现材料中听到曹操打败而欢唱快活的现象,这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在百姓认知中《三国演义》人物的形象,说明传统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无法得出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间百姓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而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无法得出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民间对《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与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故D选项错误。‎ ‎9.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日:‘《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可知他主张 A. 知行合一 B. 经世致用 C. 回归孔孟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即今人不去学先贤的语录,而去学注释它们的后儒,是舍本逐末,可知顾炎武强调儒学的根本——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故C选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主张,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主张所研究的学问要有实际作用,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儒学的根本即孔孟之道,批判宋明理学舍本逐末,没有体现民贵君轻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 ‎10.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这体现了 A. 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 B. 开始质疑传统的统治秩序 C. 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D. 代表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王夫之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但同时也主张顺从传统儒家伦理等级秩序,体现了对儒家的批判与继承,故C项正确。A项中“彻底批判”说法有误,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对传统统治秩序的质疑,故B项排除。等级秩序不符合市民阶级的政治诉求,故D项排除。‎ ‎11.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A. 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 B. 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 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D. 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可知体现的是西学东渐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视实用和经验的积累,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B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的结论,C选项排除。材料中的数学著作、物理学著作和地学著作与启蒙运动的主张无关,D选项排除。‎ ‎12.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A.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 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皇舆全览图》由康熙帝下令编绘,圆明园上皇家园林,都得到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是基础,不是结果,故A项结合。《本草纲目》与西方科技无关,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这些成就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所以选B。‎ ‎13.1692年,康熙帝设立如意馆,拨给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画家、机艺师、设计师们作集会之用。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也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 科学研究由皇帝主导 B. 传教士为西方侵略服务 C. 西学东渐的进程终止 D.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来的传教士们也在如意馆作画、刻板、修理钟表和机械器物。……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馆成为一个单纯的画院且日趋衰微。”可知该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与西方相比,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故D项正确。AB两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C项“进程终止”说法错误,排除。‎ ‎14.歌曲《生僻字》:“跪举火把虔诚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仓”,唱的是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属表意文字,多是原生文明,表声文字多是次生文明(中途遭遇了变故)。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这表明中国文化 A. 博大精深领先世界 B. 源远流长持续稳定 C. 一脉相承豆古不变 D. 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四大文明古国发展中,只有中国仍保留象形文字”可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持续稳定,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稳定性,中国文化领先世界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中国文化是在发展中不断更新,不断注入新的因素,以保持文化发展的活力,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国文化吸收外国文化因素,D选项排除。‎ ‎15.《新唐书·文艺列传》载:“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下列作品符合材料所描述的书法家创作风格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草书的特点是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呼叫狂走”“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体现出书法家纵情写意的特点,材料中“张颠”是指唐朝时期草书家张旭,C属于草书,符合题意;A是行书;B是小篆;D是楷书。‎ ‎16.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 A. 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 B. 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C. 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 D. 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该画作注重写意和诗书画印一体。根据高中历史知识可知,其画类型为文人画。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信息,B项排除;反映世俗生活的是写实画,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C项排除;材料提供的个案,没有其他信息,无法对比,难以得出顶峰结论,D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例如,文人画的典型特征是注重写意和诗书画印一体。‎ ‎17.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认为“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下列绘画作品中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反映的是文人画,《渔庄秋霁图》属于文人画,故B项正确。《人物龙凤图》表现的是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故A项不符合题意。《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故C项错误。《和合献宝图》属于木版年画,故D项不符合题意。‎ ‎18.学者将唐诗与宋诗的区别概括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君主喜好的改变 B. 中枢权力重心的转移 C. 传统经济政策的瓦解 D. 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峰期,这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开放,国家稳定,而宋代理学兴起,民族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体现在文学上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即“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故本题答案选D项。 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排除;唐宋时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C项表述错误,排除。‎ ‎19.关于《关雎》的主旨有不同的观点。下列选项中观点与时代背景相一致的是 观点 出处 时代背景 A 求贤说 战国《古侠书》‎ 诸侯兼并、变法图强,各国招贤纳士 B 后妃之德说 西汉《毛诗》‎ 行推恩令、君权神授,取消盐铁官营 C 贵族贺婚歌说 宋《诗集传》‎ 三教合一、心学兴起,主张工商皆本 D 恋诗说 清初《毛诗稽古篇》‎ 西学东渐、思想启蒙,传播维新思想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关雎》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历史,春秋晚期诸侯争霸战争,各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获胜,分封招贤纳士,《求贤说》出自战国时期的《古侠书》以及背景的分析符合《诗经》的时代特征,A正确,符合题意;西汉时期是实行盐铁官营,故B项错误;主张工商皆本是明清时期思想家黄宗羲等人提出,故C项错误;传播维新思想是19世纪末期,不是清朝初年,D错误。