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泉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查单科试题(解析版)
泉州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周厉王重视农业,以“稼穑”为国宝;他实行国家”专利制度,在贵族占有的山林川泽中规定专项的贡赋税收。周厉王旨在 A. 增加国家财政收人 B. 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C. 强化中央集权政治 D. 打破氏族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 周厉王重视农业,实行国家专利制度,这些旨在增加财政收入,选项A正确;周厉王是暴君,其目的不是改善人民生活,选项B排除;当时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490年起,北魏冯太后及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国势盛极时。这可以用来论证 A. 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成为历史潮流 B. 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C. 古代中国各时期的主流文化不同 D. 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赵武灵王采用胡服骑射和孝文帝改革都实现了强大,有助于推动民族融合,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选项D正确;胡服骑射不属于制度替代,其只是赵国一国的制度改革,未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潮流,排除A;材料未体现生产关系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排除B;古代中国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始终是主流,排除C。 3.如图为汉、唐耕犁对比示意图。它反映了 A. 劳动生产经验中总结出科学理论 B.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C. 农具的改进蕴含朴素的科学原理 D. 科技成就以实用性发明为主 【答案】C 【解析】 唐代的曲辕犁和汉代的耕犁相比,有较大改进,其中杠杆原理利用更加突出,体现了朴素的科学原理,选项C正确;材料未涉及科学理论,排除A;汉唐之间的农业动力依然是畜力,排除B;材料仅仅列举了汉唐之间的耕犁的变化,因此不能得出科技成就以实用性发明为主,排除D。 4.南朝梁武帝崇奉道教,重用炼丹师阿弘景等人;同时,他又推崇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佛教寺庙;他还撰写了《周易讲疏》《春秋答问》等儒学著作二百余卷。这说明梁武帝时期 A. 佛道儒三教并列为统治思想 B. 社会主流思想受到挑战 C. 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 统治政策随国情变化而调整 【答案】B 【解析】 梁武帝崇奉道教,推崇佛教,撰写儒学著作,体现了当时三教并行的趋势,说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受到挑战,选项B正确;当时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A;材料未体现出“三教合一”,排除C;材料未体现出梁武帝统治政策的调整,排除D。 5.阿倍仲麻吕(汉名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遭唐留学生之-。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脯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 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 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 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D. 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答案】C 【解析】 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的经历体现了当时唐朝开放自信的胸襟,选项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围绕科举制参考资格,选项A排除;材料未涉及日本的政治制度,排除B;材料未体现中国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吸收,排除D。 6.宋真宗颁布了告诚百官的《文武七条》,规定官员若犯贪污等.其上司、曾荐举过他的官员都要受到处罚;实行“高薪养廉”,还规定文武官员每年可休传统节假.并新设假日。官员的贪污行为因此大大减少。这说明宋真宗 A. 对文武官员采取平等对待政策 B. 用礼法并施的政策统治人民 C. 通过立法建立完善廉政制度 D. 廉政措施顾及家与国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真宗时期的措施即考虑到从国家层面打击贪污腐败,也顾及到了官员的俸禄以及休假等个人利益,体现了廉政措施顾及家与国的利益协调,选项D正确;选项A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材料未突出礼法并用的政策,而且涉及的对象不是人民,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廉政制度完善,排除C。 7.清朝统一全国后,实行因俗而治,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贺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在云贵地区则推行土司制度。这些措施 A. 打破旧行政区划以加强中央集权 B. 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重要作用 C. 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D. 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答案】B 【解析】 清朝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征,这样的管理方式对巩固国家统一有重要作用,选项B正确;清朝基本上是对旧有的行政制度的继承,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并未彻底打破原有制度,排除A;通过材料不能得出这些措施是否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排除C;清朝的政策并不仅仅局限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汉族地区,因此选项D排除。 8.明清时期实行闭关和海禁政策,但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仍在世界贸易中有举足轻重地位。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商品遍及世界各地,全世界生产的白银大半流人中国。这说明当时 A. 闭关和海禁政策实际上没有实施 B. 官方朝贡贸易取代私商主体地位 C. 自然经济的解体带来市场的繁荣 D. 中国农耕文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答案】D 【解析】 闭关锁国政策下,中国的茶叶、丝绸等依然大量外销,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证明当时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程度较高,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官商和私商的主次之分,两者地位的排序与题无关,排除B;当时自然经济尚未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排除C。 9.19世纪30年代,英国水手在中国境内杀害中国百姓,英国政府竟在中国领海上设立由英国领事操纵的“法庭”,“审判"英国水手。林则徐坚决反对这一做法,屡次要求英国领事交出凶手并由清政府官吏审判。这表明当时林则徐 A. 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 B. 反对英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C. 揭开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D. 