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长乐高级中学2019—2020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命题内容:必修一专题一、专题二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 2009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全运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编制了大型系列报道“走齐鲁,看全运”节目。请问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的说法,最有可能起源于 A. 宗法制度 B. 古代地名 C. 西周分封 D. 汉初封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西周分封制下的主要诸侯国有:燕、齐、鲁、卫、晋、吴、楚;交错在一起;相互制约、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便于周王朝的有效统治。因此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 考点:西周分封制 点评: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及目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2)主要内容:‎ ‎①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同姓为多,且分布在要地)‎ ‎②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有相对独立性。‎ ‎(3)特点:‎ ‎①周王与诸侯以“土地”和“义务”为联系纽带;‎ ‎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③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 ‎④分封的对象多元化,同姓为多而且都在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 ‎(4)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①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拓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5)分封制演变:‎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分封制开始被废除;秦朝统一后即全面被郡县制所代替。‎ 从汉至清一直存在分封。在封建社会,分封是皇权的体现之一,但所封诸侯王在封地内大多没有政治、经济、军事统治权。‎ ‎2.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排除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巩固统治而把王族,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的制度,排除C;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 ‎3.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A. 生产工具的差异 B. 政治制度的差异 C. 社会观念的差异 D. 经济形态的差异 ‎【答案】B ‎【解析】‎ 秦朝之所以能够驱使大量的人口进行公共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与生产工具的进步没有必然关系,故A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周没有实行中央的完全集权,所以不能够集中大量的人力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故B项正确;社会观念的差异,当时集中力量办大事,没有密切关系,故C项排除;奴隶社会是井田制,应该更有利于集中劳动力从事社会生产,所以说经济形态的差异不是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故排除D项。‎ ‎4.阅读下面“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 A. 天子 B. 卿大夫 C. 诸侯 D. 士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诸子降一个级别。材料中天子位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儿子只能被分封为诸侯或卿大夫,而不能成为天子,故A错误;按照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卿大夫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被分封为士,此项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诸侯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故C正确;按照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卿大夫位由其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被分封为士,此项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5.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 神权与王权结合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 权力的高度集中 D. 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朝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各项事务,说明统治者欲通过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维护王权的绝对权威,A项正确。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政治统治主要涉及到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占卜无关,排除B。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共同管理的形式是以以宗族关系为基础,与迷信占卜有本质区别,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6.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宗法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7.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的军、民、财、刑各权分散于四司,“路”之下的各州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这一制度设计 A. 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 D. 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路州县”是北宋管理地方的机制,从“军、民、财、刑”等方面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这一机制的设立明显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有效控制,D正确;宋代这一措施解除了地方财权等,不易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A错误;古代实行的是小农经济模式,这些措施不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错误;地方机构的增加,官员的俸禄增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错误。‎ ‎8.中央中枢机构的调整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表现。下图所示机构确立于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幅图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确立起来的,故B项排除;汉朝设立的是中朝,故A项排除;宋朝是二府三司制,故C项排除;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故D项排除。‎ ‎9.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A. 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 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 C. 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 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答案】A ‎【解析】‎ ‎【详解】“划清了界限……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表明汉代与秦朝原有的体制已经不同,‎ 但实际上却又是对秦朝体制的重建,因此涉及于此的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既有秦朝郡县制的内容,又有分封诸侯的内容,故A项正确;B项是汉代创新的,与题意不符合。C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与材料强调中央集权不符。对官吏的监督的体制秦朝也有,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0.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 汉刺史制 B. 宋参知政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宋朝时期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故答案为B项。A项,汉刺史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分宰相之权”无关,排除;C项,明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D项,清军机处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集权,且此时宰相已被废除,排除。‎ ‎11.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科举制在隋唐时创立,成为后来历代主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一种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客观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政府机构办事效率。因此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12.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大意:宫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B. 掌握军政大权,独立决策 C. 辅助丞相议事,处理政务 D.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答案】D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汉武帝建立了中外朝,“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说明中朝协助皇帝决策,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故D项正确;中朝属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手段,不可能独立决策,掌握军政大权,故B项错误;中朝协助皇帝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负责执行,故C项错误;中朝时决策机关,不负责行政,故A项错误。‎ 点睛:材料“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3.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A.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有利一面。A选项是不利的一面;明清中央集权制度虽然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但它起到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说法错误,君主专制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重农抑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选项错误,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社会关系紧张,不利于建立宽松良好的环境。‎ 点睛:注意本题的题意: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赞赏。所以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所以排除消极方面的评价(A选项),在结合具体知识来分析它的有利一面的体现。‎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 皇帝制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 三公九卿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可知秦始皇开创了一种政治制度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以确立,根据所学可知,此项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正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都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种表现,所以ACD三项片面,排除。‎ ‎15.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甲 乙 A 鸦片战争 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C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故A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把封建社会,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B错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D错误。‎ ‎16.近代史上,广州三元里人民曾英勇抵抗入侵者。他们张贴檄文,“不用官兵,不用国努,自己出力”,“不杀尽汝等猪狗,并非顶天立地男子汉!”三元里人民抗争发生在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广州三元里人民曾英勇抵抗入侵者”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鸦片战争后人民自发地抗击英国侵略的典例。