‎ ‎20.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 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 B.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 C. 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 D. 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还有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然后传到北京等地,根据所学可知道这个时期,他们的交通很发达,所以可知交通状况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故C选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明中期,昆剧向南北等地都有传播,这些地方有很多都不是政治中心,故不能表明文化与政治中心逐渐重合,故A选项错误。虽说明中期与万历年间昆剧向北方传播的多,这不能够说明江南的文化与经济不如北方,故B选项错误。交流是双方的,这个昆剧只是从一方传到了另一方,所以说材料并没有表明戏剧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故D错误。‎ ‎21.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该新剧种的形成 A. 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 B. 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C. 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 D. 得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体现了民间交流,“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体现官方推动,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故B项错误。只是给乾隆皇帝祝寿,没有体现他大力提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故D项错误。所以选A。‎ ‎22.成型于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神话中,神与人同形同在,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懂得人的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这反映了当时希腊 A. 民主思想盛行 B. 孕育人文主义精神 C. 宗教信仰淡薄 D. 盛行理性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神与人同形同在,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懂得人的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可知反映了希腊孕育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项;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在并没有体现民主思想的盛行和宗教信仰淡薄,故排除A、C项;理性主义盛行于启蒙运动时期,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 ‎23.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据此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 A. 推崇绝对真理 B. 具有理性精神 C. 否定神灵存在 D. 捍卫思想自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反映了理性判断和思考的主张,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绝对真理,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否定神灵存在的信息,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强调理性,而不是思想自由,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理性思考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4.下图出自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一书,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衬着明快的大自然背景,显得颇为生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 B. 自然科学已摆脱教会束缚 C. 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 D. 医学进步丰富了人文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可知,这体现的是人们追求乐观的生活情趣,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6世纪自然科学尚未摆脱教会束缚;C选项错误,现实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是在19世纪;D选项错误,《人体构造》的出版标志着医学步入科学化,材料并未强调医学进步对人文主义的丰富。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它”‎ A. 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B.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 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D. 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可知,弘扬古典文学艺术,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宣传人文主义,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B正确;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是智者运动,A错误;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是启蒙运动,C错误;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故D错误。‎ ‎26.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 A. 主张因信称义 B. 否定教皇权威 C. 反对禁欲主义 D. 强调王权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徒在精神上只服从上帝,在世俗生活中要服从世俗权威,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和世俗权威高于教会,实际上否认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教义和主张,其目的是否定教会的权威;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丁·路德对教皇地位的否定,反对禁欲主义是其中的一个表现;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世俗王权和神权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7.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 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 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 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 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故选C。‎ ‎28.伏尔泰在其《风俗论》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认为“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这反映出 A. 中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思想解放促使宗教改革兴起 C. 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欧洲社会发展 D. 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可知伏尔泰利用中国文化来批判西方天主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而非宗教改革代表人物,选项B排除;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选项D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以及利用,即通过中国文化的解读来批判欧洲天主教,宣传启蒙思想。‎ ‎29.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英国议会无非是公共意志的篡夺者,而且在英国式的代议制度下,人民只有在选举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而议员一旦选出,人民又成为奴隶。这表明他 A. 提倡自由平等 B. 反对代议制度 C. 主张社会契约 D. 推崇三权分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卢梭对英国议会的评价可知,其认为代议制下人民不能充分享有权利,因此其反对代议制度,选项B正确;材料并未看出卢梭对自由平等的提倡,排除选项A;社会契约是社会构成的基础,但材料主旨是代议制下人民并未充分享有权利,因此选项C排除;启蒙时期推崇三权分立的是孟德斯鸠,而且材料并未体现三权分立,选项D排除。‎ ‎。‎ ‎30.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人文主义者都把成为“皇家顾问”(向君主及其大臣建言)作为追求。而启蒙运动者则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希望通过影响人民大众,制造并指挥舆论来引导当权者。这一变化说明 A. 文艺复兴提倡君主专制 B. 文艺复兴主张因信称义 C. 启蒙运动重视公共意志 D. 启蒙运动抛弃人文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而启蒙运动者则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希望通过影响人民大众,制造并指挥舆论来引导当权者。”反映出了启蒙运动重视公共意志,强调“公众舆论”,故C正确;A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B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排除;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继承,故排除D项;‎ ‎31.1693年,牛顿说:“写作《原理》的目的,是向思索着的人们灌输上帝存在的信仰。