不懂得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答案】A 【解析】 英国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林则徐的做法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选项A正确;当时英国尚未攫取领事裁判权,而且林则徐的行为不属于反侵略,选项B、C排除;林则徐的做法与是否了解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无关,排除D。 10.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纯粹一所外国语学堂,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标,“所有课程方面,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1867年增设算学馆,新增课程包括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和格致。这一变化体现了 A. 传统儒学教育受到冲击 B. “中体西用”思想开始实践 C. 中国的教育迈向近代化 D. 西方教育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京师同文馆从单纯的翻译学校转变为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学校,体现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指出同文馆中新增课程对传统儒学教育的冲击程度,排除A;“中体西用”实践的开始是总理衙门的设立,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洋务运动中主张“中体西用”,传统文化依然是主导,排除。 11.1905年,直求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名上奏,请求实行立宪政治并深亲贵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治。当时媒体指出,“昔者维新二字为中国士大夫之口头禅,今者立宪二字又为中国士大夫之口头禅。”这表明 A. 清政府政治变革势在必行 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 D. 立宪运动的社会基础广泛 【答案】A 【解析】 袁世凯、张之洞等人是朝中大员,力主立宪,而且当时士大夫多言立宪,说明当时进行政治变革是大势所趋,选项A正确;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此时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选项C排除;材料中涉及的群体是士大夫,未见基层百姓对这一主张的态度,因此不能得出社会基础并广泛结论,排除D。 12.如表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据此可知 A. 中国近代生产力迅速提高 B. 中国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C. 西方列强加大了商品输出 D. 中国近代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答案】B 【解析】 20世纪初,中国进口的生产资料,尤其是机器和建筑用品的比重上升,而直接消费品的比重下降,说明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国内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选项B正确;选项A中的“迅速”表述绝对,排除;这一时期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3.1929年12月,毛泽东起草了古田会议决议,红军建立了一种双重的组织体制,分别负责战略指挥和政治工作,并成立士兵委员会。这一决议旨在 A. 加强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 B.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C. 突破国民党的政治封锁 D. 阐释红军的革命任务 【答案】A 【解析】 双重体制和士兵委员会的成立,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士兵对部队领导的监督权,同时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选项A正确;古田会议的决议并不是批判右倾,排除B;材料与国民党封锁无关,排除C;古田会议并未阐释红军的革命任务,排除D。 14.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到达的地方,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撒走。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完全回到中国人的手里.并禁止外轮在中国内河航行。这些措施 A. 完成了国家领土收复 B. 否定了列强在华特权 C. 扫清了外国在华势力 D. 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答案】B 【解析】 “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到达的地方,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撒走”、收回海关管理权,禁止外轮在内河航行,这体现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选项B正确;新中国尚未成立,国家领土收复的工作尚未完成,排除A;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新中国尚未成立,世界殖民体系未瓦解,排除D。 15.如图所示为1950年的年画(劳动换来光荣)。这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 B.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C. 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D.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50年和“劳动换来光荣”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选项C正确;此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排除A;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不是在1950年开始的,排除B;国民经济恢复时间是1952年,排除D。 16.1979年10月,新中国第一家从事钢材等工业生产资料买卖的交易市场一上海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正式成立。1986年12月,国家批准在上海、天津、沈阳等市,由本地区的物资部门成立地方钢材市场。这一措施 A. 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B. 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 促进了多种经济成分发展 【答案】A 【解析】 国家成立钢材市场并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的钢材市场按照市场原则运行,这一做法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选项A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是1984年,排除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时间是2001年,排除C;这里的钢材市场是在地方经济部门指导下运行,其依然是公有制经济,并未出现多种所有制经济,排除D。 17.公元前323年,从政30年的德摩斯提尼被民众法庭判处放逐。他离开雅典时望着城邦说:"神明的雅典娜,为什么你会喜爱猫头鹰、蛇、群众这三种难以驾取的野鲁?”此话意在表明 A. 民主必然导致多数人暴政 B.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 C. 群体决策保证了结果公正 D.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答案】D 【解析】 公元前323正是雅典民主政治走向暴民政治的阶段,德摩斯提尼的看法正是表达了当时暴民政治下,多数人的意愿并不一定代表公平正义,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不准确,民主不一定导致暴政,排除;材料未体现派系之争,排除B;选项C与德摩斯提尼的主张相反,排除。 18.罗马共和初期,习惯法仍为罗马旧的主要用原,贵族得以任意解释法律,贵族懵倡的同法专横引起平民的极大不满。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提议编纂成文法典,从而诞生了(十二铜表法》。