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9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作业)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湖北八校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解析:对社会组织实行 “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A ‎2.(2019·安徽A10联盟模拟)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B.清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律应该服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 ‎,这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的文件是1954年宪法,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9·孝义模拟)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 “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一表态(  )‎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解析:1956年,中央要求《人民日报》的文章,可以由一些人发表与共产党人观点相反的意见,这种观点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故A项正确。在《人民日报》发表与共产党相反的观点,不是文学领域的创新,故B项错误;这一个表态在事实上并未消除“左”倾错误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并非是有关人民教育方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9·合肥质检)下表反映了我国(  )‎ 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项目 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等学校 人数 人数 人数 ‎/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1987年 ‎151.31‎ ‎8.2‎ ‎280.07‎ ‎5.7‎ ‎11.87‎ ‎6.1‎ ‎1990年 ‎1 069.52‎ ‎8.7‎ ‎293.03‎ ‎6.4‎ ‎13.67‎ ‎6.6‎ ‎2000年 ‎1 181.56‎ ‎9.1‎ ‎498.91‎ ‎6.8‎ ‎31.73‎ ‎5.7‎ ‎2012年 ‎1 056.47‎ ‎10.7‎ ‎678.90‎ ‎9.4‎ ‎177.96‎ ‎7.4‎ A.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呈现的是一种不断攀升的趋势,这充分显示出国家在真正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 答案:A ‎5.(2019·济南模拟)“革委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这个机构(  )‎ A.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是民主建设遭破坏的产物 C.消灭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 解析:根据材料“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 得出政权组织形式缺乏民主色彩,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是民主建设遭到破坏的产物,故B项正确; 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答案:B ‎6.(2019·重庆调研)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些规定(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 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指导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 ‎7.(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期末)下表中事件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意义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故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法制建设方针并不能体现中国的特色,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9·榆林模拟)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 ‎ 时间 内容 ‎1979年 ‎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 ‎1987年 ‎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1995年 ‎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 ‎1999年 ‎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 ‎2017年 ‎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 A.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材料体现的民法典发展历程,尤其是担保法和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C ‎9.(2019·石家庄模拟)至2011年,我国现有宪法和法律文件239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这表明(  )‎ A.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提高 B.法律保障了改革开放成果 C.基层民主得到贯彻落实 D.依法治国得到了有力保障 解析:材料中我国宪法等法律文件的完善,使依法治国方略得到了有力保障,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D ‎10.(2019·山西六校联考)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出(  )‎ 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 B.通过协商解决了香港问题 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属于两岸达成的经贸往来,故C项正确;材料不体现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海峡两岸达成……”‎ ‎,指代大陆与台湾,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台湾方面对“一个中国”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11.(2019·湖北联考)下图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反映了当时(  )‎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解析:根据“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夹克上的“想家”等信息可知当时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A项正确;1992年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台湾当局并未接受“一国两制”构想,故C项错误;2008年海峡两岸才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2.(2019·黄山模拟)2018年5月以来,多米尼加、布基纳法索和萨尔瓦多先后与台湾地区断绝“外交”关系,与中国建交。台湾“邦交国”仅剩17个。这表明(  )‎ A.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 B.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 C.“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 D.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解析:多米尼加布基纳法索和萨尔瓦多与台湾地区“断交”,同时也表明,中国提出“一个中国”理念的国际认同度在增加,故C项正确;“一国两制”是中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故A项错误;国际社会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多米尼加布基纳法索和萨尔瓦多与台湾地区“断交”,主要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故B项错误;材料更多表明“台独”不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同,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江淮十校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法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 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 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 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自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 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10分)‎ ‎(3) 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中西两个方面加以说明。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二的信息,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三“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得出 ‎;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初就进行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民主法制的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 答案:(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取代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 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 ‎(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 不同: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英国则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则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观点: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宪法颁布 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前 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前 ‎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召开前 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 解析:材料中分别列出了不同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情况,所以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可以从某一种制度来提炼观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然后根据所定的题目(趋势),找到相关的原因及史实整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 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再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 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 示例二 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等。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