科学的价值,一则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一则是论证上帝的存在,维护对上帝的信仰。”这意味着牛顿的思想 A. 巩固了基督教信仰的统治地位 B. 是宗教精神和科学思想的统一 C. 开创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D. 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体现了科学思想,“论证上帝的存在,维护对上帝的信仰”体现了宗教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开创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是伽利略,故C项错误。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的是相对论和量子论,故D项错误。所认选B。‎ ‎32.瓦特研制蒸汽机的成功既是科学家的天才展露,也是一首科学家与企业家联姻的颂歌。他研制成的蒸汽机遇到了有眼光的企业家的赏识,发明家和企业家共同缔造了伟大的“蒸汽时代”。这从本质上说明瓦特的成功在于 A. 企业家的赏识与支持 B. 书香家庭的熏陶 C. 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 D. 自己的好学深思 ‎【答案】C ‎【解析】‎ ‎【详解】蒸汽机的研制成功是因为有眼光的企业家和发明家共同缔造,这归根结底是市场需要和经济利益的作用,故C项正确;企业家的赏识与支持、书香家庭的熏陶和好学深思都是部分原因,不符合材料的本质,故ABD错误。‎ 二、主观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主张治理天下要“事在四方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同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还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据《韩非子》‎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绪影响的神袛和理智的体现,人类的本性(灵魂)便谁都难免有感情。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较为优良。即使法律所未及的问题或法律虽有所涉及而并不周详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这时如果需要运用理智,还是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因为多数人总比少数人不易腐败。……适宜于大多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行于中庸。在一个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并且很少野心,“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因此,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导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政治构想的命运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韩非的政治构想: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官吏来理政;主张国家要不断改革和实行法治。‎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实行民主政治;中产阶级掌权是最适合城邦的政体;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 ‎(2)韩非政治构想在当时受到推崇,且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原因:韩非的构想符合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点,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实施,伴随着雅典城邦体制的灭亡被淹没。但是他的构想对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产生影响。‎ 原因: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诞生在雅典城邦的衰落时期,城邦外有强敌威胁,内有体制本身的狭隘,其理论既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缺乏实施的社会环境。‎ ‎【解析】‎ ‎【详解】(1)构想,根据材料一“事在四方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材料二“如果需要运用理智,还是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因为多数人总比少数人不易腐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改革和法治等方面概括韩非政治构想;从民主政治、重视法律等方面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 ‎(2)命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受到推崇、深远影响等方面指出韩非政治构想的命运。从没有得到实施、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等方面指出亚里士多德政治构想的命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特点、阶级要求、理论特点、社会环境等方面说明其原因。‎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16世纪之交,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在这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人类所取得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几乎皆与西欧一次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海外扩张密切相关,它们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曙光的来临。‎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论题: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经济变革。‎ 阐述:15世纪16世纪之交,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西欧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转移,出现“商业革命”;同时黄金、白银大量流入,物价上涨,出现了“价格革命”。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经济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示例2:论题: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思想文化变革。‎ 阐述:15世纪16世纪之交,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进入全盛时期,并在欧洲其他国家广为传播;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展开。16世纪初,在德国爆发继而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为深远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民众思想得到解放,人文主义得到传播和发展。‎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详解】紧扣“世界资本主义曙光的来临”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5世纪16世纪之交”从经济、思想角度任意选取一个论述即可。若选取经济角度,论题可拟为: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经济发展。论述时主要结合新航路开辟给欧洲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总结时强调其推动了西欧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若选取思想方面,论题可拟为: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思想文化变革。论述时主要结合15-16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影响,促进民众思想解放的角度进行。其他角度也可,能自圆其说即可。‎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盛唐气象”一词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至北宋,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当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盛唐气象”一词内涵演变。简述“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 ‎——摘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社会原因?‎ ‎【答案】(1)演变:从诗到文化,以至整个时代。原因:统治者调整政策,提高行政效率;科举制让更多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疆域广大,民族众多,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大交融;吸收前代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没有出现本质的变化;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理学始终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解析】‎ ‎【详解】(1)演变:根据材料“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北宋……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当前……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概括得出从最初的文学艺术,至整个社会全貌。原因:盛唐气象的形成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角度加以分析。即:国家统一稳定,封建经济发展,文化上包容开放,民族与国家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等。‎ ‎(2)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理学束缚思想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