材料反映了 A. 平民可以解释法律条文 B. 司法审判实现公平正义 C. 贵族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D. 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答案】C 【解析】 《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对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约束,通过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权力,选项C正确;平民并没有解释法律的权力,排除A;《十二铜表法》是对原有习惯法的汇编,不能实现审判的公平正义,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9.1701年,英国议会现布(嗣位法》,该法明确了英国王位继承的顺序,并规定王位继承人必须是新教教徒,信奉天主教的王储将被取消王位继承资格: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俞令必领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政府大臣签署方生效。这些规定旨在 A. 打击教会的势力 B. 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C. 完善君主立宪制 D. 剥夺国王的行政权 【答案】C 【解析】 《嗣位法》限制了信仰天主教王储继承权,而且要求“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俞令必领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政府大臣签署方生效”,体现了对王权的限制,这是君主制的完善,选项C正确;这些规定的目的是限制王权,而非打击教会势力,选项A排除;《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就已经限制了王权,选项B排除;题干中国王依然可以做出决定,说明认可国王的行政权,选项D排除。 20.1789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利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自由、生命或财产等。这些修正案反映出美国 A. 1787年宪法存在局限 B. 国会内部存在权力制约 C. 分权制衡原则遭破坏 D. 国会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答案】A 【解析】 宪法修正案是在1787年宪法之后颁行的,其内容是对1787年宪法的完善,说明1787年宪法存在局限性,选项A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国会内部的权力制约,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国会的权力大小问题,选项D排除。 21.据如表推知,19世纪60年代初棉纱、棉布出口量变化是由于英国 A. "日不落帝国”衰落 B. 受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 C. 工业品竞争力下降 D. 国内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答案】B 【解析】 19世纪60年代初正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受其影响,英国棉纱、棉布出口量在1861年至1865年期间下降,选项B正确;这一时期英国国力强盛,实力并未衰落,排除A;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水平较高,因此其工业竞争力并未下降,选项C排除;棉纱棉布出口量变化和国内工人运动无关,排除D。 22.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苏维埃政权颁布(土地法令)规定,立则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一切土地,不论是国家的、地主的或农民的土地,一律无偿转让,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禁止使用雇佣劳动”。这些规定的实施 A. 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 B. 促使俄国走上了农业集体化 C. 推动苏俄工业化的开展 D. 导致苏俄小农经济仍占优势 【答案】D 【解析】 《土地法令》将土地转让给农民使用,而且严禁使用雇佣劳动,这一做法使得农民掌握了土地,成为小生产证,导致苏俄小农经济仍占优势,选项D正确;苏俄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排除A;《土地法令》并未使俄国走向农业集体化,排除B;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俄国工业化进程,排除C。 23.1960年1月,英国联合瑞典、瑞士、挪威丹麦、奥地利和葡萄牙六国签订了“斯德哥尔摩公约",成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其宗旨: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工业晶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内部自由贸易。这一公约的签订表明 A. 西欧-体化取得进展 B. 欧洲出现相互杭衡的经济联盟 C. 欧洲实现贸易自由化 D. 英国已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 【答案】B 【解析】 “斯德哥尔摩公约”成立了欧洲自由联盟,从其参与国来看,显然有别于当时以法德为主成立的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可见这一公约签订意味着在欧洲出现了相互抗衡的经济联盟,选项B正确;西欧一体化是法德主导下进行的,材料中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是英国主导的,选项A排除;贸易自由化是其宗旨,在当时并未实现,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出英国的经济实力,选项D与题无关。 24.如表是中国(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查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据如表推知,1960年到1985年(人民日报》对美报道变化说明 A. 社会制度影响媒体报道 B. 战后两极格局发生变化 C. 中苏关系恶化影响报道 D. 中国对外政策进行调整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人民日报》在60年代对美报道语以消极报道为主,1975年至1985年,消极报道减少,中性报道比例上升,积极报道比例略有提升,根据所学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1979年中美建交,因此《人民日报》对美报道的变化受到中国对外政策变化影响,选项D正确;1960年到1985年中国的社会制度未发生变化,排除A;此时依然是两极格局,选项B排除;中国对美国的报道受到中苏关系恶化影响较小,而且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并未有明显好转,这是一个常量,不能作为中美关系这一变量的原因,排除C。 第II卷(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对“士大夫精神“有很多定义,如:“学以居位日士”“志于道者之谓士"“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贪”“君子沈道不忧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士大夫修身进德,淡泊名利,清廉自中,一心为公,品行高洁,为中国社会大众树立丁高尚的人格标杆,引领社会进步。士大夫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每当国难临头之际,他们都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漱励万民起而救亡围存。中华文化经过历代知识精英不懈奋斗,不断完善提升,逐步形成了举国认同的“学统”。其后,无论是蒙元、还是满清入主中原,政统易于上,而学统存于下,中国依然是中国,成为维用中华大家庭的稳定器。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传统中之士)等 材料二 宋代士大夫提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有博大的社会胸襟,深切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主张人人皆可为圣贤,以圣贤为目标,就会表现出一种圣贤的精神气质。