故答案为A项。BC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不涉及广州三元里,排除。‎ ‎17.《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 A. 历史事实的叙述 B. 历史过程的描述 C. 历史原因的分析 D. 历史结论的阐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结果是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故D项正确。历史事实的叙述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故A项错误。历史过程的描述是指对历史发展的过程性描述,故B项错误。历史原因的分析是指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分析,故C项错误。‎ ‎18.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 外国商品开始流人中国 B.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 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前外国商品开始流入中国,故A项错误;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不属于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君主专制尚未受到严重冲击,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设问关键词“主要是因为”,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性质变化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9.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赔款2100万银元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C.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开放广州为商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系列不平等条约知识点,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赔款英国2100万银元,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即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符合史实,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C项“开放广州为商埠”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的,不符合史实,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系列不平等条约及影响 ‎20.近代某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许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许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并回顾教材知识可知,“某条约”是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都与“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无关,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21.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A. 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B. 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C. 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D. 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840年以前中国国力强盛,1840后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国力迅速增强超过中国要进行商品输出,对中国进行侵略,与前一个不公正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22.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中国乃不国矣。”材料中的“是役”指 A. 甲午中日战争 B. 抗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的影响,故A正确。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没有导致材料反映的现象,故B排除。八国联军侵华,与俄、法、德干涉还辽无关,故C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 ‎23.下列反抗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企图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B ‎【解析】‎ 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侵华,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企图,B正确;A主要打击清政府;C和D是北洋军阀。‎ ‎24.以下是某学生学习《抗日战争》一课的学习笔记摘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十四年抗战即1931年至1945年”‎ B.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太原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D.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十四年抗战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5.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该观点所要说明的是 A. 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 B. 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 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可知,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没有体现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和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故ACD项错误。‎ ‎26.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百团大战”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 百团大战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 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C. 历史论著中对百团大战的描述 D. 电影作品《百团大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属于第一手史料,在选项中是最为有力的证据,A项符合题意。回忆录属于第二手史料,可能渗透进个人主观情感,排除B;历史论著属于第二手史料,可信度不如A,排除C;电影作品经过艺术加工,可信度不如A,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对史料的分类和作用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就价值而言,第一手史料的价值高于第二手史料。‎ ‎27.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参加了国家公祭活动。这次公祭是为了纪念 A. 南京大屠杀 B. 甲午战争 C. 旅顺大屠杀 D. 鸦片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之后展开长达42天的南京大屠杀,三十多万同胞惨遭杀害。为了哀悼被害同胞,我国在2014年规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故答案为A项。BC项,甲午战争中日本中旅顺进行大屠杀,时间是1894年11月21日始的四天三夜,排除;D项,鸦片战争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28.“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歌谣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华北事变 ‎【答案】A ‎【解析】‎ 根据“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结合所学可知,重大历史事件是1931年9月18‎ 日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华北事变不符合“小鬼便抢占沈阳”,排除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小鬼便抢占沈阳”,根据地点沈阳分析各历史事件即可。‎ ‎29.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赢得的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中日甲午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日战争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赢得的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故D项正确;ABC项都失败了,排除。‎ ‎30.电视剧《特殊使命》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驻渭城八路军办事处从戎将军忽然失踪,驻渭城的国民党军将领边国烈命令其下属赶快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边国烈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形成了 A. 革命统一战线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爱国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八路军将军失踪而国民党将领发出命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可见当时国共关系良好且八路军是抗日战争出现,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 ‎31.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唐会要·封建杂录上》‎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还有哪些机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 ‎【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理由:西周时期实行分封,统治时间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 ‎(2)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机构:宣慰司和宣政院。‎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从材料“封建之法,实可遵行”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分封制度;根据材料“前代国柞,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中可以分析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中可以概括从答案。‎ ‎(3)从材料“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中可以概括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设置了宣慰司和宣政院。‎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引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摘编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三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引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四2014年2月27日下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新华网快讯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此观点全面吗?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决议中把9月3日确定为纪念日的认识。‎ ‎【答案】(1)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罪行:制造事变,发动侵略战争;进行血腥殖民掠夺;实行奴化教育等。‎ ‎(3)原因:美、苏出兵;观点:不全面;‎ 理由: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海外华侨大力援助;国际友人的支持和援助等。‎ ‎(4)认识: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的信息,可知是《马关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日军侵华罪行的认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系数不大,结合书本知识可知日军的侵华罪行罄竹难书,如制造事变,发动侵略战争;进行血腥殖民掠夺;实行奴化教育等。这些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侵华罪行铁证如山,不可否认。‎ ‎(3)第一小问,根材料可知作者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美、苏出兵。这种观点不全面。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面,如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4)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9月3日是抗战胜利日,警醒全世界人民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华与民族危机·《马关条约》;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