到了明清之际,一些士大夫认为,只讲贤气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最杰精神,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著名代表人物有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认为士大夫必须要具备一种智勇双全、创造功业的豪杰精神。士大夫要做圣贤,首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豪杰,有没有经世的能力,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没有卓越的事功。 ——摘编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大夫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及明清“士大夫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1)基本内涵:①崇尚知识;②维护道义;③社会责任感;④有独立人格(或坚强意志);⑤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⑥与时俱进,有远大理想(或建功立业的宏大志向)。 文化价值:①成为中国社会道德修养的高尚准则;②激发国民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或树立高尚的人格标准);③推动国家文化认同(或形成民族凝聚力);④维系中华文化的传承延绵不断。 (2)主要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②市民队伍壮大;③士人阶层力量提升;④君主专制的强化;⑤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⑥儒学的新发展和变化(或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和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产生。)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⑧思想家的推动。 【解析】 (1)基本内涵:根据材料“‘学以居位日士’”可知,士大夫崇尚知识;根据材料“‘志于道者之谓士’‘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谋道不谋贪’”可知,士大夫维护道义;根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知,古代士大夫强调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知,古代士大夫有独立人格(或坚强意志);根据材料“士大夫修身进德,淡泊名利,清廉自中,一心为公,品行高洁”可知,古代士大夫具有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根据材料 “士大夫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可知,古代士大夫与时俱进,有远大理想(或建功立业的宏大志向)。 文化价值:根据材料 “士大夫修身进德,淡泊名利,清廉自中,一心为公,品行高洁,为中国社会大众树立丁高尚的人格标杆,引领社会进步”和“他们都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漱励万民起而救亡图存”可知,古代士大夫成为中国社会道德修养的高尚准则,激发国民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或树立高尚的人格标准);根据材料“中华文化经过历代知识精英不懈奋斗,不断完善提升,逐步形成了举国认同的“‘学统’……政统易于上,而学统存于下,中国依然是中国,成为维用中华大家庭的稳定器”可知,古代士大夫推动国家文化认同(或形成民族凝聚力),维系中华文化的传承延绵不断。 (2)主要原因:从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来回答,侧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经济方面,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从社会阶层角度看,明清时期的士人阶层力量提升;从政治角度看,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的强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从思想角度看,明清时期儒学得到新发展和变化,产生了进步思潮;从文化传统上看,明清时期的士大夫精神是对之前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主观角度看,士大夫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家的推动。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贸易与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同络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技术应运而生。电子商务是主要以飞速发展的遍及全球的互联网为架构,以交易各方为主体,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库为依托的全新商业模式。它利用互联同的网络环境进行快速有效的商业活动,从单纯的网上发布信息、传递信息到在网上建立商务信息中心;从借助于传统贸易某些手段的不成熟电子商务交易到能够在网上完成供、产、销全部业务流程的电子商务虚报市场;从封闭的银行电子金融系统到开放式的同络电子银行。1995年全球电子商务营业额仅有5亿美元,1996年猛增至26亿美元,2000年达到1560亿美元。 ——摘编自杜梅《电子商务的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电子商务的特点,分析其兴起的意义。 【答案】(1)①1840—1870年趋势: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或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工业年均增长率)。 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开展(或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提高);②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大殖民扩张;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⑤自由贸易政策的兴起。②1870—1938年趋势:国际贸易增速放缓(或国际贸易年均增长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 原因:①生产与市场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加剧;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③贸易保护主义的推行;④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2)特点:①利用互联网进行商贸活动;②全新的商业模式;③交易虚拟化、便捷化、全球化(3选2)④产供销一体化;⑤发展迅速。 意义:①科技进步运用到商务领域,促进货物流通(或商业发展,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②提高商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③突破时空障碍,推动经济全球化;④便利了人们生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交往方式。 【解析】 (1)趋势:根据表格可以看出,1840—1870年,世界贸易额由4.84上升至5.53,超过了同时期世界工业增长速度,说明这一时期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或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工业年均增长率)。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至1870年正是工业革命时期,推动生产力提高;从交通形式看,这一时期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活动看,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大殖民扩张,尤其是商品输出,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从世界市场形成阶段来看,这一时期正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时期;从贸易政策来看,以英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1870—1938年趋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870—1938国际贸易额逐渐下降,低至0.7,低于同时期世界工业增速,说明国际贸易增速放缓(或国际贸易年均增长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与市场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加剧;从时间跨度来看,这一时期涵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直接冲击世界贸易;从贸易政策来看,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推行。 (2)特点:根据材料“它利用互联同的网络环境进行快速有效的商业活动”可知,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进行商贸活动;根据材料“电子商务是主要以飞速发展的遍及全球的互联网为架构,以交易各方为主体,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库为依托的全新商业模式”可知,电子商务是全新的商业模式;根据材料“从借助于传统贸易某些手段的不成熟电子商务交易到能够在网上完成供、产、销全部业务流程的电子商务虚报市场”可知,电子商务具有虚拟化、便捷化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子商务具有产供销一体化特征;根据材料“1995年全球电子商务营业额仅有5亿美元,1996年猛增至26亿美元,2000年达到1560亿美元”可知,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子商务是科技和商业的结合,科技进步运用到商务领域,促进货物流通(或商业发展,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从企业角度来看,电子商务这一模式提高商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从商业活动领域来看,电子商务突破时空障碍,推动经济全球化;从电子商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来看,这一模式便利了人们生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交往方式。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发行的邮票(节选) 比较两个周年的纪念邮票,指出其中一处的不同,并提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不同:70周年与50周年相比,突出九一八事变。 观点:中国抗日战争始于九一八事变,长达十四年。 论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优秀党员深入东北,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过程。 侵略东北,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环节。日本从侵略东北到全面侵华,再到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的对外侵略是逐步推进的。日本是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策源地。“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本率先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点燃了世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结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反映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历史。 示例二:不同:50周年与40周年相比,增加芒友会师。 观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论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平型关大捷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1942年1月,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远征军赴缅参战。1943年,参加开罗会议,签订《开罗宣言》,与美、苏协调对日作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密切地配合,牵制了大量日本军队,有力支援了世界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 结论:在国共合作基础上,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战场歼灭日军大部分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示例三:不同:70周年与60周年相比,突出抗战纪念馆。 观点:抗战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论述:通过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到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在东北实行奴化教育、东北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率先吹响抗战号角的历史;通过淞沪会战纪念馆,人们可了解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的英勇事迹;通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勿忘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通过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国共两党同心杀敌的勇气决心和战胜日本的希望;通过延安革命纪念馆和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中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全国人们抗战的历史;通过滇西抗战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历史,可以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的历史。 结论:70周年邮票上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反映了抗日战争全貌,人们可以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解析】 不同:从70周年与50周年相比的邮票来看,前者增加了1931年至1937年之间的内容,拉长了抗战的时间跨度,因此可以得出观点:中国抗日战争始于九一八事变,长达十四年。 论述:论述过程从拉长抗战时间跨度对国人全面了解抗战的意义、全面反映日军侵华历程以及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之间的关联三个角度展开。根据表格中“东北烈士纪念馆”可以看出,中共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优秀党员深入东北,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过程。从日本侵略中国的历程来看,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环节。日军从侵略东北到全面侵华,再到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的对外侵略是逐步推进的。日本是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策源地。“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角度来看,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是将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作为挑起世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而中国人民的反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因此“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结论: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侧重这一提法对完整反映历史过程角度提炼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